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本官亲自去说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最近几日苏木在通政司的事务依旧没有起色,作为表面上的吴大人嫡系,拜老先生的恶劣的小人名声所赐,苏木受到了同事们的排挤。
其实被所有人孤立这种事情,对苏木来说也不陌生。想当初在沧州长芦盐司的时候,他不也被顾花三等人视为异类。只不过,当初在盐运使司衙门的时候,顾润等人是直接撂了挑子,试图用繁重的公务将苏木赶走。
好在苏木精明能干,以一自之力,倒也能勉强维持整个盐司的运转。
隐约中,反到是大权独揽,让敌人们变成了一场笑话。
如今的情形却不同,段知事他们几个倒有要将苏木和吴世奇变成聋子的耳朵---摆设。
每天苏木一到通政司,就被段知事等人支使着各衙门跑,传递文书。明朝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几乎所有的文书和折子都要在通政司过一道手,做个记录,每天送来的卷宗加一起起码有一米高。
等到将全部文书送完,这一整天也就过去了。
除了跑得腿软,苏木现在对通政司的事务还是显得陌生,感觉难以上手。
这个时候,他在霍然发觉,这群知事着是在折腾我苏木啊!
前几日,苏木收收发发,抱着一个熟悉流程,在各部院混个脸熟的念头。如今,他已经基本将其他衙门摸得清楚,再干这种邮递员的活儿也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若不能早日掌握编撰邸报大权,鬼知道报纸中会刊载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到时候,也是一桩大麻烦。
不成,还是得另外想想法子。
在屋中坐了片刻,任苏木也算是智商出众,也有超过古人的见识,也想不出任何法子。
后世墨菲理论中有一个观点非常有意思: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用俗话来说,就是:好的不灵,坏的灵。
这一日,苏木照例天不亮就来到通政司,等到他就手头的文书给户部、理藩院和工部送去之后,天还黑得厉害。
今天的活少,苏木一下子清闲下来。
坐在厅堂里吃了两口茶,随手拿起一份折子读起来。
大概是看苏木实在太清闲,段炅和关知事、翁知事互相看了一眼。
翁知事就走到苏木跟前,将一份邸报放在他手头,和气地说:“苏知事,这是今期的邸报样稿,烦劳你送去华左通政大人那里。”
翁知事大约四十出头,在一众知事中年纪最大,也最老成。虽然心中对苏木还是很不以为然,但至少表面上还维持这基本的客套。
苏木接过邸报,点点头:“这就去。”
然后起身出了厅堂。
前几日苏木也看过样稿,其实,这一期的邸报最大的新闻就是几生的学政官职调整,其他的内容倒没有什么可看性。不外是马上就要过年了,各地督抚和大人们上表给张太后和皇帝提前恭贺新禧,不外是些官样文章,多看几篇都要把人的瞌睡虫儿看出来。
通政司就是一个传达室和信访办,对于朝廷来说也没什么用处。最大的权力不过是编辑邸报,因此,每当知事们编好报纸呈上去之后,华左通政都会打下来几回,叫大家再修改润色几次,这才签字同意刊行,这已经成了惯例。
今天的邸报是第三稿,按道理应该通过的,等下华察下早朝回来就会签字用印。
苏木也知道这一期的邸报没甚看头,职责在身,还是一边走一边浏览起来。
这一看,眼皮子就是一跳,暗叫一声:不好。
原来,第三稿邸报中全文刊载了御使台一个言官所上的一份谏言,矛头直指张太后和皇帝。
折子中,那个言官首先将炮火对准正德皇帝,说他自从继位以来荒唐胡闹,“陛下新登基,当全心于政。然则,日嬉戏,宴乐无休”----这不是说正德皇帝鬼混吗?
还有,“今阕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喜乐。陛下遐来乱政,不减六代之季……天人共愤,大难将作。”
口口声声,将正德皇帝比拟成商纣,并说,如不在改正,天下必然大乱云云。
其实,但这等骇人心魄之言倒不怎么要紧,比这厉害的话,弘治皇帝在世的时候听得多了,也都是一笑了之。
随着文官势力在弘治朝的进一步壮大,“非君”已经成了文官们取名的捷径,只要骂上皇帝几句,立即就能名动天下,获得诤臣之臣之名。弘治皇帝当时也看出这些大臣们是来骗廷杖的,索性来一个不予理睬。
因此,邸报中夹着一份谏书也不是不得了的大事。
但今天的情形却不同于往日,这份折子骂了一通皇帝之后,又将矛头对准了张太后,说张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朝堂,不肯还政于君,居心叵测云云。
这已经不是“非君”买名,而是直接的政治斗争了。
苏木抽了一口冷气,顾不得其他,直接跑到吴世奇去,说清楚情况之后,道:“吴大人,这份折子无论如何得从邸报里抽出来,否则,若是发了出去,必然是一场大风波。”
经历司负责编纂邸报,用什么文章吴世奇自己就能说了算。华察只有审核权,而不能直接插手具体事务,这也是明朝政治中以小制大的游戏规则。
吴世奇看了那篇文章半天,突然拍案叫好:“不错,不错,写得真好!道理也说得透彻,没必要撤下来啊。否则冷了士人之心,以后忠直之士,谁还敢说话?”
苏木:“还有一月,太后就要还政于君。这个时候,却有人拿这件事来说事,无中生由,怕是想乱了这朝局。”
吴世奇摇头:“折子的道理是对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圣人之道。”
苏木气得笑起来:“大人你想想,这个节骨眼上,有人上这道折子也就罢了,圣上和太后多半是留中不发。可如果发在邸报上,只怕有挑拨圣人母子亲情的嫌疑。我朝以孝治天下,大人,如果府邸报发出去,岂不让天下臣民觉得太后为了把持朝政,死活不肯还政给天子,这皇宫之中母不慈子不孝。大人,这又让陛下和太后情何以堪?大人若是这么做,岂不是有违圣人之道?”
吴世奇吓了一跳:“对对对,是这个道理,这稿子不能发。”就伸手将那篇文章抽了出来。
苏木松了一口气:“看时辰华左通政应该散朝回通政司了,我这就送过去请他审核。”
吴世奇凛然道:“不,本官亲自去跟他说。”
最近几日苏木在通政司的事务依旧没有起色,作为表面上的吴大人嫡系,拜老先生的恶劣的小人名声所赐,苏木受到了同事们的排挤。
其实被所有人孤立这种事情,对苏木来说也不陌生。想当初在沧州长芦盐司的时候,他不也被顾花三等人视为异类。只不过,当初在盐运使司衙门的时候,顾润等人是直接撂了挑子,试图用繁重的公务将苏木赶走。
好在苏木精明能干,以一自之力,倒也能勉强维持整个盐司的运转。
隐约中,反到是大权独揽,让敌人们变成了一场笑话。
如今的情形却不同,段知事他们几个倒有要将苏木和吴世奇变成聋子的耳朵---摆设。
每天苏木一到通政司,就被段知事等人支使着各衙门跑,传递文书。明朝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几乎所有的文书和折子都要在通政司过一道手,做个记录,每天送来的卷宗加一起起码有一米高。
等到将全部文书送完,这一整天也就过去了。
除了跑得腿软,苏木现在对通政司的事务还是显得陌生,感觉难以上手。
这个时候,他在霍然发觉,这群知事着是在折腾我苏木啊!
前几日,苏木收收发发,抱着一个熟悉流程,在各部院混个脸熟的念头。如今,他已经基本将其他衙门摸得清楚,再干这种邮递员的活儿也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若不能早日掌握编撰邸报大权,鬼知道报纸中会刊载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到时候,也是一桩大麻烦。
不成,还是得另外想想法子。
在屋中坐了片刻,任苏木也算是智商出众,也有超过古人的见识,也想不出任何法子。
后世墨菲理论中有一个观点非常有意思: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用俗话来说,就是:好的不灵,坏的灵。
这一日,苏木照例天不亮就来到通政司,等到他就手头的文书给户部、理藩院和工部送去之后,天还黑得厉害。
今天的活少,苏木一下子清闲下来。
坐在厅堂里吃了两口茶,随手拿起一份折子读起来。
大概是看苏木实在太清闲,段炅和关知事、翁知事互相看了一眼。
翁知事就走到苏木跟前,将一份邸报放在他手头,和气地说:“苏知事,这是今期的邸报样稿,烦劳你送去华左通政大人那里。”
翁知事大约四十出头,在一众知事中年纪最大,也最老成。虽然心中对苏木还是很不以为然,但至少表面上还维持这基本的客套。
苏木接过邸报,点点头:“这就去。”
然后起身出了厅堂。
前几日苏木也看过样稿,其实,这一期的邸报最大的新闻就是几生的学政官职调整,其他的内容倒没有什么可看性。不外是马上就要过年了,各地督抚和大人们上表给张太后和皇帝提前恭贺新禧,不外是些官样文章,多看几篇都要把人的瞌睡虫儿看出来。
通政司就是一个传达室和信访办,对于朝廷来说也没什么用处。最大的权力不过是编辑邸报,因此,每当知事们编好报纸呈上去之后,华左通政都会打下来几回,叫大家再修改润色几次,这才签字同意刊行,这已经成了惯例。
今天的邸报是第三稿,按道理应该通过的,等下华察下早朝回来就会签字用印。
苏木也知道这一期的邸报没甚看头,职责在身,还是一边走一边浏览起来。
这一看,眼皮子就是一跳,暗叫一声:不好。
原来,第三稿邸报中全文刊载了御使台一个言官所上的一份谏言,矛头直指张太后和皇帝。
折子中,那个言官首先将炮火对准正德皇帝,说他自从继位以来荒唐胡闹,“陛下新登基,当全心于政。然则,日嬉戏,宴乐无休”----这不是说正德皇帝鬼混吗?
还有,“今阕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喜乐。陛下遐来乱政,不减六代之季……天人共愤,大难将作。”
口口声声,将正德皇帝比拟成商纣,并说,如不在改正,天下必然大乱云云。
其实,但这等骇人心魄之言倒不怎么要紧,比这厉害的话,弘治皇帝在世的时候听得多了,也都是一笑了之。
随着文官势力在弘治朝的进一步壮大,“非君”已经成了文官们取名的捷径,只要骂上皇帝几句,立即就能名动天下,获得诤臣之臣之名。弘治皇帝当时也看出这些大臣们是来骗廷杖的,索性来一个不予理睬。
因此,邸报中夹着一份谏书也不是不得了的大事。
但今天的情形却不同于往日,这份折子骂了一通皇帝之后,又将矛头对准了张太后,说张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朝堂,不肯还政于君,居心叵测云云。
这已经不是“非君”买名,而是直接的政治斗争了。
苏木抽了一口冷气,顾不得其他,直接跑到吴世奇去,说清楚情况之后,道:“吴大人,这份折子无论如何得从邸报里抽出来,否则,若是发了出去,必然是一场大风波。”
经历司负责编纂邸报,用什么文章吴世奇自己就能说了算。华察只有审核权,而不能直接插手具体事务,这也是明朝政治中以小制大的游戏规则。
吴世奇看了那篇文章半天,突然拍案叫好:“不错,不错,写得真好!道理也说得透彻,没必要撤下来啊。否则冷了士人之心,以后忠直之士,谁还敢说话?”
苏木:“还有一月,太后就要还政于君。这个时候,却有人拿这件事来说事,无中生由,怕是想乱了这朝局。”
吴世奇摇头:“折子的道理是对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圣人之道。”
苏木气得笑起来:“大人你想想,这个节骨眼上,有人上这道折子也就罢了,圣上和太后多半是留中不发。可如果发在邸报上,只怕有挑拨圣人母子亲情的嫌疑。我朝以孝治天下,大人,如果府邸报发出去,岂不让天下臣民觉得太后为了把持朝政,死活不肯还政给天子,这皇宫之中母不慈子不孝。大人,这又让陛下和太后情何以堪?大人若是这么做,岂不是有违圣人之道?”
吴世奇吓了一跳:“对对对,是这个道理,这稿子不能发。”就伸手将那篇文章抽了出来。
苏木松了一口气:“看时辰华左通政应该散朝回通政司了,我这就送过去请他审核。”
吴世奇凛然道:“不,本官亲自去跟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