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2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原本的时空里,崇祯皇帝的上台,使得一直努力维持国家财政正常运转的魏忠贤集团崩溃。自此之后,在大明朝的政治版图里,能够和代表既得利益集团的官僚集团相抗衡的政治势力就彻底的消失了。
因为国家财政全面走向崩溃,自负盈亏的军阀集团出现的同时,因为失去了国家财政拨款,原本的大明朝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李自成下岗了。(李自成先当驿卒,后当边军,算是纯粹的大明朝的体制中人。毕竟这两个工作都是享受国家拨款的。)必然和偶然的结合使得这个人成了给大明朝掘墓的领头人。
王书辉当年在读到李自成生平的时候,还比较戏谑的想到:灭亡了大明朝的人,居然是原本大明朝体制内的人物。不过他很快就对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寒而栗了。
在没有王书辉和复兴党的存在的原时空里,大明朝经历了经济危机财政破产之后,因为激烈的阶级矛盾走向了灭亡。
然而在本时空里,有了王书辉的出现和复兴党的崛起,实际上大明朝的经济危机更加的严重了。
所谓“湖广熟,天下足”。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全中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从江南地区转移到了湖广地区。
大家要看明白了,之所以“湖广熟,天下足”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湖南和湖北地区的粮食产量高。更主要的原因是,湖广地区生产的大量粮食,是可以通过市场流通的商品粮。
在明朝以前,中国最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江南地区。那个时候讲究的是“苏常熟,天下足”。
但是,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繁衍,一方面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从粮食生产转变为经济作物生产。(到嘉靖年间,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个官方机构江南织造局的丝绸生产,就需要江南地区的几府十几县进行“改稻为桑”,从生产粮食转变为种植桑树。)
另一方面,因为人口的大量繁衍,到了明朝中期,江南本地的粮食生产就已经无法满足本地区人口的需要了。因为大量的几十万人口甚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的不断出现,江南地区从粮食出口地区,变成了纯粹的粮食进口地区。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湖广地区因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天然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成为明朝唯一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成为当时将近两亿中国人名副其实的粮仓。
(现代中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中,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目前已经被东虏后金占据。江南地区的江淮平原和太湖平原一方面要进行经济作物种植,一方面因为人口发展和城市的集中,粮食生产甚至已经不能满足本地区人口的需要。江西的鄱阳湖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和两广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因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粮食外销。只有湖广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一方面气候条件和地貌水利条件满足粮食生产,一方面因为地处长江两岸交通便利,满足商品粮生产的条件。)
所谓商品粮生产基地,指的是这个地方不仅能够大量的生产粮食,而且这些粮食不仅能够满足本地区人口的粮食需求,还能够大量的剩余进行外销。本来,因为小冰河气候的影响,到了明朝晚期,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像全中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一样开始进入到全面衰退阶段。湖广本地的粮食就已经开始大量减产了。
复兴党在王书辉的领导下在荆州地区发展起来之后,最先进行的扩张就是针对汉江平原的。从1621年到1625年五年的时间里,复兴会依靠枪杆子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主要通过土地“赎买”和“转让”的手段,使用土地改革作为补充手段,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将整个江汉平原地区的土地和农民全部掌握了起来。
到1626年,整个江汉地区的土地和农民几乎全部在复兴党的强力推动下转变为工业化农场和农业工人。
现在,遍布在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单位,全部都是当地农民和复兴党从各地吸纳而来的流民组成的生产建设兵,使用超时空种子,使用大型、自产、机械化农业生产设备,使用百分之七十超时空进口和百分之三十自产的化肥和农药,以及先进的科学农业生产知识进行生产的工业化农场。
根据复兴党统计院在1625年的统计,目前复兴党治下的农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里,玉米的平均亩产超过八百斤;马铃薯和红薯的平均亩产超过一千五百斤;水稻的平均亩产超过六百斤(单季产量和明朝本地双季产量持平)。整个复兴党的粮食生产水平虽然无法和现代中国相比较,但是和明朝本身的生产水平相比的话,单单一个水稻的亩产就达到明朝本地亩产的两倍左右。
但是,虽然复兴党控制下的江汉平原的粮食生产水平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可是,复兴党为了面对马上或者说已经开始大规模爆发的难民潮,早在1621年开始,就在全面制定了“只进不出”的粮食政策。
复兴党治下工人、农业工人、城市居民的个人粮食供给为:成人每月每人粗粮120斤,细粮五十斤。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每人每月细粮80斤,粗粮40斤。这样的政策就是单纯的限制粮食买卖。
当然了,虽然在粮食买卖上进行限制,可是在复兴党治下,所有粮食制成品全部都是放开供应,自由买卖的。
商店里饭店里的那些米饭、粉条(地瓜粉和土豆粉为主)馒头、包子、面条、饺子等等这些东西,随便买随便卖。而且无论是工厂还是农场,部队还是机关里,都有不限制买卖的低价食品。其他如在复兴党治下非常便宜的鸡鸭鱼肉蛋之类的农副产品,甚至不限制外销。
复兴党“只进不出”的粮食政策,就是单方面的限制粮食外销的政策。而且,复兴党的粮食政策禁止外销的同时还要大量的进口。
复兴党出口大量的工业制成品,通过自身的货币政策吸纳了大量的白银。与此同时,复兴党紧紧的控制了大明朝三分之二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限制粮食外流又大量的吸纳外地粮食。
在复兴党政策下,这个原本不存在的势力,开始对这个时空的大明朝产生剧烈的影响。
在全中国的范围内,一方面因为小冰河气候导致的粮食减产,一方面因为复兴会的粮食政策,一方面又因为白银被复兴会大量的吸纳,从而导致了从1624年开始,大明朝的粮食价格开始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暴涨。
到1625年,江南地区的粮食价格已经达到了平均一石米十五两银子左右了。也就是说,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每斤大米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00个铜钱左右的价格。
100个铜钱,换算到现代的话差不多是50到100元人民币。想一想,在现代每斤大米要是买到50块钱的话,会是一种什么状况。
在原本的时空里,崇祯皇帝的上台,使得一直努力维持国家财政正常运转的魏忠贤集团崩溃。自此之后,在大明朝的政治版图里,能够和代表既得利益集团的官僚集团相抗衡的政治势力就彻底的消失了。
因为国家财政全面走向崩溃,自负盈亏的军阀集团出现的同时,因为失去了国家财政拨款,原本的大明朝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李自成下岗了。(李自成先当驿卒,后当边军,算是纯粹的大明朝的体制中人。毕竟这两个工作都是享受国家拨款的。)必然和偶然的结合使得这个人成了给大明朝掘墓的领头人。
王书辉当年在读到李自成生平的时候,还比较戏谑的想到:灭亡了大明朝的人,居然是原本大明朝体制内的人物。不过他很快就对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寒而栗了。
在没有王书辉和复兴党的存在的原时空里,大明朝经历了经济危机财政破产之后,因为激烈的阶级矛盾走向了灭亡。
然而在本时空里,有了王书辉的出现和复兴党的崛起,实际上大明朝的经济危机更加的严重了。
所谓“湖广熟,天下足”。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全中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从江南地区转移到了湖广地区。
大家要看明白了,之所以“湖广熟,天下足”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湖南和湖北地区的粮食产量高。更主要的原因是,湖广地区生产的大量粮食,是可以通过市场流通的商品粮。
在明朝以前,中国最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江南地区。那个时候讲究的是“苏常熟,天下足”。
但是,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繁衍,一方面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从粮食生产转变为经济作物生产。(到嘉靖年间,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个官方机构江南织造局的丝绸生产,就需要江南地区的几府十几县进行“改稻为桑”,从生产粮食转变为种植桑树。)
另一方面,因为人口的大量繁衍,到了明朝中期,江南本地的粮食生产就已经无法满足本地区人口的需要了。因为大量的几十万人口甚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的不断出现,江南地区从粮食出口地区,变成了纯粹的粮食进口地区。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湖广地区因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天然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成为明朝唯一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成为当时将近两亿中国人名副其实的粮仓。
(现代中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中,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目前已经被东虏后金占据。江南地区的江淮平原和太湖平原一方面要进行经济作物种植,一方面因为人口发展和城市的集中,粮食生产甚至已经不能满足本地区人口的需要。江西的鄱阳湖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和两广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因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粮食外销。只有湖广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一方面气候条件和地貌水利条件满足粮食生产,一方面因为地处长江两岸交通便利,满足商品粮生产的条件。)
所谓商品粮生产基地,指的是这个地方不仅能够大量的生产粮食,而且这些粮食不仅能够满足本地区人口的粮食需求,还能够大量的剩余进行外销。本来,因为小冰河气候的影响,到了明朝晚期,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像全中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一样开始进入到全面衰退阶段。湖广本地的粮食就已经开始大量减产了。
复兴党在王书辉的领导下在荆州地区发展起来之后,最先进行的扩张就是针对汉江平原的。从1621年到1625年五年的时间里,复兴会依靠枪杆子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主要通过土地“赎买”和“转让”的手段,使用土地改革作为补充手段,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将整个江汉平原地区的土地和农民全部掌握了起来。
到1626年,整个江汉地区的土地和农民几乎全部在复兴党的强力推动下转变为工业化农场和农业工人。
现在,遍布在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单位,全部都是当地农民和复兴党从各地吸纳而来的流民组成的生产建设兵,使用超时空种子,使用大型、自产、机械化农业生产设备,使用百分之七十超时空进口和百分之三十自产的化肥和农药,以及先进的科学农业生产知识进行生产的工业化农场。
根据复兴党统计院在1625年的统计,目前复兴党治下的农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里,玉米的平均亩产超过八百斤;马铃薯和红薯的平均亩产超过一千五百斤;水稻的平均亩产超过六百斤(单季产量和明朝本地双季产量持平)。整个复兴党的粮食生产水平虽然无法和现代中国相比较,但是和明朝本身的生产水平相比的话,单单一个水稻的亩产就达到明朝本地亩产的两倍左右。
但是,虽然复兴党控制下的江汉平原的粮食生产水平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可是,复兴党为了面对马上或者说已经开始大规模爆发的难民潮,早在1621年开始,就在全面制定了“只进不出”的粮食政策。
复兴党治下工人、农业工人、城市居民的个人粮食供给为:成人每月每人粗粮120斤,细粮五十斤。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每人每月细粮80斤,粗粮40斤。这样的政策就是单纯的限制粮食买卖。
当然了,虽然在粮食买卖上进行限制,可是在复兴党治下,所有粮食制成品全部都是放开供应,自由买卖的。
商店里饭店里的那些米饭、粉条(地瓜粉和土豆粉为主)馒头、包子、面条、饺子等等这些东西,随便买随便卖。而且无论是工厂还是农场,部队还是机关里,都有不限制买卖的低价食品。其他如在复兴党治下非常便宜的鸡鸭鱼肉蛋之类的农副产品,甚至不限制外销。
复兴党“只进不出”的粮食政策,就是单方面的限制粮食外销的政策。而且,复兴党的粮食政策禁止外销的同时还要大量的进口。
复兴党出口大量的工业制成品,通过自身的货币政策吸纳了大量的白银。与此同时,复兴党紧紧的控制了大明朝三分之二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限制粮食外流又大量的吸纳外地粮食。
在复兴党政策下,这个原本不存在的势力,开始对这个时空的大明朝产生剧烈的影响。
在全中国的范围内,一方面因为小冰河气候导致的粮食减产,一方面因为复兴会的粮食政策,一方面又因为白银被复兴会大量的吸纳,从而导致了从1624年开始,大明朝的粮食价格开始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暴涨。
到1625年,江南地区的粮食价格已经达到了平均一石米十五两银子左右了。也就是说,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每斤大米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00个铜钱左右的价格。
100个铜钱,换算到现代的话差不多是50到100元人民币。想一想,在现代每斤大米要是买到50块钱的话,会是一种什么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