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要管理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又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这样的工作真的是极度的辛苦的。
当然了,如果是在国家的上升期承担中国的掌舵人这样的工作的话,因为官员们整体比较向上,所以在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比较高明的助理班子的帮助下,这个工作虽然繁重但还不至于让人感到绝望。
很明显,魏忠贤没有赶上那样的好时候,大明朝的担子被天启皇帝压到他身上的时候,基本上就处于一种江河日下的状况了。天启皇帝亲政之初,为了酬赏东林党人为他上位做出的努力,天启帝还是很把一些关键性的岗位和重要的工作都交给了他们做的。
一个能够把木工活干的很好的人,绝对得是个耳清目明头脑灵活的人。天启皇帝痴迷木匠不假,可是他也绝对在两百多年的大明朝的十几个皇帝里,算是个比较聪明的家伙。
亲政不到一年,他就非常敏感的发现了东林党文官集团绝不是他们标榜的是那种为国为民的忠义人物。他们的一切举动,他们各种各样的作秀,他们各种各样的政治举措和制定的政策,都是围绕着士绅集团的利益进行的。
天启皇帝或许不知道什么叫做零和博弈。可是天启皇帝出于一个封建帝王的本能,虽然很年轻,却很能理解他的祖先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两个杰出人物的治国之道。对他来说,治理国家无非需要两个东西,一个是钱,一个是兵。而这两者之间,钱比兵更重要。毕竟,对于他这个帝王来说,有了钱就会有足够的兵。
在天启皇帝看来,天下的钱就那么多,皇帝得的多,士绅得的就少。士绅得的多了,皇帝得的就少。
当天启皇帝敏锐的发现东林党人口口声声的“圣主明君”,“圣人之道”的背后,是士绅集团对属于自己的国家财政收入的掠夺之后,他很决绝的祭起了他的两位杰出祖先(嘉靖和万历)的法宝,“宦官”。他立即就把痴迷权柄的魏忠贤推上了前台。用他打击那些成天劝解他“不与民争利”,骨子里却是只有家族私利的文官集团。
如果明朝也有网络,如果明朝的网络里也有某乎,如果明朝的那些大权在握的太监们也上网的话,刘瑾、冯保、魏忠贤之类的网络用户,可能也会在某乎里进行这样的提问:“当一个黑锅专业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是的,明代的大太监们看起来似乎权力极大。但是明代的所有太监,无论是从下西洋的郑和还是到陪着崇祯吊死煤山的王承恩,凡是在大明朝的政治场里呼风唤雨的大太监们心里都是有苦自知的。
别看他们在人前似乎威风凛凛,不少别有用心或者不明真相的家伙,还给他们起了不少什么“立皇帝”、“九千岁”之类好听的诨号。可是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必须是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的。甚至于,他们自己说的不少话做的不少事,就根本就皇帝本人直接或者间接授意的。
如果在大明朝也能看到《大话西游》的话,他们很可能就会觉得那个“送死你去,黑锅我背。”的《onlyyou》是他们人生的主题曲。只是歌词要改成“送死你去,黑锅你也背。”
比如说现在正在掌握着大明朝这艘已经开始漏水的巨舰的舵的魏忠贤,他就经常会在无人处进行“自己的命可真不好”,“当初自己为什么对于权柄那么积极”之类的祥林嫂式的嘟囔。
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的各种事情层出不穷。各地灾荒不断,各地动荡不安不说了。东北有东虏闹事,西南有土司作乱,东南又有海盗和红毛夷人捣乱。魏忠贤可谓使出了自己全身的力气,在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不怎么好用,还经常反咬一口的狗腿子的帮衬下,勉勉强强的才能把国事支撑起来。
魏忠贤虽然是流氓无赖的出身,性情中有不少好张扬,爱面子,喜排场的臭毛病,可是他还是很明白一个道理的。那就是在他心里,他很清楚大明朝真正的东家是天启皇帝,自己这个好像能够呼风唤雨的九千岁,实际就是个掌柜的。而且自己这个掌柜的地位还不怎么稳当。外朝的文官,内廷的太监,无数人都等着接替他的位置呢。
魏忠贤有时候也觉得无论是外面还是里面,自己都已经到了一个很危险的境地了。前朝的大太监冯保的例子就在那里摆着呢,自己以后能不能混个南京养老的结果都很值得怀疑。
可是,自从他走到这个大明朝的掌舵人的位置之后,他觉得不是自己要朝着一定会倒霉的方向走,而是无论是自己的政治对手,还是自己的狗腿子,甚至就是那个藏在深宫中成天干木匠活儿的皇帝老儿,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儿都在推着自己往绝路上走。
他倒是很有几次想要甩手不干了。可是他每次想要做这个决定之前,天启皇爷那充满了内涵的眼神,文官们那充满了憎恶的态度,内廷大太监们那皮笑肉皮不笑的表情,都在提醒着他,到了现在他已经没有退路了。要不就是继续走下去,走向那个灭亡的深渊。要不就是立即被各方势力当成战利品撕咬成碎片。
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增长,魏忠贤越来越发现,那个一直把“朝政之事都由大伴做主”挂在嘴边的皇帝,其实一直都不怎么信任自己。要不然,怎么自己明明被委以掌国大权了,可是象征着内廷最高地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子一直都没给自己坐呢。那个掌管着京师最高武装力量的御马监提督太监的位置上,也一直是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其他派别的太监把持着呢。
无论如何,别管自己这个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太监的职位看起来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可是自己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啊。
魏忠贤虽然不是儒家信徒,对于读书人也非常的不以为然,可是他也知道《论语》里面孔夫子对于名不正言不顺是怎么说的。《论语·子路》里可是说的很明白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没有掌握着批红大权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魏忠贤对于外朝的事情,就只能通过内阁的那些狗腿子们完成。掌握不了御马监提督太监的人选,魏忠贤只能靠着那些市井无赖组成的东厂番子们收拾政治敌人。
本来大明朝的事情就又多又不好做,在制度上的各种掣肘,使得魏忠贤每天要处理的各种又多又不好做的事情,更加的多,更加的不好做了。
要管理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又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这样的工作真的是极度的辛苦的。
当然了,如果是在国家的上升期承担中国的掌舵人这样的工作的话,因为官员们整体比较向上,所以在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比较高明的助理班子的帮助下,这个工作虽然繁重但还不至于让人感到绝望。
很明显,魏忠贤没有赶上那样的好时候,大明朝的担子被天启皇帝压到他身上的时候,基本上就处于一种江河日下的状况了。天启皇帝亲政之初,为了酬赏东林党人为他上位做出的努力,天启帝还是很把一些关键性的岗位和重要的工作都交给了他们做的。
一个能够把木工活干的很好的人,绝对得是个耳清目明头脑灵活的人。天启皇帝痴迷木匠不假,可是他也绝对在两百多年的大明朝的十几个皇帝里,算是个比较聪明的家伙。
亲政不到一年,他就非常敏感的发现了东林党文官集团绝不是他们标榜的是那种为国为民的忠义人物。他们的一切举动,他们各种各样的作秀,他们各种各样的政治举措和制定的政策,都是围绕着士绅集团的利益进行的。
天启皇帝或许不知道什么叫做零和博弈。可是天启皇帝出于一个封建帝王的本能,虽然很年轻,却很能理解他的祖先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两个杰出人物的治国之道。对他来说,治理国家无非需要两个东西,一个是钱,一个是兵。而这两者之间,钱比兵更重要。毕竟,对于他这个帝王来说,有了钱就会有足够的兵。
在天启皇帝看来,天下的钱就那么多,皇帝得的多,士绅得的就少。士绅得的多了,皇帝得的就少。
当天启皇帝敏锐的发现东林党人口口声声的“圣主明君”,“圣人之道”的背后,是士绅集团对属于自己的国家财政收入的掠夺之后,他很决绝的祭起了他的两位杰出祖先(嘉靖和万历)的法宝,“宦官”。他立即就把痴迷权柄的魏忠贤推上了前台。用他打击那些成天劝解他“不与民争利”,骨子里却是只有家族私利的文官集团。
如果明朝也有网络,如果明朝的网络里也有某乎,如果明朝的那些大权在握的太监们也上网的话,刘瑾、冯保、魏忠贤之类的网络用户,可能也会在某乎里进行这样的提问:“当一个黑锅专业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是的,明代的大太监们看起来似乎权力极大。但是明代的所有太监,无论是从下西洋的郑和还是到陪着崇祯吊死煤山的王承恩,凡是在大明朝的政治场里呼风唤雨的大太监们心里都是有苦自知的。
别看他们在人前似乎威风凛凛,不少别有用心或者不明真相的家伙,还给他们起了不少什么“立皇帝”、“九千岁”之类好听的诨号。可是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必须是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的。甚至于,他们自己说的不少话做的不少事,就根本就皇帝本人直接或者间接授意的。
如果在大明朝也能看到《大话西游》的话,他们很可能就会觉得那个“送死你去,黑锅我背。”的《onlyyou》是他们人生的主题曲。只是歌词要改成“送死你去,黑锅你也背。”
比如说现在正在掌握着大明朝这艘已经开始漏水的巨舰的舵的魏忠贤,他就经常会在无人处进行“自己的命可真不好”,“当初自己为什么对于权柄那么积极”之类的祥林嫂式的嘟囔。
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的各种事情层出不穷。各地灾荒不断,各地动荡不安不说了。东北有东虏闹事,西南有土司作乱,东南又有海盗和红毛夷人捣乱。魏忠贤可谓使出了自己全身的力气,在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不怎么好用,还经常反咬一口的狗腿子的帮衬下,勉勉强强的才能把国事支撑起来。
魏忠贤虽然是流氓无赖的出身,性情中有不少好张扬,爱面子,喜排场的臭毛病,可是他还是很明白一个道理的。那就是在他心里,他很清楚大明朝真正的东家是天启皇帝,自己这个好像能够呼风唤雨的九千岁,实际就是个掌柜的。而且自己这个掌柜的地位还不怎么稳当。外朝的文官,内廷的太监,无数人都等着接替他的位置呢。
魏忠贤有时候也觉得无论是外面还是里面,自己都已经到了一个很危险的境地了。前朝的大太监冯保的例子就在那里摆着呢,自己以后能不能混个南京养老的结果都很值得怀疑。
可是,自从他走到这个大明朝的掌舵人的位置之后,他觉得不是自己要朝着一定会倒霉的方向走,而是无论是自己的政治对手,还是自己的狗腿子,甚至就是那个藏在深宫中成天干木匠活儿的皇帝老儿,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儿都在推着自己往绝路上走。
他倒是很有几次想要甩手不干了。可是他每次想要做这个决定之前,天启皇爷那充满了内涵的眼神,文官们那充满了憎恶的态度,内廷大太监们那皮笑肉皮不笑的表情,都在提醒着他,到了现在他已经没有退路了。要不就是继续走下去,走向那个灭亡的深渊。要不就是立即被各方势力当成战利品撕咬成碎片。
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增长,魏忠贤越来越发现,那个一直把“朝政之事都由大伴做主”挂在嘴边的皇帝,其实一直都不怎么信任自己。要不然,怎么自己明明被委以掌国大权了,可是象征着内廷最高地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子一直都没给自己坐呢。那个掌管着京师最高武装力量的御马监提督太监的位置上,也一直是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其他派别的太监把持着呢。
无论如何,别管自己这个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太监的职位看起来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可是自己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啊。
魏忠贤虽然不是儒家信徒,对于读书人也非常的不以为然,可是他也知道《论语》里面孔夫子对于名不正言不顺是怎么说的。《论语·子路》里可是说的很明白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没有掌握着批红大权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魏忠贤对于外朝的事情,就只能通过内阁的那些狗腿子们完成。掌握不了御马监提督太监的人选,魏忠贤只能靠着那些市井无赖组成的东厂番子们收拾政治敌人。
本来大明朝的事情就又多又不好做,在制度上的各种掣肘,使得魏忠贤每天要处理的各种又多又不好做的事情,更加的多,更加的不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