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风水阵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部分人先回去,以防所里有情况。”吴所长指挥着众人,然后开始带领一小部分人继续朝着山上走去,陈二狗也在队列之中,一边走,一边嘀咕道:“草,老子还请客呢,都让你小子给搅合了。”
此刻的韩旭可不知道有人在腹诽自己,他接着朝着那若隐若现,似有若无的灵气地点走去,此刻黑山的地势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前路也基本没有了,但是这对于韩旭来说都是小意思,脚尖轻点,一路疾行,似乎是离着那灵气的地方越来越近了,韩旭也是越发加快了脚步,以更快的速度前进。
“好像是有人来了啊....”
韩旭来到了山上,只能说这是一片荒山野岭,因为是冬季,树木还是枯萎着的,翻山越岭的韩旭,终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翻过大山,韩旭竟然看到了一座道观。初看时,很是普通,但是经过韩旭细细品味,发现此道馆竟然参杂着五行八卦的精髓,还有绝佳的风水阵,可是了不得的大手笔。
“施主,不知因何来到此地。”在韩旭静静品味风水阵的精华时候,一声轻语将其带回了现实,韩旭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道人仙风道骨的站在自己眼前。韩旭道:“不知此地为何会有灵秀之气?”
“哦?”老道人双目闪着精光,虽然片刻即逝,但还是没能逃过韩旭的目光,还是被心细的韩旭抓到了。老道此刻也是很是惊奇,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碰到如此大能者,毕竟一般人是看不破自己此地有灵气的,何况刚才这个小子分明已经发现了此地有风水阵,正在细细钻研,真是了不得的小子。
韩旭也是打量着老道,很有有趣。韩旭道:“不知老先生何时出现在此地?”韩旭很是好奇,这种大能者,为何会出现在石子乡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似乎是看出了韩旭的疑问,老道卖着关子,笑道:“何须关心这些浮云呢,减免即是缘。”
韩旭一笑,这老道也是有点意思。老道邀请韩旭进道观叙一叙,韩旭倒是兴然前往。进了道观,不得不说里面别有洞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道观正前方写着一副浩瀚的书法字,上面写道“清静无为”、“离境坐忘。
“好字。”韩旭赞叹道,毛笔字写的酣畅淋漓,苍劲有力,可谓是上乘佳作。
说起道观,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
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养性、内丹、外丹等等。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修道,无非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都需要安静,不受外界干扰。大部分道教徒为了避开嘈杂的城市,纷纷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所以虽然城市中也有道观,但大部分道观也同佛寺一样位于安静、空旷、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与世俗繁华隔绝,极力营造出道教中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境界。修道者在这样的环境清修,返璞归真,清心寡欲,加之所食纯为绿色食品,时间长了,自然集天地灵气于自身,成就仙风道骨,益寿延年。同时优美的环境对于寻访名道的病人而言也大有裨益。山上空气清新,住所幽静,正适合病人静养。听风声鸟鸣,看日升日落,参拜神仙,观摩法术,心病一除,身体自然恢复健康
道教的宫观有两种性质:一是子孙庙,二是丛林庙。子孙庙由师徒之间代代相传,庙产可以继承,有专属的门派。其他门派的道友可以暂时居住,且不能插手庙务。一般新出家的弟子都在子孙庙。
丛林庙不允许收徒,庙产不能继承,属于天下所有道众共同所有。丛林庙一般不分门派,凡是道教的法裔弟子(赤脚、民间道士除外)都有权利居住、管理庙务。一般,无论年龄、性别、出家时间,凡是可以居住在里面的道人,都有权被选举为最高领导人。
长期在丛林庙居住的道人叫常住道人,一般给安排有职务,为其他道人服务。丛林庙分工明确,俗称“三都五主十八头”,分管讲经、化缘、安全、斋醮、人员安置、自养、做饭等等事宜。一般,新出家的弟子先在子孙庙学习这些知识,三年后得到冠巾,经师父允许后,才可以去丛林庙挂单居住,深入学习。学习后,再归来。
另外,门派不是以出家在哪个庙决定的。而是由度师的法裔决定的,度师根据派系授予派名。而后,无论去哪里,都是这个派,也可以住子孙庙,也可以住丛林庙,只要适合。一般,新出家所居住的庙就是自己度师的庙,但是不是绝对,是通常而言。有了度师以后,遇到更好的道士,可以再拜“先生”,法裔就不需要改了。黄帝学道,曾拜了七十二个“先生”。度师只有一个,但先生可以越多越好。因为表示你勤奋、好学。
道士是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太霄琅书经》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黄冠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别称女冠。他们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礼仪,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因此,道士作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吸引教众,布道传教,为其宗教尽职尽力,同时圆满自己的修行。从而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也是极为引人注目的角色道士乃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太霄琅书经》谓:“人行大道,号为道士。
”道士之称始于汉,当时时指称的范围较广,除“五斗米道”、“太平道”教派的信徒之外,方士、术士及一些道家也可以称为道士。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道徒可在家立坛,朝夕礼拜,不必出家修行。金元之际,全真道等大兴,制定了道士不蓄妻、不茹荤,必须出家住丛林。遂形成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两足鼎立。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道教认为若不受师,道则不降;而传道度人,须择出身名门、资性淳良之人。欲入道为道士、女冠者,须赍经戒、符箓在受道院造坛及对斋堂、静室缘法。弟子受经箓须赍金银玉帛等信物。入道后,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戒诵经,烧香燃灯,不杂尘务。 “道士”之称始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之称甚至与对佛教僧侣的称谓相混。直到隋唐时期,道士及相应的称谓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黄冠等,才逐渐成为道教神职人员的专称。随着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女冠等称谓。一般情况下,敬称都为道长。
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称为乾道,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坤道。黄冠专指男道士时,女道士则称为女冠。道士之间互称道友、道兄等,对女道士也同样适用,居士、信士亦可以如此称呼他们。在道门中有些道士享有特殊的尊称,譬如张道陵、寇谦之以及后世龙虎山天师道的历代掌门人,都享有“天师”之称。
道士中那些出类拔萃、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者,又常常被教内教外尊称为真人、先生、高士等等。这些尊称,有些又是由朝廷封赠的,也算是难得的殊荣。
在道门中,有时又按道士实际的修行水准而给予相应的尊号,如(唐六典·祠部)所记:“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日法师,其二日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三洞修道仪)中将道士分为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等9种,将女道士分为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8种,也是对道士的等级划分。
熟悉玄文经书和宗教仪范,举行宗教仪式时,在法堂上居中高座,道法高深者,称为高功。主持宫观事务的道士,因担任的职务而有相应的称谓,如方丈、住持、高功、监院、执事以及所谓“三都五主十八头”等。又全真教兴起之后,规定道士不能结婚,必须出家住宫观,只有正一教那些有妻室而不住宫观的道士被称为火居道士,或径曰火居。
而为了寻真问道而云游在外的道士,称为游方道士。《太霄琅书经》云:“人行大道,号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曰道士。”这就是说,道士之所以被称名为“道士”,是因为他们的行住坐 卧,举念运心,即生活中的一切思想言行,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惟行道业,亦即将信“道”、修“道”、行“道”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一点至关重要,道士们的生活内容及其特点即是由此而决定的。
道士又称道人。《老子想尔注》有“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有“道人贤者奉敬教戒”等语;南宋道士白玉蟾也自称“琼山道人”。但在佛教初入中国时,道人也用来称呼僧人。
《南齐书·顾欢传》有“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的记载,此道人即僧人。此外,还有称道士为羽衣、羽客、羽人、羽士(羽,含飞升之意,指道士喜言飞升成仙)以及黄冠(以乾道戴黄冠,因为道士衣冠皆传承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之衣冠,故名)等。女道士则称女冠或坤道。
《三洞奉道科诫》分道士为六种境界:“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道士学识渊博、修养极高的被尊为先生、真人。此尊号除由道士推戴外,南朝及唐、宋、元诸代,多由帝王赐于生前,或谥于死后。封赠之风,明代犹盛。宪宗时,真人高士充满都下,真人之号遂滥。
天师亦为道士之高级称谓。但一般仅限于天师道张陵及其嗣位子孙之专称,也有北魏寇谦之宗教改革时称天师的情况
“大部分人先回去,以防所里有情况。”吴所长指挥着众人,然后开始带领一小部分人继续朝着山上走去,陈二狗也在队列之中,一边走,一边嘀咕道:“草,老子还请客呢,都让你小子给搅合了。”
此刻的韩旭可不知道有人在腹诽自己,他接着朝着那若隐若现,似有若无的灵气地点走去,此刻黑山的地势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前路也基本没有了,但是这对于韩旭来说都是小意思,脚尖轻点,一路疾行,似乎是离着那灵气的地方越来越近了,韩旭也是越发加快了脚步,以更快的速度前进。
“好像是有人来了啊....”
韩旭来到了山上,只能说这是一片荒山野岭,因为是冬季,树木还是枯萎着的,翻山越岭的韩旭,终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翻过大山,韩旭竟然看到了一座道观。初看时,很是普通,但是经过韩旭细细品味,发现此道馆竟然参杂着五行八卦的精髓,还有绝佳的风水阵,可是了不得的大手笔。
“施主,不知因何来到此地。”在韩旭静静品味风水阵的精华时候,一声轻语将其带回了现实,韩旭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道人仙风道骨的站在自己眼前。韩旭道:“不知此地为何会有灵秀之气?”
“哦?”老道人双目闪着精光,虽然片刻即逝,但还是没能逃过韩旭的目光,还是被心细的韩旭抓到了。老道此刻也是很是惊奇,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碰到如此大能者,毕竟一般人是看不破自己此地有灵气的,何况刚才这个小子分明已经发现了此地有风水阵,正在细细钻研,真是了不得的小子。
韩旭也是打量着老道,很有有趣。韩旭道:“不知老先生何时出现在此地?”韩旭很是好奇,这种大能者,为何会出现在石子乡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似乎是看出了韩旭的疑问,老道卖着关子,笑道:“何须关心这些浮云呢,减免即是缘。”
韩旭一笑,这老道也是有点意思。老道邀请韩旭进道观叙一叙,韩旭倒是兴然前往。进了道观,不得不说里面别有洞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道观正前方写着一副浩瀚的书法字,上面写道“清静无为”、“离境坐忘。
“好字。”韩旭赞叹道,毛笔字写的酣畅淋漓,苍劲有力,可谓是上乘佳作。
说起道观,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
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养性、内丹、外丹等等。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修道,无非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都需要安静,不受外界干扰。大部分道教徒为了避开嘈杂的城市,纷纷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所以虽然城市中也有道观,但大部分道观也同佛寺一样位于安静、空旷、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与世俗繁华隔绝,极力营造出道教中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境界。修道者在这样的环境清修,返璞归真,清心寡欲,加之所食纯为绿色食品,时间长了,自然集天地灵气于自身,成就仙风道骨,益寿延年。同时优美的环境对于寻访名道的病人而言也大有裨益。山上空气清新,住所幽静,正适合病人静养。听风声鸟鸣,看日升日落,参拜神仙,观摩法术,心病一除,身体自然恢复健康
道教的宫观有两种性质:一是子孙庙,二是丛林庙。子孙庙由师徒之间代代相传,庙产可以继承,有专属的门派。其他门派的道友可以暂时居住,且不能插手庙务。一般新出家的弟子都在子孙庙。
丛林庙不允许收徒,庙产不能继承,属于天下所有道众共同所有。丛林庙一般不分门派,凡是道教的法裔弟子(赤脚、民间道士除外)都有权利居住、管理庙务。一般,无论年龄、性别、出家时间,凡是可以居住在里面的道人,都有权被选举为最高领导人。
长期在丛林庙居住的道人叫常住道人,一般给安排有职务,为其他道人服务。丛林庙分工明确,俗称“三都五主十八头”,分管讲经、化缘、安全、斋醮、人员安置、自养、做饭等等事宜。一般,新出家的弟子先在子孙庙学习这些知识,三年后得到冠巾,经师父允许后,才可以去丛林庙挂单居住,深入学习。学习后,再归来。
另外,门派不是以出家在哪个庙决定的。而是由度师的法裔决定的,度师根据派系授予派名。而后,无论去哪里,都是这个派,也可以住子孙庙,也可以住丛林庙,只要适合。一般,新出家所居住的庙就是自己度师的庙,但是不是绝对,是通常而言。有了度师以后,遇到更好的道士,可以再拜“先生”,法裔就不需要改了。黄帝学道,曾拜了七十二个“先生”。度师只有一个,但先生可以越多越好。因为表示你勤奋、好学。
道士是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太霄琅书经》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黄冠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别称女冠。他们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礼仪,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因此,道士作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吸引教众,布道传教,为其宗教尽职尽力,同时圆满自己的修行。从而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也是极为引人注目的角色道士乃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太霄琅书经》谓:“人行大道,号为道士。
”道士之称始于汉,当时时指称的范围较广,除“五斗米道”、“太平道”教派的信徒之外,方士、术士及一些道家也可以称为道士。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道徒可在家立坛,朝夕礼拜,不必出家修行。金元之际,全真道等大兴,制定了道士不蓄妻、不茹荤,必须出家住丛林。遂形成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两足鼎立。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道教认为若不受师,道则不降;而传道度人,须择出身名门、资性淳良之人。欲入道为道士、女冠者,须赍经戒、符箓在受道院造坛及对斋堂、静室缘法。弟子受经箓须赍金银玉帛等信物。入道后,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戒诵经,烧香燃灯,不杂尘务。 “道士”之称始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之称甚至与对佛教僧侣的称谓相混。直到隋唐时期,道士及相应的称谓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黄冠等,才逐渐成为道教神职人员的专称。随着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女冠等称谓。一般情况下,敬称都为道长。
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称为乾道,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坤道。黄冠专指男道士时,女道士则称为女冠。道士之间互称道友、道兄等,对女道士也同样适用,居士、信士亦可以如此称呼他们。在道门中有些道士享有特殊的尊称,譬如张道陵、寇谦之以及后世龙虎山天师道的历代掌门人,都享有“天师”之称。
道士中那些出类拔萃、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者,又常常被教内教外尊称为真人、先生、高士等等。这些尊称,有些又是由朝廷封赠的,也算是难得的殊荣。
在道门中,有时又按道士实际的修行水准而给予相应的尊号,如(唐六典·祠部)所记:“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日法师,其二日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三洞修道仪)中将道士分为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等9种,将女道士分为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8种,也是对道士的等级划分。
熟悉玄文经书和宗教仪范,举行宗教仪式时,在法堂上居中高座,道法高深者,称为高功。主持宫观事务的道士,因担任的职务而有相应的称谓,如方丈、住持、高功、监院、执事以及所谓“三都五主十八头”等。又全真教兴起之后,规定道士不能结婚,必须出家住宫观,只有正一教那些有妻室而不住宫观的道士被称为火居道士,或径曰火居。
而为了寻真问道而云游在外的道士,称为游方道士。《太霄琅书经》云:“人行大道,号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曰道士。”这就是说,道士之所以被称名为“道士”,是因为他们的行住坐 卧,举念运心,即生活中的一切思想言行,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惟行道业,亦即将信“道”、修“道”、行“道”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一点至关重要,道士们的生活内容及其特点即是由此而决定的。
道士又称道人。《老子想尔注》有“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有“道人贤者奉敬教戒”等语;南宋道士白玉蟾也自称“琼山道人”。但在佛教初入中国时,道人也用来称呼僧人。
《南齐书·顾欢传》有“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的记载,此道人即僧人。此外,还有称道士为羽衣、羽客、羽人、羽士(羽,含飞升之意,指道士喜言飞升成仙)以及黄冠(以乾道戴黄冠,因为道士衣冠皆传承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之衣冠,故名)等。女道士则称女冠或坤道。
《三洞奉道科诫》分道士为六种境界:“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道士学识渊博、修养极高的被尊为先生、真人。此尊号除由道士推戴外,南朝及唐、宋、元诸代,多由帝王赐于生前,或谥于死后。封赠之风,明代犹盛。宪宗时,真人高士充满都下,真人之号遂滥。
天师亦为道士之高级称谓。但一般仅限于天师道张陵及其嗣位子孙之专称,也有北魏寇谦之宗教改革时称天师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