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一次反围剿4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了明清时代就发展到顶峰了。从制度上讲,明清两代的朝廷对于人民的控制水平,是相当高的。
可是,即便如此,因为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科学技术的落后,明清两代的政权最多也只能配置到县一级。实际上,直到民国时代,把持中国基层社会,那无数个乡村的主要权力的,仍旧是地主豪强。只不过,因为上层的统治者大多出身于这些地主豪强,使得有上层支持的地主豪强势力膨胀的非常严重,让他们在基层社会里拥有着巨大的势力。
不过,如果脱开那些有着上层支持的地主豪强的话,只是说单纯的中国农村的权力结构的话。用一句毛老人家的名言就可以说的清清楚楚,那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实际上,就是在现代中国,在农村中,人口多,兄弟多,势力大的人家,在村子里说话就是好使的。在农村的土地流转,在机动土地的使用上,仍旧遵循的谁的拳头大,谁得到的利益就多,谁的势力大,谁说话就好使的原始法则。
乡镇政府在面对乡村里的矛盾的时候,讲究的仍旧是一个“一切以稳定为重”的,民不举官不究,民举了,官还要压的政策。
只不过,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不断的反哺和消解农业。农业、农村和农民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不再是能够涉及到国家的生死存亡的重要阶层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书辉在荆州地区,给佃农分土地,招揽各处土豪劣绅手下农奴的行为,虽然严重的损害了荆州地区地主豪强们的利益。从本质上说,是对封建土地制度,是对地主阶级存在的根基进行了直接的挑衅。
但是,因为王书辉郡王女婿,郡主仪宾的身份,因为王书辉的做法虽然出格,但是仍然没有公然造反,在掠夺土地上的方法上,采用的是大家全都遵循的潜规则。这就让苗伟常和包慧赞这样的在职官员们比较挠头了。
苗伟常和包慧赞都知道,对于王书辉这样的,在皇帝那里有印象,和南京守备太监有关系的宗亲贵胄,直接扣个造反的罪名派兵抓人,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你没看无论是苗伟常给张天禄派亲兵,还是包慧赞给张天禄派锦衣卫,走的都是暗中的路数。谁也没敢大张旗鼓的打着官方的牌子做事么。
别说王书辉这种有关系有路子的郡王女婿,就是个普通的宗室,那也是和各路藩王都有着亲戚关系的。人家又没杀官,也没攻城。你说人家造反,证据在哪里。人家的藩王亲戚难道会任由你们这些地方官员折腾么。
至于像王书辉这样的上面有人的宗室,你就更不能随便对待了。你有靠山,人家也有靠山。你的靠山是吏部尚书不假,人家的靠山在内廷。一旦你把人给抓了,人家通过关系往天子皇爷那里一递话儿,把事情捅出去。很可能天子皇爷会亲自过问。
天子皇爷很可能就会说了,“这不是给我上供西洋宝镜,西洋水晶器皿的枝江王家的女婿么,怎么回事儿,把奏折拿来我看看。”
一旦皇帝要看奏折,内廷里受过王书辉好处的公公们,甚至都不用偏帮枝江王那边。只要他们据实给皇帝答话的话,那么,一个州府的卫所指挥使,一个地方的锦衣卫千户,居然在没有上级命令,没有朝廷旨意的情况下,敢把一个藩王的女婿,万历天子亲封的郡主仪宾,在完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给抓起来了。
别说是你们这样两个吏部尚书的家奴之流的人物了。就是阁老的亲儿子,也逃不掉天子皇爷的惩治。
所以说,大家现能够做的,还是像王书辉那样,按照规矩走。这个规矩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不走官方的路子,凭着各自的势力行事。你的拳头大,你说话就好使。你能调用的人手多,你的地盘就占的多。你要是有能耐,也大可像王书辉灭杀马松华,火烧张天禄那样,直接把人给灭了。
说起来,在大明朝的乡间,地主豪强们,大部分走的还是这个路数。当然了,那些藩王啊、勋贵啊、部院高官啊,人家不会弄血的呼啦的,打的头破血流的。用现代人的话讲,人家是体制内的人物。大明朝的法理规矩,就是围绕着人家制定的。他们可是由国家作为打手,给他们撑腰。
可是普通的地主士绅们,走的就是基本路线了。这才有了大明朝的乡村里,到处是乡绅们建立的堡垒式建筑。每家每户蓄养家丁,暗中招揽人手的情况发生。甚至于一些胆子大的地主豪强们,直接培养人手,伪装成土匪山贼。或者势力小些的,就直接和那些正牌子的土匪山贼暗中勾结的。
实际上,被王书辉屠灭满门的马松华家,就是大明朝最为标准的乡间豪绅的形态。
特别是从万历四十六年开始,朝廷开始征收辽饷之后。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
官僚体系大家都是懂的。就像三农问题被国家解决之前一样。朝廷不过每亩田加征九厘银子。到了下面,行省方面可能就变成每亩加征九分银子了。再到下面,州府方面可能每亩就变成是加征九钱银子了。再到下面,县里面可能每亩就变成是加征九两银子了。再到衙役公差那里,每亩加征的可变成能就是十两几十两了。
就是从万历四十六年朝廷加征辽饷开始,在地主和官僚的勾结之下,明朝的自耕农开始大规模破产。土地兼并问题愈演愈烈。最后才有了李自成的崛起。
这几年间,这就是再怎么迟钝的地主乡绅们,也发现了现在正是兼并和掠夺土地的最佳时机。在这种普遍认识下,明末的社会状况迅速恶化。一方面,土地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另一方面,在小冰河气候的影响下,天灾*一起爆发,各种造反者和各式各样的土匪盗贼蜂拥而起。他们又和那些土豪劣绅勾结在一起,肆无忌惮。劣绅驱逐良绅的现象在全中国到处上演。
王书辉在枝江县的做法虽然看起来有些残酷,有些暴虐。但是,王书辉的所作所为,却是现在所有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有的明王朝的利益既得者们,都在做的事情。你说人家违法,你说人家肮脏,难道你就是干干净净的人么。
实际上,哪有什么干净人啊。就是那些自诩清流的东林党人,天天骂皇帝,骂朝廷,自家还不是大肆的兼并土地蓄养农奴的同时,还要插手商贸,甚至于和那些所谓的海商实际的海盗们勾结在一起,大肆的进行走私贸易么。
所以说,王书辉的所作所为,并不算是出格。人家在自己的土地上搞分田地,那是他脑袋有问题,不关别人的事情。只不过,作为一个新兴的势力,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地带的不起眼的小小郡王的女婿,大家看不惯他又占土地,又卖私盐,又是经营各种生意的吃相罢了。
你要说人家的所作所为是造反,那天底下所有的官绅地主,宗室勋贵们,都是在造反了。
所以,在荆州卫指挥使苗伟常家的争论,虽然越来越激烈。但是,无论是荆州地区武装力量的最高长官苗伟常,还是荆州地区特务机关的首脑包慧赞,还是包慧赞带来的五个千户所的千户和他们的亲戚们,大家心里也都明白,对付王书辉,还得是暗中来,按着潜规则来。
随着大家的讨论越来越深入,大家的意见也越来越统一。对于王书辉,就得使用实实在在的武力来进行解决。苗伟常和包慧赞也都知道,对于王书辉,只能是想方设法不留痕迹的把他给暗中做掉。
到了这一步,大家也都明白了,在不能用官面手段的情况下,大家还是回归到用拳头,用刀枪解决问题的传统方法和丛林法则上了。
可是,使用这个办法,仍旧有着不小的问题。包慧赞和那些千户豪强们不知道,苗伟常这个当事人可是清楚的知道,王书辉手里的力量也很是不弱。
作为内地府一级别的卫所指挥使,苗伟常手里直辖的武装力量,就是自己的家丁。实话实说,苗伟常虽然不是世袭武官出身,是一个小厮书童出身。但是,他也是属于那种比较有理想的武官的。那还真别小瞧了小厮书童这个出身。明末著名的武装割据势力,杀人魔王左良玉,就是崇祯皇帝时期户部尚书侯恂的书童。
苗伟常虽然不过是张问达的书童,但是人家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书童。小时候,喜欢练武的武装书童苗伟常,最崇拜的就是戚继光戚爷爷。借了主人张问达的力当上武官之后,他还专门请了个读书人给他讲解过戚继光写的《纪效新书》呢。
虽然,在明末的环境下,苗伟常没有自己练出一个戚家军的条件。可是,在太平地界当卫所指挥使的苗伟常,没有像其他的那些内陆地区的武官那样,只是练了少的十几个,多的几十个家丁。而是专门搜罗“人才”,自己大出血,弄出来二百多个,将近三百个家丁。这三百个家丁,享受的可是苗伟常个人的供奉。吃喝穿戴不说,就是训练水平,和装备水平也都能够达到边军的程度。
要知道,因为二十年前的播州之役,朝廷还调用过不少荆州地区的卫所兵呢。所以在荆州卫里,可是正经有一两百上过战场,杀过苗疆土司兵,在尸山血海里走过一遭的强兵的。苗伟常费了不少力气,把这些人都招揽到了自己的家丁里了。
可是,就是这种在苗伟常眼里,可以与北方边军媲美的家丁,就那么派出去一百多人,居然连一个回来的活口都没有。苗伟常觉得,王书辉手里肯定有不少原来马松华麾下的那些山匪巨盗给他效力的。而且,王书辉手里的人手,人数最少不少于五百人。不然也不能把一百多边军水平家丁,全都给灭杀了。
不过,苗伟常不准备把这话说出来。一方面,他是害怕这种事情公之于众,会给自己这个统兵武将的脸上抹黑。另一方面,他也看出锦衣卫千户包慧赞包藏祸心,想要把自己推到前面顶雷。
更主要的是,苗伟常可是知道,这五个千户以前对自己一直不恭不敬的。原因就是,人家都是世袭武官,看不起自己这个小厮书童出身的上司。他心中恨不得他们倒霉呢,怎么会去提醒他们。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了明清时代就发展到顶峰了。从制度上讲,明清两代的朝廷对于人民的控制水平,是相当高的。
可是,即便如此,因为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科学技术的落后,明清两代的政权最多也只能配置到县一级。实际上,直到民国时代,把持中国基层社会,那无数个乡村的主要权力的,仍旧是地主豪强。只不过,因为上层的统治者大多出身于这些地主豪强,使得有上层支持的地主豪强势力膨胀的非常严重,让他们在基层社会里拥有着巨大的势力。
不过,如果脱开那些有着上层支持的地主豪强的话,只是说单纯的中国农村的权力结构的话。用一句毛老人家的名言就可以说的清清楚楚,那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实际上,就是在现代中国,在农村中,人口多,兄弟多,势力大的人家,在村子里说话就是好使的。在农村的土地流转,在机动土地的使用上,仍旧遵循的谁的拳头大,谁得到的利益就多,谁的势力大,谁说话就好使的原始法则。
乡镇政府在面对乡村里的矛盾的时候,讲究的仍旧是一个“一切以稳定为重”的,民不举官不究,民举了,官还要压的政策。
只不过,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不断的反哺和消解农业。农业、农村和农民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不再是能够涉及到国家的生死存亡的重要阶层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书辉在荆州地区,给佃农分土地,招揽各处土豪劣绅手下农奴的行为,虽然严重的损害了荆州地区地主豪强们的利益。从本质上说,是对封建土地制度,是对地主阶级存在的根基进行了直接的挑衅。
但是,因为王书辉郡王女婿,郡主仪宾的身份,因为王书辉的做法虽然出格,但是仍然没有公然造反,在掠夺土地上的方法上,采用的是大家全都遵循的潜规则。这就让苗伟常和包慧赞这样的在职官员们比较挠头了。
苗伟常和包慧赞都知道,对于王书辉这样的,在皇帝那里有印象,和南京守备太监有关系的宗亲贵胄,直接扣个造反的罪名派兵抓人,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你没看无论是苗伟常给张天禄派亲兵,还是包慧赞给张天禄派锦衣卫,走的都是暗中的路数。谁也没敢大张旗鼓的打着官方的牌子做事么。
别说王书辉这种有关系有路子的郡王女婿,就是个普通的宗室,那也是和各路藩王都有着亲戚关系的。人家又没杀官,也没攻城。你说人家造反,证据在哪里。人家的藩王亲戚难道会任由你们这些地方官员折腾么。
至于像王书辉这样的上面有人的宗室,你就更不能随便对待了。你有靠山,人家也有靠山。你的靠山是吏部尚书不假,人家的靠山在内廷。一旦你把人给抓了,人家通过关系往天子皇爷那里一递话儿,把事情捅出去。很可能天子皇爷会亲自过问。
天子皇爷很可能就会说了,“这不是给我上供西洋宝镜,西洋水晶器皿的枝江王家的女婿么,怎么回事儿,把奏折拿来我看看。”
一旦皇帝要看奏折,内廷里受过王书辉好处的公公们,甚至都不用偏帮枝江王那边。只要他们据实给皇帝答话的话,那么,一个州府的卫所指挥使,一个地方的锦衣卫千户,居然在没有上级命令,没有朝廷旨意的情况下,敢把一个藩王的女婿,万历天子亲封的郡主仪宾,在完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给抓起来了。
别说是你们这样两个吏部尚书的家奴之流的人物了。就是阁老的亲儿子,也逃不掉天子皇爷的惩治。
所以说,大家现能够做的,还是像王书辉那样,按照规矩走。这个规矩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不走官方的路子,凭着各自的势力行事。你的拳头大,你说话就好使。你能调用的人手多,你的地盘就占的多。你要是有能耐,也大可像王书辉灭杀马松华,火烧张天禄那样,直接把人给灭了。
说起来,在大明朝的乡间,地主豪强们,大部分走的还是这个路数。当然了,那些藩王啊、勋贵啊、部院高官啊,人家不会弄血的呼啦的,打的头破血流的。用现代人的话讲,人家是体制内的人物。大明朝的法理规矩,就是围绕着人家制定的。他们可是由国家作为打手,给他们撑腰。
可是普通的地主士绅们,走的就是基本路线了。这才有了大明朝的乡村里,到处是乡绅们建立的堡垒式建筑。每家每户蓄养家丁,暗中招揽人手的情况发生。甚至于一些胆子大的地主豪强们,直接培养人手,伪装成土匪山贼。或者势力小些的,就直接和那些正牌子的土匪山贼暗中勾结的。
实际上,被王书辉屠灭满门的马松华家,就是大明朝最为标准的乡间豪绅的形态。
特别是从万历四十六年开始,朝廷开始征收辽饷之后。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
官僚体系大家都是懂的。就像三农问题被国家解决之前一样。朝廷不过每亩田加征九厘银子。到了下面,行省方面可能就变成每亩加征九分银子了。再到下面,州府方面可能每亩就变成是加征九钱银子了。再到下面,县里面可能每亩就变成是加征九两银子了。再到衙役公差那里,每亩加征的可变成能就是十两几十两了。
就是从万历四十六年朝廷加征辽饷开始,在地主和官僚的勾结之下,明朝的自耕农开始大规模破产。土地兼并问题愈演愈烈。最后才有了李自成的崛起。
这几年间,这就是再怎么迟钝的地主乡绅们,也发现了现在正是兼并和掠夺土地的最佳时机。在这种普遍认识下,明末的社会状况迅速恶化。一方面,土地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另一方面,在小冰河气候的影响下,天灾*一起爆发,各种造反者和各式各样的土匪盗贼蜂拥而起。他们又和那些土豪劣绅勾结在一起,肆无忌惮。劣绅驱逐良绅的现象在全中国到处上演。
王书辉在枝江县的做法虽然看起来有些残酷,有些暴虐。但是,王书辉的所作所为,却是现在所有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有的明王朝的利益既得者们,都在做的事情。你说人家违法,你说人家肮脏,难道你就是干干净净的人么。
实际上,哪有什么干净人啊。就是那些自诩清流的东林党人,天天骂皇帝,骂朝廷,自家还不是大肆的兼并土地蓄养农奴的同时,还要插手商贸,甚至于和那些所谓的海商实际的海盗们勾结在一起,大肆的进行走私贸易么。
所以说,王书辉的所作所为,并不算是出格。人家在自己的土地上搞分田地,那是他脑袋有问题,不关别人的事情。只不过,作为一个新兴的势力,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地带的不起眼的小小郡王的女婿,大家看不惯他又占土地,又卖私盐,又是经营各种生意的吃相罢了。
你要说人家的所作所为是造反,那天底下所有的官绅地主,宗室勋贵们,都是在造反了。
所以,在荆州卫指挥使苗伟常家的争论,虽然越来越激烈。但是,无论是荆州地区武装力量的最高长官苗伟常,还是荆州地区特务机关的首脑包慧赞,还是包慧赞带来的五个千户所的千户和他们的亲戚们,大家心里也都明白,对付王书辉,还得是暗中来,按着潜规则来。
随着大家的讨论越来越深入,大家的意见也越来越统一。对于王书辉,就得使用实实在在的武力来进行解决。苗伟常和包慧赞也都知道,对于王书辉,只能是想方设法不留痕迹的把他给暗中做掉。
到了这一步,大家也都明白了,在不能用官面手段的情况下,大家还是回归到用拳头,用刀枪解决问题的传统方法和丛林法则上了。
可是,使用这个办法,仍旧有着不小的问题。包慧赞和那些千户豪强们不知道,苗伟常这个当事人可是清楚的知道,王书辉手里的力量也很是不弱。
作为内地府一级别的卫所指挥使,苗伟常手里直辖的武装力量,就是自己的家丁。实话实说,苗伟常虽然不是世袭武官出身,是一个小厮书童出身。但是,他也是属于那种比较有理想的武官的。那还真别小瞧了小厮书童这个出身。明末著名的武装割据势力,杀人魔王左良玉,就是崇祯皇帝时期户部尚书侯恂的书童。
苗伟常虽然不过是张问达的书童,但是人家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书童。小时候,喜欢练武的武装书童苗伟常,最崇拜的就是戚继光戚爷爷。借了主人张问达的力当上武官之后,他还专门请了个读书人给他讲解过戚继光写的《纪效新书》呢。
虽然,在明末的环境下,苗伟常没有自己练出一个戚家军的条件。可是,在太平地界当卫所指挥使的苗伟常,没有像其他的那些内陆地区的武官那样,只是练了少的十几个,多的几十个家丁。而是专门搜罗“人才”,自己大出血,弄出来二百多个,将近三百个家丁。这三百个家丁,享受的可是苗伟常个人的供奉。吃喝穿戴不说,就是训练水平,和装备水平也都能够达到边军的程度。
要知道,因为二十年前的播州之役,朝廷还调用过不少荆州地区的卫所兵呢。所以在荆州卫里,可是正经有一两百上过战场,杀过苗疆土司兵,在尸山血海里走过一遭的强兵的。苗伟常费了不少力气,把这些人都招揽到了自己的家丁里了。
可是,就是这种在苗伟常眼里,可以与北方边军媲美的家丁,就那么派出去一百多人,居然连一个回来的活口都没有。苗伟常觉得,王书辉手里肯定有不少原来马松华麾下的那些山匪巨盗给他效力的。而且,王书辉手里的人手,人数最少不少于五百人。不然也不能把一百多边军水平家丁,全都给灭杀了。
不过,苗伟常不准备把这话说出来。一方面,他是害怕这种事情公之于众,会给自己这个统兵武将的脸上抹黑。另一方面,他也看出锦衣卫千户包慧赞包藏祸心,想要把自己推到前面顶雷。
更主要的是,苗伟常可是知道,这五个千户以前对自己一直不恭不敬的。原因就是,人家都是世袭武官,看不起自己这个小厮书童出身的上司。他心中恨不得他们倒霉呢,怎么会去提醒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