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纪实风格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林晓玲从华国电视台把那部新闻纪录片拿了过来,反复的看了几遍。
这部纪录片主要是为了宣传国家人性化的政策,犯人只要在监狱里表现良好,就能获得假释,回家和亲人团聚。
更多的是宣传材料,犯人和家人见面的场景不多。
不过正是在这不多的场景里,却有着一种感动人心的东西。
镜头捕捉到几个瞬间,犯人那种悔恨和牵挂的情感极为真挚,即便专业演员也很难演绎。
因为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实。
演员的表演本来就来源于生活,一个演员不是罪犯,不是神经病,不是强盗,可在演戏的时候他要模仿这些角色。
他没有这种经历,只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色人物进行模仿。
在艺术学院的表演系,老师往往要求学生到火车站或者旅游景点,在人流密集的地方观察来来往往的人群。
记录下这些人的特点和行为举止,在课堂上扮演不同的人物。
有些演员为了演好一部戏会花时间体验生活,了解这个角色的生活环境。
观众看完一部片子,会评价这个演员演的很像,但无论演员怎么演,还是表演,远没有生活的原貌那么真实。
纪录片就起到这种作用,它能近乎真实的记录下生活的面貌,虽然生活中大部分时候都很平凡和普通,不过总有某些瞬间能够感动人的心灵。
作为导演,林晓玲就是要把这个瞬间提取出来,放在电影里。
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看了纪录片,林晓玲心里有了谱,她确定了两点,一个是这个题材有东西可拍,另一个是这部片子要使用纪实风格来拍。
纪实风格的电影和纪录片有所区别。
纪录片是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它采用的素材是真实的。
纪实风格的电影或许取材于真实的事件,不过它的细节是虚构的,是经过艺术处理和加工的,它只是一部电影,不承担纪录片的作用。
不过,相对于那些戏剧化或者技术化的电影,纪实风格的电影更接近生活。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直接看到生活中正在变化着的,正在消失或滋长的东西。
《我们俩》这部影片只能说是生活化,并不算是纪实风格的电影,因为它把生活中的矛盾给集中了,看起来像是生活,实际上,生活要更为平淡。
纪实风格的电影要尽可能客观的讲述一个故事,不唯美,不矫情,平平淡淡。
这些知识林晓玲在学校里系统的学习过,她拍过纪录片,算得上有一定的经验。
她清楚采用纪实风格来拍是很冒险的事情,这意味着剧情没有太多冲突,很难吸引观众。
这需要她在选择拍摄素材的时候找一些能给观众带来触动的故事,犯人进入监狱的理由各不相同,其中杀人犯应该是最严重的罪行。
一个女性杀人犯的故事或许能引起观众的感触。
林晓玲不是想拍一个穷凶极恶的女人,而是想拍这背后的故事,她要到监狱里了解案情,从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你要去找杀人犯啊?”徐晶蕾惊讶道,“其他的罪犯也有故事可拍,没必要这么冒险。”
“又不是直接和她们见面,就是翻翻资料,碰到合适的再找当事人谈谈,这有什么危险。”林晓玲无所谓的说道,“放心吧,我会找人陪着去的。”
“我忙着拍戏,不然就和你一块了。”徐晶蕾无奈道。
“以后要体验生活,你少不了到监狱里走一遭,要有心理准备。”林晓玲调侃道。
说干就干,林晓玲联系了京城女子监狱,以前是女子劳教所,这两年改成了监狱,专门关押京城户籍的女犯人。
拿着好梦公司开具的证明,在一名员工的陪同下,林晓玲走进了监狱。
没有想象中的恐怖,监狱人员给她提供了一些档案材料。
在翻查了几十份材料后,林晓玲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犯人都罪大恶极,有些人仅仅是因为一时失手,犯下了难以弥补的罪行。
其中有一个案子最为明显。
在八十年代,有一户普通的人家,这户人家是离婚重组的家庭,母亲带着女儿小红嫁给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也有一个女儿叫做小琴。
一家四口就这么生活在了一起。
可亲疏有别,作为父亲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小琴要照顾些,对小红就疏远些。
有一天,小琴偷拿了父亲放在窗台上的五块钱,父亲没有找到,就怀疑是小红偷了钱,为此在家里大吵了一顿。
小琴害怕,就把钱藏在了小红的枕头下面,被大人发现。
这更加证实了小红偷钱的事实,小红被母亲骂了一顿。
小红知道不是自己做的,她被陷害了,在上学的路上,她找小琴理论,但小琴不承认。
小红气急,拿起路边菜农的扁担朝着小琴砸去,结果失手把小琴给砸死了。
于是,小红进了监狱,坐了十几年的牢,刚进来的时候她才十几岁,现在都快三十了。
这个案子对林晓玲的触动很大,她特意去看了小红,很沉默的一个妇女,不愿意交谈。
回到公寓,林晓玲把手头的笔记捋了捋,整个事件在脑海里过了一遍。
在她看来,这个案子的起因不是重点,重点是小红刑满释放后,回去怎么面对家人。
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谁也不知道结果,电影就是在一定生活基础上进行虚构。
林晓玲拍这部片子想表达的是理解和包容,那就要想想怎么才能让小红顺利的回家。
“我觉得你演不了犯人,你太年轻,这个角色一定要中年人才行。”林晓玲对室友说道。
“说的也是,这个角色还真不合适。”徐晶蕾看了案子,赞同道。
“我给你安排了一个新的角色,监狱里的年轻女警官,你负责陪着犯人回家,帮她适应外边的生活,还要对犯人进行教导,教她怎么样和家人相处。”林晓玲叙说道,“你这个角色起到情节推进的作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整件事。”(未完待续。)
林晓玲从华国电视台把那部新闻纪录片拿了过来,反复的看了几遍。
这部纪录片主要是为了宣传国家人性化的政策,犯人只要在监狱里表现良好,就能获得假释,回家和亲人团聚。
更多的是宣传材料,犯人和家人见面的场景不多。
不过正是在这不多的场景里,却有着一种感动人心的东西。
镜头捕捉到几个瞬间,犯人那种悔恨和牵挂的情感极为真挚,即便专业演员也很难演绎。
因为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实。
演员的表演本来就来源于生活,一个演员不是罪犯,不是神经病,不是强盗,可在演戏的时候他要模仿这些角色。
他没有这种经历,只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色人物进行模仿。
在艺术学院的表演系,老师往往要求学生到火车站或者旅游景点,在人流密集的地方观察来来往往的人群。
记录下这些人的特点和行为举止,在课堂上扮演不同的人物。
有些演员为了演好一部戏会花时间体验生活,了解这个角色的生活环境。
观众看完一部片子,会评价这个演员演的很像,但无论演员怎么演,还是表演,远没有生活的原貌那么真实。
纪录片就起到这种作用,它能近乎真实的记录下生活的面貌,虽然生活中大部分时候都很平凡和普通,不过总有某些瞬间能够感动人的心灵。
作为导演,林晓玲就是要把这个瞬间提取出来,放在电影里。
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看了纪录片,林晓玲心里有了谱,她确定了两点,一个是这个题材有东西可拍,另一个是这部片子要使用纪实风格来拍。
纪实风格的电影和纪录片有所区别。
纪录片是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它采用的素材是真实的。
纪实风格的电影或许取材于真实的事件,不过它的细节是虚构的,是经过艺术处理和加工的,它只是一部电影,不承担纪录片的作用。
不过,相对于那些戏剧化或者技术化的电影,纪实风格的电影更接近生活。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直接看到生活中正在变化着的,正在消失或滋长的东西。
《我们俩》这部影片只能说是生活化,并不算是纪实风格的电影,因为它把生活中的矛盾给集中了,看起来像是生活,实际上,生活要更为平淡。
纪实风格的电影要尽可能客观的讲述一个故事,不唯美,不矫情,平平淡淡。
这些知识林晓玲在学校里系统的学习过,她拍过纪录片,算得上有一定的经验。
她清楚采用纪实风格来拍是很冒险的事情,这意味着剧情没有太多冲突,很难吸引观众。
这需要她在选择拍摄素材的时候找一些能给观众带来触动的故事,犯人进入监狱的理由各不相同,其中杀人犯应该是最严重的罪行。
一个女性杀人犯的故事或许能引起观众的感触。
林晓玲不是想拍一个穷凶极恶的女人,而是想拍这背后的故事,她要到监狱里了解案情,从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你要去找杀人犯啊?”徐晶蕾惊讶道,“其他的罪犯也有故事可拍,没必要这么冒险。”
“又不是直接和她们见面,就是翻翻资料,碰到合适的再找当事人谈谈,这有什么危险。”林晓玲无所谓的说道,“放心吧,我会找人陪着去的。”
“我忙着拍戏,不然就和你一块了。”徐晶蕾无奈道。
“以后要体验生活,你少不了到监狱里走一遭,要有心理准备。”林晓玲调侃道。
说干就干,林晓玲联系了京城女子监狱,以前是女子劳教所,这两年改成了监狱,专门关押京城户籍的女犯人。
拿着好梦公司开具的证明,在一名员工的陪同下,林晓玲走进了监狱。
没有想象中的恐怖,监狱人员给她提供了一些档案材料。
在翻查了几十份材料后,林晓玲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犯人都罪大恶极,有些人仅仅是因为一时失手,犯下了难以弥补的罪行。
其中有一个案子最为明显。
在八十年代,有一户普通的人家,这户人家是离婚重组的家庭,母亲带着女儿小红嫁给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也有一个女儿叫做小琴。
一家四口就这么生活在了一起。
可亲疏有别,作为父亲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小琴要照顾些,对小红就疏远些。
有一天,小琴偷拿了父亲放在窗台上的五块钱,父亲没有找到,就怀疑是小红偷了钱,为此在家里大吵了一顿。
小琴害怕,就把钱藏在了小红的枕头下面,被大人发现。
这更加证实了小红偷钱的事实,小红被母亲骂了一顿。
小红知道不是自己做的,她被陷害了,在上学的路上,她找小琴理论,但小琴不承认。
小红气急,拿起路边菜农的扁担朝着小琴砸去,结果失手把小琴给砸死了。
于是,小红进了监狱,坐了十几年的牢,刚进来的时候她才十几岁,现在都快三十了。
这个案子对林晓玲的触动很大,她特意去看了小红,很沉默的一个妇女,不愿意交谈。
回到公寓,林晓玲把手头的笔记捋了捋,整个事件在脑海里过了一遍。
在她看来,这个案子的起因不是重点,重点是小红刑满释放后,回去怎么面对家人。
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谁也不知道结果,电影就是在一定生活基础上进行虚构。
林晓玲拍这部片子想表达的是理解和包容,那就要想想怎么才能让小红顺利的回家。
“我觉得你演不了犯人,你太年轻,这个角色一定要中年人才行。”林晓玲对室友说道。
“说的也是,这个角色还真不合适。”徐晶蕾看了案子,赞同道。
“我给你安排了一个新的角色,监狱里的年轻女警官,你负责陪着犯人回家,帮她适应外边的生活,还要对犯人进行教导,教她怎么样和家人相处。”林晓玲叙说道,“你这个角色起到情节推进的作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整件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