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此时正是水稻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缺了水就意味着影响秋收产量。
起初,众人都以为,这天晴个七八天,自然会有雨。哪只连续晴了半个月,别说一场雨了,天上连朵雨云都没见过。再这么下去,庄稼定会生生枯死在地里,甚至还会颗粒无收。
距离成都府近的乡村,由于地处平原,交通便捷,时常能去县里镇上卖点自家产的土仪布匹等物。加之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水利的建设,农田用水储备充足,一个月的天干倒也抗得过去。
何况平原上的农户每年粮食产量不低,除了上交公粮和自家的嚼用,总能剩下不少。若真的遭遇大旱,朝廷也会拨粮款。就算今年颗粒无收,大部分家庭也能熬下去。
可在平原以外,山区丘陵地带的村里,日子就不好过了。
山区丘陵上的地,每年产的粮食数量远远比不上平原地区。交了公粮后,剩下的粮食只够吃到来年四五月份。也不像平原地区工商业发达,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就算家中有剩余的土仪,拿到镇上也无人问津。家中除了粮食布匹等可以自己产出的物品,基本上没啥值钱的家当,更别说有多余的银钱了。
这些地方基本上无甚水利建设,山地的地形不易储水,山间的溪流是他们唯一的水源。可这会天都干了大半个月了,眼看溪流的河床被晒得龟裂,只剩下几个小水潭,地里的庄稼干死了大片,家中的存粮也快吃完了。灾民们有的继续留在原地啃草根吃野菜;有的则带着一家人,背上最后的粮食去城里或者平原地区讨吃的。
随着旱情越来越严重,不少留守的灾民挖光了野菜,啃光了树皮,自觉此地已无法生存下去,便开始往平原地区进发。
古代交通本就不便捷,好在各镇各县对于农业生产十分重视,生怕延报灾情有损自己的政绩,各级官员在旱情一开始出现时,就不断的像知州反应各地的情况。
往年这个季节,出现干旱天气,也是有的,不过就是没今年这么严重。知州又拿不准今年的旱情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一直在犹豫要不要上报朝廷。要是报得早了,万一过几天就下雨了,那便是欺君罔上了;要是报得晚了,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是吃不了兜着走。比较保险的办法就是等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流民后,再上报朝廷。
等到蜀地的灾情传到京中时,灾民们已经挺近平原地带,开始骚扰各个村庄和城市了。
谁说商人不必看天吃饭来着,冉樱的两个店铺的门可罗雀,一天只有几个客人上门。城中其他铺子的生意也好不到哪去,只有开米粮铺的才生意火爆。
现在成都城里的每户人家都在拼命缩减其他方面的用度,以凑足银子存粮,谁都不知道这旱情会严重到什么程度。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全城百姓都投入到了囤积粮食的浪潮中,自然没啥闲情逸致去光顾各行各业的生意。
这种疯抢的结果便是,粮价疯长,直把各个米粮铺子的老板们乐得睡了会笑醒过来。
幸亏自家早些时候囤了足够的粮食,这会粮食价格已经翻了一倍,且以每天可见的速度增长。
官府为了抑制粮价飙升,特地开了官仓,以平时的价格卖给百姓。可大家却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不是官仓内无粮食,而是积压了多年的粮食,官仓当差的又不注意防虫防鼠。官仓的粮食又陈又烂,有的还发霉发黑,中间夹着着老鼠屎和小石粒,面对这种粮食,大多数人都原意去买贵一倍的私粮。当然,城中还是有好些穷苦人家原意去官仓买。
几天后,逃难的灾民们陆续抵达成都。官府先得了信,拦着灾民不让进城,把所有人都统一安排到粥厂去。由官府开官仓施粥,城中的各个大户也出钱出粮食。连昭觉寺的主持也带着一帮和尚和粮食来,每日在粥厂施粥念经,好不热闹。
幸亏现在天已经热了,省了一笔衣物资助的开销,也省得灾民们受天寒地冻的苦。
来到成都的第一批灾民们经过其他城市的分流,约有七八百人。还有些灾民则在平原的乡下挖草根啃树皮,正在前往成都的路上。
这些灾民们一旦处理不好,往往很容易造成大混乱。若旱情得不到好转,朝廷官府赈灾不力,搞得灾民濒临饿死的边缘,就有人甚至不惜抛去良籍,落草为寇了。
官府很是头疼,现在虽然有粥供着,可看现在这个架势,都已经五月份了,还是一滴雨也没有。灾民肯定会越来越多,官仓中虽然粮食充足,但也架不住这么损耗下去。只盼天快下雨,朝廷的拨的款粮快下来。
这几日城里的粮食价格越发的贵了,粮商们从江南荆楚等地运了大量粮食过来,走到中途就被灾民截去了大半,能顺利运到城中的粮食便成了众人争抢的香饽饽,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因着这段时间店中根本就没生意,干脆关门歇业,日日缩在家中。冉樱看了看原本打算投机倒把买回来的粮食,又想起灾民每日只能喝粥的惨状,终究是不忍心发民难财。
经过前几天的抢粮风波,城中各家各户的粮食基本都囤够了。这会众人之所以还乐此不彼的买粮,不过是为了压住心中的恐慌,加上粮商们一煽动气氛,抢购的人就更多了。
而城中的穷苦人家去官仓买粮,亦是不缺吃的。冉樱便决定把第二批买到粮食全都拿到粥厂去做善事。
除了前世在电视电影里,冉樱从没见过真正的灾民。等到了一家人抬着大铁锅,拉着粮食来到粥厂,才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真正的人间惨剧。
八百多名灾民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以家庭为单位挤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整个粥厂弥漫着一股汗酸味,随处可见面有菜色,饿的皮包骨的灾民躺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甚至还有的灾民拉着家中的女孩,和人贩子们讨价还价。
此时,多张嘴便是多一分负担,卖给人贩子,至少还能得几个小钱。所以,最近人贩子们的生意也很火爆。
接近午时,灾民们紧紧的盯着粥厂的门口,只要一有粥车进入,便如同饿虎扑食般围了过去。
冉樱一家带着粥车来时,见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灾民们差点把门口堵得水泻不通。幸亏有官差开道,才顺利进去,找了位置开始施粥。
城中有不少富户也在施粥,冉家旁边就是与冉敬曾经有过医患纠纷的王家,施粥人正是死而复生的王夫人。
因为王夫人死而复生的事太过于离奇,传的整个成都人尽皆知,大伙都说王夫人是有福报的。连逃难而来的灾民们都知晓了有这么回事,又听说王夫人在家中力排众议,在粮食飞涨之际关了粮铺,直接把店中的米粮运到粥车施粥。连知州大人得知此事后,在口头上狠狠的表扬了一番。
是以,灾民们都对这位王夫人十分感激,王家的粥车前总是排起了长龙,都想沾沾王夫人的福气,祈祷自家能平平安安的渡过灾年。
王家的粥车受欢迎,但奈何僧多粥少,动作慢些的其他灾民,便只好去其他施粥处排队了。
冉樱舀起一勺勺能照得清人影的稀粥,一勺粥里的米粒却少的可怜。唉,想想自己一辈子就从没吃过这么稀的粥,即便是冉家遭遇飞来横祸的那段日子。看着灾民们领到粥后的喜悦,捧起碗来喝得津津有味,饿的发青的脸上全是满足,冉家众人不由得唏嘘不已。
幸亏第二批买的粮食没有拿去倒卖,就算价格翻倍又如何,不过多赚六七十两银子罢了。冉家并不缺四五十两银子,而这些粮食对于灾民而言,却是生命的延续。
冉樱此刻一点都不后悔施粥的决定,对王夫人的举动更是钦佩。
不到两刻钟,冉家带来的两大桶粥便散完了,正准备收拾回家时,冉樱却冷不丁被两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抓住了衣角。
冉樱吓了一跳,低头一看,原来是两个消瘦的小女孩,正可怜巴巴的望着她,年纪约在九岁左右。
“两位妹妹是不是还没吃饱,可姐姐带来的粥已经散完了。”
两个女孩拼命摇头:“不是不是,姐姐,你能不能收留我们?”
作者有话要说:写这章不由得想到了1942,把我看得直哭。有妹子担心会太苦,不忍直视,我不会写这么惨的啦
此时正是水稻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缺了水就意味着影响秋收产量。
起初,众人都以为,这天晴个七八天,自然会有雨。哪只连续晴了半个月,别说一场雨了,天上连朵雨云都没见过。再这么下去,庄稼定会生生枯死在地里,甚至还会颗粒无收。
距离成都府近的乡村,由于地处平原,交通便捷,时常能去县里镇上卖点自家产的土仪布匹等物。加之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水利的建设,农田用水储备充足,一个月的天干倒也抗得过去。
何况平原上的农户每年粮食产量不低,除了上交公粮和自家的嚼用,总能剩下不少。若真的遭遇大旱,朝廷也会拨粮款。就算今年颗粒无收,大部分家庭也能熬下去。
可在平原以外,山区丘陵地带的村里,日子就不好过了。
山区丘陵上的地,每年产的粮食数量远远比不上平原地区。交了公粮后,剩下的粮食只够吃到来年四五月份。也不像平原地区工商业发达,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就算家中有剩余的土仪,拿到镇上也无人问津。家中除了粮食布匹等可以自己产出的物品,基本上没啥值钱的家当,更别说有多余的银钱了。
这些地方基本上无甚水利建设,山地的地形不易储水,山间的溪流是他们唯一的水源。可这会天都干了大半个月了,眼看溪流的河床被晒得龟裂,只剩下几个小水潭,地里的庄稼干死了大片,家中的存粮也快吃完了。灾民们有的继续留在原地啃草根吃野菜;有的则带着一家人,背上最后的粮食去城里或者平原地区讨吃的。
随着旱情越来越严重,不少留守的灾民挖光了野菜,啃光了树皮,自觉此地已无法生存下去,便开始往平原地区进发。
古代交通本就不便捷,好在各镇各县对于农业生产十分重视,生怕延报灾情有损自己的政绩,各级官员在旱情一开始出现时,就不断的像知州反应各地的情况。
往年这个季节,出现干旱天气,也是有的,不过就是没今年这么严重。知州又拿不准今年的旱情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一直在犹豫要不要上报朝廷。要是报得早了,万一过几天就下雨了,那便是欺君罔上了;要是报得晚了,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是吃不了兜着走。比较保险的办法就是等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流民后,再上报朝廷。
等到蜀地的灾情传到京中时,灾民们已经挺近平原地带,开始骚扰各个村庄和城市了。
谁说商人不必看天吃饭来着,冉樱的两个店铺的门可罗雀,一天只有几个客人上门。城中其他铺子的生意也好不到哪去,只有开米粮铺的才生意火爆。
现在成都城里的每户人家都在拼命缩减其他方面的用度,以凑足银子存粮,谁都不知道这旱情会严重到什么程度。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全城百姓都投入到了囤积粮食的浪潮中,自然没啥闲情逸致去光顾各行各业的生意。
这种疯抢的结果便是,粮价疯长,直把各个米粮铺子的老板们乐得睡了会笑醒过来。
幸亏自家早些时候囤了足够的粮食,这会粮食价格已经翻了一倍,且以每天可见的速度增长。
官府为了抑制粮价飙升,特地开了官仓,以平时的价格卖给百姓。可大家却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不是官仓内无粮食,而是积压了多年的粮食,官仓当差的又不注意防虫防鼠。官仓的粮食又陈又烂,有的还发霉发黑,中间夹着着老鼠屎和小石粒,面对这种粮食,大多数人都原意去买贵一倍的私粮。当然,城中还是有好些穷苦人家原意去官仓买。
几天后,逃难的灾民们陆续抵达成都。官府先得了信,拦着灾民不让进城,把所有人都统一安排到粥厂去。由官府开官仓施粥,城中的各个大户也出钱出粮食。连昭觉寺的主持也带着一帮和尚和粮食来,每日在粥厂施粥念经,好不热闹。
幸亏现在天已经热了,省了一笔衣物资助的开销,也省得灾民们受天寒地冻的苦。
来到成都的第一批灾民们经过其他城市的分流,约有七八百人。还有些灾民则在平原的乡下挖草根啃树皮,正在前往成都的路上。
这些灾民们一旦处理不好,往往很容易造成大混乱。若旱情得不到好转,朝廷官府赈灾不力,搞得灾民濒临饿死的边缘,就有人甚至不惜抛去良籍,落草为寇了。
官府很是头疼,现在虽然有粥供着,可看现在这个架势,都已经五月份了,还是一滴雨也没有。灾民肯定会越来越多,官仓中虽然粮食充足,但也架不住这么损耗下去。只盼天快下雨,朝廷的拨的款粮快下来。
这几日城里的粮食价格越发的贵了,粮商们从江南荆楚等地运了大量粮食过来,走到中途就被灾民截去了大半,能顺利运到城中的粮食便成了众人争抢的香饽饽,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因着这段时间店中根本就没生意,干脆关门歇业,日日缩在家中。冉樱看了看原本打算投机倒把买回来的粮食,又想起灾民每日只能喝粥的惨状,终究是不忍心发民难财。
经过前几天的抢粮风波,城中各家各户的粮食基本都囤够了。这会众人之所以还乐此不彼的买粮,不过是为了压住心中的恐慌,加上粮商们一煽动气氛,抢购的人就更多了。
而城中的穷苦人家去官仓买粮,亦是不缺吃的。冉樱便决定把第二批买到粮食全都拿到粥厂去做善事。
除了前世在电视电影里,冉樱从没见过真正的灾民。等到了一家人抬着大铁锅,拉着粮食来到粥厂,才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真正的人间惨剧。
八百多名灾民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以家庭为单位挤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整个粥厂弥漫着一股汗酸味,随处可见面有菜色,饿的皮包骨的灾民躺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甚至还有的灾民拉着家中的女孩,和人贩子们讨价还价。
此时,多张嘴便是多一分负担,卖给人贩子,至少还能得几个小钱。所以,最近人贩子们的生意也很火爆。
接近午时,灾民们紧紧的盯着粥厂的门口,只要一有粥车进入,便如同饿虎扑食般围了过去。
冉樱一家带着粥车来时,见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灾民们差点把门口堵得水泻不通。幸亏有官差开道,才顺利进去,找了位置开始施粥。
城中有不少富户也在施粥,冉家旁边就是与冉敬曾经有过医患纠纷的王家,施粥人正是死而复生的王夫人。
因为王夫人死而复生的事太过于离奇,传的整个成都人尽皆知,大伙都说王夫人是有福报的。连逃难而来的灾民们都知晓了有这么回事,又听说王夫人在家中力排众议,在粮食飞涨之际关了粮铺,直接把店中的米粮运到粥车施粥。连知州大人得知此事后,在口头上狠狠的表扬了一番。
是以,灾民们都对这位王夫人十分感激,王家的粥车前总是排起了长龙,都想沾沾王夫人的福气,祈祷自家能平平安安的渡过灾年。
王家的粥车受欢迎,但奈何僧多粥少,动作慢些的其他灾民,便只好去其他施粥处排队了。
冉樱舀起一勺勺能照得清人影的稀粥,一勺粥里的米粒却少的可怜。唉,想想自己一辈子就从没吃过这么稀的粥,即便是冉家遭遇飞来横祸的那段日子。看着灾民们领到粥后的喜悦,捧起碗来喝得津津有味,饿的发青的脸上全是满足,冉家众人不由得唏嘘不已。
幸亏第二批买的粮食没有拿去倒卖,就算价格翻倍又如何,不过多赚六七十两银子罢了。冉家并不缺四五十两银子,而这些粮食对于灾民而言,却是生命的延续。
冉樱此刻一点都不后悔施粥的决定,对王夫人的举动更是钦佩。
不到两刻钟,冉家带来的两大桶粥便散完了,正准备收拾回家时,冉樱却冷不丁被两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抓住了衣角。
冉樱吓了一跳,低头一看,原来是两个消瘦的小女孩,正可怜巴巴的望着她,年纪约在九岁左右。
“两位妹妹是不是还没吃饱,可姐姐带来的粥已经散完了。”
两个女孩拼命摇头:“不是不是,姐姐,你能不能收留我们?”
作者有话要说:写这章不由得想到了1942,把我看得直哭。有妹子担心会太苦,不忍直视,我不会写这么惨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