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文华殿风波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原教导皇长孙要宽宏大量,对周延儒的无心之失要宽容,但周延儒却对张原不宽容——
……
梃击案虽已了结,余波犹在,浙党在这次突如其来的闯宫案中猝不及防、应对不慎,以致节节败退、狼狈不堪,首领刘廷元和中坚人物胡士相、邹绍光被贬出京,浙党遭受重挫,刘廷元在梃击案之前呈上去的抨击张原冰河说的奏疏也因东宫案发而无人关注,在玉河北桥落水风波中颜面扫地的姚宗文本想借攻击张原是谄媚佞臣而挽回声誉,现在也只能含恨隐忍、等待机会了——
梃击案的影响远不仅此,原本比较团结的浙、齐、楚、宣诸党因为在此案中所持态度不一致而造成了裂痕,齐党亓诗教、周永春在梃击案中坚定支持东宫皇太子,楚党的郑继之、王大智则态度暧昧,属于骑墙派,只有宣党与浙党齐心,其实只要诸党没感受到来自东林君子们除恶务尽的威胁,那么他们之间产生分歧和裂痕就是迟早的事,只有东林的压迫才会让他们齐心协力,[][]但现在的东林依然处于弱势,六科廊依然是三党的天下,而且吏部尚书和文选司郎中这两个重要官职也牢牢掌握在楚党手中,这对明年开始的六年一度的京察至关重要——
但东林党因梃击案受益是很明显的,虽然也有王之寀、何士晋二人被放外任,但借这次推选东宫讲官的机会,钱龙锡、成基命成为了皇太子的讲官,孙承宗、张原做了皇长孙的讲官,这四人当中孙承宗是东林党人,成基命虽然不算东林中人,但成基命的座师是叶向高,三党当然把成基命看作东林一系,松江钱龙锡一向与东林亲近,张原呢,不用说,比东林还东林,已成浙党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张原而后快——
所以说七名东宫讲官有四人可以说是东林一派,而剩下的三人当中还有一个是徐光启,此人不属东林也不属三党,但他是张原的师兄,这年龄相差悬殊的师兄弟二人关系甚是密切,时常聚会长谈,就只有郭淐和周延儒是三党要争取的,郭淐已是老朽,一向明哲保身,指望不上,三党也不看重他,只有周延儒是有资历、有能力和张原竞争的,而且据传周延儒与张原不和,自周延儒为东宫讲官后,吏科都给事中姚宗文、吏科给事中张延登这二人几次登门拜访周延儒,提醒周延儒防备张原的奸诈和诡计,又说张原曾扬言自己学问胜过周延儒,说什么丙辰状元力压癸卯状元,还在给庶吉士讲课时取笑周延儒……
这些事三分真七分假,心高气傲的周延儒听了自是恼怒,其实也不用姚宗文挑拨,周延儒早已把张原视作其今后仕途的主要对手了,他与张原都还年轻,想在皇太子朱常洛即位期间入阁为辅不大可能,只有寄望于皇长孙,自从给皇长孙进讲以来,周延儒已明显感觉皇长孙喜欢听张原的课而不怎么喜欢听他的课,这是让周延儒既烦恼又嫉妒的事,受姚宗文挑拨离间之后,周延儒就加倍留心张原给皇长孙讲授的内容和方法,一是为了揣摩学习,以便投皇长孙所好,二是为了找张原的错误,伺机弹劾,周延儒每次进讲,都借温习功课之名,向皇长孙询问张讲官上回是怎么教的,有何印象深刻之处?
皇长孙朱由校年幼,哪里知道周延儒会存有这种心思,自是兴致勃勃地把张先生说的一些他很听得进去的话转述出来,张原的这些话往往与正统儒家大义不是很符合,个性张扬颇似泰州学派的观点,这是少年人喜欢听的,周延儒不动声色,每次都仔细询问,并觑空详记下来——
七月二十二日黄昏,周延儒候在东安门外,待孙承宗进讲完毕出宫,他便向孙承宗报知张原误导皇长孙之事,孙承宗年长,职位也高,教授皇长孙的三位讲官自然以孙承宗为首,有关进讲方面的问题先向孙承宗请示是对的,周延儒并没有把他记下的笔录给孙承宗看,只口头说了一下张原教法不对,看孙承宗是何态度?
不出周延儒所料,东林党的孙承宗果然包庇张原,为张原曲为解释,周延儒也就不再多说,告辞而去,却没有回自己寓所,而是雇车直奔崇文门外的姚宗文住所——孙承宗回到李阁老胡同后想想有些不妥,便即写了一封信让仆人送往东四牌楼商御史府上交给张原,正是晚饭前的一段悠闲时光,张原与景兰和景徽姐妹坐在厅前白玉兰下看信,祁彪佳也在,祁彪佳现在是三天两头往岳父家跑,与商景兰一起读书、习字,少年情侣,乐在其中。
这些日子张原几乎每天都有信,傍晚从翰林院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信,这日有族叔祖张汝霖通过驿递寄来的快信,是六月二十九日寄出的,大信封里有好几个小信封,除了族叔祖的信之外,还有父亲张瑞阳的信、澹然的信和宗翼善的信,父亲在信里主要是说澹然和小鸿渐将于八月初启程赴京,张母吕氏很是舍不得,好在履纯、履洁两兄弟现在长住山阴,由宗翼善为他二人启蒙;澹然在信里描述小鸿渐的种种趣事,母亲的细心真是无微不至;
——宗翼善已经收到上回张原给他的信,对张原要为他改籍参加科举之事表示婉拒,与其冒风险改籍从童生考起,还不如待在山阴陪父母双亲和妻子伊亭,伊亭也有六个月身孕了,宗翼善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每日教履纯、履洁读书,帮岳父张瑞阳管理阳和义仓和翰社书局,得闲则与范珍、吴庭等西张清客围棋听曲、诗酒唱和,宗翼善的幸福生活简直让张原嫉妒,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啊,看了宗翼善的信,张原不禁又想起与景徽说起过的海边晒太阳的渔夫了,在信的最后,宗翼善说过两年张原若职务繁忙,他愿意进京做张原幕僚——
这时,仆妇将孙承宗的信送进来,景徽喜道:“小姑父又有信了。”以为是翰社社员的信,景徽现在算得张原的小秘书,张原有时信多得看不过来,眼睛累,就让景徽代看,景徽择其要点说给张原听,然后张原提笔回信,小景徽很乐意做这个事。
仆妇道:“是孙老爷让家人送来的,不知是哪个孙老爷?”
张原拆信一看,眉头微皱,景徽忙问:“小姑父,何事?”张原抬头向立在阶墀上的商周祚道:“大兄,翰林院侍讲周延儒指责我教导皇长孙的义理不纯,孙稚绳先生提醒我要注意。”
商周祚道:“周延儒又如何知道你教了些什么?”
张原道:“自然是从皇长孙那里得知的,身在官场,动辄得咎啊。”
商周祚道:“周侍讲与你并无怨隙吧?”
张原笑道:“我与周侍讲都是馆师,而且只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周侍讲想必是有点怏怏不快的,当然,周侍讲不会承认他是嫉妒我,他会义正辞严地说是为了皇长孙的教育考虑,以免我误导了皇长孙,明天就是周延儒进讲,我料他不会仅仅与孙稚绳先生说说便罢的,明日必起波澜。”
商周祚问:“你已有应对之策?”张原道:“不妨事,我能应付,我在皇长孙面前说过什么话我心里有数。”
景徽悄声问:“小姑父,皇长孙会不会帮你说话?”
张原笑道:“应该会。”
……
七月二十三日上午辰时三刻,周延儒进入宫城东华门,比以往稍微晚了一些,皇长孙的伴读高起潜已经等候多时了,周延儒没有象往常那样从文华殿东侧的穿廊去主敬殿,而是往文华殿而去,对跟在身边的高起潜道:“小高,你先去后殿请皇长孙稍待,我有事要向太子禀报。”
高起潜叉手答应,往主敬殿去了。
周延儒理了理冠带,进入文华殿左边的侧殿,这里就是左春坊,右边侧殿就是右春坊,作为东宫辅政衙门的詹士府左、右春坊的得名由此而来。今日给皇太子进讲的是詹士府少詹事钱龙锡,太子朱常洛尚未升殿,钱龙锡见周延儒进来,有些奇怪,忙问何事?
周延儒便将连夜写好的一封弹劾张原的奏疏呈给钱龙锡看,说道:“下官与张修撰同在翰林院为官,有同僚之谊,但教育皇长孙事大,个人私谊事小,下官不得不郑重向太子禀报此事。”
钱龙锡看罢周延儒的奏疏,心想:“不愧是会元、状元连捷的才子,词意犀利,却又文采斐然,在抨击张原之时尽显自己忠君忧国之心。”正待说话,听得内侍唱道:“皇太子驾到。”赶紧把奏疏还给周延儒,整冠肃立。东宫太监王安陪着太子朱常洛来了,朱常洛只七月初一那日出阁讲学时见过周延儒一次,已经不认得周延儒了,是周延儒上前鞠躬叩头自报官职和姓名,朱常洛才记起这是儿子的老师,道:“周先生因何在此?”
周延儒道:“臣受命为皇长孙讲学,演习讲章,极是谨慎,唯恐有不合先圣大道之语,但臣近日与皇长孙问答,却发现皇长孙颇有荒诞不经之语,臣细问之下,乃知是出于讲官张原的教导,臣甚是忧虑,故来禀报太子殿下。”说着将奏疏呈上。
王安接过,展开给朱常洛看,周延儒在奏章中颇有断章取义之处,比如张原曾说兵法杰出的孙武、医术高超的张仲景这些在某一方面能利民济世的都可称为一术之圣,就是木工活也有圣人,那就是鲁班,而经过周延儒一发挥,就成了张原把孔子等同于鲁班,鼓励皇长孙做木工,朱常洛看了当然大为惊怒,他一向循规蹈矩、战战兢兢,生怕有什么差错落到父皇和郑贵妃手里,现在讲官张原却鼓励他儿子做木工,气得脸发白,连声道:“此等人如何能做东宫讲官,我明日就奏闻父皇罢了他。”
朱常洛看奏疏时,王安也在一边看,王安半信半疑,他与张原接触甚少,远不如钟本华对张原那么了解,心想张原是少年才子,有轻狂之语也是有可能的,见太子发怒,便低声道:“千岁爷,兼听则明,总要把张原叫来问一问才好。”
朱常洛怒气稍息,问周延儒:“周先生,你弹劾张原有这等离经叛道之语可有证据?”
周延儒又袖出一纸,这是他平日问皇长孙那些话的笔录,说道:“臣愿与张修撰对质,并请皇长孙和伴读小高作证,这些话都是张原对皇长孙说的,皇长孙津津乐道,显然已深受影响,若非如此,臣也不会这么着急向太子殿下禀报,实是忧心皇长孙的教育。”
朱常洛点点头,即命内侍去翰林院传张原速来文华殿,王安提醒道:“千岁爷,把哥儿的另一位讲官孙先生也一并请来吧。”
朱常洛又命另一名内侍去詹士府去请孙承宗来文华殿,再让王安去把朱由校带到前殿来。
王安来到主敬殿,见朱由校正由客印月拉着进来,钟本华跟在后面,王安把钟本华叫到一边,简略说了方才前殿之事,钟本华惊道:“张修撰给哥儿讲课时杂家大多时候都在一边侍候,张修撰为了让哥儿爱读书,有些道理就讲得比较婉转,却哪里有周讲官说得这般夸张!”
朱由校问:“王公公,说张先生什么事?”
王安道:“哥儿随老奴去见千岁爷吧,千岁爷问你什么话,你如实回答就是了——钟公公,你和小高也一起来。”
朱常洛怕他爹朱翊钧,朱由校也怕父亲朱常洛,一听要去前殿见父亲,朱常洛就有点畏惧,客印月安慰道:“哥儿去吧,哥儿近来读书读得这么好,小爷定要夸你。”
朱由校这才跟着王安来到前殿,向父亲朱常洛行礼,朱常洛劈面一句话就是:“这些日子你都读了些什么书,明白了哪些道理?”
朱由校见父亲口气严厉,顿时就懵了,原本灵光的眼神瞬间变得呆滞,这似乎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变傻就好似穿戴上了盔甲一般——
钟本华跪下道:“千岁爷,哥儿在上次梃击案中受了惊吓,近来才好些,请千岁爷莫要过于严厉。”
朱常洛摆手让钟本华扶朱由校起来,口气放和缓一些:“你且把本月来几位讲官教你的大致说说。”
这问得太空泛,朱由校很不好答,憋了好一会才答道:“孩儿《千字文》已读完,孙先生的《通鉴纲目》已教到周烈王和秦献公的故事——”,看了一眼周延儒,又道:“这位周先生教的《大学》已经教完了第一章,第一章最后一句是‘此谓知本,谓知之至也’。”
朱常洛点点头,不到一个月时间,能教到这些,很不错了,问:“张先生主要教了你什么?”
朱由校道:“张先生前日才教完了《千字文》,说下次就要开讲《论语》。”
“你看看,这些是不是张先生平日教你的话?”
朱常洛把周延儒的帖子递给儿子朱由校,又道:“读出来听听,看你识得几个字?”
朱由校捧着那张将近两千字的帖子,打起精神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了一刻时,竟然没读错几个字,这让朱常洛比较满意,看来张原的《千字文》还是教得不错的,问朱由校:“你既已读了一遍,那这些是张先生平日与你说的话吗?”
朱由校紧张得额头冒汗,方才只顾着不要认错字,对每一句的意思却不是很明了,只觉得依稀相识,张先生似曾说过,点头道:“是。”
周延儒心下暗喜,皇太子朱常洛脸色当然又沉下来了,文华殿上的气氛肃然。
孙承宗和张原相跟着进到文华殿,张原在翰林院一边看邸报一边就等着传唤呢,向皇太子朱常洛叩拜行礼,侍立一边。
朱常洛上下打量着这位新科状元,他曾听钟本华说张原为人忠义,曾严拒郑养性拉拢,所以对张原是有好感的,以前没留意细看,这时见了,人物果然清雅,便不想让张原太难堪,徐徐问:“张修撰,你觉得这些日子做东宫讲官尚能胜任否?”心想张原若是识趣的,就该以年少不堪当重任为由辞去东宫讲官,那样不致颜面大损。
却听张原毫不迟疑地答道:“臣能胜任。”
朱常洛看了身边的王安、钟本华一眼,心道:“张原既不知进退,那就怨不得我了。”说道:“张修撰,有人检举你有非汤武薄周孔之语,并影响了我儿朱由校,我儿也已承认,你——有何话说?”
张原道:“请太子殿下明示,好让臣知道说了哪些错话?”
朱常洛便示意王安把那录帖给张原看,张原接过来一看,向一边的周延儒微笑道:“周侍讲这一笔赵松雪的楷体真让下官佩服。”
即便是扛着正义的旗帜,但记录皇长孙的话并以此来揭发张原总不是很光彩的事,周延儒脸火辣辣的,无声冷笑,心想只要能罢去张原的东宫讲官,姚宗文等人的弹劾奏章就会如疾风暴雨一般,冰河说、鼓动生员闹事等等总账就要一起清算,要让张原的仕途到此结束。
张原教导皇长孙要宽宏大量,对周延儒的无心之失要宽容,但周延儒却对张原不宽容——
……
梃击案虽已了结,余波犹在,浙党在这次突如其来的闯宫案中猝不及防、应对不慎,以致节节败退、狼狈不堪,首领刘廷元和中坚人物胡士相、邹绍光被贬出京,浙党遭受重挫,刘廷元在梃击案之前呈上去的抨击张原冰河说的奏疏也因东宫案发而无人关注,在玉河北桥落水风波中颜面扫地的姚宗文本想借攻击张原是谄媚佞臣而挽回声誉,现在也只能含恨隐忍、等待机会了——
梃击案的影响远不仅此,原本比较团结的浙、齐、楚、宣诸党因为在此案中所持态度不一致而造成了裂痕,齐党亓诗教、周永春在梃击案中坚定支持东宫皇太子,楚党的郑继之、王大智则态度暧昧,属于骑墙派,只有宣党与浙党齐心,其实只要诸党没感受到来自东林君子们除恶务尽的威胁,那么他们之间产生分歧和裂痕就是迟早的事,只有东林的压迫才会让他们齐心协力,[][]但现在的东林依然处于弱势,六科廊依然是三党的天下,而且吏部尚书和文选司郎中这两个重要官职也牢牢掌握在楚党手中,这对明年开始的六年一度的京察至关重要——
但东林党因梃击案受益是很明显的,虽然也有王之寀、何士晋二人被放外任,但借这次推选东宫讲官的机会,钱龙锡、成基命成为了皇太子的讲官,孙承宗、张原做了皇长孙的讲官,这四人当中孙承宗是东林党人,成基命虽然不算东林中人,但成基命的座师是叶向高,三党当然把成基命看作东林一系,松江钱龙锡一向与东林亲近,张原呢,不用说,比东林还东林,已成浙党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张原而后快——
所以说七名东宫讲官有四人可以说是东林一派,而剩下的三人当中还有一个是徐光启,此人不属东林也不属三党,但他是张原的师兄,这年龄相差悬殊的师兄弟二人关系甚是密切,时常聚会长谈,就只有郭淐和周延儒是三党要争取的,郭淐已是老朽,一向明哲保身,指望不上,三党也不看重他,只有周延儒是有资历、有能力和张原竞争的,而且据传周延儒与张原不和,自周延儒为东宫讲官后,吏科都给事中姚宗文、吏科给事中张延登这二人几次登门拜访周延儒,提醒周延儒防备张原的奸诈和诡计,又说张原曾扬言自己学问胜过周延儒,说什么丙辰状元力压癸卯状元,还在给庶吉士讲课时取笑周延儒……
这些事三分真七分假,心高气傲的周延儒听了自是恼怒,其实也不用姚宗文挑拨,周延儒早已把张原视作其今后仕途的主要对手了,他与张原都还年轻,想在皇太子朱常洛即位期间入阁为辅不大可能,只有寄望于皇长孙,自从给皇长孙进讲以来,周延儒已明显感觉皇长孙喜欢听张原的课而不怎么喜欢听他的课,这是让周延儒既烦恼又嫉妒的事,受姚宗文挑拨离间之后,周延儒就加倍留心张原给皇长孙讲授的内容和方法,一是为了揣摩学习,以便投皇长孙所好,二是为了找张原的错误,伺机弹劾,周延儒每次进讲,都借温习功课之名,向皇长孙询问张讲官上回是怎么教的,有何印象深刻之处?
皇长孙朱由校年幼,哪里知道周延儒会存有这种心思,自是兴致勃勃地把张先生说的一些他很听得进去的话转述出来,张原的这些话往往与正统儒家大义不是很符合,个性张扬颇似泰州学派的观点,这是少年人喜欢听的,周延儒不动声色,每次都仔细询问,并觑空详记下来——
七月二十二日黄昏,周延儒候在东安门外,待孙承宗进讲完毕出宫,他便向孙承宗报知张原误导皇长孙之事,孙承宗年长,职位也高,教授皇长孙的三位讲官自然以孙承宗为首,有关进讲方面的问题先向孙承宗请示是对的,周延儒并没有把他记下的笔录给孙承宗看,只口头说了一下张原教法不对,看孙承宗是何态度?
不出周延儒所料,东林党的孙承宗果然包庇张原,为张原曲为解释,周延儒也就不再多说,告辞而去,却没有回自己寓所,而是雇车直奔崇文门外的姚宗文住所——孙承宗回到李阁老胡同后想想有些不妥,便即写了一封信让仆人送往东四牌楼商御史府上交给张原,正是晚饭前的一段悠闲时光,张原与景兰和景徽姐妹坐在厅前白玉兰下看信,祁彪佳也在,祁彪佳现在是三天两头往岳父家跑,与商景兰一起读书、习字,少年情侣,乐在其中。
这些日子张原几乎每天都有信,傍晚从翰林院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信,这日有族叔祖张汝霖通过驿递寄来的快信,是六月二十九日寄出的,大信封里有好几个小信封,除了族叔祖的信之外,还有父亲张瑞阳的信、澹然的信和宗翼善的信,父亲在信里主要是说澹然和小鸿渐将于八月初启程赴京,张母吕氏很是舍不得,好在履纯、履洁两兄弟现在长住山阴,由宗翼善为他二人启蒙;澹然在信里描述小鸿渐的种种趣事,母亲的细心真是无微不至;
——宗翼善已经收到上回张原给他的信,对张原要为他改籍参加科举之事表示婉拒,与其冒风险改籍从童生考起,还不如待在山阴陪父母双亲和妻子伊亭,伊亭也有六个月身孕了,宗翼善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每日教履纯、履洁读书,帮岳父张瑞阳管理阳和义仓和翰社书局,得闲则与范珍、吴庭等西张清客围棋听曲、诗酒唱和,宗翼善的幸福生活简直让张原嫉妒,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啊,看了宗翼善的信,张原不禁又想起与景徽说起过的海边晒太阳的渔夫了,在信的最后,宗翼善说过两年张原若职务繁忙,他愿意进京做张原幕僚——
这时,仆妇将孙承宗的信送进来,景徽喜道:“小姑父又有信了。”以为是翰社社员的信,景徽现在算得张原的小秘书,张原有时信多得看不过来,眼睛累,就让景徽代看,景徽择其要点说给张原听,然后张原提笔回信,小景徽很乐意做这个事。
仆妇道:“是孙老爷让家人送来的,不知是哪个孙老爷?”
张原拆信一看,眉头微皱,景徽忙问:“小姑父,何事?”张原抬头向立在阶墀上的商周祚道:“大兄,翰林院侍讲周延儒指责我教导皇长孙的义理不纯,孙稚绳先生提醒我要注意。”
商周祚道:“周延儒又如何知道你教了些什么?”
张原道:“自然是从皇长孙那里得知的,身在官场,动辄得咎啊。”
商周祚道:“周侍讲与你并无怨隙吧?”
张原笑道:“我与周侍讲都是馆师,而且只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周侍讲想必是有点怏怏不快的,当然,周侍讲不会承认他是嫉妒我,他会义正辞严地说是为了皇长孙的教育考虑,以免我误导了皇长孙,明天就是周延儒进讲,我料他不会仅仅与孙稚绳先生说说便罢的,明日必起波澜。”
商周祚问:“你已有应对之策?”张原道:“不妨事,我能应付,我在皇长孙面前说过什么话我心里有数。”
景徽悄声问:“小姑父,皇长孙会不会帮你说话?”
张原笑道:“应该会。”
……
七月二十三日上午辰时三刻,周延儒进入宫城东华门,比以往稍微晚了一些,皇长孙的伴读高起潜已经等候多时了,周延儒没有象往常那样从文华殿东侧的穿廊去主敬殿,而是往文华殿而去,对跟在身边的高起潜道:“小高,你先去后殿请皇长孙稍待,我有事要向太子禀报。”
高起潜叉手答应,往主敬殿去了。
周延儒理了理冠带,进入文华殿左边的侧殿,这里就是左春坊,右边侧殿就是右春坊,作为东宫辅政衙门的詹士府左、右春坊的得名由此而来。今日给皇太子进讲的是詹士府少詹事钱龙锡,太子朱常洛尚未升殿,钱龙锡见周延儒进来,有些奇怪,忙问何事?
周延儒便将连夜写好的一封弹劾张原的奏疏呈给钱龙锡看,说道:“下官与张修撰同在翰林院为官,有同僚之谊,但教育皇长孙事大,个人私谊事小,下官不得不郑重向太子禀报此事。”
钱龙锡看罢周延儒的奏疏,心想:“不愧是会元、状元连捷的才子,词意犀利,却又文采斐然,在抨击张原之时尽显自己忠君忧国之心。”正待说话,听得内侍唱道:“皇太子驾到。”赶紧把奏疏还给周延儒,整冠肃立。东宫太监王安陪着太子朱常洛来了,朱常洛只七月初一那日出阁讲学时见过周延儒一次,已经不认得周延儒了,是周延儒上前鞠躬叩头自报官职和姓名,朱常洛才记起这是儿子的老师,道:“周先生因何在此?”
周延儒道:“臣受命为皇长孙讲学,演习讲章,极是谨慎,唯恐有不合先圣大道之语,但臣近日与皇长孙问答,却发现皇长孙颇有荒诞不经之语,臣细问之下,乃知是出于讲官张原的教导,臣甚是忧虑,故来禀报太子殿下。”说着将奏疏呈上。
王安接过,展开给朱常洛看,周延儒在奏章中颇有断章取义之处,比如张原曾说兵法杰出的孙武、医术高超的张仲景这些在某一方面能利民济世的都可称为一术之圣,就是木工活也有圣人,那就是鲁班,而经过周延儒一发挥,就成了张原把孔子等同于鲁班,鼓励皇长孙做木工,朱常洛看了当然大为惊怒,他一向循规蹈矩、战战兢兢,生怕有什么差错落到父皇和郑贵妃手里,现在讲官张原却鼓励他儿子做木工,气得脸发白,连声道:“此等人如何能做东宫讲官,我明日就奏闻父皇罢了他。”
朱常洛看奏疏时,王安也在一边看,王安半信半疑,他与张原接触甚少,远不如钟本华对张原那么了解,心想张原是少年才子,有轻狂之语也是有可能的,见太子发怒,便低声道:“千岁爷,兼听则明,总要把张原叫来问一问才好。”
朱常洛怒气稍息,问周延儒:“周先生,你弹劾张原有这等离经叛道之语可有证据?”
周延儒又袖出一纸,这是他平日问皇长孙那些话的笔录,说道:“臣愿与张修撰对质,并请皇长孙和伴读小高作证,这些话都是张原对皇长孙说的,皇长孙津津乐道,显然已深受影响,若非如此,臣也不会这么着急向太子殿下禀报,实是忧心皇长孙的教育。”
朱常洛点点头,即命内侍去翰林院传张原速来文华殿,王安提醒道:“千岁爷,把哥儿的另一位讲官孙先生也一并请来吧。”
朱常洛又命另一名内侍去詹士府去请孙承宗来文华殿,再让王安去把朱由校带到前殿来。
王安来到主敬殿,见朱由校正由客印月拉着进来,钟本华跟在后面,王安把钟本华叫到一边,简略说了方才前殿之事,钟本华惊道:“张修撰给哥儿讲课时杂家大多时候都在一边侍候,张修撰为了让哥儿爱读书,有些道理就讲得比较婉转,却哪里有周讲官说得这般夸张!”
朱由校问:“王公公,说张先生什么事?”
王安道:“哥儿随老奴去见千岁爷吧,千岁爷问你什么话,你如实回答就是了——钟公公,你和小高也一起来。”
朱常洛怕他爹朱翊钧,朱由校也怕父亲朱常洛,一听要去前殿见父亲,朱常洛就有点畏惧,客印月安慰道:“哥儿去吧,哥儿近来读书读得这么好,小爷定要夸你。”
朱由校这才跟着王安来到前殿,向父亲朱常洛行礼,朱常洛劈面一句话就是:“这些日子你都读了些什么书,明白了哪些道理?”
朱由校见父亲口气严厉,顿时就懵了,原本灵光的眼神瞬间变得呆滞,这似乎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变傻就好似穿戴上了盔甲一般——
钟本华跪下道:“千岁爷,哥儿在上次梃击案中受了惊吓,近来才好些,请千岁爷莫要过于严厉。”
朱常洛摆手让钟本华扶朱由校起来,口气放和缓一些:“你且把本月来几位讲官教你的大致说说。”
这问得太空泛,朱由校很不好答,憋了好一会才答道:“孩儿《千字文》已读完,孙先生的《通鉴纲目》已教到周烈王和秦献公的故事——”,看了一眼周延儒,又道:“这位周先生教的《大学》已经教完了第一章,第一章最后一句是‘此谓知本,谓知之至也’。”
朱常洛点点头,不到一个月时间,能教到这些,很不错了,问:“张先生主要教了你什么?”
朱由校道:“张先生前日才教完了《千字文》,说下次就要开讲《论语》。”
“你看看,这些是不是张先生平日教你的话?”
朱常洛把周延儒的帖子递给儿子朱由校,又道:“读出来听听,看你识得几个字?”
朱由校捧着那张将近两千字的帖子,打起精神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了一刻时,竟然没读错几个字,这让朱常洛比较满意,看来张原的《千字文》还是教得不错的,问朱由校:“你既已读了一遍,那这些是张先生平日与你说的话吗?”
朱由校紧张得额头冒汗,方才只顾着不要认错字,对每一句的意思却不是很明了,只觉得依稀相识,张先生似曾说过,点头道:“是。”
周延儒心下暗喜,皇太子朱常洛脸色当然又沉下来了,文华殿上的气氛肃然。
孙承宗和张原相跟着进到文华殿,张原在翰林院一边看邸报一边就等着传唤呢,向皇太子朱常洛叩拜行礼,侍立一边。
朱常洛上下打量着这位新科状元,他曾听钟本华说张原为人忠义,曾严拒郑养性拉拢,所以对张原是有好感的,以前没留意细看,这时见了,人物果然清雅,便不想让张原太难堪,徐徐问:“张修撰,你觉得这些日子做东宫讲官尚能胜任否?”心想张原若是识趣的,就该以年少不堪当重任为由辞去东宫讲官,那样不致颜面大损。
却听张原毫不迟疑地答道:“臣能胜任。”
朱常洛看了身边的王安、钟本华一眼,心道:“张原既不知进退,那就怨不得我了。”说道:“张修撰,有人检举你有非汤武薄周孔之语,并影响了我儿朱由校,我儿也已承认,你——有何话说?”
张原道:“请太子殿下明示,好让臣知道说了哪些错话?”
朱常洛便示意王安把那录帖给张原看,张原接过来一看,向一边的周延儒微笑道:“周侍讲这一笔赵松雪的楷体真让下官佩服。”
即便是扛着正义的旗帜,但记录皇长孙的话并以此来揭发张原总不是很光彩的事,周延儒脸火辣辣的,无声冷笑,心想只要能罢去张原的东宫讲官,姚宗文等人的弹劾奏章就会如疾风暴雨一般,冰河说、鼓动生员闹事等等总账就要一起清算,要让张原的仕途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