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必以长安君为质!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齐王要长安君去临淄做质子,方肯出兵助赵!?”
邯郸城赵王宫凤台正殿,得到使者传回的消息后,赵太后没了往日的雍容,勃然大怒。
赵太后年近五旬,头上梳着垂云髻,穿着一身素色丧服,以淡妆掩饰面色的憔悴,此刻极怒之下,绛色的薄嘴唇紧抿,双目好似要喷火。她不仅是赵国的摄政太后,也是一位未亡人,一位母亲……
这一年,是公元前265年,对赵国而言,是一个多事之春。
去年隆冬,赵国的一代明君赵惠文王去世了,丢下硕大一个邦国给自己的结发妻子。赵太后是一位刚强的女人,她没有因此垮掉,而是迅速擦干眼泪,在正月时为长子赵丹举行登基典礼,因为赵王丹尚未及冠,所以太后将代为摄政,主持国事。
太后在王宫内外都有很高威望,她的政治手段不见得多高明,却是一枚稳定人心的磐石。在她的带领下,赵国的一切都在顺利地过渡交接,谁料秦国却乘机来伐,拔取三座边城,并有趁势深入赵地的意图。
赵国刚刚死了国君,国内不稳,中山一带有零星叛乱,北面更有匈奴犯边,邻居燕国也蠢蠢欲动,故不敢独自面对强秦。
赵太后便向自己的母家齐国求助,谁料齐王却提出了这么一个要求: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这个条件,是赵太后无论如何都不能答应的。
赵太后是齐闵王的女儿,齐王田法章的妹妹。风华正茂的她16岁就远嫁赵国,幸运的是,她得到赵惠文王的心,夫妻如胶似漆,先后为赵惠文王生下了一女二子:长公主燕后,赵王丹,还有小儿子长安君……
女人多溺爱幼子,赵太后也不例外,比起远嫁燕国的燕后;比起日渐长大,忙碌于学习治国之道,而与她愈来愈疏远的赵王丹;长安君便是她仅剩的宝贝了。
惠文王死后,内心孤苦的她更是将全部感情都投入到长安君身上。整个赵国上下,乃至于邻国都知道赵太后对小儿子的偏爱,不但给了他“长安君”的封君地位,还挑选了一些肥沃的土地封给他作为食邑,而每逢节庆,长安君得到的贵重宝器也是最多的。
正因如此,清楚赵太后软肋的齐王,才会指名道姓要长安君作为出兵的“信物”!
“长安君才15岁,还是个没有成年的孩子!老妇是齐国嫁出来的公主,难道他田法章连我也信不过?”
摄政时日尚短,还未能完全转变为政治家思维的赵太后愤愤不平,此时此刻,齐王不再是她的哥哥,俨然成了仇敌,直接称名道姓起来。
听太后如此说,文臣之首,相邦蔺相如站了出来,宽袖一收,作揖道:
“太后,今天下万乘战国有七,赵、秦、楚、齐、魏、燕、韩。七国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或事一强以攻众弱,故而士无定主,邦无定交,今日结盟,明日毁诺乃寻常之事。”
“赵国与齐国的关系亦然,且不说先王曾参与五国伐齐,取齐国济西济东十余城,也不提马服君的麦丘之战。就说五年前,臣还曾率兵伐齐至平邑呢。如今赵齐虽然友善,太后还答应交还之前侵占的齐国济东三城,但齐王必有顾虑,索要人质也无可厚非。秦军攻赵甚急,还望太后以国事为重!”
此言引发了一阵附和:“还望太后送长安君去临淄!”
与蔺相如相善的大将廉颇也与他站在一条战线上,力谏不已;平原君赵胜则左看看右看看,欲言又止;甚至连一直对秦国持强硬态度的马服君赵奢,也默然不语,显然觉得这是一笔划算的外交买卖。
赵太后的眉毛越颦越紧,手也重重握住了自己的鸾首手杖。
是啊,以区区一个公子换来齐国相助,逼退秦国,弃一人而得大利,多么值得啊!
但长安君的安危,他们考虑过么?
个个都是国之忠良,但他们岂能了解一个母亲的难处和痛苦?
大臣轮番强谏,左一句请太后使长安君为质,右一句赵国社稷为重,这些话语像是一枚枚尖锐的矛戟,刺进了赵太后的心窝。
终于,她忍无可忍,从榻上徒然而起,举起鸾首拐杖,黄铜杖尖重重敲在地板上,发出一声巨响,石破天惊!
她久居后位,脾气又不好,这一怒威仪十足,以至于殿内群臣纷纷停下了谏言,愕然看着太后。
“老妇已经为赵国舍弃了一个女儿,如今,汝等又要夺走我的爱子?”
传说,深渊里的巨龙颔下有一片逆鳞,一旦被触及,立刻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散发出无限龙威!
这一刻,她不仅是母仪赵国的太后,也像一只因要被抢走幼崽而暴怒的母龙,她要亮出她的爪牙,发出震颤殿堂的咆哮,让他们知难而退!
赵太后厉声道:“今日明言于二三子,再有说让长安君去齐国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太后这么难听的话都骂出来了,显然是不打算再讲理,赵国群臣哪见识过这情形,只好低下头去,鞠身唯唯。
赵太后全靠一口气势压服了众臣,便气呼呼地一挥衣袖,在寺人和宫女的搀扶下离开了。
然而刚刚掀开帷幕,进入凤台正殿的内室,赵太后便看到一个少年身影。
他头上黑得发亮的秀发扎成小小总髫(tiáo),未戴冠,只用一玉笄固定住,一身白色的襌衣常服,腰间佩戴一枚雕琢成圆月状的白玉璧,明黄色的穗垂下,直到米色的下裳处,脚下是黝黑的葛履。
少年长拜朝她行礼:“儿见过母后……”
一见到他,赵太后满目的愤怒,顿时就化作乌有。
这便是赵太后的宝贝心肝,她小儿子长安君,大名赵光,人称公子光,至于小名……
赵太后唤他“明月”。
……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楚国大夫屈原见郢都被秦军攻破,绝望之下投江自尽后,他的作品在宋玉、景差等后辈弟子传播下,陆续流传到其他列国,酷爱文学之士的赵国也不例外。这一篇《九章.涉江》尤其受赵太后喜爱,就用其中的”明月“来作为幼子的小名了,可见宝贝得不行。
他是她十月怀胎诞下的骨肉,是她亲自哺乳长大的小家伙,是她为之骄傲的皎皎明月。赵太后也不用侍者搀扶了,几步过去拉起了少年,和颜悦色地说道:
“明月,你大病初愈,不在榻上好好歇着,怎会在这?还行此重礼?”
不待少年回答,赵太后再度横眉质问一旁的宦者令缪贤:“不是让汝等好生照料么?为何长安君会出现在此?”
宦者令缪贤苦笑,正要下拜请罪,长安君连忙为他开脱道:“母后,勿要怪罪宦者令,是儿逼他带我来此的。”
“你?”
赵太后回望长安君。
一女二子里,他生得最像赵太后,这也是太后溺爱他的原因之一。俊秀的容颜,宽阔的额头,唯独那双眼睛,不似赵太后的刚强,更多的是皎洁和温润,但此时却有些异样的闪烁……
赵太后已经察觉到了,在赵惠文王病逝后,自己这个无忧无虑的小儿子,眼中多出了一些忧愁,甚至会于无人处发出长叹。看着台榭下抽出嫩芽的垂柳出神,盯着屋檐下的燕巢新泥发呆,但他的烦恼,却从未对赵太后明言。
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赵太后不禁想,他究竟是怎么了?
感受到那灼灼目光,明月连忙低下头,不敢长久面对赵太后的眼睛,心中更是扑通乱跳——他这是在心怀愧疚,生怕自己这个西贝货在敏感的母亲面前露馅……
因为,他已经不再是原本的长安君,至少不全是,这具瘦削俊朗的小身体里,多了一个来自两千多年后的魂灵!
垂首间,明月回想起了这一个多月来发生的事……
……
他叫赵明月,生于1990年代,自小没了母亲,被父亲拉扯长大。给他取名时,总喜欢酸诗的父亲采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意。结果这个名颇似女孩,从小学到高中,给他招致了无数嘲笑。
不过随着年龄愈来愈大,他也无所谓了,这样一个名字,反而独特,出群。
他大学学的是历史,毕业以后,靠着运气做了一个小小的公务员,短短三年时间,经历了人情世故,不管是心理还是脸蛋,都圆润膨胀起来,乍一看,还真如一轮明月了。
他这个人也没有别的爱好,学的是历史,好的也是历史,不敢因为科班出身就自居专家,顶多是票友级别,没事总喜欢看看史书,看看纪录片。虽然他钟情于慷慨悲歌的春秋战国,却也没想过,自己会在一场事故中死去后,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意识没有就此湮灭,借助这具身体继续存活。
这位同样叫做“明月”的15岁少年体质弱了些,因为在丧期的连续跪拜时受冻而大病一场,才让他趁虚而入。但是起来一照铜鉴,发现牙齿整齐,模样周正俊俏,比前世的大胖子好了无数倍。
更令他惊喜的是,自己继承了“明月”的大部分记忆,并非取而代之,而是与他融为一体。不但能听懂这时代的古汉语,临摹篆字,甚至还能下意识地模仿出他原本的性情。靠着这馈赠,明月才能应对得当,不露马脚。
从记忆里,他得知自己身处战国,是赵国的公子,被封为长安君。
他住的是邯郸王宫台榭,有宫女伺候着穿锦衣,让他不必担心驾驭不了那穿戴复杂的深衣袍服。平日里,享用的是钟鸣鼎食,虽然那些食物于他而言太过怪异难以下咽,但好在营养充足,只要好好锻炼调养,定能恢复如初。
大难不死,他也要珍惜,靠着稳重内慧的性格,看到的每件事都牢牢记下来。又借口因病忘了一些事情,经常对身边的侍者发问。
这时候上位者的好处就体现了,旁边的人都将他当做宝贝般呵护,知无不言,因为他很能把握提问的技巧,也没有引起疑心。
但明月也有担心的地方,其一,就是对未来深深的忧患。
旁敲侧击知道先君“赵惠文王”的谥号,以及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人名后,他已经对自己所处的时间点确定无疑: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元年。
根据前世所学的历史,他知道,再过三年,秦赵就会因为上党之争而对峙,五年后,对峙彻底演变成不死不休的大决战:长平之战!
赵明月无法用科学来解释自己为何能穿越,他也不愿意归咎于鬼神,只好用“冥冥中自有天意”来告诫自己。在这个时间,来到这个地点,又是赵国公子的身份,是否意味着,他的重生,与不久后发生的长平之战有某种关联呢?
“难不成,老天是要我去阻止长平之战?”在无人时,他如此问自己。
“齐王要长安君去临淄做质子,方肯出兵助赵!?”
邯郸城赵王宫凤台正殿,得到使者传回的消息后,赵太后没了往日的雍容,勃然大怒。
赵太后年近五旬,头上梳着垂云髻,穿着一身素色丧服,以淡妆掩饰面色的憔悴,此刻极怒之下,绛色的薄嘴唇紧抿,双目好似要喷火。她不仅是赵国的摄政太后,也是一位未亡人,一位母亲……
这一年,是公元前265年,对赵国而言,是一个多事之春。
去年隆冬,赵国的一代明君赵惠文王去世了,丢下硕大一个邦国给自己的结发妻子。赵太后是一位刚强的女人,她没有因此垮掉,而是迅速擦干眼泪,在正月时为长子赵丹举行登基典礼,因为赵王丹尚未及冠,所以太后将代为摄政,主持国事。
太后在王宫内外都有很高威望,她的政治手段不见得多高明,却是一枚稳定人心的磐石。在她的带领下,赵国的一切都在顺利地过渡交接,谁料秦国却乘机来伐,拔取三座边城,并有趁势深入赵地的意图。
赵国刚刚死了国君,国内不稳,中山一带有零星叛乱,北面更有匈奴犯边,邻居燕国也蠢蠢欲动,故不敢独自面对强秦。
赵太后便向自己的母家齐国求助,谁料齐王却提出了这么一个要求: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这个条件,是赵太后无论如何都不能答应的。
赵太后是齐闵王的女儿,齐王田法章的妹妹。风华正茂的她16岁就远嫁赵国,幸运的是,她得到赵惠文王的心,夫妻如胶似漆,先后为赵惠文王生下了一女二子:长公主燕后,赵王丹,还有小儿子长安君……
女人多溺爱幼子,赵太后也不例外,比起远嫁燕国的燕后;比起日渐长大,忙碌于学习治国之道,而与她愈来愈疏远的赵王丹;长安君便是她仅剩的宝贝了。
惠文王死后,内心孤苦的她更是将全部感情都投入到长安君身上。整个赵国上下,乃至于邻国都知道赵太后对小儿子的偏爱,不但给了他“长安君”的封君地位,还挑选了一些肥沃的土地封给他作为食邑,而每逢节庆,长安君得到的贵重宝器也是最多的。
正因如此,清楚赵太后软肋的齐王,才会指名道姓要长安君作为出兵的“信物”!
“长安君才15岁,还是个没有成年的孩子!老妇是齐国嫁出来的公主,难道他田法章连我也信不过?”
摄政时日尚短,还未能完全转变为政治家思维的赵太后愤愤不平,此时此刻,齐王不再是她的哥哥,俨然成了仇敌,直接称名道姓起来。
听太后如此说,文臣之首,相邦蔺相如站了出来,宽袖一收,作揖道:
“太后,今天下万乘战国有七,赵、秦、楚、齐、魏、燕、韩。七国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或事一强以攻众弱,故而士无定主,邦无定交,今日结盟,明日毁诺乃寻常之事。”
“赵国与齐国的关系亦然,且不说先王曾参与五国伐齐,取齐国济西济东十余城,也不提马服君的麦丘之战。就说五年前,臣还曾率兵伐齐至平邑呢。如今赵齐虽然友善,太后还答应交还之前侵占的齐国济东三城,但齐王必有顾虑,索要人质也无可厚非。秦军攻赵甚急,还望太后以国事为重!”
此言引发了一阵附和:“还望太后送长安君去临淄!”
与蔺相如相善的大将廉颇也与他站在一条战线上,力谏不已;平原君赵胜则左看看右看看,欲言又止;甚至连一直对秦国持强硬态度的马服君赵奢,也默然不语,显然觉得这是一笔划算的外交买卖。
赵太后的眉毛越颦越紧,手也重重握住了自己的鸾首手杖。
是啊,以区区一个公子换来齐国相助,逼退秦国,弃一人而得大利,多么值得啊!
但长安君的安危,他们考虑过么?
个个都是国之忠良,但他们岂能了解一个母亲的难处和痛苦?
大臣轮番强谏,左一句请太后使长安君为质,右一句赵国社稷为重,这些话语像是一枚枚尖锐的矛戟,刺进了赵太后的心窝。
终于,她忍无可忍,从榻上徒然而起,举起鸾首拐杖,黄铜杖尖重重敲在地板上,发出一声巨响,石破天惊!
她久居后位,脾气又不好,这一怒威仪十足,以至于殿内群臣纷纷停下了谏言,愕然看着太后。
“老妇已经为赵国舍弃了一个女儿,如今,汝等又要夺走我的爱子?”
传说,深渊里的巨龙颔下有一片逆鳞,一旦被触及,立刻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散发出无限龙威!
这一刻,她不仅是母仪赵国的太后,也像一只因要被抢走幼崽而暴怒的母龙,她要亮出她的爪牙,发出震颤殿堂的咆哮,让他们知难而退!
赵太后厉声道:“今日明言于二三子,再有说让长安君去齐国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太后这么难听的话都骂出来了,显然是不打算再讲理,赵国群臣哪见识过这情形,只好低下头去,鞠身唯唯。
赵太后全靠一口气势压服了众臣,便气呼呼地一挥衣袖,在寺人和宫女的搀扶下离开了。
然而刚刚掀开帷幕,进入凤台正殿的内室,赵太后便看到一个少年身影。
他头上黑得发亮的秀发扎成小小总髫(tiáo),未戴冠,只用一玉笄固定住,一身白色的襌衣常服,腰间佩戴一枚雕琢成圆月状的白玉璧,明黄色的穗垂下,直到米色的下裳处,脚下是黝黑的葛履。
少年长拜朝她行礼:“儿见过母后……”
一见到他,赵太后满目的愤怒,顿时就化作乌有。
这便是赵太后的宝贝心肝,她小儿子长安君,大名赵光,人称公子光,至于小名……
赵太后唤他“明月”。
……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楚国大夫屈原见郢都被秦军攻破,绝望之下投江自尽后,他的作品在宋玉、景差等后辈弟子传播下,陆续流传到其他列国,酷爱文学之士的赵国也不例外。这一篇《九章.涉江》尤其受赵太后喜爱,就用其中的”明月“来作为幼子的小名了,可见宝贝得不行。
他是她十月怀胎诞下的骨肉,是她亲自哺乳长大的小家伙,是她为之骄傲的皎皎明月。赵太后也不用侍者搀扶了,几步过去拉起了少年,和颜悦色地说道:
“明月,你大病初愈,不在榻上好好歇着,怎会在这?还行此重礼?”
不待少年回答,赵太后再度横眉质问一旁的宦者令缪贤:“不是让汝等好生照料么?为何长安君会出现在此?”
宦者令缪贤苦笑,正要下拜请罪,长安君连忙为他开脱道:“母后,勿要怪罪宦者令,是儿逼他带我来此的。”
“你?”
赵太后回望长安君。
一女二子里,他生得最像赵太后,这也是太后溺爱他的原因之一。俊秀的容颜,宽阔的额头,唯独那双眼睛,不似赵太后的刚强,更多的是皎洁和温润,但此时却有些异样的闪烁……
赵太后已经察觉到了,在赵惠文王病逝后,自己这个无忧无虑的小儿子,眼中多出了一些忧愁,甚至会于无人处发出长叹。看着台榭下抽出嫩芽的垂柳出神,盯着屋檐下的燕巢新泥发呆,但他的烦恼,却从未对赵太后明言。
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赵太后不禁想,他究竟是怎么了?
感受到那灼灼目光,明月连忙低下头,不敢长久面对赵太后的眼睛,心中更是扑通乱跳——他这是在心怀愧疚,生怕自己这个西贝货在敏感的母亲面前露馅……
因为,他已经不再是原本的长安君,至少不全是,这具瘦削俊朗的小身体里,多了一个来自两千多年后的魂灵!
垂首间,明月回想起了这一个多月来发生的事……
……
他叫赵明月,生于1990年代,自小没了母亲,被父亲拉扯长大。给他取名时,总喜欢酸诗的父亲采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意。结果这个名颇似女孩,从小学到高中,给他招致了无数嘲笑。
不过随着年龄愈来愈大,他也无所谓了,这样一个名字,反而独特,出群。
他大学学的是历史,毕业以后,靠着运气做了一个小小的公务员,短短三年时间,经历了人情世故,不管是心理还是脸蛋,都圆润膨胀起来,乍一看,还真如一轮明月了。
他这个人也没有别的爱好,学的是历史,好的也是历史,不敢因为科班出身就自居专家,顶多是票友级别,没事总喜欢看看史书,看看纪录片。虽然他钟情于慷慨悲歌的春秋战国,却也没想过,自己会在一场事故中死去后,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意识没有就此湮灭,借助这具身体继续存活。
这位同样叫做“明月”的15岁少年体质弱了些,因为在丧期的连续跪拜时受冻而大病一场,才让他趁虚而入。但是起来一照铜鉴,发现牙齿整齐,模样周正俊俏,比前世的大胖子好了无数倍。
更令他惊喜的是,自己继承了“明月”的大部分记忆,并非取而代之,而是与他融为一体。不但能听懂这时代的古汉语,临摹篆字,甚至还能下意识地模仿出他原本的性情。靠着这馈赠,明月才能应对得当,不露马脚。
从记忆里,他得知自己身处战国,是赵国的公子,被封为长安君。
他住的是邯郸王宫台榭,有宫女伺候着穿锦衣,让他不必担心驾驭不了那穿戴复杂的深衣袍服。平日里,享用的是钟鸣鼎食,虽然那些食物于他而言太过怪异难以下咽,但好在营养充足,只要好好锻炼调养,定能恢复如初。
大难不死,他也要珍惜,靠着稳重内慧的性格,看到的每件事都牢牢记下来。又借口因病忘了一些事情,经常对身边的侍者发问。
这时候上位者的好处就体现了,旁边的人都将他当做宝贝般呵护,知无不言,因为他很能把握提问的技巧,也没有引起疑心。
但明月也有担心的地方,其一,就是对未来深深的忧患。
旁敲侧击知道先君“赵惠文王”的谥号,以及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人名后,他已经对自己所处的时间点确定无疑: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元年。
根据前世所学的历史,他知道,再过三年,秦赵就会因为上党之争而对峙,五年后,对峙彻底演变成不死不休的大决战:长平之战!
赵明月无法用科学来解释自己为何能穿越,他也不愿意归咎于鬼神,只好用“冥冥中自有天意”来告诫自己。在这个时间,来到这个地点,又是赵国公子的身份,是否意味着,他的重生,与不久后发生的长平之战有某种关联呢?
“难不成,老天是要我去阻止长平之战?”在无人时,他如此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