第四章 蒲家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殿下,老奴认为,离开了大明,再开始教士兵识字更好。若是没有离开大明就开始教,被陛下知道,容易节外生枝。”
朱瞻基的手里拿着三本薄薄的册子,一本是识字用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是这个时代最基础的识字书。
在没有拼音的时代,识字只能依靠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解决。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了解了悠久历史文化的精粹。
朱瞻基也曾想过弄出汉语拼音来,但是从字根,韵母,声母,朱瞻基自己都不了解,如何能成系统地整理出来教育方法?所以他只是想了想,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一本是数学,从一加一到基本的加减乘除,然后到两元一次方程式。阿拉伯字母已经应用到了这本书里面,包括英文字母和拉丁字母。
这个时代并不像后人以为的那么封闭,在沿海地带,从宋朝开始就已经开始应用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了,只是没有推广开而已。
战士们利用六分仪测试方位,进行地图测绘,都需要基本的数学知识。光是依靠一千多幼军士兵,这项任务想要完成,需要太长的时间了。
还有一本是自然地理,里面的内容主要是对整个世界的描绘,在书里面,明确提出了人们是生活在一个球上,而且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的多。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风云雷电的形成,还有山河地貌的分布等等,算是科学概括整个世界的自然基础知识。
这三本书的内容并不算离经叛道,但是教那些小兵们学识字,这件事太离经叛道了。
不管是文臣武将,还是朱棣,其实都不会太支持。因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构架就是士农工商兵,阶级分明,朱瞻基此举是打破这个阶级,对既得利益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是如今的基本论调。但是朱瞻基决定一意孤行,在舰队里面推广识字。
因为识字,学习,是未来推广精兵强将的重要途径。
大明想要占领大半个世界,需要多少人?按照如今的战斗水平,一千万人都不够。
但是整个大明才五千万人,所以这是基本不可能的。
现在的大明才不到三百万士兵,国家财政都有些吃力了。
放下了手中的书,朱瞻基沉吟了好一会儿才说道:“那就等离开泉州的时候,开始在军中推广识字教育。郑总监,这件事要列入士兵考核,每个战士每天最少要学会三五个字,完不成任务,以训练惩罚。这件事你要列一份详细的方略出来,争取等到我们返航的时候,所有的战士都能自己给家中写信。”
郑和跟航海总兵朱真,陆战队总兵薛禄说道:“海上生活寂寞,前几次出海,每次都有士兵因为单调的生活发疯。即使我在军中大力推展麻将,也只是起到一部分作用。让战士们学识字是个好主意,他们每天有事情做,就不会胡思乱想。”
朱真也出过两次海,知道这些事,但是薛禄有些着急了,有些苦逼地望向了朱瞻基。“殿下,老臣不用再学这些了吧?”
薛禄此人年轻的时候也是大字不是一个,但是他的官越当越大,不识字是不行了。
在这个时代当将军,哪怕是不识字,也必须要有各种行军作战的经验,会识别风向,懂得基本常识,还要会行军布阵。
薛禄原名薛六,后来学会了识字,才改名薛禄。年轻的时候为了当将军,不学习不行,但是现在都活了大半辈子了,再让他来学字母,学数学,他就觉得辛苦了。
朱瞻基说道:“阳武侯,李广难封,主要因为什么?数次打仗,他都迷路,连行军都跑错了方向,你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将军吗?今后的大明军队将会开发南洲,东洲,特别是东洲,比大明还要大两倍以上,你如何保证行军路线是正确的?”
薛禄很想说下属会就好了,但是面对朱瞻基他又说不出来。
他已经识字了,也会看地图,现在只需要学习字母和数学,虽然学的慢,但是他也不认为任务艰巨。
见薛禄默认了下来,朱瞻基说道:“现在讨论下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士兵中开展各种竞技活动。漫长的海上生涯,士兵们除了学习,操练,闲暇时候打牌外,还应该推广一系列的竞技活动,增加生活中的乐趣。”
对此郑和,王景弘,朱真他们一致赞成。以为他们见多了士兵发疯的例子,每次出海都有数十人人因为承受不了在海上的单调生活,直接跳海自溺身亡。
薛禄这下子来劲儿了,笑道:“可惜船上太小,否则殿下发明的足球,可以展开各种比赛。”
蹴鞠是早就有了,但是与后世的足球相比,更像是花样足球。
朱瞻基前世也算是个足球爱好者,还买下了马德里竞技队,当了俱乐部老板。他对足球的规则比较精通,所以直接将后世的足球规则拿了出来,在军中组建了足球队。
这种一次性可以上二十二人的比赛,竞争性,技术型,包括战术都非常重要,所以各队在熟悉了足球规则以后,迅速在军中传播了开来。
“正规场地不行,可以组织小规模的。还有格斗,摔跤,射击,刀阵,长枪阵等项目,都可以开展比赛。每种比赛错开时间,前几名都可以获得价值不等的奖励。黄守备,这件事……算了,你太忙了,换……”
王景弘主动请缨道:“殿下,内臣如今事务不多,这件事就交给我来操办吧!”
随后,他们又连续商讨了一些让士兵们旅途充实的安排,这种长途的旅程,士兵的士气保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随后,朱瞻基又乘坐传令船,亲自到了后备船上来巡阅后勤供应情况。
十万人的船队,光是运送活猪,活羊的船只就有几十艘,里面喂养了上万只猪羊,鸡鸭更是无数。
肉食供应还好解决,最难解决的就是蔬菜。
他们出发的时候是冬季,这个季节当然不会有太多的蔬菜,所以船上的蔬菜储备主要是以菜干为主。
除了菜干,唯一的蔬菜就是豆芽。
豆芽在中国的历史绝对在两千年以上,具体什么时候出现已经不可考究,反正在春秋时期以前就有了豆芽。
几千年来,豆芽已经成为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道菜,并且对培育豆芽也有了一套成熟的手段。
从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舰队就有专门的后勤船只负责培育豆芽。
在茫茫大海中,几个月吃不到蔬菜的时候都有。西方人因为不会培育豆芽,没有蔬菜吃,补充不了维生素C,所以他们的船员会患上坏血病。
但是大明舰队却几乎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这里面主要就是豆芽的功劳。
当然,现在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开始,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再有这个机会了。
巡阅了一番,朱瞻基对整个舰队的情况也亲眼目睹了一番,心里有了数。接下来,就不需要他事必躬亲了。
其实他也知道,一些下属认为他这个太孙亲自进入臭烘烘的养殖船,食物船,净水船去检阅有失身份。
但是对他来说,必须要掌握所有的情况,才能安心。
回到了自己的旗舰,打发了众人去更衣,今天是他又一次晋嫔的日子,这些亲近的下属们,一个个也回来凑个热闹。
舱房内,内侍们用船上预备的仪仗用红绸,布置成了一个新房的模样。哪怕仪式再简单,也必须要过一遍否则的话,想要上玉碟,就不是那么容易。
除非是像和子,贞子那样是一国公主,为了政治目的,宗人府才会将名字记入族谱。
沈氏只是一个普通民女,纵使再漂亮,不经过预先报备,经过礼部的见礼,想要被记入族谱,那是难上加难。
朱瞻基既然看中了她的美貌,当然也不远让她一辈子没有名分养在宫里。这样的嫔妃,还不如一个女官吃得开,更没有生子的权力。
不过朱瞻基这个时候也不会让沈氏生子,有刘承徽在身边,先按时给她服短期避孕药就好了。
宫里各种助兴的药物与避孕的药物都有,避孕药有长期和短期之分,短期的一月要服用一次,不会怀孕。
至于长期的,那是虎狼之药,服用了以后就失去了当母亲的作用。
沈氏上船以后,就被安排了一个单独的舱室,距离朱瞻基的舱室只隔了一套马欣的舱室。
她上船之后虽然有短暂的晕船不适,但是第二天就适应了下来,让所有人都颇为惊讶。没有想到她看起来柔弱,底子倒也挺好。
朱瞻基派锦衣卫秘密查探关于她的消息,等他们到了泉州,就应该会有消息过来。
她如果只是被内侍们训练一些伺候人的事还好,若是被内侍们训练成一个暗探,那么孙林,余先他们就该被处死。
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孙林是金阔一系,他们跟余先的关系属于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对立状态。
要真有阴谋,也不会双方一起合作。既然合作,那就是看准了朱瞻基的嗜好,只是单纯的投其所好。
不管是什么目的,朱瞻基也准备先把她吃下去,要是没有问题,就当养了一支赏心悦目的花儿,要是有问题,朱瞻基也不会怜香惜玉。
这一夜,携手入兰房,解红妆,上玉床。腹儿相偎,腿儿相傍。好个风流郎,咂得俺,两乳酥酥麻麻春心荡。
狠下心儿,愿把女儿身尽委情郎。忍住了痛,却耐不住酸痒,且把那腰儿拱,臀儿仰,灵根一凑周身爽。
恰似那:粉蝶迷花,戏水鸳鸯,锦被里头翻红浪。
丁香舌吐琼浆蜜,柳腰款摆云鬓纩;低声嘱:莫太狂,从今后,鹅黄褪尽,嫩蕊尽赋有情郎。
休忘却山盟海誓,莫误了月漫花窗;依旧是剪声为号,灭烛无光,暗渡入陈仓。
鸳衾凤枕,一夜相亲共厮傍。哎哟哟!怎奈郎,这般地狂抽急捣,俺只得,拼却女儿家弱体来挡。
一会儿,眉眼儿乜斜;一会儿,魂散魄荡;说不出的痛,道不清的痒。点点猩红,片片白浆;胯下湿淋淋,好不羞臊难当。
软得俺,昏沉沉,无从思量。呀呀呀!好个风流的贪花郎,还不肯把奴身儿放。看看哟!已是:烟横庭竹,月斜回廊,鸡鸣头遍,唉!真个是:夜短情长。
直盼着,月上东山,再望花窗。
(抄的,囧。)
这一日抵达泉州湾,海湾四周密密麻麻全部都是一艘艘大大小小的福船和宝船,当真是一眼看不到边。
悬挂着龙旗的旗舰,在小船的引导下,穿过了数十里长的海上通道,通道两边,都是大明等待巡阅的舰队。
朱瞻基的旗舰所经之处,都能隐约听到士兵们的欢呼声。
朱瞻基手持望远镜站在船头,看到那些欢呼的士兵,每一次挥手回应,都能看到他们行着军礼回应。
看到这一望无际的海上城市,朱瞻基的心中踊跃出来的是无尽的自豪。
这个时代,就是属于大明的时代。
旗舰抵达泉州港的时候,可以看到无数的百姓在岸边跪拜。
虽然泉州是南方大港,但是从朱元璋海禁之后,这里就逐渐没落。从东番迁移回来的民众与本地民众矛盾众多,曾经的南方第一大港,最富裕的上府,如今却是官员们闻知即怕的大坑。
但是自去年开始,这一切都有了变化。
首先是自夏季开始,內监就派来众多采买使,在泉州附近采买物资,原本被关停的造船厂,现在又重新开业。
虽然朝廷并没有取消海禁的旨意传下来,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海禁已经名存实亡。
那些私人海商门虽然不能直接出海,却能将自己的货物平价卖给內监,赚取一定的利润,这里又逐渐成为了南部的商业中心。
朱瞻基东征归来之后,就又以征兵的名义迁移了近十万民众到东番岛,这一举措更是大大缓解了当地的百姓矛盾。
在泉州民众看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百姓获知太孙将会亲自出海,并且在泉州暂留的时候,他们就自发地来到了晋江两岸,欢迎太孙。
泉州这数百年来虽然富裕,但是却因为远离中原,历朝历代的皇室都没有来过泉州。
在历史上,唯有南宋的宗室,逃到这里来,却被蕃客回回蒲寿庚一下子杀死三千余人。
这是泉州的黑历史。
因为此事,当朝太祖登基以后,将死了几十年的蒲寿庚还挖出来鞭尸,并罚其后人永世为奴为娼。
但这件狠事,泉州人并没有骂朱元璋,还夸他做得对,做得好,大快人心。
因为这个蒲寿庚,包括蒲家,实在太可恨了。
蒲家先辈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十世纪定居占城(越南)的西域(阿拉伯)海商。他们依靠贸易赚钱之后,在宋朝立国之后就移居广州,经营商舶,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豪。
十三世纪初宋宁宗时期嘉定十年,蒲家全族从广州举家迁往当时的第一大港泉州定居。而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还曾担任过安溪县主簿,并曾因贸易有功,被南宋朝廷授予“承节郎”的官衔。
咸淳十年,海寇袭泉州,官兵无能为力。蒲寿庚与其兄蒲寿宬为保护家族的巨大利益,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助官宪击退之,因功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合称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安抚一路之兵事民政,执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职。统领海防,权力很大。
蒲寿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
蒲家的船队越来越大,最多是超过千艘海船。在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三十年。
显赫的权力与雄厚的海上实力相结合,使蒲氏成为宋元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景炎元年,蒲寿庚获任为福建、广招抚使,总海舶。兼主市舶。
但是,在蒙元南侵之时,深受宋廷宠信的蒲家,开始大力接纳宋廷宗室,后来却给了宋廷重重一击。
宋高宗建炎三年,三百多赵宋宗室子弟随南外宗正司迁至泉州,并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了宋末,宗室成员已达到三千多人。
德祐二年二月,元军南下,包围临安。
同年三月,元丞相伯颜陷临安,恭帝降,南宋事实上灭亡。南宋遗臣奉恭帝兄赵昰入闽,欲图恢复。同年五月,赵昰在福州另立朝廷,是为端宗,年号景炎元年。
同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入福建。为避元军,南宋陈宜中、少保张世杰率舟师十万,奉宋端宗赵昰及卫王、杨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辇村,“欲作都泉州”。
宋室冀得蒲寿庚之助,以继续在闽、广沿海地区坚持抗元,当时的南宋孤臣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带着两个娃娃皇帝端宗、幼主抵达泉州,赵呈率残部退至泉州城外法石寨,在这里的赵宋宗室子弟打算接应他们,但蒲寿庚拒不支援宋军,却闭门不纳、闭门拒命,禁止宋军进入泉州。
实际上这个时候,元丞相伯颜率军南下,暗中遣人招安,蒲寿庚十二月与元朝势力正式结盟。
但是宋军不知,见蒲寿庚拒不接纳,便以船舶军资,两皆不足为由,少保张世杰逃走时强征蒲寿庚的商船,采用暴力直接抄没他的家产以充军资,抢走停泊在法石一带的蒲氏海舶400多艘。
蒲寿庚大怒,把怒气撒在定居泉州的南宋宗子身上,将泉州的三千赵宋宗室子弟全部杀光。
后来,蒲寿庚又配合元朝军队进攻广州,在广东江门崖门一带打了著名的崖山海战。在这场海战中南宋残军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自尽,南宋许多忠臣及忠于大宋的人们也都纷纷跳海殉国,共计十万人左右!
而蒙元的海军,主要就是蒲寿庚提供的海船组成的,所以他们算得上是宋廷灭亡的罪魁祸首。
降元之后,元世祖授蒲寿庚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
至元十四年,进昭勇大将军,闽广都提举福建广东市舶事,改镇国上将军,参知政事。并行江西省事。至元十五年三月又升蒲寿庚行中书省事于福州,镇抚濒海诸郡。
作为一个色目人,蒲家在东方这片土地上的发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是后来的英国人,犹太人也都比不上。
但是他们做下如此伤天害理之事,肯定得不到好下场。朱元璋登基之后,就将这个家族连根拔起,将死了几十年的他挖出来鞭尸。
一直到如今,仍然有大量的色目人后代生活在泉州。
朱瞻基也知道,如今泉州商贸兴旺,最开心的就是他们这些人,因为他们是泉州商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还没有想好该怎么处置这些人,说他们是西域人,他们已经在大明生活了几百年。说他们是大明人,但是他们依旧还遵循着绿绿文化,不把自己当做是一个真正的大明人。
因为蒙元的近百年占领,如今的大明,这样的人还不少,遍布大明各处。
包括他现在身边站着的这位,就是其中一人。
经过近多年的接触,朱瞻基深知郑和是一个泛爱主义者。他为人平和,也尊重汉文化,但是内心里,他依旧亲近同族人。
他对大明的忠诚,是因为他在十岁就被阉,十二岁到了朱棣的身边,朱棣像个父亲一样将他培养长大。
他其实不是对大明忠诚,他只是对朱棣忠诚。
看到河两边的欢迎的人群,郑和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殿下此行,最激动的就是这些老百姓了,看他们都是自发地跪迎,就知道他们对皇上的崇拜。我前四次前来,可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
朱瞻基当然知道自己是沾了皇室身份的光,笑着点了点头。“民心可用啊……”
见朱瞻基心情甚好,郑和长揖说道:“和有两事想要求殿下允可。”
“说来听听。”
“一是下臣临行前像陛下求了一份敕书,任蒲家后代蒲日和为通事,因和恐殿下不允,故此现下才与殿下言。”
朱瞻基心里一怒,郑和知道自己是强硬的鹰派,所以竟然先斩后奏,这实在是触碰到了自己的底线。
他低头望着长揖躬身的郑和,平静地问道:“为何非他不可?”
“殿下,下臣绝非是可怜蒲家,不过几十年过去,蒲家如今的后人是无罪的。他们这次集中色目人的力量,向內监借支百万两白银的茶叶,青瓷,也是赎罪之举。”
“不允!第二件事是什么?”
“殿下……”郑和抬头恳切地看了朱瞻基一眼,看到朱瞻基冰冷的眼神,心里凉了一大半。不过他还是说道:“这蒲家在天方也有分支,实乃我大明势力向西方扩散的臂助……”
(这一章有两段古文,一些介绍,所以多了几百字。)
“殿下,老奴认为,离开了大明,再开始教士兵识字更好。若是没有离开大明就开始教,被陛下知道,容易节外生枝。”
朱瞻基的手里拿着三本薄薄的册子,一本是识字用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是这个时代最基础的识字书。
在没有拼音的时代,识字只能依靠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解决。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了解了悠久历史文化的精粹。
朱瞻基也曾想过弄出汉语拼音来,但是从字根,韵母,声母,朱瞻基自己都不了解,如何能成系统地整理出来教育方法?所以他只是想了想,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一本是数学,从一加一到基本的加减乘除,然后到两元一次方程式。阿拉伯字母已经应用到了这本书里面,包括英文字母和拉丁字母。
这个时代并不像后人以为的那么封闭,在沿海地带,从宋朝开始就已经开始应用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了,只是没有推广开而已。
战士们利用六分仪测试方位,进行地图测绘,都需要基本的数学知识。光是依靠一千多幼军士兵,这项任务想要完成,需要太长的时间了。
还有一本是自然地理,里面的内容主要是对整个世界的描绘,在书里面,明确提出了人们是生活在一个球上,而且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的多。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风云雷电的形成,还有山河地貌的分布等等,算是科学概括整个世界的自然基础知识。
这三本书的内容并不算离经叛道,但是教那些小兵们学识字,这件事太离经叛道了。
不管是文臣武将,还是朱棣,其实都不会太支持。因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构架就是士农工商兵,阶级分明,朱瞻基此举是打破这个阶级,对既得利益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是如今的基本论调。但是朱瞻基决定一意孤行,在舰队里面推广识字。
因为识字,学习,是未来推广精兵强将的重要途径。
大明想要占领大半个世界,需要多少人?按照如今的战斗水平,一千万人都不够。
但是整个大明才五千万人,所以这是基本不可能的。
现在的大明才不到三百万士兵,国家财政都有些吃力了。
放下了手中的书,朱瞻基沉吟了好一会儿才说道:“那就等离开泉州的时候,开始在军中推广识字教育。郑总监,这件事要列入士兵考核,每个战士每天最少要学会三五个字,完不成任务,以训练惩罚。这件事你要列一份详细的方略出来,争取等到我们返航的时候,所有的战士都能自己给家中写信。”
郑和跟航海总兵朱真,陆战队总兵薛禄说道:“海上生活寂寞,前几次出海,每次都有士兵因为单调的生活发疯。即使我在军中大力推展麻将,也只是起到一部分作用。让战士们学识字是个好主意,他们每天有事情做,就不会胡思乱想。”
朱真也出过两次海,知道这些事,但是薛禄有些着急了,有些苦逼地望向了朱瞻基。“殿下,老臣不用再学这些了吧?”
薛禄此人年轻的时候也是大字不是一个,但是他的官越当越大,不识字是不行了。
在这个时代当将军,哪怕是不识字,也必须要有各种行军作战的经验,会识别风向,懂得基本常识,还要会行军布阵。
薛禄原名薛六,后来学会了识字,才改名薛禄。年轻的时候为了当将军,不学习不行,但是现在都活了大半辈子了,再让他来学字母,学数学,他就觉得辛苦了。
朱瞻基说道:“阳武侯,李广难封,主要因为什么?数次打仗,他都迷路,连行军都跑错了方向,你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将军吗?今后的大明军队将会开发南洲,东洲,特别是东洲,比大明还要大两倍以上,你如何保证行军路线是正确的?”
薛禄很想说下属会就好了,但是面对朱瞻基他又说不出来。
他已经识字了,也会看地图,现在只需要学习字母和数学,虽然学的慢,但是他也不认为任务艰巨。
见薛禄默认了下来,朱瞻基说道:“现在讨论下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士兵中开展各种竞技活动。漫长的海上生涯,士兵们除了学习,操练,闲暇时候打牌外,还应该推广一系列的竞技活动,增加生活中的乐趣。”
对此郑和,王景弘,朱真他们一致赞成。以为他们见多了士兵发疯的例子,每次出海都有数十人人因为承受不了在海上的单调生活,直接跳海自溺身亡。
薛禄这下子来劲儿了,笑道:“可惜船上太小,否则殿下发明的足球,可以展开各种比赛。”
蹴鞠是早就有了,但是与后世的足球相比,更像是花样足球。
朱瞻基前世也算是个足球爱好者,还买下了马德里竞技队,当了俱乐部老板。他对足球的规则比较精通,所以直接将后世的足球规则拿了出来,在军中组建了足球队。
这种一次性可以上二十二人的比赛,竞争性,技术型,包括战术都非常重要,所以各队在熟悉了足球规则以后,迅速在军中传播了开来。
“正规场地不行,可以组织小规模的。还有格斗,摔跤,射击,刀阵,长枪阵等项目,都可以开展比赛。每种比赛错开时间,前几名都可以获得价值不等的奖励。黄守备,这件事……算了,你太忙了,换……”
王景弘主动请缨道:“殿下,内臣如今事务不多,这件事就交给我来操办吧!”
随后,他们又连续商讨了一些让士兵们旅途充实的安排,这种长途的旅程,士兵的士气保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随后,朱瞻基又乘坐传令船,亲自到了后备船上来巡阅后勤供应情况。
十万人的船队,光是运送活猪,活羊的船只就有几十艘,里面喂养了上万只猪羊,鸡鸭更是无数。
肉食供应还好解决,最难解决的就是蔬菜。
他们出发的时候是冬季,这个季节当然不会有太多的蔬菜,所以船上的蔬菜储备主要是以菜干为主。
除了菜干,唯一的蔬菜就是豆芽。
豆芽在中国的历史绝对在两千年以上,具体什么时候出现已经不可考究,反正在春秋时期以前就有了豆芽。
几千年来,豆芽已经成为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道菜,并且对培育豆芽也有了一套成熟的手段。
从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舰队就有专门的后勤船只负责培育豆芽。
在茫茫大海中,几个月吃不到蔬菜的时候都有。西方人因为不会培育豆芽,没有蔬菜吃,补充不了维生素C,所以他们的船员会患上坏血病。
但是大明舰队却几乎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这里面主要就是豆芽的功劳。
当然,现在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开始,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再有这个机会了。
巡阅了一番,朱瞻基对整个舰队的情况也亲眼目睹了一番,心里有了数。接下来,就不需要他事必躬亲了。
其实他也知道,一些下属认为他这个太孙亲自进入臭烘烘的养殖船,食物船,净水船去检阅有失身份。
但是对他来说,必须要掌握所有的情况,才能安心。
回到了自己的旗舰,打发了众人去更衣,今天是他又一次晋嫔的日子,这些亲近的下属们,一个个也回来凑个热闹。
舱房内,内侍们用船上预备的仪仗用红绸,布置成了一个新房的模样。哪怕仪式再简单,也必须要过一遍否则的话,想要上玉碟,就不是那么容易。
除非是像和子,贞子那样是一国公主,为了政治目的,宗人府才会将名字记入族谱。
沈氏只是一个普通民女,纵使再漂亮,不经过预先报备,经过礼部的见礼,想要被记入族谱,那是难上加难。
朱瞻基既然看中了她的美貌,当然也不远让她一辈子没有名分养在宫里。这样的嫔妃,还不如一个女官吃得开,更没有生子的权力。
不过朱瞻基这个时候也不会让沈氏生子,有刘承徽在身边,先按时给她服短期避孕药就好了。
宫里各种助兴的药物与避孕的药物都有,避孕药有长期和短期之分,短期的一月要服用一次,不会怀孕。
至于长期的,那是虎狼之药,服用了以后就失去了当母亲的作用。
沈氏上船以后,就被安排了一个单独的舱室,距离朱瞻基的舱室只隔了一套马欣的舱室。
她上船之后虽然有短暂的晕船不适,但是第二天就适应了下来,让所有人都颇为惊讶。没有想到她看起来柔弱,底子倒也挺好。
朱瞻基派锦衣卫秘密查探关于她的消息,等他们到了泉州,就应该会有消息过来。
她如果只是被内侍们训练一些伺候人的事还好,若是被内侍们训练成一个暗探,那么孙林,余先他们就该被处死。
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孙林是金阔一系,他们跟余先的关系属于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对立状态。
要真有阴谋,也不会双方一起合作。既然合作,那就是看准了朱瞻基的嗜好,只是单纯的投其所好。
不管是什么目的,朱瞻基也准备先把她吃下去,要是没有问题,就当养了一支赏心悦目的花儿,要是有问题,朱瞻基也不会怜香惜玉。
这一夜,携手入兰房,解红妆,上玉床。腹儿相偎,腿儿相傍。好个风流郎,咂得俺,两乳酥酥麻麻春心荡。
狠下心儿,愿把女儿身尽委情郎。忍住了痛,却耐不住酸痒,且把那腰儿拱,臀儿仰,灵根一凑周身爽。
恰似那:粉蝶迷花,戏水鸳鸯,锦被里头翻红浪。
丁香舌吐琼浆蜜,柳腰款摆云鬓纩;低声嘱:莫太狂,从今后,鹅黄褪尽,嫩蕊尽赋有情郎。
休忘却山盟海誓,莫误了月漫花窗;依旧是剪声为号,灭烛无光,暗渡入陈仓。
鸳衾凤枕,一夜相亲共厮傍。哎哟哟!怎奈郎,这般地狂抽急捣,俺只得,拼却女儿家弱体来挡。
一会儿,眉眼儿乜斜;一会儿,魂散魄荡;说不出的痛,道不清的痒。点点猩红,片片白浆;胯下湿淋淋,好不羞臊难当。
软得俺,昏沉沉,无从思量。呀呀呀!好个风流的贪花郎,还不肯把奴身儿放。看看哟!已是:烟横庭竹,月斜回廊,鸡鸣头遍,唉!真个是:夜短情长。
直盼着,月上东山,再望花窗。
(抄的,囧。)
这一日抵达泉州湾,海湾四周密密麻麻全部都是一艘艘大大小小的福船和宝船,当真是一眼看不到边。
悬挂着龙旗的旗舰,在小船的引导下,穿过了数十里长的海上通道,通道两边,都是大明等待巡阅的舰队。
朱瞻基的旗舰所经之处,都能隐约听到士兵们的欢呼声。
朱瞻基手持望远镜站在船头,看到那些欢呼的士兵,每一次挥手回应,都能看到他们行着军礼回应。
看到这一望无际的海上城市,朱瞻基的心中踊跃出来的是无尽的自豪。
这个时代,就是属于大明的时代。
旗舰抵达泉州港的时候,可以看到无数的百姓在岸边跪拜。
虽然泉州是南方大港,但是从朱元璋海禁之后,这里就逐渐没落。从东番迁移回来的民众与本地民众矛盾众多,曾经的南方第一大港,最富裕的上府,如今却是官员们闻知即怕的大坑。
但是自去年开始,这一切都有了变化。
首先是自夏季开始,內监就派来众多采买使,在泉州附近采买物资,原本被关停的造船厂,现在又重新开业。
虽然朝廷并没有取消海禁的旨意传下来,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海禁已经名存实亡。
那些私人海商门虽然不能直接出海,却能将自己的货物平价卖给內监,赚取一定的利润,这里又逐渐成为了南部的商业中心。
朱瞻基东征归来之后,就又以征兵的名义迁移了近十万民众到东番岛,这一举措更是大大缓解了当地的百姓矛盾。
在泉州民众看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百姓获知太孙将会亲自出海,并且在泉州暂留的时候,他们就自发地来到了晋江两岸,欢迎太孙。
泉州这数百年来虽然富裕,但是却因为远离中原,历朝历代的皇室都没有来过泉州。
在历史上,唯有南宋的宗室,逃到这里来,却被蕃客回回蒲寿庚一下子杀死三千余人。
这是泉州的黑历史。
因为此事,当朝太祖登基以后,将死了几十年的蒲寿庚还挖出来鞭尸,并罚其后人永世为奴为娼。
但这件狠事,泉州人并没有骂朱元璋,还夸他做得对,做得好,大快人心。
因为这个蒲寿庚,包括蒲家,实在太可恨了。
蒲家先辈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十世纪定居占城(越南)的西域(阿拉伯)海商。他们依靠贸易赚钱之后,在宋朝立国之后就移居广州,经营商舶,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豪。
十三世纪初宋宁宗时期嘉定十年,蒲家全族从广州举家迁往当时的第一大港泉州定居。而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还曾担任过安溪县主簿,并曾因贸易有功,被南宋朝廷授予“承节郎”的官衔。
咸淳十年,海寇袭泉州,官兵无能为力。蒲寿庚与其兄蒲寿宬为保护家族的巨大利益,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助官宪击退之,因功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合称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安抚一路之兵事民政,执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职。统领海防,权力很大。
蒲寿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
蒲家的船队越来越大,最多是超过千艘海船。在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三十年。
显赫的权力与雄厚的海上实力相结合,使蒲氏成为宋元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景炎元年,蒲寿庚获任为福建、广招抚使,总海舶。兼主市舶。
但是,在蒙元南侵之时,深受宋廷宠信的蒲家,开始大力接纳宋廷宗室,后来却给了宋廷重重一击。
宋高宗建炎三年,三百多赵宋宗室子弟随南外宗正司迁至泉州,并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了宋末,宗室成员已达到三千多人。
德祐二年二月,元军南下,包围临安。
同年三月,元丞相伯颜陷临安,恭帝降,南宋事实上灭亡。南宋遗臣奉恭帝兄赵昰入闽,欲图恢复。同年五月,赵昰在福州另立朝廷,是为端宗,年号景炎元年。
同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入福建。为避元军,南宋陈宜中、少保张世杰率舟师十万,奉宋端宗赵昰及卫王、杨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辇村,“欲作都泉州”。
宋室冀得蒲寿庚之助,以继续在闽、广沿海地区坚持抗元,当时的南宋孤臣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带着两个娃娃皇帝端宗、幼主抵达泉州,赵呈率残部退至泉州城外法石寨,在这里的赵宋宗室子弟打算接应他们,但蒲寿庚拒不支援宋军,却闭门不纳、闭门拒命,禁止宋军进入泉州。
实际上这个时候,元丞相伯颜率军南下,暗中遣人招安,蒲寿庚十二月与元朝势力正式结盟。
但是宋军不知,见蒲寿庚拒不接纳,便以船舶军资,两皆不足为由,少保张世杰逃走时强征蒲寿庚的商船,采用暴力直接抄没他的家产以充军资,抢走停泊在法石一带的蒲氏海舶400多艘。
蒲寿庚大怒,把怒气撒在定居泉州的南宋宗子身上,将泉州的三千赵宋宗室子弟全部杀光。
后来,蒲寿庚又配合元朝军队进攻广州,在广东江门崖门一带打了著名的崖山海战。在这场海战中南宋残军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自尽,南宋许多忠臣及忠于大宋的人们也都纷纷跳海殉国,共计十万人左右!
而蒙元的海军,主要就是蒲寿庚提供的海船组成的,所以他们算得上是宋廷灭亡的罪魁祸首。
降元之后,元世祖授蒲寿庚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
至元十四年,进昭勇大将军,闽广都提举福建广东市舶事,改镇国上将军,参知政事。并行江西省事。至元十五年三月又升蒲寿庚行中书省事于福州,镇抚濒海诸郡。
作为一个色目人,蒲家在东方这片土地上的发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是后来的英国人,犹太人也都比不上。
但是他们做下如此伤天害理之事,肯定得不到好下场。朱元璋登基之后,就将这个家族连根拔起,将死了几十年的他挖出来鞭尸。
一直到如今,仍然有大量的色目人后代生活在泉州。
朱瞻基也知道,如今泉州商贸兴旺,最开心的就是他们这些人,因为他们是泉州商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还没有想好该怎么处置这些人,说他们是西域人,他们已经在大明生活了几百年。说他们是大明人,但是他们依旧还遵循着绿绿文化,不把自己当做是一个真正的大明人。
因为蒙元的近百年占领,如今的大明,这样的人还不少,遍布大明各处。
包括他现在身边站着的这位,就是其中一人。
经过近多年的接触,朱瞻基深知郑和是一个泛爱主义者。他为人平和,也尊重汉文化,但是内心里,他依旧亲近同族人。
他对大明的忠诚,是因为他在十岁就被阉,十二岁到了朱棣的身边,朱棣像个父亲一样将他培养长大。
他其实不是对大明忠诚,他只是对朱棣忠诚。
看到河两边的欢迎的人群,郑和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殿下此行,最激动的就是这些老百姓了,看他们都是自发地跪迎,就知道他们对皇上的崇拜。我前四次前来,可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
朱瞻基当然知道自己是沾了皇室身份的光,笑着点了点头。“民心可用啊……”
见朱瞻基心情甚好,郑和长揖说道:“和有两事想要求殿下允可。”
“说来听听。”
“一是下臣临行前像陛下求了一份敕书,任蒲家后代蒲日和为通事,因和恐殿下不允,故此现下才与殿下言。”
朱瞻基心里一怒,郑和知道自己是强硬的鹰派,所以竟然先斩后奏,这实在是触碰到了自己的底线。
他低头望着长揖躬身的郑和,平静地问道:“为何非他不可?”
“殿下,下臣绝非是可怜蒲家,不过几十年过去,蒲家如今的后人是无罪的。他们这次集中色目人的力量,向內监借支百万两白银的茶叶,青瓷,也是赎罪之举。”
“不允!第二件事是什么?”
“殿下……”郑和抬头恳切地看了朱瞻基一眼,看到朱瞻基冰冷的眼神,心里凉了一大半。不过他还是说道:“这蒲家在天方也有分支,实乃我大明势力向西方扩散的臂助……”
(这一章有两段古文,一些介绍,所以多了几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