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拒绝孩子宜合情合理(1)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绝不会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味迁就,而是在该说“不”的时候,拒绝孩子。恰到好处地对孩子说“不”,有利于孩子建立自己的“心理疆界”,这对于孩子心智的健全是大有裨益的。拒绝孩子不要过于简单、生硬、粗暴。如果父母说得合情合理,孩子一般都能听得进去,服从家长的意志。
1.孩子需要父母确定的“围墙”
做父母的,可以对孩子说“不”吗?先听听下面的故事吧:
春节,妈妈过来和我们一起住。
隔代人总是特别疼孩子。每天,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伺候我家的宝贝女儿身上,从穿衣吃饭、刷牙洗脸这样的常规服务,到扮老猫、扮大马、扮乌龟的特殊任务,全都兴高采烈地搞一人承包。整天乐呵呵地忙上忙下,让我乐得清闲。唯独有一个问题比较麻烦,就是她惯孩子惯得实在有点儿离谱儿。
就好比今天早晨,她先是准备好一大桌丰盛的早餐,然后才去毕恭毕敬地把小公主叫醒,一脸灿烂地哄她起床。可女儿到了饭桌前,看见有煮蛋,竟然丝毫不领情,小脸一别,嚷嚷着要吃炒蛋。结果,我这可爱的老妈,就像听了冲锋号一般,直接转身冲进了厨房。要不是我拦着,估计又得有两个鸡蛋提前阵亡了。
不过接下来的事情,却让她特别沮丧——去幼儿园的路上,姥姥问女儿:“你最喜欢的人是谁啊?”——“妈妈呗!”
如此冰冷的现实,无疑严重打击了姥姥那颗脆弱的心灵。到家以后,她把整件事情讲给我听,口气中满是嫉妒的味道:“还是自己生的亲啊!亲娘亲,骨血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别人怎么疼都没有用啊!”
妈妈想不明白:怎么你天天管孩子,我天天疼,可最后这孩子心里还是向着你呢?
“当然向着我了!你平时什么都听她的、依她的,在她看来,你连她都搞不定,遇到事情她还能指望你搞定吗?”我嘀咕道。
“可我舍不得啊……”
舍不得对孩子说“不”,肯定不是这位姥姥一个人的困扰。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充满期盼的大眼睛,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赶紧帮他实现愿望,哪里还顾得上考虑应该不应该,更别说坚决地对孩子说“不”了!
这些父母无法拒绝孩子的任何要求,更喜欢找一点小借口糊弄孩子。他们爱说“快点把鞋子穿好,爸爸快要到家了”,或者“我不能给你买这个玩具,钱都在你妈妈那里,下次你找妈妈要”,而很少会痛痛快快地说出“不可以”。总之,他们只会借口环境和条件的不允许,而坚决不会表达自己的不允许。在孩子面前,他们永远扮演超级“老好人”。
只可惜,在孩子心中,这样的“老好人”却是一个缺乏力量的人。和他们在一起,孩子相信自己是强大的一方,同时也是必须考虑应对一切可能问题的一方。在这种状态下,表面上看孩子掌控一切,但在潜意识里,孩子却缺乏安全感——那种由于被限制而产生的安全感。
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从来没有听过“不”,就无法确认什么是“是”;从来没有被限制的人,反而体验不到基于安全之上的真正自由。想象一下,如果你独自一人置身于漫无边际的荒漠,最为强烈的感受,大概也不是自由,而更多是恐慌吧!只有等你盖好一间茅屋,确认围墙坚固之后,才会安心睡觉。围墙是限制,同时也是安全的保障。孩子同样需要家长给自己确定的“围墙”。
再比如,当你去非洲或南美洲那些文化习俗与我们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旅行时,导游的很多话你都不会太在意,但如果听到“以下这些行为在当地是禁忌,千万不能……”时,你一定会竖起耳朵边听边记。因为只有确定了什么是“不可以”的,你才能确认:哦!只要我不做这些“不可以”的,我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都一定是“可以的”。
同样道理,当父母明令禁止孩子不可以玩火、不可以咬电线、不可以像爸爸一样喝酒的同时,也就等于在向孩子做出了强有力的保证——在这些行为之外,你就是安全的。因此,孩子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玩除了火之外的各种东西,去咬除了电线之外的各式物件,去喝除了酒之外的各样饮料。
限制带给孩子安全感。敢于说“不”、善于说“不”的父母,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信赖你,听从你的教导。
2.以爱的理由对孩子说“不”
当孩子哭着要东西时,父母应该怎么办,是给还是不给?
当孩子违反一些原则和规矩,想随心所欲时,你该怎么办?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话:“当一个孩子哭着要东西的时候,不论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
爱孩子要有原则,一味地迁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害,会贻害孩子终生。
有原则的爱,是理智的爱。而要坚持这种爱的原则,做父母的有时必须得要狠下心来,对孩子说“不”。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的王晶女士,在这方面就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王晶女士是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助理,她的女儿黄思路在上小学的时候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上中学的时候,黄思路出过两本书。现在,黄路思就读于北京大学。
王晶说:“我们的家庭条件不错,这可以算是‘娇生’。但娇生不能惯养。如果把黄思路培养成小公主,说一不二、随心所欲,长大以后怎么能受得了委屈?再顺利的环境也难令她满意。所以,从黄思路一出生,她遇到困难我们从不替她‘扛’,而是利用这样的困难达到我们锻炼她的目的。”
黄思路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像大多数的孩子一样,哭着要找妈妈、要回家。因为黄思路比班里其他的孩子小,老师被她哭得心软,就把她送回家。
王晶送走了老师,对女儿说:“小朋友们都在幼儿园,还没到放学的时间,谁也不能回家。现在,你只能自己去上幼儿园了。”
女儿被挡在门外,呜呜地哭,可妈妈硬是没让她进门。
女儿知道妈妈的脾气:原则问题没得商量。最终,她妥协了,央求妈妈说:“妈妈送路路去幼儿园吧。”
王晶此刻真想一把抱起女儿,把女儿送回幼儿园。可是,她心里明白,如果今天自己送女儿回幼儿园,等于奖励了她撒娇耍赖的行为。这样一来,明天、后天……女儿还会再哭,老师还会送她回家来。于是,王晶狠下心对女儿说:“好孩子,你自己回去,下午妈妈第一个去接你。”
女儿万般无奈地走了,她是面对着家门,一步一步倒退着离开的。一边退着一边流泪说:“妈妈再见!”眼看着女儿走远,王晶关起门来大哭一场。一个母亲下狠心拒绝孩子,让孩子从小接受磨练,的确需要坚强的意志!
令王晶欣慰的是,从那天起,女儿上幼儿园再也没哭过。虽然女儿只有3岁,但母亲的举动却传递给她一个信息,那就是,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愿望是会被拒绝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王晶说:“我所以不迁就孩子,是因为我心里想的不是孩子现在可怜不可怜,我想到的是将来。她将来大部分时间是不在我身边过的,如果我现在为她准备一个‘温室’,她会变得娇弱不堪,等她独立生活的时候才会很可怜。”
妈妈的“不迁就”,带给女儿的是持久的耐力和乐观的心态。从小经历挫折的黄思路学会了接受现实,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会的规范。她善解人意,凡事先为别人着想,发生利益冲突时,她总是自觉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别人,从不强求别人来迁就自己。最重要的是,她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快乐,为自己能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感到自豪。
如果父母一看见孩子流泪就迁就他,就等于鼓励他哭泣,是在教他怀疑你的好意,而且还以为对你的硬讨比温和地索取更有效果。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你会拒绝他。而此时的拒绝会比当时的拒绝给孩子的打击要大得多。当孩子放纵的欲望最终被拒绝时,轻者会造成孩子的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忿绝望的心理,他会觉得世界上谁都跟他过不去,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孩子的轻生自杀行为。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无赖”,那就尽情地去放纵孩子、迁就孩子;如果你想培养一个很棒的孩子,那么面对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你就要坚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拒绝他。
3.科学拒绝孩子不伤心
“不行,你不能碰这个,太脏!”
“别动那个盘子,你会弄破的!”……
“不许!”“不能!”在孩子面前,“不”这个字许多家长用得太顺了,稍不留神就会从嘴边溜出来。而孩子呢,要不就是被一连串的“不”压得缩手缩脚,要不就是像打乒乓球一样把这些“不”给你一个个打回去,他没懵你先懵了……
别看这个“不”字简单,可要说得太多,或者说得不是地方,孩子要不被你管得缩手缩脚,要不叛逆心特重,公然挑衅你的权威。看来,这个“不”字该怎么对孩子说,还真是门学问!
科学地拒绝孩子不但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也不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反而会提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的威信,同时也使孩子懂得更多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在拒绝孩子,对孩子说“不”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与孩子一起制定规矩。约束来自规矩。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订立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的规矩。例如关于吃饭、看电视、玩玩具、买东西等,要给孩子一定的要求。为了让孩子自觉遵守,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制定各种规矩,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也能使孩子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想法,孩子做起来就更主动,也更符合父母的要求。
告诉孩子拒绝的理由。当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时,就要拒绝孩子,并把拒绝的真正理由告诉孩子。有些父母喜欢编一些谎言来骗孩子。例如,孩子想买玩具时,父母往往会说:“太贵了,买不起。”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旦孩子知道了真相后,父母的话不但不起作用,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父母不妨告诉孩子:玩具多了也没什么意思,这个玩具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买,我们不乱花钱,等等。这样会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成长为一个理智消费的人。
平静地对孩子说“不”。当看到孩子身上存在着“毛病”时,不要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或语言及行动上。父母如果这样做,也许正中孩子的下怀。有时孩子会故意做出某些恼人的行为,目的就是要惹恼大人,以求得开心。因此,父母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某些言行。当拒绝孩子时,父母要用平静的口气表达你的心情以及你对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会从你的语言态度中了解到,父母的态度是诚恳而坚定的,任何不合理要求都是没有用的。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绝不会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味迁就,而是在该说“不”的时候,拒绝孩子。恰到好处地对孩子说“不”,有利于孩子建立自己的“心理疆界”,这对于孩子心智的健全是大有裨益的。拒绝孩子不要过于简单、生硬、粗暴。如果父母说得合情合理,孩子一般都能听得进去,服从家长的意志。
1.孩子需要父母确定的“围墙”
做父母的,可以对孩子说“不”吗?先听听下面的故事吧:
春节,妈妈过来和我们一起住。
隔代人总是特别疼孩子。每天,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伺候我家的宝贝女儿身上,从穿衣吃饭、刷牙洗脸这样的常规服务,到扮老猫、扮大马、扮乌龟的特殊任务,全都兴高采烈地搞一人承包。整天乐呵呵地忙上忙下,让我乐得清闲。唯独有一个问题比较麻烦,就是她惯孩子惯得实在有点儿离谱儿。
就好比今天早晨,她先是准备好一大桌丰盛的早餐,然后才去毕恭毕敬地把小公主叫醒,一脸灿烂地哄她起床。可女儿到了饭桌前,看见有煮蛋,竟然丝毫不领情,小脸一别,嚷嚷着要吃炒蛋。结果,我这可爱的老妈,就像听了冲锋号一般,直接转身冲进了厨房。要不是我拦着,估计又得有两个鸡蛋提前阵亡了。
不过接下来的事情,却让她特别沮丧——去幼儿园的路上,姥姥问女儿:“你最喜欢的人是谁啊?”——“妈妈呗!”
如此冰冷的现实,无疑严重打击了姥姥那颗脆弱的心灵。到家以后,她把整件事情讲给我听,口气中满是嫉妒的味道:“还是自己生的亲啊!亲娘亲,骨血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别人怎么疼都没有用啊!”
妈妈想不明白:怎么你天天管孩子,我天天疼,可最后这孩子心里还是向着你呢?
“当然向着我了!你平时什么都听她的、依她的,在她看来,你连她都搞不定,遇到事情她还能指望你搞定吗?”我嘀咕道。
“可我舍不得啊……”
舍不得对孩子说“不”,肯定不是这位姥姥一个人的困扰。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充满期盼的大眼睛,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赶紧帮他实现愿望,哪里还顾得上考虑应该不应该,更别说坚决地对孩子说“不”了!
这些父母无法拒绝孩子的任何要求,更喜欢找一点小借口糊弄孩子。他们爱说“快点把鞋子穿好,爸爸快要到家了”,或者“我不能给你买这个玩具,钱都在你妈妈那里,下次你找妈妈要”,而很少会痛痛快快地说出“不可以”。总之,他们只会借口环境和条件的不允许,而坚决不会表达自己的不允许。在孩子面前,他们永远扮演超级“老好人”。
只可惜,在孩子心中,这样的“老好人”却是一个缺乏力量的人。和他们在一起,孩子相信自己是强大的一方,同时也是必须考虑应对一切可能问题的一方。在这种状态下,表面上看孩子掌控一切,但在潜意识里,孩子却缺乏安全感——那种由于被限制而产生的安全感。
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从来没有听过“不”,就无法确认什么是“是”;从来没有被限制的人,反而体验不到基于安全之上的真正自由。想象一下,如果你独自一人置身于漫无边际的荒漠,最为强烈的感受,大概也不是自由,而更多是恐慌吧!只有等你盖好一间茅屋,确认围墙坚固之后,才会安心睡觉。围墙是限制,同时也是安全的保障。孩子同样需要家长给自己确定的“围墙”。
再比如,当你去非洲或南美洲那些文化习俗与我们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旅行时,导游的很多话你都不会太在意,但如果听到“以下这些行为在当地是禁忌,千万不能……”时,你一定会竖起耳朵边听边记。因为只有确定了什么是“不可以”的,你才能确认:哦!只要我不做这些“不可以”的,我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都一定是“可以的”。
同样道理,当父母明令禁止孩子不可以玩火、不可以咬电线、不可以像爸爸一样喝酒的同时,也就等于在向孩子做出了强有力的保证——在这些行为之外,你就是安全的。因此,孩子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玩除了火之外的各种东西,去咬除了电线之外的各式物件,去喝除了酒之外的各样饮料。
限制带给孩子安全感。敢于说“不”、善于说“不”的父母,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信赖你,听从你的教导。
2.以爱的理由对孩子说“不”
当孩子哭着要东西时,父母应该怎么办,是给还是不给?
当孩子违反一些原则和规矩,想随心所欲时,你该怎么办?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话:“当一个孩子哭着要东西的时候,不论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
爱孩子要有原则,一味地迁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害,会贻害孩子终生。
有原则的爱,是理智的爱。而要坚持这种爱的原则,做父母的有时必须得要狠下心来,对孩子说“不”。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的王晶女士,在这方面就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王晶女士是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助理,她的女儿黄思路在上小学的时候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上中学的时候,黄思路出过两本书。现在,黄路思就读于北京大学。
王晶说:“我们的家庭条件不错,这可以算是‘娇生’。但娇生不能惯养。如果把黄思路培养成小公主,说一不二、随心所欲,长大以后怎么能受得了委屈?再顺利的环境也难令她满意。所以,从黄思路一出生,她遇到困难我们从不替她‘扛’,而是利用这样的困难达到我们锻炼她的目的。”
黄思路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像大多数的孩子一样,哭着要找妈妈、要回家。因为黄思路比班里其他的孩子小,老师被她哭得心软,就把她送回家。
王晶送走了老师,对女儿说:“小朋友们都在幼儿园,还没到放学的时间,谁也不能回家。现在,你只能自己去上幼儿园了。”
女儿被挡在门外,呜呜地哭,可妈妈硬是没让她进门。
女儿知道妈妈的脾气:原则问题没得商量。最终,她妥协了,央求妈妈说:“妈妈送路路去幼儿园吧。”
王晶此刻真想一把抱起女儿,把女儿送回幼儿园。可是,她心里明白,如果今天自己送女儿回幼儿园,等于奖励了她撒娇耍赖的行为。这样一来,明天、后天……女儿还会再哭,老师还会送她回家来。于是,王晶狠下心对女儿说:“好孩子,你自己回去,下午妈妈第一个去接你。”
女儿万般无奈地走了,她是面对着家门,一步一步倒退着离开的。一边退着一边流泪说:“妈妈再见!”眼看着女儿走远,王晶关起门来大哭一场。一个母亲下狠心拒绝孩子,让孩子从小接受磨练,的确需要坚强的意志!
令王晶欣慰的是,从那天起,女儿上幼儿园再也没哭过。虽然女儿只有3岁,但母亲的举动却传递给她一个信息,那就是,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愿望是会被拒绝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王晶说:“我所以不迁就孩子,是因为我心里想的不是孩子现在可怜不可怜,我想到的是将来。她将来大部分时间是不在我身边过的,如果我现在为她准备一个‘温室’,她会变得娇弱不堪,等她独立生活的时候才会很可怜。”
妈妈的“不迁就”,带给女儿的是持久的耐力和乐观的心态。从小经历挫折的黄思路学会了接受现实,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会的规范。她善解人意,凡事先为别人着想,发生利益冲突时,她总是自觉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别人,从不强求别人来迁就自己。最重要的是,她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快乐,为自己能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感到自豪。
如果父母一看见孩子流泪就迁就他,就等于鼓励他哭泣,是在教他怀疑你的好意,而且还以为对你的硬讨比温和地索取更有效果。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你会拒绝他。而此时的拒绝会比当时的拒绝给孩子的打击要大得多。当孩子放纵的欲望最终被拒绝时,轻者会造成孩子的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忿绝望的心理,他会觉得世界上谁都跟他过不去,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孩子的轻生自杀行为。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无赖”,那就尽情地去放纵孩子、迁就孩子;如果你想培养一个很棒的孩子,那么面对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你就要坚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拒绝他。
3.科学拒绝孩子不伤心
“不行,你不能碰这个,太脏!”
“别动那个盘子,你会弄破的!”……
“不许!”“不能!”在孩子面前,“不”这个字许多家长用得太顺了,稍不留神就会从嘴边溜出来。而孩子呢,要不就是被一连串的“不”压得缩手缩脚,要不就是像打乒乓球一样把这些“不”给你一个个打回去,他没懵你先懵了……
别看这个“不”字简单,可要说得太多,或者说得不是地方,孩子要不被你管得缩手缩脚,要不叛逆心特重,公然挑衅你的权威。看来,这个“不”字该怎么对孩子说,还真是门学问!
科学地拒绝孩子不但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也不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反而会提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的威信,同时也使孩子懂得更多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在拒绝孩子,对孩子说“不”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与孩子一起制定规矩。约束来自规矩。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订立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的规矩。例如关于吃饭、看电视、玩玩具、买东西等,要给孩子一定的要求。为了让孩子自觉遵守,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制定各种规矩,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也能使孩子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想法,孩子做起来就更主动,也更符合父母的要求。
告诉孩子拒绝的理由。当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时,就要拒绝孩子,并把拒绝的真正理由告诉孩子。有些父母喜欢编一些谎言来骗孩子。例如,孩子想买玩具时,父母往往会说:“太贵了,买不起。”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旦孩子知道了真相后,父母的话不但不起作用,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父母不妨告诉孩子:玩具多了也没什么意思,这个玩具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买,我们不乱花钱,等等。这样会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成长为一个理智消费的人。
平静地对孩子说“不”。当看到孩子身上存在着“毛病”时,不要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或语言及行动上。父母如果这样做,也许正中孩子的下怀。有时孩子会故意做出某些恼人的行为,目的就是要惹恼大人,以求得开心。因此,父母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某些言行。当拒绝孩子时,父母要用平静的口气表达你的心情以及你对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会从你的语言态度中了解到,父母的态度是诚恳而坚定的,任何不合理要求都是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