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中文网 > 时空之门1619 > 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1

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1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说起来,在明朝末年,事业刚刚起步的王书辉,看起来好像挺威风,挺有实力的。不过,他现在的这些实力要是放到现代,撑死了,也就是个乡长的水平。

    从他掌握的势力范围上看,他可能会比现代社会的很多乡长地盘大些。可是,要是从掌握的人口上讲,王书辉掌握下的三十多个基地村的人口全加起来,可能还没到一万人呢。

    在现代社会里,不提人口上亿的那些大省份。就是在一个普通的中原省份里,一个乡的人口最少也在十万人上下。在黑龙江那种人口密度小的边疆省份,一个普通的农业乡,人口最少也在两三万人上下。

    所以,从实际控制人口上讲,王书辉还不如一个现代的乡长。他目前掌握的人口,也就是个现代社会的乡长能够掌控人口的零头而已。

    要知道,后世的中国,全国人口可是在十四亿上下的。明朝晚期,没有发生农民起义和外族屠杀之前,即使是最为鼎盛的万历中期。当时全中国的人口,也就在一亿人左右。而且,明代中国的人口分布还极为不平衡。这不到一亿的人口,还大部分分布在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

    所以说,王书辉发现,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和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明显的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是资源矛盾和制度矛盾双重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清朝末年的中国,实际耕地面积和巨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则是矛盾的另一个方面。

    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则是自然环境变异(小冰河气候)导致的严重减产,造成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大量减少的问题,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的生产资料,也就是土地过度集中的问题。

    以王书辉手头的调查资料上看来,目前的他掌握的三十多个乡村里,在他眼中很多具有极大开发价值的土地,像这个时代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在明朝末年普遍的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而且他发现,那些土豪劣绅占有的土地,无不是极为肥沃的,灌溉便利的熟田好地。可是,很多农户即使给地主劣绅做佃户,也不愿意开发那些到处都有的荒地。这种现象,让王书辉非常疑惑。

    王书辉的这个疑问,很快就从他手下的家丁口中得到答案。原来,在古代社会里,普通农户是不具备开发荒地的能力的。

    直到这个时候,王书辉才明白,为什么自己控制的各个村庄中,参加民兵的人越来愈多,甚至于有一些村子,都开始组建民兵二队了。

    耕牛和优质的铁制农具,这些在王书辉眼中很普通的物资,在古代中国这个农业社会中,是极为稀缺的宝贵物资。

    可是,即便王书辉掌控了三十多个乡村,十几万亩的土地,以及上万的人口。王书辉能够在这些乡村中动员出的实际人力,也不过是不脱产的,受半军事化的训练和管理的,一百多个人而已。这新多出来的一百多个青壮年的民兵,并没有解决王书辉的人力紧缺问题。

    王书辉现在看着管的人力物力不多,连个后世的乡长都算不上。可是,就目前的阶段来说,搞教育,办工业,练部队的事情,就已经让王书辉觉得手忙脚乱了。

    即使掌握了几十个村子,间接控制了上万人口,可是王书辉却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情,什么都做不起来。他发现,根本的原因也不是别的,居然是王书辉作为中国人,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问题:人力资源紧张。

    王书辉需不需要人口。实际上,他太需要人口了。无论是农业上,工业上还是军事上,为了实现控制整个湖广地区这个目标,他都需要大量的人口。

    就农业上而言,虽然将土地按照每人五亩的规格,给无地和少地农户进行了土地分配。但是,王书辉目前的土地占有量还是相当巨大的。就目前的情况看,分给农民的土地,只占王书辉名下土地的三分之二。

    还有近五万亩的土地,目前处于抛荒状态之中。抛荒的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人手,对这些土地进行耕种。

    从工业上讲,王书辉从现代重新运回的小高炉,正式的运营了起来。在王书辉的全方位的培训下,二十多个明代的“工人”,终于初步的掌握了小高炉的基本操作。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受过几天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加上七八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力工,就能操作这种小高炉了。

    后世的小铁厂,小铸造厂是遍地开花的。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小高炉设备,做到最大限度的推广。这些安装简单,操作容易的小高炉,实际上已经被制造这些设备的厂家,进行了操作的傻瓜化了。

    这些明末的,王书辉亲手培养出来的工人们,不过是缺乏实践而已。在搞爆了一个小高炉,炸死了两个佛山炼铁师傅之后。工人们没有了可以依靠的力量,没有了有经验的炼铁工匠的帮助。他们就不得不按照手册,一点一点的进行摸索。

    这种按部就班的办法,反倒让他们的工作更快的走上轨道。就目前而言,如果不是铁矿石的供应时断时续,日产生铁一千斤到一千两百斤,还是能够做到的。

    日产生铁一千斤,听起来好像挺多。但是,一千斤生铁,也不过是打造两三百把锄头而已。可是,仅仅王书辉控制的地区,就需要锄头近万把,耙子近万把。而农业工具,可不仅仅只是锄头和耙子两种就足够了的。

    所以说,王书辉需要的是培训更多的工人,建立更多更大更规范的钢铁工坊和工厂。可是,没有充足的人力,这些都是白说。

    而从军事上讲,即使把新组建的各个村的民兵部队算在一起,加上大营里一百多个专门的脱产武装人员,王书辉能够掌控的武装力量也不过是三四百人。

    更何况,在实际上各村的民兵武装,还不能够承担跨区域作战的任务。王书辉的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不过还是原来大营里的那两百多将近三百的流民们。

    虽然从质量上讲,王书辉武装部队的水平,在整个湖广地区,甚至全天下都是最高的。但是,质量再高的部队,在占绝对多数优势的敌人面前,也是抗不下来的。至少从荆州府来说,荆州府的一个卫所,纸面上的部队人数,就是王书辉这三百人所不能抗衡的。

    因为,按照明朝规制,一个卫所应该有士兵五千六百人。即使这个字数打个对折,只有两千人的话。这两千人如果在卫所军官的驱使下,前来进攻王书辉的话。虽然不至于失败,但是王书辉的这三百个精兵,恐怕也要报销一半左右。

    所以说,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军事,王书辉都处于一种人力瓶颈的状况之中。

    在古代社会里,人力问题真的是个不小的难题。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在爆发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各种起义的原因。没有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量的无法生存的民众,造反起义的工作也开展不起来。

    王书辉是不缺钱的,他也不缺乏物资。棉布倾销和食盐倾销,每天都能给王书辉带来巨量的白银收入。王书辉除了花少部分的白银购买古董宝石之外,剩下的开销就是给手下人发工钱。而他本人,在明朝末年的时空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项的花销了。

    可是,有钱并不能解决人力问题。

    王书辉想要招纳人手,也要考虑这个时空的社会条件。一个皇室宗亲,动不动的就购买大量人口,这本身也是一个很犯忌讳的事情。更主要的是,虽然最近几年,河南,陕西,山西等地连年发生特大旱灾,产生了大量的流民。可是,要把这些流民,从河南,陕西,陕西等地迁往湖广地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古代社会里搞人口迁移,可不是像在现代社会那样,把人往火车上一塞,一天一夜过去,到地方了。

    在古代,想要把成千上万的人口从河南,陕西,山西这些地方迁到上千里地之外的湖北地区,本身没有个上百人去做这件事情,都是做不成的。

    至少在王书辉看来,像自己现在手下的这批流民这样,独自从陕西一路流浪到湖北的。这种情况是极其少见的。

    而且最主要的是,即使王书辉把相关人手派到山西,陕西。在迁移人口的路上,也不会有各地官府的刁难。这些流民本身愿不愿意迁到湖北来,还是个很大的问题。

    古代人的安土重迁,可不仅仅是朝廷律法的限制。这种观点本身,也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心理情绪和民族习惯。

    即使陕西,山西的流民们愿意迁移到湖北来,几千人,上千里的路程,无论是组织问题,还是饮食供应问题和安全保障问题,现在的王书辉,都拿不出解决的办法来。

    距离太遥远,组织太困难,供应无法维持。即使王书辉有的是钱,有的是粮食,有的是土地,从陕西山西转运人口,他也是做不到的。

    好在在小冰河时代,整个中国的各个地区,都不缺乏自然灾害。王书辉准备派出人手,对湖广境内的受灾地区和周边省份,特别是河南地区的流民,进行招纳。

    王书辉这回是准备下真功夫了,他甚至已经做好了要亲自带队的准备。

    就在王书辉正在对家丁营进行适应性训练的时候,他的合作伙伴司马峰,给他带来了好消息。王书辉委托他在全国各地区招纳的矿工近千人,即将到达枝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