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牛,好多的牛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样看来未来几年时间李好都不需要为文工团担心这些事情了,她们做的很好,到时估计市场有了编剧也培养的差不多了,国粹提前得到了发展,只希望它们能够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要没落了。虽然国粹这些东西比较复杂,但是李好还是希望它们能够作为一个文明传承下去,表演者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地位什么的,而不是用所谓的戏子一棍全部打死。
李好在上海停留了几天,原本他是计划停留一天就走的,这种经济开发区对他来说没什么看头的,只要规划好了,招商引资按计划进行了其实其他的也就没多少事情了,更何况上海这边还已经趋向稳定了。只是事情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出现了变化,因为南洋那边给这边码头运来了东西,为了处理这东西所以李好又多停留了几天。
南洋给上海这边运来的是大量的牛,这可是大唐最缺乏的东西了,只是这些牛似乎不是很听话,还有部分是野生的,所以运来的人提前和码头这边打了交道问该怎么处理。他们来询问的时候恰好是李好要准备离开的时候,李好他们一听来了很多耕牛所以就没走了,直接来到码头看下情况。
这一批的船队有十多搜大船还有不少小船,他们原本是要在广州上岸的,可是那边码头的人多,而且这些牛下船后不太听话,怕出问题所以他们下了一船的牛后就直接跟着来上海这边了。反正这些牛到时还是需要李恪来安排的,所以这些牛拉到上海来也没什么关系,只要船上多准备些草料就好了。至于脏点就没关系了,多冲洗几次就好了。
李好上船看了下,那些大船一船装了几十头牛,基本都是一年期左右的小牛多点,这种正好驯养,还有一部分成年牛,这些是驯养过的。所有的船加起来将近有千多头牛。这还只是第一批,后面还有不少。估计到时几十万头应该是没问题了。但是这些牛有野性的,所以需要妥善处理了,要不然也麻烦。
李好一看原来是这事情啊,这个好处理。这个事情对他来说确实不难,往脑袋里一翻,立刻就有这方面的资料出来。牛不听话,给它栓了鼻子就乖了,还不伤牛,这个小时侯去乡下的时候经常看到用绳子牵着牛鼻子跑的。李好把这方法一说,周围的人觉得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而且把牛鼻子穿了会不伤牛?
李好懒的搭理他们,都是一群没有干过农活的人啊。这牛穿鼻子咱们的老祖宗经过多年论证的了。现在还是先把牛安排多点人赶到岸上圈起来再说了,然后叫人去周围找个厉害点的人过来到时给这些牛穿下鼻子,牛穿完鼻子还需要半个月的适应期呢。到时就全都乖乖的了。这牛的发放也要先统计出来的,本着有牛的家庭不需要发放,家境条件不错的也不需要发放,优先照顾孤寡,优先照顾贫穷家庭以及过来开荒的人家。这是一件比较繁琐的事情,也是一件比较劳心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有那么一句说法“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需要预先公告预先登记和审核。虽然这个时代的人都淳朴。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人利益熏心来触碰底线的。
但是让李好预料不及的是栓牛鼻子的人竟然找不到,这太出呼他的意料了,他记忆中商朝就曾经出土过栓牛鼻子的青铜器但是唐朝竟然没有,而且还是没有记载的,想想就郁闷了,不过转念想到华夏文明技术的断代他也只能认了,想想黄帝制作的指南车,竟然到了三国才复原出来,张衡的地震仪竟然完全失传就知道了,没有羊皮纸的记载啊,没有技术的传播和保护的年代就是这样了。看来自己得客串一把牛倌了,还得把技术记录保存下来,要不然这技术估计还得多少年后才能还原出来啊。虽然这样来说对牛有点残忍,但是这些牛都不是驯化的,不用这个很难耕种的,再说这牛还是外国牛,不是大唐牛残忍下也无所谓了,抱着这样的想法李好说服了自己,然后准备给牛栓鼻子了。
李好命人找了有开叉树的地方,准备好了给牛栓鼻子的工具,然后把牛头卡到叉口,把角绑了,然后开始一边栓牛鼻子一边指点被他叫过来学习的人,那里需要注意什么的。栓牛鼻子的东西也被他用竹栓取代了铜环,那东西生锈后对伤口危害比较大,竹栓不会。在他示范了几头牛后,一边学习的人也开始纷纷上阵自己亲自动手了,反正天塌下来还有高官的顶着呢,不就是穿个牛鼻子吗?李好自己以前也没栓过牛鼻子,只是知道流程,所以第一个栓的并不完美,但他毕竟是经常给人做手术的人,所以很快就掌握了窍门。其他几个跟他学习的人就没那么好的心态了,穿了几头牛后才掌握手法和窍门。
李好看着他们操作了一天技术完全熟练起来然后才离开,这个技术其实还适用于从草原那边抢过来的牧牛,一样可以改造成耕牛的。加上曲辕犁的使用,其实现在的耕种节约了不少畜力的,用牧牛代替耕牛并不太难。估计再过两年到时牛的养殖技术的大面积的推广,大唐普通百姓的餐桌上堂堂正正的出现牛肉也不为过了,说不定这个时间还有可能因为南方的捕牛队提前出现。
这些牛的鼻子被栓完后还需要半个多月左右的时间休养的,到那时这边统计的数据估计也差不多了,由于算盘和阿拉伯数字的大力推广,计算简化多了,办事效率也就快了。李好和李恪回到杭州的时候正是北方应召而来开荒的人的*,由于杭州现在算南方的总办事处,所以这些人都是直奔杭州而来的,看到城里城外汹涌的人潮,李恪脸上笑开了花,这个广告的效果真正好啊。(未完待续)
这样看来未来几年时间李好都不需要为文工团担心这些事情了,她们做的很好,到时估计市场有了编剧也培养的差不多了,国粹提前得到了发展,只希望它们能够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要没落了。虽然国粹这些东西比较复杂,但是李好还是希望它们能够作为一个文明传承下去,表演者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地位什么的,而不是用所谓的戏子一棍全部打死。
李好在上海停留了几天,原本他是计划停留一天就走的,这种经济开发区对他来说没什么看头的,只要规划好了,招商引资按计划进行了其实其他的也就没多少事情了,更何况上海这边还已经趋向稳定了。只是事情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出现了变化,因为南洋那边给这边码头运来了东西,为了处理这东西所以李好又多停留了几天。
南洋给上海这边运来的是大量的牛,这可是大唐最缺乏的东西了,只是这些牛似乎不是很听话,还有部分是野生的,所以运来的人提前和码头这边打了交道问该怎么处理。他们来询问的时候恰好是李好要准备离开的时候,李好他们一听来了很多耕牛所以就没走了,直接来到码头看下情况。
这一批的船队有十多搜大船还有不少小船,他们原本是要在广州上岸的,可是那边码头的人多,而且这些牛下船后不太听话,怕出问题所以他们下了一船的牛后就直接跟着来上海这边了。反正这些牛到时还是需要李恪来安排的,所以这些牛拉到上海来也没什么关系,只要船上多准备些草料就好了。至于脏点就没关系了,多冲洗几次就好了。
李好上船看了下,那些大船一船装了几十头牛,基本都是一年期左右的小牛多点,这种正好驯养,还有一部分成年牛,这些是驯养过的。所有的船加起来将近有千多头牛。这还只是第一批,后面还有不少。估计到时几十万头应该是没问题了。但是这些牛有野性的,所以需要妥善处理了,要不然也麻烦。
李好一看原来是这事情啊,这个好处理。这个事情对他来说确实不难,往脑袋里一翻,立刻就有这方面的资料出来。牛不听话,给它栓了鼻子就乖了,还不伤牛,这个小时侯去乡下的时候经常看到用绳子牵着牛鼻子跑的。李好把这方法一说,周围的人觉得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而且把牛鼻子穿了会不伤牛?
李好懒的搭理他们,都是一群没有干过农活的人啊。这牛穿鼻子咱们的老祖宗经过多年论证的了。现在还是先把牛安排多点人赶到岸上圈起来再说了,然后叫人去周围找个厉害点的人过来到时给这些牛穿下鼻子,牛穿完鼻子还需要半个月的适应期呢。到时就全都乖乖的了。这牛的发放也要先统计出来的,本着有牛的家庭不需要发放,家境条件不错的也不需要发放,优先照顾孤寡,优先照顾贫穷家庭以及过来开荒的人家。这是一件比较繁琐的事情,也是一件比较劳心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有那么一句说法“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需要预先公告预先登记和审核。虽然这个时代的人都淳朴。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人利益熏心来触碰底线的。
但是让李好预料不及的是栓牛鼻子的人竟然找不到,这太出呼他的意料了,他记忆中商朝就曾经出土过栓牛鼻子的青铜器但是唐朝竟然没有,而且还是没有记载的,想想就郁闷了,不过转念想到华夏文明技术的断代他也只能认了,想想黄帝制作的指南车,竟然到了三国才复原出来,张衡的地震仪竟然完全失传就知道了,没有羊皮纸的记载啊,没有技术的传播和保护的年代就是这样了。看来自己得客串一把牛倌了,还得把技术记录保存下来,要不然这技术估计还得多少年后才能还原出来啊。虽然这样来说对牛有点残忍,但是这些牛都不是驯化的,不用这个很难耕种的,再说这牛还是外国牛,不是大唐牛残忍下也无所谓了,抱着这样的想法李好说服了自己,然后准备给牛栓鼻子了。
李好命人找了有开叉树的地方,准备好了给牛栓鼻子的工具,然后把牛头卡到叉口,把角绑了,然后开始一边栓牛鼻子一边指点被他叫过来学习的人,那里需要注意什么的。栓牛鼻子的东西也被他用竹栓取代了铜环,那东西生锈后对伤口危害比较大,竹栓不会。在他示范了几头牛后,一边学习的人也开始纷纷上阵自己亲自动手了,反正天塌下来还有高官的顶着呢,不就是穿个牛鼻子吗?李好自己以前也没栓过牛鼻子,只是知道流程,所以第一个栓的并不完美,但他毕竟是经常给人做手术的人,所以很快就掌握了窍门。其他几个跟他学习的人就没那么好的心态了,穿了几头牛后才掌握手法和窍门。
李好看着他们操作了一天技术完全熟练起来然后才离开,这个技术其实还适用于从草原那边抢过来的牧牛,一样可以改造成耕牛的。加上曲辕犁的使用,其实现在的耕种节约了不少畜力的,用牧牛代替耕牛并不太难。估计再过两年到时牛的养殖技术的大面积的推广,大唐普通百姓的餐桌上堂堂正正的出现牛肉也不为过了,说不定这个时间还有可能因为南方的捕牛队提前出现。
这些牛的鼻子被栓完后还需要半个多月左右的时间休养的,到那时这边统计的数据估计也差不多了,由于算盘和阿拉伯数字的大力推广,计算简化多了,办事效率也就快了。李好和李恪回到杭州的时候正是北方应召而来开荒的人的*,由于杭州现在算南方的总办事处,所以这些人都是直奔杭州而来的,看到城里城外汹涌的人潮,李恪脸上笑开了花,这个广告的效果真正好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