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传统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九月份,开学季。
这是林晓玲在电影学院的最后一年,时间过得飞快,她当初的理想是做一个明星,后来觉得导演能管着明星,就决定做一名导演。
很幼稚的想法,不过正是这种幼稚让她考入了电影学院。
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晓玲同学颇为感慨。
尤其是看着从身边走过的大一新生们,一个个朝气蓬勃,她都觉得自己老了。
想想也是,她的小侄女都一岁了,她升级成了姑姑,不再年轻了,现实还真是残酷。
林晓玲来到二号宿舍楼,见到了不少生面孔,自从拍摄《我们俩》之后,她就很少在学校住宿,基本上都是住在家里。
她推开徐晶蕾的宿舍,看到徐晶蕾正在悠闲的看书,没有其他同学。
到了大四,表演系的学生会四处到剧组试镜,找戏拍,很少留在宿舍。
在国内的艺术院校,电影学院的名头响亮,学生想在剧组里混个角色不难,难得是能不能抓住机会成名成腕,混出名堂。
电影学院每年毕业的学生那么多,最终成名的很少,成功率不高。
“晶蕾,走了,快要开始了。”林晓玲催促道。
“不是两点半么?这还没到两点呢。”徐晶蕾看看手腕上的表,不慌不忙道。
林晓玲是个急性子,徐晶蕾却不急不躁。
这和她以前学习书法和绘画有关,这两样都需要耐心,不能急,否则学不出什么结果来。
“这可是第一次正式放映,我能不急么?”林晓玲担心道。
《我们俩》粗剪完成,郑洞添要求林晓玲在学校里给学生们放一遍,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如果意见中肯适用,那就进行修改。
这是电影学院的传统。
像张亿谋那样的大导演,拍完片子后同样会先在电影学院放映,和学生们交流。
至于会不会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修改,那就不好说了。
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不少人都会这么做,这时候导演就要有思想准备了,学生们往往会不留情面的大肆批判和痛骂。
就算是张亿谋的片子也不例外。
比如贾章柯拍摄的《小山回家》,就没有获得好评,反而被批的一文不值,丢人现眼。
这其实是一种好现象,说明学生不迷信权威,敢说真话。
但过犹不及,如果不去分辨好坏,只是一味的谩骂来彰显自己的存在,那就没有意义了。
电影学院的老师之所以维护这种传统,一个原因是让学生保持自己的判断力,还有就是让作为导演的学生适应这种被骂的氛围。
如果你在学校里拍一部烂片,只有学校的同学骂你。
一旦到了社会上,拍了一部烂片,那会有成千上万的观众骂你,要么你拍一部好电影堵住观众的嘴,要么就要学会承受被骂的结果,不至于崩溃。
这么做同样是老师们的一种恶趣味,他们当年是这么过来的,也要让学生们体验一下。
今天下午两点半,作为新手导演的林晓玲就要体验这种传统了。
“要不我就不去了吧?”徐晶蕾退缩道。
不光是林晓玲担心,作为新人演员的徐晶蕾同样担心,那些人不光骂导演也会骂演员。
以前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徐晶蕾觉得这么骂挺解气,那些电影本来就不好看,现在轮到自己身上,就没有那么轻松了。
“不行,要挨骂一起挨骂,你可不能做逃兵。”林晓玲坚持道,“兴许那些男生看到你之后就不骂了呢,你一定要去,这是美人计。”
“瞎说什么呢。”徐晶蕾不满道。
徐晶蕾知道躲不过去,只好收拾一下,跟着林晓玲走出宿舍,朝着导演系的放映厅走去。
一路上,不少同学和她们打招呼。
徐晶蕾和林晓玲在电影学院里有不小的知名度,林晓玲不用说,现在是导演系的大师姐,主要作品《京城的风很大》在国际上获奖,《姐姐》也拿了华国纪录片大奖。
她还是郑洞添的得意弟子,学校大力宣传的风云人物。
徐晶蕾自从拍了《卧虎藏龙》后,在学校里名气大涨,这毕竟是一部在华国电视台播出的剧集,足以让表演系的其他同学羡慕了。
“你们表演系这一届的新生有没有特别帅的?”走在校园里,林晓玲八卦道。
“我怎么知道,你想知道自己去看好了。”徐晶蕾无所谓的说道。
“你也太不关心师弟师妹了,听说有个叫陈昆的还不错。”林晓玲说笑道。
在学校里,男生聊女生,女生聊男生,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能进电影学院表演系的一般都是帅哥美女,自然会引人关注,有的在没考上电影学院之前就演过影视剧,很受欢迎。
这一届的新生是京城电影学院九六级。
林晓玲和徐晶蕾聊聊八卦,这样能让自己不那么担心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两人来到放映厅才两点十分,放映厅里已经来了不少人,还有一部分新生。
新生们刚刚结束半个月的军训,正以饱满的热情融入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其实就是爱凑热闹,听说这儿有一场本校学生导演的影片,就想看个新鲜。
这间小型的放映厅能容纳一两百人,到两点半的时候基本上都坐满了。
这得益于林晓玲在电影学院的名气,倒不是说大家都想过来骂她。
“师姐,不用担心,我们找了其他系的同学帮咱们说好话,那帮学理论的家伙今天来的不多。”一位导演系的师弟给林晓玲打气道。
在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自然站在林晓玲这边,学习电影理论的和摄影系的同学是批判的主力军,因为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影片比较容易。
特别是理论派,说起来头头是道,非常专业,能连续批判几个小时,战斗力极强。
提起理论派,林晓玲想起了贾章柯,听说老贾回老家去拍片子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这一年过去,大家就会离开学校,各奔东西。
两点半,《我们俩》开始放映。
林晓玲和徐晶蕾坐在下面,看着她们这一年的成果,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从眼前晃过。(未完待续。)
九月份,开学季。
这是林晓玲在电影学院的最后一年,时间过得飞快,她当初的理想是做一个明星,后来觉得导演能管着明星,就决定做一名导演。
很幼稚的想法,不过正是这种幼稚让她考入了电影学院。
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晓玲同学颇为感慨。
尤其是看着从身边走过的大一新生们,一个个朝气蓬勃,她都觉得自己老了。
想想也是,她的小侄女都一岁了,她升级成了姑姑,不再年轻了,现实还真是残酷。
林晓玲来到二号宿舍楼,见到了不少生面孔,自从拍摄《我们俩》之后,她就很少在学校住宿,基本上都是住在家里。
她推开徐晶蕾的宿舍,看到徐晶蕾正在悠闲的看书,没有其他同学。
到了大四,表演系的学生会四处到剧组试镜,找戏拍,很少留在宿舍。
在国内的艺术院校,电影学院的名头响亮,学生想在剧组里混个角色不难,难得是能不能抓住机会成名成腕,混出名堂。
电影学院每年毕业的学生那么多,最终成名的很少,成功率不高。
“晶蕾,走了,快要开始了。”林晓玲催促道。
“不是两点半么?这还没到两点呢。”徐晶蕾看看手腕上的表,不慌不忙道。
林晓玲是个急性子,徐晶蕾却不急不躁。
这和她以前学习书法和绘画有关,这两样都需要耐心,不能急,否则学不出什么结果来。
“这可是第一次正式放映,我能不急么?”林晓玲担心道。
《我们俩》粗剪完成,郑洞添要求林晓玲在学校里给学生们放一遍,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如果意见中肯适用,那就进行修改。
这是电影学院的传统。
像张亿谋那样的大导演,拍完片子后同样会先在电影学院放映,和学生们交流。
至于会不会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修改,那就不好说了。
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不少人都会这么做,这时候导演就要有思想准备了,学生们往往会不留情面的大肆批判和痛骂。
就算是张亿谋的片子也不例外。
比如贾章柯拍摄的《小山回家》,就没有获得好评,反而被批的一文不值,丢人现眼。
这其实是一种好现象,说明学生不迷信权威,敢说真话。
但过犹不及,如果不去分辨好坏,只是一味的谩骂来彰显自己的存在,那就没有意义了。
电影学院的老师之所以维护这种传统,一个原因是让学生保持自己的判断力,还有就是让作为导演的学生适应这种被骂的氛围。
如果你在学校里拍一部烂片,只有学校的同学骂你。
一旦到了社会上,拍了一部烂片,那会有成千上万的观众骂你,要么你拍一部好电影堵住观众的嘴,要么就要学会承受被骂的结果,不至于崩溃。
这么做同样是老师们的一种恶趣味,他们当年是这么过来的,也要让学生们体验一下。
今天下午两点半,作为新手导演的林晓玲就要体验这种传统了。
“要不我就不去了吧?”徐晶蕾退缩道。
不光是林晓玲担心,作为新人演员的徐晶蕾同样担心,那些人不光骂导演也会骂演员。
以前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徐晶蕾觉得这么骂挺解气,那些电影本来就不好看,现在轮到自己身上,就没有那么轻松了。
“不行,要挨骂一起挨骂,你可不能做逃兵。”林晓玲坚持道,“兴许那些男生看到你之后就不骂了呢,你一定要去,这是美人计。”
“瞎说什么呢。”徐晶蕾不满道。
徐晶蕾知道躲不过去,只好收拾一下,跟着林晓玲走出宿舍,朝着导演系的放映厅走去。
一路上,不少同学和她们打招呼。
徐晶蕾和林晓玲在电影学院里有不小的知名度,林晓玲不用说,现在是导演系的大师姐,主要作品《京城的风很大》在国际上获奖,《姐姐》也拿了华国纪录片大奖。
她还是郑洞添的得意弟子,学校大力宣传的风云人物。
徐晶蕾自从拍了《卧虎藏龙》后,在学校里名气大涨,这毕竟是一部在华国电视台播出的剧集,足以让表演系的其他同学羡慕了。
“你们表演系这一届的新生有没有特别帅的?”走在校园里,林晓玲八卦道。
“我怎么知道,你想知道自己去看好了。”徐晶蕾无所谓的说道。
“你也太不关心师弟师妹了,听说有个叫陈昆的还不错。”林晓玲说笑道。
在学校里,男生聊女生,女生聊男生,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能进电影学院表演系的一般都是帅哥美女,自然会引人关注,有的在没考上电影学院之前就演过影视剧,很受欢迎。
这一届的新生是京城电影学院九六级。
林晓玲和徐晶蕾聊聊八卦,这样能让自己不那么担心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两人来到放映厅才两点十分,放映厅里已经来了不少人,还有一部分新生。
新生们刚刚结束半个月的军训,正以饱满的热情融入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其实就是爱凑热闹,听说这儿有一场本校学生导演的影片,就想看个新鲜。
这间小型的放映厅能容纳一两百人,到两点半的时候基本上都坐满了。
这得益于林晓玲在电影学院的名气,倒不是说大家都想过来骂她。
“师姐,不用担心,我们找了其他系的同学帮咱们说好话,那帮学理论的家伙今天来的不多。”一位导演系的师弟给林晓玲打气道。
在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自然站在林晓玲这边,学习电影理论的和摄影系的同学是批判的主力军,因为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影片比较容易。
特别是理论派,说起来头头是道,非常专业,能连续批判几个小时,战斗力极强。
提起理论派,林晓玲想起了贾章柯,听说老贾回老家去拍片子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这一年过去,大家就会离开学校,各奔东西。
两点半,《我们俩》开始放映。
林晓玲和徐晶蕾坐在下面,看着她们这一年的成果,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从眼前晃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