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中文网 > 明朝好丈夫 > 第四百七十五章:帝心

第四百七十五章:帝心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转眼间,已到了十二月二十五。

    京师里已经有了新年的气氛,近来京师里头的变化极多,这过年也比从前似乎有了一些变化,可是真要说变化在哪里,却一时也谈不上。

    不过在内阁六部,气氛还算是轻松,除了讨厌的京察之外,今年确实是一个好年。

    各地汇总来的各种消息,都还算不错,尤其是大明朝流民遍地的顽疾似乎一下子有了好转的迹象,其实大明朝现在最大的问题倒不是某一处灾害,如今建朝百年,最大的问题是流民的问题。

    想当初太祖立国到现在,大明的人口已经增加了十倍,而土地却没有增长,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户因为失去了土地变成了流民,这些人不事生产,事实上就算想事生产也没有土地供他们耕种,因此就只能四处游荡,泛滥成灾。

    有了前朝的借鉴经验,任谁都知道,人一旦没有了事做,失去了生计,就会弓发极大的问题,弘治皇帝固然圣明,可是唯一的缺憾就; 是不够强硬,使这兼并土地的问题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大量的流民一旦涌现,后果是极为可怕的,到时候一旦有人居中煽动,朝廷就必须平叛,一旦出现民变,这盛世可就毁了。

    可是谁也不曾想,流民的问题今年非但没有变得更加棘手,反而缓解了不少,甚至已经出现了不少乡绅地主四处请人去耕种土地的现象。原因其实也简单,大量的作坊涌现出后,导致城市中用工短缺,自然是大肆招募劳力,这相当程度的解决了一部分流民的生计,再加上城中毕竟舒坦一些,所以不少佃户索性携家带口入城讨饭吃,开始转化为劳工,最严重的地方是江南,以至于乡间劳力顿时减少,这也是乡绅们不得不降低租钱,四处招募流民的原因。

    没有了流民其实也是一项政绩,不少州府已经派人来报了喜,也让这朝中的衮衮诸公不由松了口气。

    不过任何事都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户部这边虽然高兴了一阵子,可也有人不太高兴,已经有人上书,说是士农工商乃是太祖时定下的国策,而现在工商倒置,农人追逐铜臭,不再安心务农,长此以往,粮食减产,势必会发生饥荒。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甚至还有人提出,自从作坊兴起之后,江南各地,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乡绅们抛弃种稻改而种桑的事,粮食才是国家的根本,一旦这样的事再扩大,问题将会十分严重。

    这些话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也是历朝奉行先农政策的原因,若是连粮食都不能保障,便是有金山银山又有什么用处。

    朝殿里,朱佑樘一副慵懒的样子倚靠在椅上,两侧都跪坐着数十个翰林大臣,朱佑樘没有说话,今日是诞讲,都是一些饱读诗书的大儒、翰林在这儿发表自己的政见。

    显然双方争辩的很是激烈,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而朱佑樘只负责听,并不做声。

    “兴商而贱农,引来人心浮躁,人人不思耕种,这样下去,是要置苍生而何?扬州一地,便有田亩数千顷改为桑田,今年户部这边,银税倒是增了,可是粮税却是减了百之三四,这样下去怎么成?没了粮食,朝廷如何运转?百姓们没有了饭吃,难道让他们去吃瓷器和丝绸吗?”

    “王大人,兴商未必就是贱农,我大明眼下最紧迫的问题不是没有良田,而是有大量的人力却没有足够的耕地,弘治元年的时候,朝廷统计出来的流民至多不过数十万而已,而今已有百万之巨,长此以往,百姓们没有生计,还谈什么饭吃?让这些流民去做工又有什么不好?”

    有人冷笑,嗤之以鼻的道:“历朝历代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没见人没了丝绸和瓷器就不能活,倒是没了粮食就要天下大乱了。兴商之后,百姓们不思劳作,而是以奢华为美,这是圣人的教化吗?吴大人可不要忘了两晋斗富之事。”

    “这和两晋有什么关系?”

    “正因为礼崩乐坏,人心变了,人人都以奢华为美,才有两晋之事。

    所谓的两晋斗富,其实也是有典故的,说的是晋人的奢侈,尤其是富豪之间的为了斗富,引出许多奢侈的风气,后世总结之后,尤其是在资治通鉴之中,都认为这是当时晋人崇冉奢侈才导致亡国的重要原因。

    “哼……”有人不屑冷笑:“既是朝议,那就需就事论事,晋人斗富自是该唾骂,可是老夫要说的是流民生计的事。再者说,现在朝廷增加了岁入,又有什么不好?”

    “什么流民生计,分明是胡说八道。”

    “你才是胡说八道。”

    辩论已经偏离了轨道,隐隐有失控的迹象,朱佑樘只得咳嗽一声,制止住这些人继续胡闹下去,随即淡淡的道:“诸卿之言,皆走出自肺脏,朕听之受益匪浅。”

    他慢悠悠的继续道:“好了,今日就说到这里吧,散了,大学士李东阳留下。”

    争论的众臣,谁也不知这皇上到底怎么想,争得面红耳赤的,皇上却是一点儿主意也不难,倒是教人觉得有些垂头丧气,众臣只好纷纷告辞出去,李东阳却是独独留了下来,他和谢迁的奏书在三日之前就递了上去,皇上一直没给个回音,他心里想,莫非皇上要说的就是锦衣卫和刘公的事?他屏住呼吸,看了朱佑樘一眼,朱佑樘的脸色深沉,一时让人难以捉摸。

    空旷游大殿里,朱佑樘抚着御案,突然道:“李爱卿,方才你为何没有发言?”

    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李东阳就不得不小心回答了,方才的争论非同小可,这可是关系到国策的,而一般情况下,内阁大臣若是反对宫里拟定的国策,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只是现在,李东阳并吃不准朱佑樘的心思。

    他沉吟片刻,道:“微臣不敢发言,是因为尚不知道兴商的利弊,在这京师里坐而论道有什么用,眼下朝廷应当拟定出钦差,分赴各省巡检,细细看一看,这兴商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才能决断,否则贸然发言,未免太草率了。”

    朱佑樘颌首点头:“这才是谋国之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嘛,凡事都不能冒进,没有查清楚,怎么好断言,你瞧方才那些翰林,一个个说的头头是道,可是朕却以为,道理固然是道路,可是有些东西还是眼见为实的好。”

    李东阳想不到这样都能蒙混过去,不由松了口气,道:“陛下圣明。”

    朱佑樘生在丹陛之上摆摆手,道:“联要是圣明就好了,说这些无用的话做什么?走了,前几日你和谢爱卿递上来的奏书朕已经看过,刘爱卿是朝廷柱石,更是朕的腹心,联是绝不相信他是乱党的,你们的话也很有道理,只不过话又说回来,朕敕命柳乘风钦办此案,既然柳乘风认为有嫌疑,联也不能干预,既然要查,那就查个清楚嘛,算是给刘爱卿洗一洗冤屈也好。”

    李东阳不由紧张起来,其实这几日,已经有不少人来询问这件事了,意思都很明白,刘公不能受辱,现在他们之所以没有动作,这是因为自己和谢迁已经递了奏书,且先看看宫中态度再说,若是宫中批准,自然是风平浪静,可是皇上若是不肯,只怕到时候就不是一道奏书这么简单了,这些人惹急了可是什么话都敢说的,到时候说了一些犯忌讳的话,这可不是好事。

    “嗯?李爱卿似乎有话要说。”

    朱佑樘见李东阳沉默,一双眼睛看着李东阳。

    李东阳正色道:“陛下,刘公是三朝老臣,如今在家中养病,已到了不惑之年,这个时候,锦衣卫突然这么做,难免会让人以为陛下刻薄寡恩,是要借机对刘公……”

    他没有选择直接为刘健开脱,也没有枰击锦衣卫,而是从朱佑樘入手,朱佑樘这个人好面子,他的话就是告诉朱佑樘,放任下去,不明就里的人肯定认为这是皇上的主意,而刘健为政这么多年,为皇上弹精竭力,现在却落到这个下场,自然会对皇上生出什么怀心思来,所以陛下要维护好自己宽宏大量的仁德形象,必须制止这件事。

    李东阳的智慧此时毫无疑问的展露了出来,而这句话显然很有效果,至少朱佑樘陷入了深思,不得不估量一下李东阳叙说的后果。

    朱佑樘不由苦笑:“一边要查案,一边又要网开一面,你倒是教联为难了,倒不如这样,现在廉州侯已经查了这么久,不如将他诌入宫中来,看看在刘爱卿那边查的如何,若是没有嫌疑,便立即撤销掉就是,可是若发现了些什么,联也只能放任廉州侯继续追查下去了。李爱卿,朕的苦衷你要明白,再者说,胀也不会让刘爱卿吃什么苦头,到时候自会有恩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