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成长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京城电影学院,林晓玲中午请导演系同一届的同学吃饭。
她通过了论文答辩,顺利毕业,由于马上要前往香江游玩,等她回到京城都到七月份了,那时候大家早已各奔东西。
虽说以后还在一个圈子里混日子,可总没有在学校里那么亲近了。
从一个旁听生到导演系的大师姐,林晓玲这四年的学校生活过得相当充实。
如今就要毕业,倒是有些舍不得了。
她刚刚结束《小城之春》的拍摄,接下来是后期制作,至于今后的打算,她还没有想好。
《小城之春》拍的非常顺当,影片的场景简单,主要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都是圈内顶尖的人才,大家合作默契,三个月准时杀青。
“小玲,和那些大腕合作的感觉怎么样?我听说他们的脾气可不怎么好。”有人好奇道。
《我们俩》只能算是小制作,《小城之春》才真是名导和明星的组合,能在这么一部片子里做副导演,和圈子里的大拿合作,是件值得羡慕的事情。
陈导明和王志闻在圈内的名声都不怎么样,以脾气大著称,很难合作。
“挺好的,有田导在呢,我就是跑跑腿,做做杂活。”林晓玲沉稳道。
如果是以前,晓玲同学或许会显摆一番,但拍了两部片子,踏入了社会,在为人处世方面倒是稳重了,不那么张扬。
影视圈和其他圈子一样,都存在着利害矛盾和勾心斗角。
一个剧组就是一个小社会,林晓玲拍《我们俩》的时候感触不深,都是学校里的学生,大家怀着一腔热情,连工资都不要。
就算有矛盾也是小争执,不值一提。
但在一个几十人或者上百人的剧组里,投资上千万的一部戏,其中的人事纷争和利益纠葛就复杂起来,矛盾不可避免。
比如一位摄影师,他进组的时候会带着自己的助手,一般是两到三个人。
就是说,你找了这个摄影师,就是把这部戏摄影的活包给他了,不能再找其他的摄影师。
像是道具啊,武行啊,都是如此,他们有自己的一帮人,是一个小团体。
导演往往愿意和熟人合作,就是怕拍片子的时候闹矛盾,大导演都会有自己的班底。
目前,好梦公司里的幕后工作人员都算是冯晓刚的班底,田状状拍《小城之春》就不会用好梦公司的人,而是找京城电影制片厂的职工。
一方面是磨合的问题,熟人好沟通。
冯晓刚的班底可能善于拍喜剧片,在文艺片上不行,这是为了影片考虑。
另一方面,一个大导演轻易不会用其他导演的班底,这算是圈子里不成文的规矩。
不过,京城的演艺圈就那么大,说起来都是熟人,有名气的摄影师和道具师不多,合作不可避,只是大体上不会改变。
于是,媒体上就有张家班或者冯家班的戏称,其实就是一帮人合作熟惯了。
由于《小城之春》剧组里用的都是京影厂的人员,林晓玲在剧组里会有一种排斥感,这种排斥感不明显,但确实存在。
毕竟这部戏是林子轩投资的,没人会为难林晓玲,就是会让人觉得你不属于这个团体。
比如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你一过来,大家就不笑了。
好在林晓玲和徐晶蕾都是京城电影学院的学生,京影厂里不少人也是电影学院毕业的,总体来说,她在《小城之春》的剧组里过得还算愉快。
这种经历让晓玲同学沉稳起来,到了社会上不是在家里,没有人会惯着你。
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除了为人处世,她还学到了不少导演技巧,如何处理导演、演员和机器之间的关系。
她的毕业论文就是这个题目,她当初想当导演,是因为导演能够指挥演员,现在她明白了导演不仅是指挥演员,还要学会依赖演员。
导演不是一个指挥家,拿着木棒在舞台上指指点点,下面的乐手就开始演奏。
他要给演员一定的发挥空间,演员信任导演,导演依赖演员,这样才是好的配合。
比如在《小城之春》里,俞菲鸿的一个回眸,就是转脸儿,她想把心里那种难分难舍的情绪表达出来,这个动作非常重要。
她不能先转脑袋再转眼睛,也不能先转眼睛再转脑袋,那样眼神就会飘,显得风尘和心机太重,不够真诚。
必须是脑袋和眼睛一起转过来,这才是那个年代传统女性的做派。
在拍戏的时候,田状状提出了这个细节,让俞菲鸿练习怎么转脸儿。
不过大部分时间,田状状就是让演员发挥,你们觉得怎么演合适,他在一边看着,只有他觉得不合适的时候才会提出来。
这些东西是在拍《我们俩》的时候感觉不到的。
《我们俩》更多的是剧本扎实,感情真挚,老演员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导演只要按部就班的拍完就完成任务了。
“晓玲就好了,毕业了肯定有戏拍,我这儿还没着落呢。”有同学郁闷道。
“拍不了电影还可以拍电视剧嘛,说起来还是拍广告最赚钱,时间短见效快,两三年就能买套房子了。”有人无所谓的说道。
作为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他们在上学期间就能赚外快,帮着广告公司拍广告和歌曲的录影带,收入不菲,都算是有钱人。
眼下影视行业的市场行情不错,不愁找不到工作,但他们还是想正儿八经的拍部电影。
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在圈子里有背景的都找到了门路,有接收单位,没有背景的也有了出路,大家对未来的前途并不担心。
“晓玲,以后有机会可要想着我们,我给你当副手。”有人自荐道。
“得了吧,你拍的片子能看么?我觉得我还不错。”有人挖苦道。
“你们争什么,想表白就直说,别扭扭捏捏的,不过咱们晓玲的眼光高,你们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其他的人起哄道。
导演系的女生少,林晓玲是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被人倾慕极为正常。
大家说说笑笑,举杯共饮,怀念着过去四年的青春时光。(未完待续。)
京城电影学院,林晓玲中午请导演系同一届的同学吃饭。
她通过了论文答辩,顺利毕业,由于马上要前往香江游玩,等她回到京城都到七月份了,那时候大家早已各奔东西。
虽说以后还在一个圈子里混日子,可总没有在学校里那么亲近了。
从一个旁听生到导演系的大师姐,林晓玲这四年的学校生活过得相当充实。
如今就要毕业,倒是有些舍不得了。
她刚刚结束《小城之春》的拍摄,接下来是后期制作,至于今后的打算,她还没有想好。
《小城之春》拍的非常顺当,影片的场景简单,主要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都是圈内顶尖的人才,大家合作默契,三个月准时杀青。
“小玲,和那些大腕合作的感觉怎么样?我听说他们的脾气可不怎么好。”有人好奇道。
《我们俩》只能算是小制作,《小城之春》才真是名导和明星的组合,能在这么一部片子里做副导演,和圈子里的大拿合作,是件值得羡慕的事情。
陈导明和王志闻在圈内的名声都不怎么样,以脾气大著称,很难合作。
“挺好的,有田导在呢,我就是跑跑腿,做做杂活。”林晓玲沉稳道。
如果是以前,晓玲同学或许会显摆一番,但拍了两部片子,踏入了社会,在为人处世方面倒是稳重了,不那么张扬。
影视圈和其他圈子一样,都存在着利害矛盾和勾心斗角。
一个剧组就是一个小社会,林晓玲拍《我们俩》的时候感触不深,都是学校里的学生,大家怀着一腔热情,连工资都不要。
就算有矛盾也是小争执,不值一提。
但在一个几十人或者上百人的剧组里,投资上千万的一部戏,其中的人事纷争和利益纠葛就复杂起来,矛盾不可避免。
比如一位摄影师,他进组的时候会带着自己的助手,一般是两到三个人。
就是说,你找了这个摄影师,就是把这部戏摄影的活包给他了,不能再找其他的摄影师。
像是道具啊,武行啊,都是如此,他们有自己的一帮人,是一个小团体。
导演往往愿意和熟人合作,就是怕拍片子的时候闹矛盾,大导演都会有自己的班底。
目前,好梦公司里的幕后工作人员都算是冯晓刚的班底,田状状拍《小城之春》就不会用好梦公司的人,而是找京城电影制片厂的职工。
一方面是磨合的问题,熟人好沟通。
冯晓刚的班底可能善于拍喜剧片,在文艺片上不行,这是为了影片考虑。
另一方面,一个大导演轻易不会用其他导演的班底,这算是圈子里不成文的规矩。
不过,京城的演艺圈就那么大,说起来都是熟人,有名气的摄影师和道具师不多,合作不可避,只是大体上不会改变。
于是,媒体上就有张家班或者冯家班的戏称,其实就是一帮人合作熟惯了。
由于《小城之春》剧组里用的都是京影厂的人员,林晓玲在剧组里会有一种排斥感,这种排斥感不明显,但确实存在。
毕竟这部戏是林子轩投资的,没人会为难林晓玲,就是会让人觉得你不属于这个团体。
比如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你一过来,大家就不笑了。
好在林晓玲和徐晶蕾都是京城电影学院的学生,京影厂里不少人也是电影学院毕业的,总体来说,她在《小城之春》的剧组里过得还算愉快。
这种经历让晓玲同学沉稳起来,到了社会上不是在家里,没有人会惯着你。
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除了为人处世,她还学到了不少导演技巧,如何处理导演、演员和机器之间的关系。
她的毕业论文就是这个题目,她当初想当导演,是因为导演能够指挥演员,现在她明白了导演不仅是指挥演员,还要学会依赖演员。
导演不是一个指挥家,拿着木棒在舞台上指指点点,下面的乐手就开始演奏。
他要给演员一定的发挥空间,演员信任导演,导演依赖演员,这样才是好的配合。
比如在《小城之春》里,俞菲鸿的一个回眸,就是转脸儿,她想把心里那种难分难舍的情绪表达出来,这个动作非常重要。
她不能先转脑袋再转眼睛,也不能先转眼睛再转脑袋,那样眼神就会飘,显得风尘和心机太重,不够真诚。
必须是脑袋和眼睛一起转过来,这才是那个年代传统女性的做派。
在拍戏的时候,田状状提出了这个细节,让俞菲鸿练习怎么转脸儿。
不过大部分时间,田状状就是让演员发挥,你们觉得怎么演合适,他在一边看着,只有他觉得不合适的时候才会提出来。
这些东西是在拍《我们俩》的时候感觉不到的。
《我们俩》更多的是剧本扎实,感情真挚,老演员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导演只要按部就班的拍完就完成任务了。
“晓玲就好了,毕业了肯定有戏拍,我这儿还没着落呢。”有同学郁闷道。
“拍不了电影还可以拍电视剧嘛,说起来还是拍广告最赚钱,时间短见效快,两三年就能买套房子了。”有人无所谓的说道。
作为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他们在上学期间就能赚外快,帮着广告公司拍广告和歌曲的录影带,收入不菲,都算是有钱人。
眼下影视行业的市场行情不错,不愁找不到工作,但他们还是想正儿八经的拍部电影。
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在圈子里有背景的都找到了门路,有接收单位,没有背景的也有了出路,大家对未来的前途并不担心。
“晓玲,以后有机会可要想着我们,我给你当副手。”有人自荐道。
“得了吧,你拍的片子能看么?我觉得我还不错。”有人挖苦道。
“你们争什么,想表白就直说,别扭扭捏捏的,不过咱们晓玲的眼光高,你们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其他的人起哄道。
导演系的女生少,林晓玲是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被人倾慕极为正常。
大家说说笑笑,举杯共饮,怀念着过去四年的青春时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