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老海碰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有句老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滨城临海,那么顺理成章,在座城市和城市周边生活的人们,便会把大海作为获取生活资源的最大宝库。
水产公司、加工工厂的职工和周围众多渔村的渔民就不多说了。千百年来,在这里还一直存在着一种极为独特,堪称全国乃至世界一绝的行当——“海碰子”。
“碰海”这一行其实很苦,这几乎算是一种最底层的工种。说白了,就是不凭借任何设备,靠只身入海潜水捞取海产品的一种向大海“讨生活”的高强度劳动。
下海的时候,“海碰子”需要光着身子凭一口气直达海底,在阴暗难查的暗礁丛里明辨海参、鲍鱼的栖息地。
海浪会在周围拼命挤压,激流也会故意把人拖向死亡的深渊,冰冷的水温犹如钢针刺骨,锐利如刀的礁石和贝壳就是埋伏着的刀枪箭镞。除此之外,更有面临各种凶猛海底生物袭击的风险。
于是,有人便做了一个直抒要害的解释。说“碰海”,本质上就是“海碰子”把自己的命,抛进大海里碰大运。
这句话说得绝对有道理,因为这些人既是这个世界最穷的人,也是最富的人。他们穷得每一分钱的来源,都得靠把整个生命抛进浪涛里换取。他们富得一日三餐,都可以肆意大吃大嚼各类常人难以得见到海底珍品。
从历史上看,“海碰子”这个行业曾经经历过几次显著的兴衰。
在旧社会,它曾养活了千千万万的穷汉,给众多赤贫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活路,甚至是暴富的希望。因此各方穷汉自发聚集而来,在滨海的周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窝棚聚集区。
而建国之后,由于国家制度的变化,所有的人都有了生计,这一行也就慢慢地没落下去,窝棚区也就演变成了正经的渔村。
此后,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海碰子”这行才再度兴旺起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物质匮乏的那三年,重新逼迫饥饿得面色发绿的人们,不得不扑向大海寻求营养。
接下来,使人眼珠发红的“革命大潮”又铺天盖地而来,整个社会一度陷于瘫痪,于是许多家里有问题,或是空虚无聊,又不想卷入其中的人们便越来越多的聚******,几乎把临近的海底都掏空了,“海碰子”这个群体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而这种情况,直至上山下乡运动彻底实行,滨城多数青壮被强行驱散一空才休止。
同样的,再过两年,还将迎来知青大返城。到那时候,在“水产资源保护条例”出台之前,由于众多待业青年的加入,“海碰子”这一行也将迎来最后的一次繁盛景象。
另外,还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如果从某种角度来看,滨城的“海碰子”和京城的“玩主”,似乎在很多地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首先,如果但从这个“碰”字来看,很容易就知道“海碰子”和仰仗刀子挑战命运不公的“玩主”一样,同样也是不甘屈从,敢于与命运之手硬碰硬的真正好汉。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能干这一行的人多是海边的捕捞高手,他们身怀绝技,性格粗犷彪悍,一口气扎进浪涛里,在水下能睁着眼睛捕鱼捉蟹。入海后的每一刻都在搏击,拚杀,夺取和寻求。可以说是既有激情又有胆量,完全体现出了男子汉应有的刚毅顽强和豪放大气。
而其次,相反的一面却是,由于行业的危险和低贱,在任何时期从事这一行的人,多属走投无路下的被迫选择。那么自然,他们和因为特殊历史原因造就的京城的“玩主”一样,内心也充斥着只一种难言的无奈与世人另类目光注视下的自卑。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和“玩主”一样,“海碰子”之间同样也讲资历、论名气、有规矩。他们同样有属于自己的“老炮儿”,同时他们每个人也必须得有个外号,哪怕这个外号多么难听。
因此顺理成章,像“新炮儿破老炮儿”这种“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的一代代悲哀,自然也与“玩主”圈子别无二致。
且不说别人,像在“光复”前就碰海,如今已经年近七十,论“碰海”资历应该算是祖师爷一辈的“老刀鱼”,就正身陷在“英雄迟暮”的危机之中。
“刀鱼”是滨城本地话,其实就是指带鱼。
“老刀鱼”人如其名,他的脑袋形状尖细,浑身长得又扁又长,而他游进水里也的确很象一条飞蹿的带鱼。
在他年轻的时候,“扎猛子”的水平几乎可称天下第一。多么狭窄的礁石缝隙他也敢往里钻。甚至在水下弯曲起伏的暗礁缝里,他能把身子扭曲成四五道弯儿,穿过去根本都挨不着皮儿。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了这么个外号。
可这种游刃有余的潇洒毕竟是过去的事儿了。如今的他,在冰冷的海水里和灼烫的火烟中已经泡磨炙烤了五、六十年。尽管表面上看,他还有岩石般的身躯,牛筋般的肌肉,黑胶板一样的皮肤。但他自己心里却清楚,岁数不饶人这句话并不是假的。
他的身躯其实已经伤痕累累,他的肌肉也不再拗紧,他的皮肤也不再强韧,最关键的是,是他的气力也已经大不如前了。
要想像过去那样不动声色一个潮汐中连下四五次水,已经不可能了。要想像过去那样在深秋和严冬照样进远离岸边的低温海水里捞海参也做不到了,甚至连赤脚“扎猛”的极限也由顶峰时期的二十五六米缩减到了九米左右。
而通常的情形下,力气和收获是等价交换的。那么他也就自知,无法再与那些年轻的“海碰子”们竞争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他的“神话”消退了,那些年纪远比他小得多的海碰子们,渐渐地都发现了他潜水越来越浅深,捕捞的海物也不及他们的多,甚至一个潮汐连三水也不能完成。于是这些“后辈”们便对他不再尊敬,不再恭维,甚至还有不少人质疑其他当年的丰功伟绩的真实性。
而为了不平白惹人耻笑,看那些“后辈”妄自尊大丑态,那些大家都爱去的物产丰厚的海滩,他就此也不再去光顾了。从此之后,他只能利用平生积攒下来的宝贵经验,在大多数“海碰子”基本不去问津的,极少数有海流子的海岸摄取猎物。
所谓海流子,其实是海中的河流,有着湍急的流速,一般百十斤重的石块,也能冲得隆隆滚动。但因这流动的水时刻保持新鲜、清凉、干净,海参、鲍鱼和扇贝却最喜欢生活在海流子里。
于是这就让许多人感到很尴尬了。一般的“海碰子”不明就里,他们只会靠蛮力在这种地方硬来。结果便会“一猛子”、“一猛子”地连续“扎空”,根本拿不上货来。甚至还会被冲得没了方向,晕头晃脑地找不到岸边上岸。因此时间一长,吃过了几次苦头,这些人也就再不会涉足此类地点。
幸好他自己是个内行,无论多大多急的流子,他都能从里边捞出货来,这是因为他知道多么急的海流子,也有歇气的功夫。当潮水退到尽头,总要歇那么两袋烟的时间,才往回转。而他还恰恰就是为数不多的,能牢牢拤住稳流的时间和规律的人。
为此,他衷心地要感谢老天爷!
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给他留下了几块类似于“星火湾”这样,几乎无人来涉足,既养得起海物,也藏得住海物,尚可以让他养家糊口,借以解决生计难题的最后一块私人领地。
有句老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滨城临海,那么顺理成章,在座城市和城市周边生活的人们,便会把大海作为获取生活资源的最大宝库。
水产公司、加工工厂的职工和周围众多渔村的渔民就不多说了。千百年来,在这里还一直存在着一种极为独特,堪称全国乃至世界一绝的行当——“海碰子”。
“碰海”这一行其实很苦,这几乎算是一种最底层的工种。说白了,就是不凭借任何设备,靠只身入海潜水捞取海产品的一种向大海“讨生活”的高强度劳动。
下海的时候,“海碰子”需要光着身子凭一口气直达海底,在阴暗难查的暗礁丛里明辨海参、鲍鱼的栖息地。
海浪会在周围拼命挤压,激流也会故意把人拖向死亡的深渊,冰冷的水温犹如钢针刺骨,锐利如刀的礁石和贝壳就是埋伏着的刀枪箭镞。除此之外,更有面临各种凶猛海底生物袭击的风险。
于是,有人便做了一个直抒要害的解释。说“碰海”,本质上就是“海碰子”把自己的命,抛进大海里碰大运。
这句话说得绝对有道理,因为这些人既是这个世界最穷的人,也是最富的人。他们穷得每一分钱的来源,都得靠把整个生命抛进浪涛里换取。他们富得一日三餐,都可以肆意大吃大嚼各类常人难以得见到海底珍品。
从历史上看,“海碰子”这个行业曾经经历过几次显著的兴衰。
在旧社会,它曾养活了千千万万的穷汉,给众多赤贫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活路,甚至是暴富的希望。因此各方穷汉自发聚集而来,在滨海的周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窝棚聚集区。
而建国之后,由于国家制度的变化,所有的人都有了生计,这一行也就慢慢地没落下去,窝棚区也就演变成了正经的渔村。
此后,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海碰子”这行才再度兴旺起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物质匮乏的那三年,重新逼迫饥饿得面色发绿的人们,不得不扑向大海寻求营养。
接下来,使人眼珠发红的“革命大潮”又铺天盖地而来,整个社会一度陷于瘫痪,于是许多家里有问题,或是空虚无聊,又不想卷入其中的人们便越来越多的聚******,几乎把临近的海底都掏空了,“海碰子”这个群体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而这种情况,直至上山下乡运动彻底实行,滨城多数青壮被强行驱散一空才休止。
同样的,再过两年,还将迎来知青大返城。到那时候,在“水产资源保护条例”出台之前,由于众多待业青年的加入,“海碰子”这一行也将迎来最后的一次繁盛景象。
另外,还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如果从某种角度来看,滨城的“海碰子”和京城的“玩主”,似乎在很多地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首先,如果但从这个“碰”字来看,很容易就知道“海碰子”和仰仗刀子挑战命运不公的“玩主”一样,同样也是不甘屈从,敢于与命运之手硬碰硬的真正好汉。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能干这一行的人多是海边的捕捞高手,他们身怀绝技,性格粗犷彪悍,一口气扎进浪涛里,在水下能睁着眼睛捕鱼捉蟹。入海后的每一刻都在搏击,拚杀,夺取和寻求。可以说是既有激情又有胆量,完全体现出了男子汉应有的刚毅顽强和豪放大气。
而其次,相反的一面却是,由于行业的危险和低贱,在任何时期从事这一行的人,多属走投无路下的被迫选择。那么自然,他们和因为特殊历史原因造就的京城的“玩主”一样,内心也充斥着只一种难言的无奈与世人另类目光注视下的自卑。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和“玩主”一样,“海碰子”之间同样也讲资历、论名气、有规矩。他们同样有属于自己的“老炮儿”,同时他们每个人也必须得有个外号,哪怕这个外号多么难听。
因此顺理成章,像“新炮儿破老炮儿”这种“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的一代代悲哀,自然也与“玩主”圈子别无二致。
且不说别人,像在“光复”前就碰海,如今已经年近七十,论“碰海”资历应该算是祖师爷一辈的“老刀鱼”,就正身陷在“英雄迟暮”的危机之中。
“刀鱼”是滨城本地话,其实就是指带鱼。
“老刀鱼”人如其名,他的脑袋形状尖细,浑身长得又扁又长,而他游进水里也的确很象一条飞蹿的带鱼。
在他年轻的时候,“扎猛子”的水平几乎可称天下第一。多么狭窄的礁石缝隙他也敢往里钻。甚至在水下弯曲起伏的暗礁缝里,他能把身子扭曲成四五道弯儿,穿过去根本都挨不着皮儿。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了这么个外号。
可这种游刃有余的潇洒毕竟是过去的事儿了。如今的他,在冰冷的海水里和灼烫的火烟中已经泡磨炙烤了五、六十年。尽管表面上看,他还有岩石般的身躯,牛筋般的肌肉,黑胶板一样的皮肤。但他自己心里却清楚,岁数不饶人这句话并不是假的。
他的身躯其实已经伤痕累累,他的肌肉也不再拗紧,他的皮肤也不再强韧,最关键的是,是他的气力也已经大不如前了。
要想像过去那样不动声色一个潮汐中连下四五次水,已经不可能了。要想像过去那样在深秋和严冬照样进远离岸边的低温海水里捞海参也做不到了,甚至连赤脚“扎猛”的极限也由顶峰时期的二十五六米缩减到了九米左右。
而通常的情形下,力气和收获是等价交换的。那么他也就自知,无法再与那些年轻的“海碰子”们竞争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他的“神话”消退了,那些年纪远比他小得多的海碰子们,渐渐地都发现了他潜水越来越浅深,捕捞的海物也不及他们的多,甚至一个潮汐连三水也不能完成。于是这些“后辈”们便对他不再尊敬,不再恭维,甚至还有不少人质疑其他当年的丰功伟绩的真实性。
而为了不平白惹人耻笑,看那些“后辈”妄自尊大丑态,那些大家都爱去的物产丰厚的海滩,他就此也不再去光顾了。从此之后,他只能利用平生积攒下来的宝贵经验,在大多数“海碰子”基本不去问津的,极少数有海流子的海岸摄取猎物。
所谓海流子,其实是海中的河流,有着湍急的流速,一般百十斤重的石块,也能冲得隆隆滚动。但因这流动的水时刻保持新鲜、清凉、干净,海参、鲍鱼和扇贝却最喜欢生活在海流子里。
于是这就让许多人感到很尴尬了。一般的“海碰子”不明就里,他们只会靠蛮力在这种地方硬来。结果便会“一猛子”、“一猛子”地连续“扎空”,根本拿不上货来。甚至还会被冲得没了方向,晕头晃脑地找不到岸边上岸。因此时间一长,吃过了几次苦头,这些人也就再不会涉足此类地点。
幸好他自己是个内行,无论多大多急的流子,他都能从里边捞出货来,这是因为他知道多么急的海流子,也有歇气的功夫。当潮水退到尽头,总要歇那么两袋烟的时间,才往回转。而他还恰恰就是为数不多的,能牢牢拤住稳流的时间和规律的人。
为此,他衷心地要感谢老天爷!
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给他留下了几块类似于“星火湾”这样,几乎无人来涉足,既养得起海物,也藏得住海物,尚可以让他养家糊口,借以解决生计难题的最后一块私人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