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读不懂的古人的秘密——中国历史之谜(5)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司马衷虽然呆傻,可他的儿子却异常聪慧,有一次宫中失火,司马炎登楼观看,突觉有一只小手在拉他的衣襟,低头一看,是自己的孙子司马通。司马炎很惊讶地问:“你为什么拉我衣服?”年仅五岁的司马通机警地回道:“夜间发生突然事故,皇爷爷贵体,应该有所防范才是,进屋吧。别让火光照见人君。”司马炎先惊后喜,惊的是司马通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喜的是儿子虽然呆钝,但孙子聪明伶俐,江山社稷后人不乏。也许,正是儿子的聪慧,才让父亲下了决心把皇位传给自己,但是司马衷是意会不到这些的。
司马炎死后的当天,三十二岁的太子司马衷登上了皇位,为晋惠帝。司马衷并不知道坐在皇位上有什么特别的,他一如既往地吃喝玩乐,把治理国家的大权放任他人,当然,他不会、也没有治理天下的意识及才干。从司马衷登基起,天下就陷入了无序的动荡和灾难之中,大臣们纷纷投靠握有实权的皇亲国戚,党争与内讧此起彼伏。先是杨皇后的杨姓氏族擅权枉法,后又被贾皇后一系的势力诛杀,就连太子司马通也没能逃过此劫,成了权力交替的牺牲品,被贾皇后派人毒杀致死。偌大的朝堂,没有了事非曲直,没有了黑白泾渭,这场皇室宗亲的权力大战一直打了16年,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上百万人流离失所,大片荒芜的土地似乎也预示着西晋王朝的末日将至。
当了16年糊涂皇帝的司马衷,当然不会知道这场浩劫是他带来的。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嘴衔着吃了一半的大饼,突然暴亡。终年48岁。
有人说,惠帝司马衷是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的,有人说是上天垂怜天下百姓的痛楚让他无疾而亡的。不管司马衷究竟是如何死的,他的死如果能给天下百姓带来福祉的话,真是天下之幸!
秦始皇陵墓被毁的疑案
中国的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是一位对后世影响很深的伟大历史人物。他一生开疆拓土,治国安邦,奠定了中华古国的基本版图。他所开创的丰功伟业在中国后来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他名列世界著名的学术专著《世界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之中。
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很丰富,也很具体。可是这也不能完全满足今人对他的关注。现在世人最迫切希望的是能够亲眼目睹他的陵墓和墓中的一切,而这种愿望在举世瞩目的兵马俑及铜马车问世之后,显得更加强烈,很多外国人的这种愿望甚至更强烈。可惜,客观的自然条件和现代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限制了人们这种愿望的实现。史书中记载的辉煌奢华的秦始皇陵至今仍然沉睡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的地层深处。
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保持得怎么样?它真的早在秦朝灭亡之时就遭逢浩劫,被项羽烧毁了吗?这些都是史学界一直探究,而又不得其解的谜。
许多史籍中都记载:秦末农民起义摧毁秦帝国后,西楚霸王项羽占据秦都。他命人掘开了秦始皇的陵墓,盗运陵中的财宝。他调集了30万人从地宫中向外运了30天也没运完。当时,寻找羊只的牧羊人用火点燃了皇陵地宫,秦始皇陵毁于大火。这种说法历来为史学家所接受。
可是,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古代军阵、秦兵马俑出土问世,尔后又是令世人都为之叹服的精美铜马车回到人间,这一连串珍贵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的怀疑:秦始皇陵真的毁掉了吗?一些科学家用地球化学研究中使用的汞测量技术测出了秦始皇陵地宫位置的中心有汞含量异常高的反应,测算估计超过正常土层含汞量的280倍。而有这种反应现象的土层分布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科学家们认定:这种汞含量异常是人工灌注水银,造成水银蒸发,经过漫长的岁月积聚形成的。而在《史记》中确实记录了秦始皇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情况,这和现在的发现正好吻合。而历史学家们据此却产生了联想:如果当年项羽真的烧毁了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那么,汞早就挥发干净了,现在的这种汞异常现象也就不会出现。因此,一些学者对传统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经过考察,学者们发现在历史上曾有很多人怀疑过秦始皇陵被烧毁的说法。最早记载项羽盗秦始皇陵的《史记》也不过是通过刘邦的口叙述这件事的,而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项羽本纪》中却又对此事只字未提。看来,司马迁本人也不太相信这个说法。和其他的后来争议不止的历史问题一样,秦始皇陵墓被毁一事的细节是被西汉几百年以后的历代史学家们完善和丰富的。
而今天的一些考古发现又似乎都在反证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的铜马车是在秦始皇陵墓的封土下出土的。考古人员们经过鉴定以后认为:铜马车上出现的破损是坑顶的自然坍塌造成的。马车上大量的金银饰物没有缺一少半,不像是劫后余生之物。
直到今天为止,没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发现被认定是秦始皇陵墓里的文物。这也像是在给后人传递着这种信息:秦始皇坟墓可能仍然完好无损地沉睡在地下。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全世界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一天,看到比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更令人激动的场面。
但是,今天也有一些专家对上面的希望抱有怀疑。他们认为: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认定秦陵地宫保存完好。汞异常现象和其他可疑现象有可能是墓中其他物质的理化反应造成的。2000多年来史学家对此异口同声,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其中很多人都被历代史学家认定是治史严谨的。
看来,真正解开谜底,只能等待秦始皇陵被打开的那一天。这件事倒不像要破解其他千古之谜那样遥遥无期。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迅速发展的高科技就能帮助我们打开秦始皇墓。
西汉巨量黄金突然消失
秦汉时,黄金为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动辄赏赐、馈赠以千万计。楚汉战争时期,陈平携黄金4万斤,到楚国行反间之计;刘邦平定天下后,叔孙通定朝仪,得赐黄金500斤;吕后死后,遗诏赐诸侯王黄金各千斤;梁孝王死后,库存黄金40万斤;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受赐黄金20万斤;王莽末年,府藏黄金以万斤为一匮,尚有60匮,他处还有十数匮……秦汉黄金之多令后世惊奇,但到东汉年间,黄金突然消失,退出流通领域,不仅在商品交换中以物换物,而且以黄金赏赐也极少见。那么,西汉时的巨量黄金到哪里去了呢?后世学者做出了种种推测和考证。大体有佛教耗金说、外贸输出说、黄金为铜说和地下说。
佛教耗金说认为,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到处建寺,到处塑像,大到通都大邑,小到穷乡僻壤,无不有佛寺,无不用金涂。加之风俗奢靡,用泥金写经,贴金作榜,积少成多,日消月耗,就把西汉时期大量的黄金消失殆尽。反对者认为,佛教耗金说一违历史,二悖情理。因为史书明确记载,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初年,当时的佛教在中国并未站稳脚跟,只能依附于中国传统的道教和神仙思想,根本不可能大张旗鼓地修寺庙、塑神像,所以也很少用金涂塑像,即使有一些使用黄金,量也微乎其微,不至于巨量黄金突然消失。而且西汉巨量黄金退出流通领域是在东汉开国时期就发生了,当时的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
外贸输出说认为,西汉巨量黄金突然消失是因为对外贸易,大量输出国外造成的。这种说法显然也缺乏根据,因为西汉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国家,是商品输出国,只有少量的黄金流到西域、南海各国购买奇珍异宝,但并不常见,而且许多还是邻国称臣纳贡而得,加上和汉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根本认识不到黄金的价值,对黄金的需求量也很有限。相反,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向西方国家输入了大量的丝绸和布帛,却换来了大量的黄金。如当时的罗马帝国,为了获得中国的丝绸产品,用大量的黄金作为交换,以致有学者认为,用黄金换取中国的丝绸,是后来罗马帝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黄金为铜说认为,史书上记载的西汉时期大量赏赐黄金、府藏黄金都是指的“黄铜”,所以数量才会巨大。因为从历史上看,从秦汉黄金开采量上看,从对外贸易看,西汉不可能冒出那么多黄金。人们惯以“金”称呼钱财,有可能把当时流通的铜称作“黄金”。这种说法也缺乏有力证据,因为汉代时金、铜区分极明显,金的开采由金官管理,铜的开采由铜官管理;黄金、铜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黄金的计量单位为斤,铜钱的计量单位为铢;黄金主要用于赏赐、馈赠,铜主要用于铸钱和铸造一些器物。黄铜和黄金泾渭分明,根本不可能混淆。
地下说有两种,一种认为西汉黄金以金币的形式窖藏在地下:一种认为西汉的黄金被作为各种金器金物随葬在墓中。前一种观点的依据是科学家们对地球黄金开采的预测,科学家预测认为,有史以来人类在地球上共开采了9万吨以上的黄金,而现在留在世上的只有6万吨,其余3万多吨窖藏在地下。而且考古工作者也不断发现地下窖藏的西汉黄金。以此说明西汉大量黄金突然消失,只能是公私窖藏于地下,后因战乱或人祸,藏主或亡或逃而使藏金失传。地下窖藏说似乎很科学,而且还有考古发掘实物为证,西汉黄金消失之谜仿佛可以解开了。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也并不是无懈可击,因为无论是私人还是国家贮存巨量黄金的金库总是留有线索的,绝不会一场战争或一场天灾人祸后,所有的黄金拥有者都死去或忘记自己的财宝所在。如果说一部分因窖藏而消失还可以理解,而绝大多数黄金都说是因窖藏而不知所终则难以理解。后一种观点的依据是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导致大量的黄金被随葬在墓里。西汉时期朝廷规定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供宗庙,三分之一用以赏赐、馈赠那些忠于汉王朝的文臣武将和敬待外国来宾,剩下的三分之一则用以营造陵墓,构建再生世界。而黄金作为当时的上等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其三分之一用于随葬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个推理和今日科学家的预测不谋而合。但事实上,许多汉代的厚葬墓自埋葬日起就已成了盗墓者的目标,因为汉代有用玉衣随葬的习俗,所以汉墓是盗墓者首选的对象,更何况是随葬大量的黄金呢?这么巨大的财富肯定不会从盗墓者的双手中漏掉。而且还须注意的是,埋葬在地下的并不限于黄金,还有银有铜有种种奇珍异宝,而惟独黄金却奇迹般地消失了呢?
看来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其明显的漏洞,西汉巨量黄金失踪之谜仍在困扰着人们。
“狸猫换太子”真假之谜
有一出京剧,叫《狸猫换太子》。演的是宋朝龙图阁大学士钦差大人包拯巡行到一处破窑之前,被一双目失明的老妇拦住,哭诉自己的身世。经过细心推求,方知她就是当今圣上宋仁宗的生母李娘娘,了解了她鲜为人知的悲惨而又离奇的经历。
原来,李娘娘只是宋仁宗之父——宋真宗后宫的宫女,因受皇帝宠幸,被封为才人、婉仪,并且怀上了“龙种”。那时候,“母以子贵”,李娘娘幻想着生下儿子,平步青云,当上皇后。
可是,阴险毒辣的刘德妃,自己没有生育,偏偏嫉妒李娘娘,于是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换去了刚刚生下的宋仁宗。待到宋真宗喜滋滋来看自己的骨肉之时,眼前却是血淋淋的一个怪物。他不问青红皂白,一怒之下,把李娘娘打入冷宫。后来李娘娘在一位好心的宫女帮助之下,逃出了深宫,躲过了刘德妃的灭口之灾。从此在一处破窑里,隐姓埋名,苦苦等了20年,盼望自己有出头之日。
包拯是以清正廉明、大公无私闻名的清官。为洗雪李娘娘的冤仇,他把她带回京城,设计使仁宗认母,真相大白。结果坏人受到惩处,李娘娘被封为李宸妃,母子团圆,结局美满。
演戏归演戏,现实中的李宸妃并没有母子相认这一出。
宋仁宗在解开他的生母之谜之时,李宸妃已经去世许久了。围绕宋仁宗生母的传说就是另一些说法了。
司马衷虽然呆傻,可他的儿子却异常聪慧,有一次宫中失火,司马炎登楼观看,突觉有一只小手在拉他的衣襟,低头一看,是自己的孙子司马通。司马炎很惊讶地问:“你为什么拉我衣服?”年仅五岁的司马通机警地回道:“夜间发生突然事故,皇爷爷贵体,应该有所防范才是,进屋吧。别让火光照见人君。”司马炎先惊后喜,惊的是司马通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喜的是儿子虽然呆钝,但孙子聪明伶俐,江山社稷后人不乏。也许,正是儿子的聪慧,才让父亲下了决心把皇位传给自己,但是司马衷是意会不到这些的。
司马炎死后的当天,三十二岁的太子司马衷登上了皇位,为晋惠帝。司马衷并不知道坐在皇位上有什么特别的,他一如既往地吃喝玩乐,把治理国家的大权放任他人,当然,他不会、也没有治理天下的意识及才干。从司马衷登基起,天下就陷入了无序的动荡和灾难之中,大臣们纷纷投靠握有实权的皇亲国戚,党争与内讧此起彼伏。先是杨皇后的杨姓氏族擅权枉法,后又被贾皇后一系的势力诛杀,就连太子司马通也没能逃过此劫,成了权力交替的牺牲品,被贾皇后派人毒杀致死。偌大的朝堂,没有了事非曲直,没有了黑白泾渭,这场皇室宗亲的权力大战一直打了16年,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上百万人流离失所,大片荒芜的土地似乎也预示着西晋王朝的末日将至。
当了16年糊涂皇帝的司马衷,当然不会知道这场浩劫是他带来的。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嘴衔着吃了一半的大饼,突然暴亡。终年48岁。
有人说,惠帝司马衷是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的,有人说是上天垂怜天下百姓的痛楚让他无疾而亡的。不管司马衷究竟是如何死的,他的死如果能给天下百姓带来福祉的话,真是天下之幸!
秦始皇陵墓被毁的疑案
中国的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是一位对后世影响很深的伟大历史人物。他一生开疆拓土,治国安邦,奠定了中华古国的基本版图。他所开创的丰功伟业在中国后来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他名列世界著名的学术专著《世界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之中。
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很丰富,也很具体。可是这也不能完全满足今人对他的关注。现在世人最迫切希望的是能够亲眼目睹他的陵墓和墓中的一切,而这种愿望在举世瞩目的兵马俑及铜马车问世之后,显得更加强烈,很多外国人的这种愿望甚至更强烈。可惜,客观的自然条件和现代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限制了人们这种愿望的实现。史书中记载的辉煌奢华的秦始皇陵至今仍然沉睡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的地层深处。
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保持得怎么样?它真的早在秦朝灭亡之时就遭逢浩劫,被项羽烧毁了吗?这些都是史学界一直探究,而又不得其解的谜。
许多史籍中都记载:秦末农民起义摧毁秦帝国后,西楚霸王项羽占据秦都。他命人掘开了秦始皇的陵墓,盗运陵中的财宝。他调集了30万人从地宫中向外运了30天也没运完。当时,寻找羊只的牧羊人用火点燃了皇陵地宫,秦始皇陵毁于大火。这种说法历来为史学家所接受。
可是,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古代军阵、秦兵马俑出土问世,尔后又是令世人都为之叹服的精美铜马车回到人间,这一连串珍贵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的怀疑:秦始皇陵真的毁掉了吗?一些科学家用地球化学研究中使用的汞测量技术测出了秦始皇陵地宫位置的中心有汞含量异常高的反应,测算估计超过正常土层含汞量的280倍。而有这种反应现象的土层分布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科学家们认定:这种汞含量异常是人工灌注水银,造成水银蒸发,经过漫长的岁月积聚形成的。而在《史记》中确实记录了秦始皇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情况,这和现在的发现正好吻合。而历史学家们据此却产生了联想:如果当年项羽真的烧毁了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那么,汞早就挥发干净了,现在的这种汞异常现象也就不会出现。因此,一些学者对传统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经过考察,学者们发现在历史上曾有很多人怀疑过秦始皇陵被烧毁的说法。最早记载项羽盗秦始皇陵的《史记》也不过是通过刘邦的口叙述这件事的,而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项羽本纪》中却又对此事只字未提。看来,司马迁本人也不太相信这个说法。和其他的后来争议不止的历史问题一样,秦始皇陵墓被毁一事的细节是被西汉几百年以后的历代史学家们完善和丰富的。
而今天的一些考古发现又似乎都在反证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的铜马车是在秦始皇陵墓的封土下出土的。考古人员们经过鉴定以后认为:铜马车上出现的破损是坑顶的自然坍塌造成的。马车上大量的金银饰物没有缺一少半,不像是劫后余生之物。
直到今天为止,没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发现被认定是秦始皇陵墓里的文物。这也像是在给后人传递着这种信息:秦始皇坟墓可能仍然完好无损地沉睡在地下。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全世界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一天,看到比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更令人激动的场面。
但是,今天也有一些专家对上面的希望抱有怀疑。他们认为: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认定秦陵地宫保存完好。汞异常现象和其他可疑现象有可能是墓中其他物质的理化反应造成的。2000多年来史学家对此异口同声,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其中很多人都被历代史学家认定是治史严谨的。
看来,真正解开谜底,只能等待秦始皇陵被打开的那一天。这件事倒不像要破解其他千古之谜那样遥遥无期。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迅速发展的高科技就能帮助我们打开秦始皇墓。
西汉巨量黄金突然消失
秦汉时,黄金为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动辄赏赐、馈赠以千万计。楚汉战争时期,陈平携黄金4万斤,到楚国行反间之计;刘邦平定天下后,叔孙通定朝仪,得赐黄金500斤;吕后死后,遗诏赐诸侯王黄金各千斤;梁孝王死后,库存黄金40万斤;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受赐黄金20万斤;王莽末年,府藏黄金以万斤为一匮,尚有60匮,他处还有十数匮……秦汉黄金之多令后世惊奇,但到东汉年间,黄金突然消失,退出流通领域,不仅在商品交换中以物换物,而且以黄金赏赐也极少见。那么,西汉时的巨量黄金到哪里去了呢?后世学者做出了种种推测和考证。大体有佛教耗金说、外贸输出说、黄金为铜说和地下说。
佛教耗金说认为,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到处建寺,到处塑像,大到通都大邑,小到穷乡僻壤,无不有佛寺,无不用金涂。加之风俗奢靡,用泥金写经,贴金作榜,积少成多,日消月耗,就把西汉时期大量的黄金消失殆尽。反对者认为,佛教耗金说一违历史,二悖情理。因为史书明确记载,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初年,当时的佛教在中国并未站稳脚跟,只能依附于中国传统的道教和神仙思想,根本不可能大张旗鼓地修寺庙、塑神像,所以也很少用金涂塑像,即使有一些使用黄金,量也微乎其微,不至于巨量黄金突然消失。而且西汉巨量黄金退出流通领域是在东汉开国时期就发生了,当时的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
外贸输出说认为,西汉巨量黄金突然消失是因为对外贸易,大量输出国外造成的。这种说法显然也缺乏根据,因为西汉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国家,是商品输出国,只有少量的黄金流到西域、南海各国购买奇珍异宝,但并不常见,而且许多还是邻国称臣纳贡而得,加上和汉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根本认识不到黄金的价值,对黄金的需求量也很有限。相反,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向西方国家输入了大量的丝绸和布帛,却换来了大量的黄金。如当时的罗马帝国,为了获得中国的丝绸产品,用大量的黄金作为交换,以致有学者认为,用黄金换取中国的丝绸,是后来罗马帝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黄金为铜说认为,史书上记载的西汉时期大量赏赐黄金、府藏黄金都是指的“黄铜”,所以数量才会巨大。因为从历史上看,从秦汉黄金开采量上看,从对外贸易看,西汉不可能冒出那么多黄金。人们惯以“金”称呼钱财,有可能把当时流通的铜称作“黄金”。这种说法也缺乏有力证据,因为汉代时金、铜区分极明显,金的开采由金官管理,铜的开采由铜官管理;黄金、铜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黄金的计量单位为斤,铜钱的计量单位为铢;黄金主要用于赏赐、馈赠,铜主要用于铸钱和铸造一些器物。黄铜和黄金泾渭分明,根本不可能混淆。
地下说有两种,一种认为西汉黄金以金币的形式窖藏在地下:一种认为西汉的黄金被作为各种金器金物随葬在墓中。前一种观点的依据是科学家们对地球黄金开采的预测,科学家预测认为,有史以来人类在地球上共开采了9万吨以上的黄金,而现在留在世上的只有6万吨,其余3万多吨窖藏在地下。而且考古工作者也不断发现地下窖藏的西汉黄金。以此说明西汉大量黄金突然消失,只能是公私窖藏于地下,后因战乱或人祸,藏主或亡或逃而使藏金失传。地下窖藏说似乎很科学,而且还有考古发掘实物为证,西汉黄金消失之谜仿佛可以解开了。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也并不是无懈可击,因为无论是私人还是国家贮存巨量黄金的金库总是留有线索的,绝不会一场战争或一场天灾人祸后,所有的黄金拥有者都死去或忘记自己的财宝所在。如果说一部分因窖藏而消失还可以理解,而绝大多数黄金都说是因窖藏而不知所终则难以理解。后一种观点的依据是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导致大量的黄金被随葬在墓里。西汉时期朝廷规定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供宗庙,三分之一用以赏赐、馈赠那些忠于汉王朝的文臣武将和敬待外国来宾,剩下的三分之一则用以营造陵墓,构建再生世界。而黄金作为当时的上等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其三分之一用于随葬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个推理和今日科学家的预测不谋而合。但事实上,许多汉代的厚葬墓自埋葬日起就已成了盗墓者的目标,因为汉代有用玉衣随葬的习俗,所以汉墓是盗墓者首选的对象,更何况是随葬大量的黄金呢?这么巨大的财富肯定不会从盗墓者的双手中漏掉。而且还须注意的是,埋葬在地下的并不限于黄金,还有银有铜有种种奇珍异宝,而惟独黄金却奇迹般地消失了呢?
看来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其明显的漏洞,西汉巨量黄金失踪之谜仍在困扰着人们。
“狸猫换太子”真假之谜
有一出京剧,叫《狸猫换太子》。演的是宋朝龙图阁大学士钦差大人包拯巡行到一处破窑之前,被一双目失明的老妇拦住,哭诉自己的身世。经过细心推求,方知她就是当今圣上宋仁宗的生母李娘娘,了解了她鲜为人知的悲惨而又离奇的经历。
原来,李娘娘只是宋仁宗之父——宋真宗后宫的宫女,因受皇帝宠幸,被封为才人、婉仪,并且怀上了“龙种”。那时候,“母以子贵”,李娘娘幻想着生下儿子,平步青云,当上皇后。
可是,阴险毒辣的刘德妃,自己没有生育,偏偏嫉妒李娘娘,于是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换去了刚刚生下的宋仁宗。待到宋真宗喜滋滋来看自己的骨肉之时,眼前却是血淋淋的一个怪物。他不问青红皂白,一怒之下,把李娘娘打入冷宫。后来李娘娘在一位好心的宫女帮助之下,逃出了深宫,躲过了刘德妃的灭口之灾。从此在一处破窑里,隐姓埋名,苦苦等了20年,盼望自己有出头之日。
包拯是以清正廉明、大公无私闻名的清官。为洗雪李娘娘的冤仇,他把她带回京城,设计使仁宗认母,真相大白。结果坏人受到惩处,李娘娘被封为李宸妃,母子团圆,结局美满。
演戏归演戏,现实中的李宸妃并没有母子相认这一出。
宋仁宗在解开他的生母之谜之时,李宸妃已经去世许久了。围绕宋仁宗生母的传说就是另一些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