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犬韬——拥治乱兴衰之能 (5)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太公答道:“敌人刚到,行列阵势还没有稳定,前后不能衔接,我用骑兵立即击破敌人先头骑兵部队,再夹击其两翼,敌人必定溃逃;敌人行列阵势整齐坚固,士兵都有高昂斗志,我骑兵应该缠住敌人两翼不放,有时奔驰过去,有时奔驰回来,如风般敏捷,如雷般猛烈,从白天战到黄昏,不断更换旗帜,更换服装,使敌人恐惧疑惑,敌人定会大败;敌人行阵不坚固,士兵没有高昂的斗志,我就用骑兵逼近敌人的正面和后面,袭击其两翼,敌人必定震恐;敌人日暮回营,军心惶恐,我就用骑兵夹击其两翼,夹击其左右,迅速袭击其后尾,逼近敌营垒的出口和入口,阻止敌人进入营垒,敌人肯定会失败;敌人没有险阻地形可以固守,我骑兵应该长驱深入,切断敌人粮道,敌人肯定陷入饥饿状态;敌人处于平坦地形,四面容易遭受攻击,我用骑兵协同战车攻击它,敌人肯定溃乱;敌人败逃,士兵散乱,我骑兵可以从其两翼夹击,或从前后袭击,就可以擒拿敌军将帅;敌人日暮返回营垒,部队众多,队形一定混乱,我就令骑兵一队为十人,一屯为百人,战车五辆为一聚,十辆为一群,旗帜尽量多插,配备强弩,或袭击其两翼,或断绝其前后,就可以俘虏敌军将帅。上述这些,就是骑兵作战取胜的十种战机。”
武王问:“哪些是九败?”
太公答道:“凡是用骑兵攻击敌人而不能攻破敌人阵势,敌人假装逃跑而用战车和骑兵攻击我们后方,这便是骑兵作战的败地;追击败逃的敌人,越过险阻,长驱直入而不停止,敌人埋伏在我两侧,又断绝我的后路,这便是骑兵作战的围地;前进后不能退回,进去后不能出来,这就是陷入天井之内,困于地穴之中,这便是骑兵作战的死地;前进的道路很窄,后退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以弱击强,以少击多,这便是骑兵作战的没地;大涧深谷,林木茂盛,活动困难,这便是骑兵作战的竭地;左右两面有水,前面有丘陵,后面有高山,我军在两水之间同敌人作战,敌人内守山险,外居水要,这便是骑兵作战的艰地;敌人断我后方粮道,我军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这便是骑兵作战的困地;泥泞低洼,遍布沼泽,进退两难,这便是骑兵作战的患地;左有深沟,右有坑坎,凹凸不平,看似平地,进退都会招致敌人袭击,这便是骑兵作战的陷地。上述这九种情况都是骑兵作战的死地,精明的将帅懂得竭力避开,愚蠢的将帅不知躲避就会陷于失败。”
骑兵所具有的主要特点便是移动力快速、机动性强,尤其是具有强大的突击能力与冲锋到敌方阵营的可怕的冲击力。在地形有利的盆地、山地制高点、丘陵区作战时,骑兵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在进行迂回、奇袭、断敌人后路、骚扰佯攻以及追击的时候,有着别的兵种望尘莫及的速度。但是有利必有弊,骑兵也有它的弱点,比如说骑兵作战不适合于险道、水泽,不适合于攻城拔寨。至于何时何地派骑兵出战,这就是将领的工作了。历史上著名的柏乡之战便是运用骑兵取得胜利的典范。
五代初期的时候,后梁太祖朱全忠与河东晋王李存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们为了扩张势力,相互争夺着成德(今河北正定)、义武(今河北定县)、卢龙(今北京)这三个藩镇。
开平四年(910)十一月,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发兵涤水,想要攻占成德。朱全忠便趁机假借帮助成德节度使王镕抵抗刘守光,向成德、义武两地派兵,希望乘机消灭这两股势力。成德节度使王镕和义武节度使王处直便向晋阳(今太原)的李存勖求救,推举他为盟主, 共同抗梁。
李存勖欣然同意了这一邀请,于是派周德威率军屯兵赵州(今河北赵县)。而此时,朱全忠已经命令部将王景仁率兵八万向柏乡(今河北柏乡)进军。这已经属于成德地界了,于是王镕便再次向李存勖告急。李存勖便亲自领兵到达赵州,与周德威会合,然后一同进驻野河(今滏阳河支流)北岸,与梁军隔河相对。
此时,在战役究竟怎么进行的问题上,李存勖和他的部将周德威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李存勖认为,应该速战速决,趁着敌人还不知道自己的底细时打败他,否则的话,一旦对方了解了自己的虚实,要想再战就困难了。但是周德威不同意,他认为,梁军的士气现在非常旺,不应该在这个时候速战,而且敌人擅长的是守城而不是野战,应该诱敌出城。他为了让李存勖采纳自己的建议,还详细分析了双方的战力:“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近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
经过这样的解说,李存勖同意了诱敌的策略,最终决定退守高邑,引诱梁军离营,然后再以逸待劳,乘机出击。
定好计策之后,李存勖便派人前去挑战。柏乡守将王景仁是个急性子,见到对方不攻城,反而是行此挑衅之举,异常愤怒,便率领大部队倾巢而出。而晋军在李存勖的带领下,也按照预先定好的计策,一边打一边退,终于将梁军诱到了高邑南边。
李存勖登上高处向四周望去,见到处处有平原浅草,是可进可退之地,就想命令军队进行反击。
但是周德威又一次否定了他的看法,他料定,王景仁追击之时,必定没有带粮草辎重,现在打不如等到他们人困马渴、想要退兵的时候再打,那个时候肯定能够取胜。
于是,李存勖便耐着性子等下去。到了下午的时候,梁军果然开始慢慢后退了,这个时候,李存勖便下令自己的骑兵部队从东西两侧迅速出击。由于骑兵速度极快,梁军根本来不及抵抗,瞬间便被冲散,没了队形。接下来的战事就非常顺利了,最终王景仁的精锐部队被全歼,他只带了数十骑逃出重围。
在这一战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军的兵力其实是多于晋军的,但是晋军能够根据地形和敌军的具体情况,巧妙运用主动后撤诱敌的方法,使得梁军离开了对自己有利的地形,并且充分利用骑兵快速的机动作战能力,在瞬间给予梁军最有力的打击,使得他们很快溃败,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骑兵利用有利的地形,最终以少胜多的一次著名的战例。
战步第十:因“人”制宜地使用战术,逢敌必胜
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奈何?”
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①强弩居前,短兵②弱弩居后,更发更止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阵;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④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⑤。”
武王曰:“善哉。”
①长兵:长柄兵器。
②短兵:短柄兵器。
③更发更止:轮番作战,轮番休息。
④匝:环绕。
⑤解:同“懈”。
武王问太公说:“步兵与车兵以及骑兵的作战方法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步兵与车兵以及骑兵作战,肯定要依托丘陵险阻的地形列阵,将长兵器和强弩配置在列阵前面,将短兵器和弱弩配置在列阵后面,来回轮流作战,轮流休整。当敌人战车和骑兵大部分到来时,我方就坚守阵地,顽强战斗,并且让材士强弩警戒后方。”
武王问:“我方所在地既没有丘陵,又没有险阻可以依托,敌军到来的兵力既众多又强大,并用战车和骑兵夹击我军两翼,突击我军前后,以至我军恐惧,溃败逃跑,这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命令我军士兵制作一些行马和木蒺藜等障碍物,把牛和马集中编制在一起,步兵结合成四武冲阵。看见敌方战车骑兵即将到来时,就广泛布置蒺藜,并挖掘环形壕沟,宽五尺深五尺,这叫做命笼。步兵带着行马进退,然后用车辆连接成营垒,推着它前后移动,停止下来时就成为营寨。用材士强弩警戒左右,然后命令我军猛烈战斗,不得松懈。”
武王说:“好啊!”
本篇讲述步兵在对峙车兵、骑兵时该如何破解对方的攻势。众所周知,骑兵的冲击力和车兵的攻击不是步兵肉身所能抵挡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那么步兵在遭遇骑兵、车兵时,必须依附地利,依靠丘陵险道打击敌方。
五代十国时,契丹挥军直指幽州。当时晋国正与两国交战,大将李嗣源、李存审、阎宝率领七万步骑混合部队在易州会合,前往救援。李存审言:“敌众我寡,契丹军以骑兵为主,我军以步兵为主,如果突然在平原上相遇,敌方用骑兵来冲击我军的话,那我军就会一败涂地。”
李嗣源说:“敌军没有辎重,而我军出行必带粮草,如果在平原上相遇,敌军抢夺我军的辎重,我军就会不战自败,不如经山道潜行到幽州,与城中人马会合。如果中途遇到契丹军队,就占据险要地势抗衡。”
大军翻过大房岭,李嗣源带着三千骑兵为先锋,在离幽州六十里的地方遇到了小股契丹军队,这支契丹军队却不战而逃。当李嗣源带领先锋骑兵到了山口时,发现契丹军队有上万骑兵围在山谷口,晋军将士顿时失色。李嗣源带领骑兵奋勇冲锋,契丹军才稍稍退却,晋军步兵得以冲出山谷。李存审下令砍树做成鹿角,每个步兵拿一个,军队一停止前进就自动形成鹿角营寨。契丹骑兵只能环绕着这运动的鹿角营寨进攻,最终“寨中发万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
靠近幽州时,契丹部早已整装待发。李存审下令步兵排在骑兵后面,让一些瘦弱的士兵拖着点燃的柴草前进,烟尘遮天蔽日。对方弄不清晋军有多少人马,主力在哪个方向,于是一顿大呼乱战。李嗣源率领军队从敌后方突然猛攻,“契军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去,委弃车帐铠仗羊马满野,晋兵追之,斩俘万计”。
这场斗争说明,步兵打败骑兵并不是不可能的,战争的成败主要在于主帅用兵是否得当,是否能够灵活指挥,出其不意。军队的主帅要懂得运用自己兵种的优势取得胜利。这两种兵种之间的对战不仅在我国古代出现过,在国外战争史上也有鲜明的例证。
1314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率军侵入苏格兰,希望解除罗伯特一世领导的苏格兰军队对一座要塞的围困。当时,为了防备对付英格兰军队,罗伯特将军队部署在了离城堡不远处的一片沼泽地后面的小山上。英格兰军队要想解围,就必须攻占这座小山,这就成为了战争的关键。
当时,苏格兰留在此处的军队缺少弓箭手,只能是依靠长矛兵,而英格兰军队则是有备而来,兵力雄厚。
战斗打响后,英格兰军队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沼泽地。一直到黎明时分,他们才终于全部通过。但是由于地形所限,他们的重骑兵还没有完全展开战斗队形,而后续的步兵更是都围成了一团。看到这种情况,罗伯特当机立断,决定趁英格兰军队立足未稳、战斗队形未完成展开的时候,进行一次大胆的进攻:他命令自己的步兵向前冲,由此展开了一场罕见的以步兵攻击骑兵的战争。
于是,在罗伯特的命令之下,苏格兰的密集的长矛兵阵慢慢地向英格兰的骑兵走去。很快地,双方便遭遇了。或许你会认为这场战争的结果必定是骑兵取胜,但事实却完全相反,就如同一位历史学家所描述的那样:“这两支部队碰到了一起,英格兰兵骑着高头大马撞到了苏格兰士兵的长矛上,就好像撞到了一棵大树,发生了巨大而可怕的碰撞,他们的队形割裂了,马也被撞死了,散落在了一起。”于是,骑兵只能是停留在长矛阵之外,不敢向前冲。
这个时候,英格兰人急了,调来了弓箭手。如果他们能够连续射箭的话,想必会给苏格兰军队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但是很遗憾,这些弓箭手刚刚出现,就被苏格兰人早已准备好的重骑兵预备队给冲散了,完全没有派上用场。
就这样,英格兰的骑兵只能往后退,而步兵则被挤到了自己刚刚渡过的沼泽地里,几乎还没怎么正式交战便已经宣告了失败。
看来,并不能武断地判定骑兵和步兵的优劣,在不同的地形地势和组织安排下,步兵有时也能够以小博大,赢得胜利。
太公答道:“敌人刚到,行列阵势还没有稳定,前后不能衔接,我用骑兵立即击破敌人先头骑兵部队,再夹击其两翼,敌人必定溃逃;敌人行列阵势整齐坚固,士兵都有高昂斗志,我骑兵应该缠住敌人两翼不放,有时奔驰过去,有时奔驰回来,如风般敏捷,如雷般猛烈,从白天战到黄昏,不断更换旗帜,更换服装,使敌人恐惧疑惑,敌人定会大败;敌人行阵不坚固,士兵没有高昂的斗志,我就用骑兵逼近敌人的正面和后面,袭击其两翼,敌人必定震恐;敌人日暮回营,军心惶恐,我就用骑兵夹击其两翼,夹击其左右,迅速袭击其后尾,逼近敌营垒的出口和入口,阻止敌人进入营垒,敌人肯定会失败;敌人没有险阻地形可以固守,我骑兵应该长驱深入,切断敌人粮道,敌人肯定陷入饥饿状态;敌人处于平坦地形,四面容易遭受攻击,我用骑兵协同战车攻击它,敌人肯定溃乱;敌人败逃,士兵散乱,我骑兵可以从其两翼夹击,或从前后袭击,就可以擒拿敌军将帅;敌人日暮返回营垒,部队众多,队形一定混乱,我就令骑兵一队为十人,一屯为百人,战车五辆为一聚,十辆为一群,旗帜尽量多插,配备强弩,或袭击其两翼,或断绝其前后,就可以俘虏敌军将帅。上述这些,就是骑兵作战取胜的十种战机。”
武王问:“哪些是九败?”
太公答道:“凡是用骑兵攻击敌人而不能攻破敌人阵势,敌人假装逃跑而用战车和骑兵攻击我们后方,这便是骑兵作战的败地;追击败逃的敌人,越过险阻,长驱直入而不停止,敌人埋伏在我两侧,又断绝我的后路,这便是骑兵作战的围地;前进后不能退回,进去后不能出来,这就是陷入天井之内,困于地穴之中,这便是骑兵作战的死地;前进的道路很窄,后退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以弱击强,以少击多,这便是骑兵作战的没地;大涧深谷,林木茂盛,活动困难,这便是骑兵作战的竭地;左右两面有水,前面有丘陵,后面有高山,我军在两水之间同敌人作战,敌人内守山险,外居水要,这便是骑兵作战的艰地;敌人断我后方粮道,我军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这便是骑兵作战的困地;泥泞低洼,遍布沼泽,进退两难,这便是骑兵作战的患地;左有深沟,右有坑坎,凹凸不平,看似平地,进退都会招致敌人袭击,这便是骑兵作战的陷地。上述这九种情况都是骑兵作战的死地,精明的将帅懂得竭力避开,愚蠢的将帅不知躲避就会陷于失败。”
骑兵所具有的主要特点便是移动力快速、机动性强,尤其是具有强大的突击能力与冲锋到敌方阵营的可怕的冲击力。在地形有利的盆地、山地制高点、丘陵区作战时,骑兵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在进行迂回、奇袭、断敌人后路、骚扰佯攻以及追击的时候,有着别的兵种望尘莫及的速度。但是有利必有弊,骑兵也有它的弱点,比如说骑兵作战不适合于险道、水泽,不适合于攻城拔寨。至于何时何地派骑兵出战,这就是将领的工作了。历史上著名的柏乡之战便是运用骑兵取得胜利的典范。
五代初期的时候,后梁太祖朱全忠与河东晋王李存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们为了扩张势力,相互争夺着成德(今河北正定)、义武(今河北定县)、卢龙(今北京)这三个藩镇。
开平四年(910)十一月,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发兵涤水,想要攻占成德。朱全忠便趁机假借帮助成德节度使王镕抵抗刘守光,向成德、义武两地派兵,希望乘机消灭这两股势力。成德节度使王镕和义武节度使王处直便向晋阳(今太原)的李存勖求救,推举他为盟主, 共同抗梁。
李存勖欣然同意了这一邀请,于是派周德威率军屯兵赵州(今河北赵县)。而此时,朱全忠已经命令部将王景仁率兵八万向柏乡(今河北柏乡)进军。这已经属于成德地界了,于是王镕便再次向李存勖告急。李存勖便亲自领兵到达赵州,与周德威会合,然后一同进驻野河(今滏阳河支流)北岸,与梁军隔河相对。
此时,在战役究竟怎么进行的问题上,李存勖和他的部将周德威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李存勖认为,应该速战速决,趁着敌人还不知道自己的底细时打败他,否则的话,一旦对方了解了自己的虚实,要想再战就困难了。但是周德威不同意,他认为,梁军的士气现在非常旺,不应该在这个时候速战,而且敌人擅长的是守城而不是野战,应该诱敌出城。他为了让李存勖采纳自己的建议,还详细分析了双方的战力:“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近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
经过这样的解说,李存勖同意了诱敌的策略,最终决定退守高邑,引诱梁军离营,然后再以逸待劳,乘机出击。
定好计策之后,李存勖便派人前去挑战。柏乡守将王景仁是个急性子,见到对方不攻城,反而是行此挑衅之举,异常愤怒,便率领大部队倾巢而出。而晋军在李存勖的带领下,也按照预先定好的计策,一边打一边退,终于将梁军诱到了高邑南边。
李存勖登上高处向四周望去,见到处处有平原浅草,是可进可退之地,就想命令军队进行反击。
但是周德威又一次否定了他的看法,他料定,王景仁追击之时,必定没有带粮草辎重,现在打不如等到他们人困马渴、想要退兵的时候再打,那个时候肯定能够取胜。
于是,李存勖便耐着性子等下去。到了下午的时候,梁军果然开始慢慢后退了,这个时候,李存勖便下令自己的骑兵部队从东西两侧迅速出击。由于骑兵速度极快,梁军根本来不及抵抗,瞬间便被冲散,没了队形。接下来的战事就非常顺利了,最终王景仁的精锐部队被全歼,他只带了数十骑逃出重围。
在这一战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军的兵力其实是多于晋军的,但是晋军能够根据地形和敌军的具体情况,巧妙运用主动后撤诱敌的方法,使得梁军离开了对自己有利的地形,并且充分利用骑兵快速的机动作战能力,在瞬间给予梁军最有力的打击,使得他们很快溃败,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骑兵利用有利的地形,最终以少胜多的一次著名的战例。
战步第十:因“人”制宜地使用战术,逢敌必胜
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奈何?”
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①强弩居前,短兵②弱弩居后,更发更止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阵;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④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⑤。”
武王曰:“善哉。”
①长兵:长柄兵器。
②短兵:短柄兵器。
③更发更止:轮番作战,轮番休息。
④匝:环绕。
⑤解:同“懈”。
武王问太公说:“步兵与车兵以及骑兵的作战方法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步兵与车兵以及骑兵作战,肯定要依托丘陵险阻的地形列阵,将长兵器和强弩配置在列阵前面,将短兵器和弱弩配置在列阵后面,来回轮流作战,轮流休整。当敌人战车和骑兵大部分到来时,我方就坚守阵地,顽强战斗,并且让材士强弩警戒后方。”
武王问:“我方所在地既没有丘陵,又没有险阻可以依托,敌军到来的兵力既众多又强大,并用战车和骑兵夹击我军两翼,突击我军前后,以至我军恐惧,溃败逃跑,这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命令我军士兵制作一些行马和木蒺藜等障碍物,把牛和马集中编制在一起,步兵结合成四武冲阵。看见敌方战车骑兵即将到来时,就广泛布置蒺藜,并挖掘环形壕沟,宽五尺深五尺,这叫做命笼。步兵带着行马进退,然后用车辆连接成营垒,推着它前后移动,停止下来时就成为营寨。用材士强弩警戒左右,然后命令我军猛烈战斗,不得松懈。”
武王说:“好啊!”
本篇讲述步兵在对峙车兵、骑兵时该如何破解对方的攻势。众所周知,骑兵的冲击力和车兵的攻击不是步兵肉身所能抵挡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那么步兵在遭遇骑兵、车兵时,必须依附地利,依靠丘陵险道打击敌方。
五代十国时,契丹挥军直指幽州。当时晋国正与两国交战,大将李嗣源、李存审、阎宝率领七万步骑混合部队在易州会合,前往救援。李存审言:“敌众我寡,契丹军以骑兵为主,我军以步兵为主,如果突然在平原上相遇,敌方用骑兵来冲击我军的话,那我军就会一败涂地。”
李嗣源说:“敌军没有辎重,而我军出行必带粮草,如果在平原上相遇,敌军抢夺我军的辎重,我军就会不战自败,不如经山道潜行到幽州,与城中人马会合。如果中途遇到契丹军队,就占据险要地势抗衡。”
大军翻过大房岭,李嗣源带着三千骑兵为先锋,在离幽州六十里的地方遇到了小股契丹军队,这支契丹军队却不战而逃。当李嗣源带领先锋骑兵到了山口时,发现契丹军队有上万骑兵围在山谷口,晋军将士顿时失色。李嗣源带领骑兵奋勇冲锋,契丹军才稍稍退却,晋军步兵得以冲出山谷。李存审下令砍树做成鹿角,每个步兵拿一个,军队一停止前进就自动形成鹿角营寨。契丹骑兵只能环绕着这运动的鹿角营寨进攻,最终“寨中发万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
靠近幽州时,契丹部早已整装待发。李存审下令步兵排在骑兵后面,让一些瘦弱的士兵拖着点燃的柴草前进,烟尘遮天蔽日。对方弄不清晋军有多少人马,主力在哪个方向,于是一顿大呼乱战。李嗣源率领军队从敌后方突然猛攻,“契军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去,委弃车帐铠仗羊马满野,晋兵追之,斩俘万计”。
这场斗争说明,步兵打败骑兵并不是不可能的,战争的成败主要在于主帅用兵是否得当,是否能够灵活指挥,出其不意。军队的主帅要懂得运用自己兵种的优势取得胜利。这两种兵种之间的对战不仅在我国古代出现过,在国外战争史上也有鲜明的例证。
1314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率军侵入苏格兰,希望解除罗伯特一世领导的苏格兰军队对一座要塞的围困。当时,为了防备对付英格兰军队,罗伯特将军队部署在了离城堡不远处的一片沼泽地后面的小山上。英格兰军队要想解围,就必须攻占这座小山,这就成为了战争的关键。
当时,苏格兰留在此处的军队缺少弓箭手,只能是依靠长矛兵,而英格兰军队则是有备而来,兵力雄厚。
战斗打响后,英格兰军队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沼泽地。一直到黎明时分,他们才终于全部通过。但是由于地形所限,他们的重骑兵还没有完全展开战斗队形,而后续的步兵更是都围成了一团。看到这种情况,罗伯特当机立断,决定趁英格兰军队立足未稳、战斗队形未完成展开的时候,进行一次大胆的进攻:他命令自己的步兵向前冲,由此展开了一场罕见的以步兵攻击骑兵的战争。
于是,在罗伯特的命令之下,苏格兰的密集的长矛兵阵慢慢地向英格兰的骑兵走去。很快地,双方便遭遇了。或许你会认为这场战争的结果必定是骑兵取胜,但事实却完全相反,就如同一位历史学家所描述的那样:“这两支部队碰到了一起,英格兰兵骑着高头大马撞到了苏格兰士兵的长矛上,就好像撞到了一棵大树,发生了巨大而可怕的碰撞,他们的队形割裂了,马也被撞死了,散落在了一起。”于是,骑兵只能是停留在长矛阵之外,不敢向前冲。
这个时候,英格兰人急了,调来了弓箭手。如果他们能够连续射箭的话,想必会给苏格兰军队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但是很遗憾,这些弓箭手刚刚出现,就被苏格兰人早已准备好的重骑兵预备队给冲散了,完全没有派上用场。
就这样,英格兰的骑兵只能往后退,而步兵则被挤到了自己刚刚渡过的沼泽地里,几乎还没怎么正式交战便已经宣告了失败。
看来,并不能武断地判定骑兵和步兵的优劣,在不同的地形地势和组织安排下,步兵有时也能够以小博大,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