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文坛多面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沪城的《百花》杂志社位于静安区,是一份华国大型文学双月刊杂志。
也就是每两个月出版一期,每一期的内容约为50万到60万字,发行量在30万份以上,是华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杂志。
它坚持纯文学立场,摒弃广告手段,以刊载中、长、短篇小说为主,同时选登部分话剧、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笔记、特辑采访等。
现任社长叫做李琳琳,执行主编叫做程勇新。
二月份的一天,程勇新来到杂志社上班,在他的桌子上已经堆放了一摞稿子。
这些稿子都是杂志社内其他编辑看过的,觉得能达到在《百花》上刊载的标准,就拿过来让主编做最后的定夺。
这些稿子的奇怪之处是都把作者的名字用纸片给遮掩住了。
这是程勇新的习惯。
作为《百花》的主编,他一向抱着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各类文学体裁和写作手法,不存在偏见,这是作为一名编辑的专业素养。
所以他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想要尽可能的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作家的名气和编辑的看法,他想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来评判一篇作品的好坏。
当然,作为主编,程勇新不可能对所有投稿都采用这种方式,那不现实。
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只能先让其他编辑挑选,作品质量达到《百花》发表要求的稿子才会交到他的手里,做进一步的甄选。
只是,这种方式也不能保证绝对排除干扰。
他做主编多年,阅稿无数,能从字迹和作家的写作风格上猜出这篇作品的作者来。
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这种习惯,在阅读前不看作者的名字,不听编辑的意见,全靠自己的判断,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猜出作者来也是一种乐趣。
程勇新泡了一杯浓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前三篇稿子他看的很满意,有两篇能猜出作者是谁,其中一位还是他挖掘出来的作者,从最新的这篇小说看,这位作者进步很大,值得称赞。
下一篇稿子是部中篇小说,他舒展了一下筋骨,养养精神,继续奋战。
编辑的工作就是阅读,他早已养成了连续阅读的习惯。
程勇新看了看稿子的名字,叫做《活着》,看字迹很整齐和秀气,像是女子的笔迹,以前没有见过,难道华国又出现了他不认识的女作家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他朝下读去。
没过多久,他就打消了这本小说出自女作家笔下的想法。
因为故事的风格太过冷峻淡漠,他在脑海里想了想,把华国文坛的几位类似风格的作家拉出来比较一番,发现都不太像。
这时候他已经没心思考虑作者是谁了,而是想要把小说看完。
随着故事情节的缓缓展开,程勇新跟着故事里的福贵经历了一段长达六十年的艰难岁月,他一次次的看着福贵和幸福失之交臂,一次次的看看福贵承受着生活中的苦难。
这不仅仅是福贵一个人的苦难,而是和福贵同时代的华国百姓共同的苦难。
“福贵”这个名字很有深意,福气贵气,好兆头,然而,福贵的一生并没有这些东西。
程勇新看完小说,一股悲凉之意涌上心头。
他定了定神,舒缓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迫切的想知道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华国什么时候出现这么一位风格如此独特的作者了。
他揭开稿子上遮住作者名字的小纸片,不由得愣住了。
怎么会是他?太不可思议了。
程勇新看到的名字正是林子轩,下面还有一行简短的介绍。
在文艺圈,林子轩已经不算是新人了,而是小有名气,虽然《顽主》被骂的很惨,却也让文艺圈知道了有他这号人。
何况,对《顽主》并非只有抨击,也有人看好这种写作手法,认为是一种创新。
甚至还有人模仿《顽主》,可惜大多都流于浮夸,只顾着逗闷子,耍花招,不够深刻。
《顽主》的精彩之处在于是对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反叛,表现新时代的人们心灵的空虚和无奈,调侃只是表象,反叛才是核心。
这也是一些人看好《顽主》的原因所在,只是这些人数量极少。
作为一名编辑,程勇新对《顽主》没有什么偏见,就事论事的讲,他觉得《顽主》在有所创新的同时也存在着缺点。
整篇故事过于耍小聪明,抖机灵,有点浮,在文体结构上不够严谨,不是说你弄几个有趣的段子凑在一起就是一篇小说了。
这可以说是《顽主》的一大特色,通篇对话,行文过于自由和散乱。
有人觉得好,读着舒服,不像读名著那么累。
有人不习惯,认为这写的就给玩儿似的,一点都不像是正儿八经的小说,和传统文学的严谨沉重截然不同。
这正是各花入各眼,每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强求不来。
如果刨除《顽主》行文上的问题,程勇新对这部小说还是很认可的。
至少反映了当下社会上的诸多问题,京味十足,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虽然风格怪异了些,但这种创新值得鼓励。
《百花》杂志一直致力于鼓励青年作家的创作,培养华国文坛未来的希望。
如果当初《顽主》投到《百花》杂志社,他相信也会被发表出来。
然而,让程勇新意想不到的是林子轩的这篇《活着》没有延续《顽主》的套路,反而转变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上来。
怪不得他猜不到作者是谁呢,谁也想象不到两部小说的差别会这么大。
不过想到以前看的新闻,林子轩还是去年热播剧《渴望》的编剧,他就有点释然了。
如果说《编辑部的故事》延续了《顽主》的调侃风格,那么《渴望》就是极为正统的创作了,两者可以说根本不搭调。
在文坛,这种事情并不多见,但也不是没有。
有些作家风格单一,一看就知道出自谁的手笔,有些作家则能够在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之间游刃有余的转换,这种作家通常被称为多面手。
林子轩在作家和编剧之间自由转换,既能写正剧,还能创作谐剧,两者都能保持较高水准,可以称得上是文坛多面手。
现在让程勇新头疼的是这部《活着》要不要发表?能不能发表?
沪城的《百花》杂志社位于静安区,是一份华国大型文学双月刊杂志。
也就是每两个月出版一期,每一期的内容约为50万到60万字,发行量在30万份以上,是华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杂志。
它坚持纯文学立场,摒弃广告手段,以刊载中、长、短篇小说为主,同时选登部分话剧、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笔记、特辑采访等。
现任社长叫做李琳琳,执行主编叫做程勇新。
二月份的一天,程勇新来到杂志社上班,在他的桌子上已经堆放了一摞稿子。
这些稿子都是杂志社内其他编辑看过的,觉得能达到在《百花》上刊载的标准,就拿过来让主编做最后的定夺。
这些稿子的奇怪之处是都把作者的名字用纸片给遮掩住了。
这是程勇新的习惯。
作为《百花》的主编,他一向抱着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各类文学体裁和写作手法,不存在偏见,这是作为一名编辑的专业素养。
所以他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想要尽可能的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作家的名气和编辑的看法,他想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来评判一篇作品的好坏。
当然,作为主编,程勇新不可能对所有投稿都采用这种方式,那不现实。
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只能先让其他编辑挑选,作品质量达到《百花》发表要求的稿子才会交到他的手里,做进一步的甄选。
只是,这种方式也不能保证绝对排除干扰。
他做主编多年,阅稿无数,能从字迹和作家的写作风格上猜出这篇作品的作者来。
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这种习惯,在阅读前不看作者的名字,不听编辑的意见,全靠自己的判断,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猜出作者来也是一种乐趣。
程勇新泡了一杯浓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前三篇稿子他看的很满意,有两篇能猜出作者是谁,其中一位还是他挖掘出来的作者,从最新的这篇小说看,这位作者进步很大,值得称赞。
下一篇稿子是部中篇小说,他舒展了一下筋骨,养养精神,继续奋战。
编辑的工作就是阅读,他早已养成了连续阅读的习惯。
程勇新看了看稿子的名字,叫做《活着》,看字迹很整齐和秀气,像是女子的笔迹,以前没有见过,难道华国又出现了他不认识的女作家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他朝下读去。
没过多久,他就打消了这本小说出自女作家笔下的想法。
因为故事的风格太过冷峻淡漠,他在脑海里想了想,把华国文坛的几位类似风格的作家拉出来比较一番,发现都不太像。
这时候他已经没心思考虑作者是谁了,而是想要把小说看完。
随着故事情节的缓缓展开,程勇新跟着故事里的福贵经历了一段长达六十年的艰难岁月,他一次次的看着福贵和幸福失之交臂,一次次的看看福贵承受着生活中的苦难。
这不仅仅是福贵一个人的苦难,而是和福贵同时代的华国百姓共同的苦难。
“福贵”这个名字很有深意,福气贵气,好兆头,然而,福贵的一生并没有这些东西。
程勇新看完小说,一股悲凉之意涌上心头。
他定了定神,舒缓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迫切的想知道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华国什么时候出现这么一位风格如此独特的作者了。
他揭开稿子上遮住作者名字的小纸片,不由得愣住了。
怎么会是他?太不可思议了。
程勇新看到的名字正是林子轩,下面还有一行简短的介绍。
在文艺圈,林子轩已经不算是新人了,而是小有名气,虽然《顽主》被骂的很惨,却也让文艺圈知道了有他这号人。
何况,对《顽主》并非只有抨击,也有人看好这种写作手法,认为是一种创新。
甚至还有人模仿《顽主》,可惜大多都流于浮夸,只顾着逗闷子,耍花招,不够深刻。
《顽主》的精彩之处在于是对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反叛,表现新时代的人们心灵的空虚和无奈,调侃只是表象,反叛才是核心。
这也是一些人看好《顽主》的原因所在,只是这些人数量极少。
作为一名编辑,程勇新对《顽主》没有什么偏见,就事论事的讲,他觉得《顽主》在有所创新的同时也存在着缺点。
整篇故事过于耍小聪明,抖机灵,有点浮,在文体结构上不够严谨,不是说你弄几个有趣的段子凑在一起就是一篇小说了。
这可以说是《顽主》的一大特色,通篇对话,行文过于自由和散乱。
有人觉得好,读着舒服,不像读名著那么累。
有人不习惯,认为这写的就给玩儿似的,一点都不像是正儿八经的小说,和传统文学的严谨沉重截然不同。
这正是各花入各眼,每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强求不来。
如果刨除《顽主》行文上的问题,程勇新对这部小说还是很认可的。
至少反映了当下社会上的诸多问题,京味十足,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虽然风格怪异了些,但这种创新值得鼓励。
《百花》杂志一直致力于鼓励青年作家的创作,培养华国文坛未来的希望。
如果当初《顽主》投到《百花》杂志社,他相信也会被发表出来。
然而,让程勇新意想不到的是林子轩的这篇《活着》没有延续《顽主》的套路,反而转变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上来。
怪不得他猜不到作者是谁呢,谁也想象不到两部小说的差别会这么大。
不过想到以前看的新闻,林子轩还是去年热播剧《渴望》的编剧,他就有点释然了。
如果说《编辑部的故事》延续了《顽主》的调侃风格,那么《渴望》就是极为正统的创作了,两者可以说根本不搭调。
在文坛,这种事情并不多见,但也不是没有。
有些作家风格单一,一看就知道出自谁的手笔,有些作家则能够在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之间游刃有余的转换,这种作家通常被称为多面手。
林子轩在作家和编剧之间自由转换,既能写正剧,还能创作谐剧,两者都能保持较高水准,可以称得上是文坛多面手。
现在让程勇新头疼的是这部《活着》要不要发表?能不能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