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刘伯温的大战略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标还不懂他爹说什么,只是觉得人多,没一会儿就哭了起来。
这下子可把老朱吓得手忙脚乱,赶快把孩子交给了夫人,马氏带着朱标下去,大家伙在一起吃了晚饭,却也没有多言,朱文正和李文忠早早下去,他们拖着朱英一起去骑马了。
李贞和大嫂也都告辞,最后就剩下朱元璋和张希孟两个。
他们面面相觑,老朱先笑了,“过年也不得安生啊!”
张希孟一笑,“主公为苍生操劳,这日子还多着哩!”
老朱怔了怔,似乎有些迟疑,却又没有说什么。
“先生,你去刘基那里,他说了什么?这老头可算是悔悟了?”
张希孟笑道:“他不但悔悟了,而且劲儿好像有点大!”
朱元璋不解,“什么意思?”
张希孟一伸手,把刘伯温写的东西掏出来,在老朱面前铺开,两个人一起观看……活神仙能写出什么东西呢?
首先,刘伯温开宗明义,元政失修,海内鼎沸。诚能效法汤武,吊民伐罪,虽一旅之师,百里之地,足以取而代之。
这话说得简单,但却是一切的立论基础,元廷完蛋了,只要策略得当,哪怕只有百里之地,也能夺得天下。
毫无疑问,这是让朱元璋坚定信心,夺取江山。
“这话先生早就说过,李先生,贾先生,还有朱先生他们也都讲过,只能算是老生常谈。”朱元璋淡淡说道,张希孟只是笑,对待同一道题,大家伙的解题思路还是不一样的,只管往下看,刘伯温不会泛泛而论的。
果然第二条,刘伯温就提出应该和韩宋结盟,以韩宋之兵,攻北元之地,让他们彼此消耗,两败俱伤。而朱元璋则是要全力向南,发展壮大。
在这里,刘伯温提出一个看法,可以暂时尊奉韩宋,采用龙凤纪年。
下一条,刘伯温就分析了朱元璋的两大对手,天完势力虽然非比寻常,但是臣强主弱,早晚必生大患。至于张士诚,只是一守成之主,不足为虑。分析到这里,也还是不算什么新奇,毕竟张希孟和朱升等人都看出来了。
但是刘伯温随后来了一句,若攻张士诚,天完必救,腹背受敌,我军危矣!若先灭天完,张士诚必定无胆动兵,坐失良机!
只是这一句话,就看出了水平高低,看出两边的性格缺点不难,但是针锋相对,拿出策略,这就要智慧了。
有人或许会说,难道不能先消灭张士诚吗?
其实这个问题分析起来,还要更加复杂。
张士诚虽然胸无大志,但是在高邮之战中,这家伙的坚韧人尽皆知。全力以赴,攻打张士诚,固然能赢,但是耗费时间太久,彼时天完的兵马杀来,对朱家军来说,太不利了。
毕竟一条长江,顺流而下,用不了几天的时间,就能杀到金陵。
反过来,天完内部乱七八糟,他们固然能战,但若是惨败之后,也会土崩瓦解,维持不了多少时间。
先灭天完,而后消灭张士诚,一统南方!
刘伯温用了不足百字,就把朱元璋谋夺天下的策略讲清楚了,针对四大对手,让韩宋和大元互相消耗,陈张之间,先陈后张。
那朱元璋自身该怎么办呢?
刘伯温接下来写到,金陵六朝古都,虎踞龙盘,帝王之气森森,正是基业所在……耕不忘战,战不忘耕,以耕备战,以战护耕,
耕战结合,所向披靡!
又一项关键的措施被刘伯温提了出来,耕战结合,确实适合如今的朱家军。
老朱也渐渐有了兴趣,他向下浏览,刘伯温连续提了几项重要的建议……通篇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刘伯温这人务实,能提出可行的策略。
比如刘伯温提出减省刑罚,但是他接下来就补充说是元政无道,也就是说,要消除元廷错误的刑罚,而不是简单的降低惩罚那么简单。
还有刘伯温提出要广纳人才,开科取士……但是刘伯温随即主张建立学堂,所有人才,必须先入学,而后才能为官。为官之前,必须考察人才能力,然后才能授官!
看到这里,张希孟都忍不住一阵赞叹。
其实明初的时候,并非只有科举一途,甚至说科举都不是最主要的取士方式。
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有着完整的学习制度。
他们也有积分之法,而且按照积分,在六堂依次往上升迁,如果表现特别好,还要奏请圣裁。
而且还有监生历事的制度,也就是实习,了解政务,免得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
在明朝开国的阶段,国子监生,由监生考中的进士,翰林,比比皆是,他们的能力甚至在一般的进士之上。
即便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这一套学习办法,也是可圈可点,没有什么问题的,最多就是在学习的内容上面,稍微做些调整罢了。
那有人要问了,国子监这么牛,为什么到了明朝中后期,变得人厌狗嫌?尽是一帮废物在里面混日子?
这事情大约可以写成一篇几十万字的论文,大约的体面是国家是怎么失去对人才的掌控权,或者私人办学如何打败官方办学的……
总而言之,就是不断掺沙子,把一些官僚子弟塞入国子监,到了景泰成化之后,干脆准许花钱入学,可以捐粟送监,说白了,就是拿钱换监生功名。
事情到了这一步,国子监也就不出意外废了……而这些建议都是来自朝中的忠正贤臣,他们倒是不贪赃枉法,可是败坏国典,摧毁祖制,下起手来,半点不客气。
而此时刘伯温提出的办学,却是明显为了打击地方的士绅,也是他的报复大计之一。
有了官办学堂这一层,学什么,教什么,都捏在官方手里,而且还可以随时加恩学生,让他们忠心办事。
虽然学堂不能保证百分百忠心,但是念官方学堂,跟念晋商学堂,出来的人,大约是不一样的。
刘伯温主张让蒙童入学,计民授田,编户齐民,建议老朱一心独断,少数强敌,重在发展……
一路看下来,一共十八条谏言,几乎每一条都切中要害,老朱反复看过之后,也不由得赞叹。
“此人诚人才也!”
类似的话,这些文臣也都跟老朱说过,但是能像刘伯温讲得这么全面,却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先生怎么看刘基此人?”
张希孟赞道:“他的才华,十倍于臣啊!”
老朱忍不住哼了一声,“他或有过人之处,但是万万不及张先生……这样吧,就让他给你当副手吧,也负责处理公文事务,以观后效。”
嘚,张希孟的秘书团队又壮大了。
转过天,大年初一,张希孟就主动去找刘伯温,把朱元璋的意思说了一遍。
“伯温先生,在我这里,怕是要委屈你了。”
刘伯温连忙摆手,并且向着帅府深深一躬,随即对张希孟道:“经历在上,那一日经历高论,远在伯温之上,伯温五体投地。只是伯温不识好歹,不明天数,几乎毁家灭族,如今上位能网开一面,不究伯温过错,便是做一个马夫,也是心甘情愿啊!”
张希孟笑道:“伯温先生客气了,你提到了兴学,其实我也早有这个想法,在宣城那边,我订了许多的文房四宝。可是话说回来,要想兴学,不能没有学问大家,不知道伯温先生能不能推荐几个?”
刘伯温一听就道:“要论人才,首推宋濂,此人经学文章,都远在我之上,而且人品方正,学问笃实,是不二之选。除了他之外,还有叶琛,章溢皆是大才,可悉数招来,一同兴学。”
张希孟微微点头,却又略沉吟道:“这样吧,伯温先生写一封推荐的文书,回头你送给李善长,让李先生定夺。”
刘伯温一愣,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就是规矩。李先生还是主公治下,文官之首,我们可以提谏言,但是涉及到人才使用,除了主公直接下令的,其余都要经过李先生,有什么决策,也要李先生负责执行。从今往后,伯温先生多往李先生那边跑跑。跟他多聊聊,没有坏处。”
刘伯温沉吟少许,这才意识到什么,连连点头。
张希孟能跟老朱一家吃年夜饭,自然不是外人,论起来他大约可以甩开李善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是张希孟却很清醒,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做重要的就是规矩。他如果可以越过李善长,那他干脆把李善长的活抢过来好不?
又或者朱元璋治下,有两套体系,一个叫李善长,一个叫张希孟……真要是闹到了这一步,李善长固然没脸,他就好过吗?
张希孟的小心谨慎,让刘伯温吃了一惊。
他虽然不了解朱家军的情况,但是张希孟有多厉害,他还是一清二楚的。
连张希孟都把规矩放在前面,对于刘伯温来说,确实不该心高气傲。
果然,他去找了李善长,把几个人的特长详细说了一遍,最后恭恭敬敬,请李善长决断。
老李自然是欢喜,立刻下令,派人去请,又跟着刘伯温聊了好多,十分亲切。当了这么长时间的牛马,总算是有人尊重他了。
李善长激动跟刘伯温道:“以上位的声势,大可以称王,退一步,也该称国公,伯温以为如何?”
朱标还不懂他爹说什么,只是觉得人多,没一会儿就哭了起来。
这下子可把老朱吓得手忙脚乱,赶快把孩子交给了夫人,马氏带着朱标下去,大家伙在一起吃了晚饭,却也没有多言,朱文正和李文忠早早下去,他们拖着朱英一起去骑马了。
李贞和大嫂也都告辞,最后就剩下朱元璋和张希孟两个。
他们面面相觑,老朱先笑了,“过年也不得安生啊!”
张希孟一笑,“主公为苍生操劳,这日子还多着哩!”
老朱怔了怔,似乎有些迟疑,却又没有说什么。
“先生,你去刘基那里,他说了什么?这老头可算是悔悟了?”
张希孟笑道:“他不但悔悟了,而且劲儿好像有点大!”
朱元璋不解,“什么意思?”
张希孟一伸手,把刘伯温写的东西掏出来,在老朱面前铺开,两个人一起观看……活神仙能写出什么东西呢?
首先,刘伯温开宗明义,元政失修,海内鼎沸。诚能效法汤武,吊民伐罪,虽一旅之师,百里之地,足以取而代之。
这话说得简单,但却是一切的立论基础,元廷完蛋了,只要策略得当,哪怕只有百里之地,也能夺得天下。
毫无疑问,这是让朱元璋坚定信心,夺取江山。
“这话先生早就说过,李先生,贾先生,还有朱先生他们也都讲过,只能算是老生常谈。”朱元璋淡淡说道,张希孟只是笑,对待同一道题,大家伙的解题思路还是不一样的,只管往下看,刘伯温不会泛泛而论的。
果然第二条,刘伯温就提出应该和韩宋结盟,以韩宋之兵,攻北元之地,让他们彼此消耗,两败俱伤。而朱元璋则是要全力向南,发展壮大。
在这里,刘伯温提出一个看法,可以暂时尊奉韩宋,采用龙凤纪年。
下一条,刘伯温就分析了朱元璋的两大对手,天完势力虽然非比寻常,但是臣强主弱,早晚必生大患。至于张士诚,只是一守成之主,不足为虑。分析到这里,也还是不算什么新奇,毕竟张希孟和朱升等人都看出来了。
但是刘伯温随后来了一句,若攻张士诚,天完必救,腹背受敌,我军危矣!若先灭天完,张士诚必定无胆动兵,坐失良机!
只是这一句话,就看出了水平高低,看出两边的性格缺点不难,但是针锋相对,拿出策略,这就要智慧了。
有人或许会说,难道不能先消灭张士诚吗?
其实这个问题分析起来,还要更加复杂。
张士诚虽然胸无大志,但是在高邮之战中,这家伙的坚韧人尽皆知。全力以赴,攻打张士诚,固然能赢,但是耗费时间太久,彼时天完的兵马杀来,对朱家军来说,太不利了。
毕竟一条长江,顺流而下,用不了几天的时间,就能杀到金陵。
反过来,天完内部乱七八糟,他们固然能战,但若是惨败之后,也会土崩瓦解,维持不了多少时间。
先灭天完,而后消灭张士诚,一统南方!
刘伯温用了不足百字,就把朱元璋谋夺天下的策略讲清楚了,针对四大对手,让韩宋和大元互相消耗,陈张之间,先陈后张。
那朱元璋自身该怎么办呢?
刘伯温接下来写到,金陵六朝古都,虎踞龙盘,帝王之气森森,正是基业所在……耕不忘战,战不忘耕,以耕备战,以战护耕,
耕战结合,所向披靡!
又一项关键的措施被刘伯温提了出来,耕战结合,确实适合如今的朱家军。
老朱也渐渐有了兴趣,他向下浏览,刘伯温连续提了几项重要的建议……通篇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刘伯温这人务实,能提出可行的策略。
比如刘伯温提出减省刑罚,但是他接下来就补充说是元政无道,也就是说,要消除元廷错误的刑罚,而不是简单的降低惩罚那么简单。
还有刘伯温提出要广纳人才,开科取士……但是刘伯温随即主张建立学堂,所有人才,必须先入学,而后才能为官。为官之前,必须考察人才能力,然后才能授官!
看到这里,张希孟都忍不住一阵赞叹。
其实明初的时候,并非只有科举一途,甚至说科举都不是最主要的取士方式。
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有着完整的学习制度。
他们也有积分之法,而且按照积分,在六堂依次往上升迁,如果表现特别好,还要奏请圣裁。
而且还有监生历事的制度,也就是实习,了解政务,免得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
在明朝开国的阶段,国子监生,由监生考中的进士,翰林,比比皆是,他们的能力甚至在一般的进士之上。
即便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这一套学习办法,也是可圈可点,没有什么问题的,最多就是在学习的内容上面,稍微做些调整罢了。
那有人要问了,国子监这么牛,为什么到了明朝中后期,变得人厌狗嫌?尽是一帮废物在里面混日子?
这事情大约可以写成一篇几十万字的论文,大约的体面是国家是怎么失去对人才的掌控权,或者私人办学如何打败官方办学的……
总而言之,就是不断掺沙子,把一些官僚子弟塞入国子监,到了景泰成化之后,干脆准许花钱入学,可以捐粟送监,说白了,就是拿钱换监生功名。
事情到了这一步,国子监也就不出意外废了……而这些建议都是来自朝中的忠正贤臣,他们倒是不贪赃枉法,可是败坏国典,摧毁祖制,下起手来,半点不客气。
而此时刘伯温提出的办学,却是明显为了打击地方的士绅,也是他的报复大计之一。
有了官办学堂这一层,学什么,教什么,都捏在官方手里,而且还可以随时加恩学生,让他们忠心办事。
虽然学堂不能保证百分百忠心,但是念官方学堂,跟念晋商学堂,出来的人,大约是不一样的。
刘伯温主张让蒙童入学,计民授田,编户齐民,建议老朱一心独断,少数强敌,重在发展……
一路看下来,一共十八条谏言,几乎每一条都切中要害,老朱反复看过之后,也不由得赞叹。
“此人诚人才也!”
类似的话,这些文臣也都跟老朱说过,但是能像刘伯温讲得这么全面,却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先生怎么看刘基此人?”
张希孟赞道:“他的才华,十倍于臣啊!”
老朱忍不住哼了一声,“他或有过人之处,但是万万不及张先生……这样吧,就让他给你当副手吧,也负责处理公文事务,以观后效。”
嘚,张希孟的秘书团队又壮大了。
转过天,大年初一,张希孟就主动去找刘伯温,把朱元璋的意思说了一遍。
“伯温先生,在我这里,怕是要委屈你了。”
刘伯温连忙摆手,并且向着帅府深深一躬,随即对张希孟道:“经历在上,那一日经历高论,远在伯温之上,伯温五体投地。只是伯温不识好歹,不明天数,几乎毁家灭族,如今上位能网开一面,不究伯温过错,便是做一个马夫,也是心甘情愿啊!”
张希孟笑道:“伯温先生客气了,你提到了兴学,其实我也早有这个想法,在宣城那边,我订了许多的文房四宝。可是话说回来,要想兴学,不能没有学问大家,不知道伯温先生能不能推荐几个?”
刘伯温一听就道:“要论人才,首推宋濂,此人经学文章,都远在我之上,而且人品方正,学问笃实,是不二之选。除了他之外,还有叶琛,章溢皆是大才,可悉数招来,一同兴学。”
张希孟微微点头,却又略沉吟道:“这样吧,伯温先生写一封推荐的文书,回头你送给李善长,让李先生定夺。”
刘伯温一愣,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就是规矩。李先生还是主公治下,文官之首,我们可以提谏言,但是涉及到人才使用,除了主公直接下令的,其余都要经过李先生,有什么决策,也要李先生负责执行。从今往后,伯温先生多往李先生那边跑跑。跟他多聊聊,没有坏处。”
刘伯温沉吟少许,这才意识到什么,连连点头。
张希孟能跟老朱一家吃年夜饭,自然不是外人,论起来他大约可以甩开李善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是张希孟却很清醒,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做重要的就是规矩。他如果可以越过李善长,那他干脆把李善长的活抢过来好不?
又或者朱元璋治下,有两套体系,一个叫李善长,一个叫张希孟……真要是闹到了这一步,李善长固然没脸,他就好过吗?
张希孟的小心谨慎,让刘伯温吃了一惊。
他虽然不了解朱家军的情况,但是张希孟有多厉害,他还是一清二楚的。
连张希孟都把规矩放在前面,对于刘伯温来说,确实不该心高气傲。
果然,他去找了李善长,把几个人的特长详细说了一遍,最后恭恭敬敬,请李善长决断。
老李自然是欢喜,立刻下令,派人去请,又跟着刘伯温聊了好多,十分亲切。当了这么长时间的牛马,总算是有人尊重他了。
李善长激动跟刘伯温道:“以上位的声势,大可以称王,退一步,也该称国公,伯温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