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漳州上官月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主神崛起、全职法师、异界直播间、诛天战帝、末世浮生、闲妻不淑、点满力量的我绝不会无用武之地、最强男神(网游)、精灵王的王妃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上官家在漳州,这漳州府地处沿海,是千百年来的出洋贸易的港口,历经汉、唐、宋、元、明诸朝,除了因战乱被暂时禁海,历来就是人们出洋贸易的重要码头,本地人十家倒有九家做出洋贸易生意,或是出海打鱼的渔民。许多人出洋后不再回来,落户于南洋,成为侨民。
清初,清军进入漳州,与占居台湾的郑成功军在此连年征战。郑成功军为了取得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就要占据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沿海一带,所以漳州一时成了清军与郑成功军鏖战的主战场。百姓受战火所累,四处躲避逃亡,再加上清廷为围困郑成功军,想阻断其粮草和生活物资供应,所以在沿海一带实行禁海之策,不许出洋贸易,不许出海打鱼,甚至强迫住在海边的渔民迁入内地,沿海三五十里尽成弃土,渔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许多人被迫下海为盗。
直到康熙年间,郑氏归降,朝廷收复了台湾,沿海战事平息,到康熙中期才开放海禁,漳州百姓才陆续回归,经济逐渐好转。雍正初年,漳州府的百姓历经三、四十年的休养生息,才逐渐恢复一派繁荣景象。
这漳州府近海,府城临九龙江而建,这里本来就是鱼米之乡,盛产各种水果和海鲜,又有砂糖、瓷器、茶叶、铁器、纸张等物产。所以出洋贸易十分的活跃,就是在禁海期,人们也拼着性命偷偷的出海,也没断了下南洋或是与郑成功军的交易。因此漳州城里多数人家都曾有出海的生意或是在南洋有亲友。
上官家本是外来户,是自上官月父辈移居此地的。他家住漳州城南风灵巷,紧邻着九龙江。临江一侧是上官家的铺子,一溜三间门脸,带一后跨院做作坊。后面就是上官家居住的宅院,这是一套两进院落,一前一后两个不大的天井形成了由四面房屋围成的两个院落,大门开在风灵巷,巷子并不宽大,院门一侧有一株逾百年的大榕树,枝桠伸展,已是遮天蔽日。
见上官月回来,妻子雪莹与女儿翠儿迎出来,翠儿欢叫着扑进爸爸的怀里,一条小小的牧羊犬跟在后面摇着尾巴“汪!汪!”的欢叫。雪莹忙将丈夫迎进家中,看着风尘仆仆的丈夫领回一个小男孩,雪莹诧异的问:
“这孩子是……?”
上官月将朱枚拉过来,推到雪莹跟前,
“这孩子叫朱枚,是我在路上遇到的孤儿,看他险些冻饿而死,才将他救下,已经认作义子了。”
接着又对朱枚说:
“快来见过你义母。”
朱枚见眼前的中年妇人温文尔雅,端庄慈祥,正面露微笑看着自己,心中不由想起自己故去的母亲,听见义父的招呼,定一定神,忙趋前一步扑翻身便拜,口中叫着,
“孩儿拜见母亲。”
雪莹连忙一把将朱枚拉起来,仔细端详,见他小小年纪,模样长得十分清秀,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只是经历坎坷,历经风霜,身子板显得消瘦,看着他问道:
“孩子,你家在哪里?家中没有亲人了吗?”
朱枚闻听不禁黯然神伤,眼圈一红,低下头喃喃地说:
“我家在武进县甘家塘,父母被强盗害死了,只有个比我大两岁的哥哥,我俩逃难出来,已经失散了。”
一五一十的将家中被强盗打劫,父母被害,两兄弟在老仆的护持下才逃出来,哥俩儿在逃难中又失散,自己只好到处流浪乞讨的经过述说给站在眼前的义母听。心中想着苦命的爹娘惨死在贼人手中,自己已是孤儿无依无靠,更是伤心欲绝,情不自禁大哭起来。翠儿在一旁见状,急忙过来安慰他:
“小哥哥不要哭,有我在没人敢欺负你。”
看着天真的翠儿,朱枚不禁又破涕为笑。雪莹听着朱枚述说自己的身世如此悲惨也受到感染,眼泪也禁不住掉下来。一边擦泪一边将两个孩子拦在怀里,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越看心中越是喜欢,对朱枚说:
“好孩子,如今这里就是你的家,再没人敢欺负你了,以后慢慢找机会再去寻找你的哥哥。”
又拉过翠儿对朱枚说:
“这是翠儿,今年六岁,不知小哥哥今年几岁了?”
“我今年八岁。”
“唔,你大两岁,以后你们就兄妹相称好了。”
又转身对上官月说:
“孩子既到我家,不妨随着姓上官,”
上官月点头答应着,
“是啊!我在路上也这样想过。”
雪莹看着朱枚问:
“孩子你看如何?”
朱枚连连点头,
“是,孩儿听从义父义母的安排。”
“好吧,”
雪莹对上官月说:
“我们在家中就唤他枚儿吧。”
翠儿在一旁看着朱枚接过来说:
“那我就叫你枚儿哥哥了。”
枚儿擦拭一下眼泪,看着身边一再宽慰自己的小妹妹,轻声说:
“好的,翠儿妹妹。”
自此朱枚改称上官枚。说着话,翠儿拉着上官枚的手向外跑,悄悄对上官枚说:
“枚儿哥哥,快来和我的‘虎儿’认识一下。”
原来那条牧羊犬叫虎儿,在翠儿的引导下,上官枚轻轻的抚摸着虎儿,渐渐的熟悉起来,一样的向他摇着尾巴。
晚饭后,雪莹烧好热汤,让父子俩儿都好好洗去一路的风尘。安排好两个孩子歇息,雪莹取过一些布料在灯下给枚儿裁剪衣服,忽然想起一件事,转过身来对丈夫说:
“月哥,我看这孩子挺灵透的,该送他去上学读书才是,连翠儿也去上两年,好歹也能认些字。”
上官月一边翻看着带回来的‘镜史’一边点点头说:
“我在路上问过他,他家原也是书香门第,在家已念过两年书,在路上我也这么想,应该让他接着念下去,如果翠儿要去也正好有个伴儿。”
雪莹停下手中活计,看着上官月说:
“我早就想和你商量,我听说府前街下南洋的张老琬、张老琯兄弟家里有个馆,请的老夫子有些名气,前几日邻居刘婆婆还曾提到,要送她孙儿去那儿上学读书,明日你也到那儿问问看。”
上官月放下手中的书,看着自己的妻子,
“好吧!我也正要去老琯二哥那儿看看,这张老琬下南洋已有些年没回来了,年初还曾托人捎信与我,要我到南洋去转转,不知近来有消息没有。那我明日就去老琯那儿去问问看。”
张家与上官家在上一辈就是邻居,过从甚密。张老琬、张老琯兄弟二人与上官月是儿时的玩伴儿。张老琬兄弟的父辈就做出洋贸易的生意,在顺治、康熙年间实行禁海时,就偷偷的做,后来在康熙二十四年开放海禁,张家的出洋贸易就越做越红火,自家打造了十几条出洋的海船,在泉州、广州、福州等地都有张家的洋货店分号。其老父故去后,张老琬兄弟二人也已成年,就由张老琬专管出洋贸易,张老琯专管各地洋货店分号,兄弟二人各掌一部分事务。后来张老琬出洋在爪哇落了户,轻易不回来,只是偶尔回家省亲,家中只有张老琯照顾生意。在漳州张家也是数得上的大户人家,在城南府前街建有一处宅院,前后五进院落,连跨院有百十间房子。
上官月与张家兄弟年龄差不多,只是张老琬比上官月大两岁,上官月与张老琯同岁。三人小时侯常在一起玩耍,直至上官月被送去莆田张鸣桥家习武才分开。
张老琬幼时读书不多,大一些就随父经商,在经商方面十分的精明。跟着人出过几次洋,对出洋贸易极感兴趣。老父亡故后接过家中的生意时不过二十五六岁,渐渐在爪哇站稳了脚跟,而且在爪哇又续娶了一妻三妾,修建了宅院,经营着店铺和船厂、糖厂、酒厂,生意十分的火爆。其兄弟张老琯也善于经营,在广州、泉州、福州和漳州有大小十来处店铺,与哥哥配合着经营洋货。
两兄弟自幼与上官月交好,两家长相往来,如亲兄弟一般。上官月是当地有名的能工巧匠,张家船上的罗盘都是经上官月之手精心制作。后来上官家搬到九龙江边风灵巷,离张家远了些,但还是没断了来往。
张老琬近来没有消息,只有他的兄弟张老琯在家。这哥俩与上官月是多年好友,一别几个月,自是互道别后思念。张老琯只比上官月大几个月,见了面上官月对张老琯以二哥相称,老琯忙将上官月让进客厅,
“贤弟出去了有两三个月吧?刚回来么?”
“是啊,已是两个半月,昨日才刚到家,先到二哥这儿探望。”
说着,将手中提着的一竹篮物品递过去,
“这是兄弟自苏州带来的一点特产,请二哥尝尝。”
老琯接过来,笑着说:
“你我兄弟不要这么客气,还劳你这么惦着我。”
“这里面是洞庭碧螺春茶,二哥尝尝吧。”
张老琯将茶叶包打开看了看,闻了闻,
“唔,清香扑鼻,好茶叶!这茶是产自苏州么?”
“是,这茶产自苏州吴县,据说只有太湖中洞庭山产的茶才是正宗的碧螺春。你看这茶叶外形卷曲如毛螺。相传此茶在采摘时,采茶女将采下的茶叶放在胸口的衣襟之内,新鲜的茶叶由于得到体温的热气,散发出极浓的香味,被称为‘吓煞人香’。后来康熙皇帝南下来到苏州,驻跸太湖,苏州地方官进献当地这名茶‘吓煞人香’,得到皇上的赞赏,不过皇上嫌其名不雅,特赐名‘碧螺春’。”
张老琯微笑着将茶收起,
“这茶能得到皇上赞赏,必是上等好茶,那我可要好好尝尝此茶怎样?多谢贤弟所赐了。这趟苏州行可有收获么?”
“唉,我只是听说苏州有制作眼镜的作坊,所以才兴心去看一看,顺便去看看老友黄履庄。”
张老琯微微点点头,
“唔,我曾听你提起过这位黄老先生。”
“是,我也是有几年没见他了想借此顺便看看他。到了苏州转了转,看那里的制镜作坊倒是有几家,但技艺精湛的不多。后来黄履庄也说,在苏州孙家的铺子是多年的老铺子,制镜技艺精湛,但其老主人早已过世,只留下了一部论述制镜方法的书,叫《镜史》。正巧,在黄履庄那儿遇到孙家后人,就让他带着我看了孙家的制镜作坊,这才对制镜技术有了些认识,而且在孙家作坊,我有幸得到一部‘镜史’。”
看老琯将功夫茶沏好,拿起抿了一口接着说下去,
“听孙家后人说,孙家老主人名唤孙云球,英年早逝,听说四十年前故去时才三十二岁,活到今天才不过七十多岁,与黄履庄年纪相仿,而且与黄老是朋友。我跑这一趟可惜不能一睹其真容。这孙师傅钻研西方制镜术多年,又独自研究制作了望远之镜、放大之镜等几十种。所以才留下了这部论述制镜术的著作。据其后人说,此书还是在孙云球故去之后,由其母将书稿整理并亲自作序刊刻出版。”
张老琯听了也是连连摇头叹息,
“如此人才英年早逝,可惜了。”
二人感慨了一番。上官月这时才将来意说明,
“我这次来是为孩子读书之事。听说二哥这里的蒙馆请了个有名气的老夫子,我想将翠儿送来读书,不知行不行?”
张老琯连忙说:
“那还用说,翠儿就如我的女儿一样,三弟只管送来吧。”
上官月又接着说:
“只是我这趟出门回程时还救了个孩子,已收为义子,也要一块儿送来在此读书。”
说着又将在路上救下朱枚的经过告诉了老琯,老琯听了也是对上官月十分钦佩,
“难得三弟有如此善心,尽管送来便是,就是孩子们的午饭也不劳三弟操心,我这里自会安排。只是老夫子的束脩需当面与老夫子商议。”
张家的蒙馆请的老夫子姓高名翔,康熙四十年的秀才,考了多年再不曾中举,只得开蒙馆为生,已教了半辈子书,如今已是年近六旬,馆内现有六七个学生。将高老夫子请过来,上官月见这老夫子身量不高,十分的消瘦,已是满脸的皱纹,颌下留着稀稀拉拉的山羊胡子,不过两眼还是炯炯有神,说话的底气还是挺足。过来见过礼,向老夫子说明来意。老夫子倒是非常爽快,立时答应下来,
“明日就可以把公子和小姐送过来,我要看看他们的书念到何程度了,也好因材施教。”
上官月恭恭敬敬的对老夫子说:
“孩子尚幼小,赖老夫子多下工夫教导,有淘气之时尽管责打教训。”
“好,好,不劳东家叮嘱,我定然会严加管束孩子们的学习,有何不到之处还请东家谅解。”
与老夫子商量好,两个孩子定了一年十二两银子的束脩。自此枚儿、翠儿在此上学读书不提。
上官月夫妻俩又在两孩子放学后教他们习武练功,为的是强身健体,也是备一些防身之术。枚儿自到上官家,有雪莹照料,生活安定,吃得饱穿得暖,身体日渐恢复,小脸渐圆,身子板渐粗壮,俨然有了男子汉气概。
小兄妹俩每日一起到学堂读书,回来在父母的督导下习武练功。那时女人时兴缠足,但翠儿没有缠足,一是闽南一带水上人家居多,女人要上船,不能缠足,上官家又是习武之家,因此翠儿是一双天足。
这翠儿生性又活泼好动,读书之余一味的缠着枚儿比武打斗,上官枚拿起大哥哥的样子,处处让着翠儿这个小妹妹,每日处的倒是十分的欢乐,所以上官枚这时也暂时将家中的不幸放在了一边。见两个孩子日渐亲密,如亲兄妹一般,让上官月俩口儿看在眼里,心中也是十分高兴。
上官月每日自去打点自己的铺子。上官家的铺子有一招牌,上书“华阳老铺”,一溜三间门脸,一个后院,还有三间正房四间厢房,是作坊,院子搭着天棚,天棚下是烘炉,在这里打制船上用的锚具、锁链、农具等各类机械。
上官月跟前还有两个徒弟,二人都是本地人,大徒弟林四宝,二徒弟韩洋,既跟着上官月学铁器等诸般机械制作,又跟着上官月习武。二人都是二十刚出头,都是细腰乍背,又精明强干的壮小伙儿,已经拜师五六年时间。平时活计不多时只有这两个徒弟支撑着铺子,活计忙时也雇佣几个临时帮手。除了制作一些农活、水利等农用机械之外,诸如船上用的罗盘之类的精细器物,上官的铺子也可为船上制作。因为漳州是海运港口码头,附近又有不少造船的作坊,所以他这铺子的生意还是很兴旺的。上官月每日指导着两个徒弟劳作,遇到一些精细活儿时,也免不了自己亲自动手。
上官家在漳州,这漳州府地处沿海,是千百年来的出洋贸易的港口,历经汉、唐、宋、元、明诸朝,除了因战乱被暂时禁海,历来就是人们出洋贸易的重要码头,本地人十家倒有九家做出洋贸易生意,或是出海打鱼的渔民。许多人出洋后不再回来,落户于南洋,成为侨民。
清初,清军进入漳州,与占居台湾的郑成功军在此连年征战。郑成功军为了取得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就要占据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沿海一带,所以漳州一时成了清军与郑成功军鏖战的主战场。百姓受战火所累,四处躲避逃亡,再加上清廷为围困郑成功军,想阻断其粮草和生活物资供应,所以在沿海一带实行禁海之策,不许出洋贸易,不许出海打鱼,甚至强迫住在海边的渔民迁入内地,沿海三五十里尽成弃土,渔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许多人被迫下海为盗。
直到康熙年间,郑氏归降,朝廷收复了台湾,沿海战事平息,到康熙中期才开放海禁,漳州百姓才陆续回归,经济逐渐好转。雍正初年,漳州府的百姓历经三、四十年的休养生息,才逐渐恢复一派繁荣景象。
这漳州府近海,府城临九龙江而建,这里本来就是鱼米之乡,盛产各种水果和海鲜,又有砂糖、瓷器、茶叶、铁器、纸张等物产。所以出洋贸易十分的活跃,就是在禁海期,人们也拼着性命偷偷的出海,也没断了下南洋或是与郑成功军的交易。因此漳州城里多数人家都曾有出海的生意或是在南洋有亲友。
上官家本是外来户,是自上官月父辈移居此地的。他家住漳州城南风灵巷,紧邻着九龙江。临江一侧是上官家的铺子,一溜三间门脸,带一后跨院做作坊。后面就是上官家居住的宅院,这是一套两进院落,一前一后两个不大的天井形成了由四面房屋围成的两个院落,大门开在风灵巷,巷子并不宽大,院门一侧有一株逾百年的大榕树,枝桠伸展,已是遮天蔽日。
见上官月回来,妻子雪莹与女儿翠儿迎出来,翠儿欢叫着扑进爸爸的怀里,一条小小的牧羊犬跟在后面摇着尾巴“汪!汪!”的欢叫。雪莹忙将丈夫迎进家中,看着风尘仆仆的丈夫领回一个小男孩,雪莹诧异的问:
“这孩子是……?”
上官月将朱枚拉过来,推到雪莹跟前,
“这孩子叫朱枚,是我在路上遇到的孤儿,看他险些冻饿而死,才将他救下,已经认作义子了。”
接着又对朱枚说:
“快来见过你义母。”
朱枚见眼前的中年妇人温文尔雅,端庄慈祥,正面露微笑看着自己,心中不由想起自己故去的母亲,听见义父的招呼,定一定神,忙趋前一步扑翻身便拜,口中叫着,
“孩儿拜见母亲。”
雪莹连忙一把将朱枚拉起来,仔细端详,见他小小年纪,模样长得十分清秀,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只是经历坎坷,历经风霜,身子板显得消瘦,看着他问道:
“孩子,你家在哪里?家中没有亲人了吗?”
朱枚闻听不禁黯然神伤,眼圈一红,低下头喃喃地说:
“我家在武进县甘家塘,父母被强盗害死了,只有个比我大两岁的哥哥,我俩逃难出来,已经失散了。”
一五一十的将家中被强盗打劫,父母被害,两兄弟在老仆的护持下才逃出来,哥俩儿在逃难中又失散,自己只好到处流浪乞讨的经过述说给站在眼前的义母听。心中想着苦命的爹娘惨死在贼人手中,自己已是孤儿无依无靠,更是伤心欲绝,情不自禁大哭起来。翠儿在一旁见状,急忙过来安慰他:
“小哥哥不要哭,有我在没人敢欺负你。”
看着天真的翠儿,朱枚不禁又破涕为笑。雪莹听着朱枚述说自己的身世如此悲惨也受到感染,眼泪也禁不住掉下来。一边擦泪一边将两个孩子拦在怀里,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越看心中越是喜欢,对朱枚说:
“好孩子,如今这里就是你的家,再没人敢欺负你了,以后慢慢找机会再去寻找你的哥哥。”
又拉过翠儿对朱枚说:
“这是翠儿,今年六岁,不知小哥哥今年几岁了?”
“我今年八岁。”
“唔,你大两岁,以后你们就兄妹相称好了。”
又转身对上官月说:
“孩子既到我家,不妨随着姓上官,”
上官月点头答应着,
“是啊!我在路上也这样想过。”
雪莹看着朱枚问:
“孩子你看如何?”
朱枚连连点头,
“是,孩儿听从义父义母的安排。”
“好吧,”
雪莹对上官月说:
“我们在家中就唤他枚儿吧。”
翠儿在一旁看着朱枚接过来说:
“那我就叫你枚儿哥哥了。”
枚儿擦拭一下眼泪,看着身边一再宽慰自己的小妹妹,轻声说:
“好的,翠儿妹妹。”
自此朱枚改称上官枚。说着话,翠儿拉着上官枚的手向外跑,悄悄对上官枚说:
“枚儿哥哥,快来和我的‘虎儿’认识一下。”
原来那条牧羊犬叫虎儿,在翠儿的引导下,上官枚轻轻的抚摸着虎儿,渐渐的熟悉起来,一样的向他摇着尾巴。
晚饭后,雪莹烧好热汤,让父子俩儿都好好洗去一路的风尘。安排好两个孩子歇息,雪莹取过一些布料在灯下给枚儿裁剪衣服,忽然想起一件事,转过身来对丈夫说:
“月哥,我看这孩子挺灵透的,该送他去上学读书才是,连翠儿也去上两年,好歹也能认些字。”
上官月一边翻看着带回来的‘镜史’一边点点头说:
“我在路上问过他,他家原也是书香门第,在家已念过两年书,在路上我也这么想,应该让他接着念下去,如果翠儿要去也正好有个伴儿。”
雪莹停下手中活计,看着上官月说:
“我早就想和你商量,我听说府前街下南洋的张老琬、张老琯兄弟家里有个馆,请的老夫子有些名气,前几日邻居刘婆婆还曾提到,要送她孙儿去那儿上学读书,明日你也到那儿问问看。”
上官月放下手中的书,看着自己的妻子,
“好吧!我也正要去老琯二哥那儿看看,这张老琬下南洋已有些年没回来了,年初还曾托人捎信与我,要我到南洋去转转,不知近来有消息没有。那我明日就去老琯那儿去问问看。”
张家与上官家在上一辈就是邻居,过从甚密。张老琬、张老琯兄弟二人与上官月是儿时的玩伴儿。张老琬兄弟的父辈就做出洋贸易的生意,在顺治、康熙年间实行禁海时,就偷偷的做,后来在康熙二十四年开放海禁,张家的出洋贸易就越做越红火,自家打造了十几条出洋的海船,在泉州、广州、福州等地都有张家的洋货店分号。其老父故去后,张老琬兄弟二人也已成年,就由张老琬专管出洋贸易,张老琯专管各地洋货店分号,兄弟二人各掌一部分事务。后来张老琬出洋在爪哇落了户,轻易不回来,只是偶尔回家省亲,家中只有张老琯照顾生意。在漳州张家也是数得上的大户人家,在城南府前街建有一处宅院,前后五进院落,连跨院有百十间房子。
上官月与张家兄弟年龄差不多,只是张老琬比上官月大两岁,上官月与张老琯同岁。三人小时侯常在一起玩耍,直至上官月被送去莆田张鸣桥家习武才分开。
张老琬幼时读书不多,大一些就随父经商,在经商方面十分的精明。跟着人出过几次洋,对出洋贸易极感兴趣。老父亡故后接过家中的生意时不过二十五六岁,渐渐在爪哇站稳了脚跟,而且在爪哇又续娶了一妻三妾,修建了宅院,经营着店铺和船厂、糖厂、酒厂,生意十分的火爆。其兄弟张老琯也善于经营,在广州、泉州、福州和漳州有大小十来处店铺,与哥哥配合着经营洋货。
两兄弟自幼与上官月交好,两家长相往来,如亲兄弟一般。上官月是当地有名的能工巧匠,张家船上的罗盘都是经上官月之手精心制作。后来上官家搬到九龙江边风灵巷,离张家远了些,但还是没断了来往。
张老琬近来没有消息,只有他的兄弟张老琯在家。这哥俩与上官月是多年好友,一别几个月,自是互道别后思念。张老琯只比上官月大几个月,见了面上官月对张老琯以二哥相称,老琯忙将上官月让进客厅,
“贤弟出去了有两三个月吧?刚回来么?”
“是啊,已是两个半月,昨日才刚到家,先到二哥这儿探望。”
说着,将手中提着的一竹篮物品递过去,
“这是兄弟自苏州带来的一点特产,请二哥尝尝。”
老琯接过来,笑着说:
“你我兄弟不要这么客气,还劳你这么惦着我。”
“这里面是洞庭碧螺春茶,二哥尝尝吧。”
张老琯将茶叶包打开看了看,闻了闻,
“唔,清香扑鼻,好茶叶!这茶是产自苏州么?”
“是,这茶产自苏州吴县,据说只有太湖中洞庭山产的茶才是正宗的碧螺春。你看这茶叶外形卷曲如毛螺。相传此茶在采摘时,采茶女将采下的茶叶放在胸口的衣襟之内,新鲜的茶叶由于得到体温的热气,散发出极浓的香味,被称为‘吓煞人香’。后来康熙皇帝南下来到苏州,驻跸太湖,苏州地方官进献当地这名茶‘吓煞人香’,得到皇上的赞赏,不过皇上嫌其名不雅,特赐名‘碧螺春’。”
张老琯微笑着将茶收起,
“这茶能得到皇上赞赏,必是上等好茶,那我可要好好尝尝此茶怎样?多谢贤弟所赐了。这趟苏州行可有收获么?”
“唉,我只是听说苏州有制作眼镜的作坊,所以才兴心去看一看,顺便去看看老友黄履庄。”
张老琯微微点点头,
“唔,我曾听你提起过这位黄老先生。”
“是,我也是有几年没见他了想借此顺便看看他。到了苏州转了转,看那里的制镜作坊倒是有几家,但技艺精湛的不多。后来黄履庄也说,在苏州孙家的铺子是多年的老铺子,制镜技艺精湛,但其老主人早已过世,只留下了一部论述制镜方法的书,叫《镜史》。正巧,在黄履庄那儿遇到孙家后人,就让他带着我看了孙家的制镜作坊,这才对制镜技术有了些认识,而且在孙家作坊,我有幸得到一部‘镜史’。”
看老琯将功夫茶沏好,拿起抿了一口接着说下去,
“听孙家后人说,孙家老主人名唤孙云球,英年早逝,听说四十年前故去时才三十二岁,活到今天才不过七十多岁,与黄履庄年纪相仿,而且与黄老是朋友。我跑这一趟可惜不能一睹其真容。这孙师傅钻研西方制镜术多年,又独自研究制作了望远之镜、放大之镜等几十种。所以才留下了这部论述制镜术的著作。据其后人说,此书还是在孙云球故去之后,由其母将书稿整理并亲自作序刊刻出版。”
张老琯听了也是连连摇头叹息,
“如此人才英年早逝,可惜了。”
二人感慨了一番。上官月这时才将来意说明,
“我这次来是为孩子读书之事。听说二哥这里的蒙馆请了个有名气的老夫子,我想将翠儿送来读书,不知行不行?”
张老琯连忙说:
“那还用说,翠儿就如我的女儿一样,三弟只管送来吧。”
上官月又接着说:
“只是我这趟出门回程时还救了个孩子,已收为义子,也要一块儿送来在此读书。”
说着又将在路上救下朱枚的经过告诉了老琯,老琯听了也是对上官月十分钦佩,
“难得三弟有如此善心,尽管送来便是,就是孩子们的午饭也不劳三弟操心,我这里自会安排。只是老夫子的束脩需当面与老夫子商议。”
张家的蒙馆请的老夫子姓高名翔,康熙四十年的秀才,考了多年再不曾中举,只得开蒙馆为生,已教了半辈子书,如今已是年近六旬,馆内现有六七个学生。将高老夫子请过来,上官月见这老夫子身量不高,十分的消瘦,已是满脸的皱纹,颌下留着稀稀拉拉的山羊胡子,不过两眼还是炯炯有神,说话的底气还是挺足。过来见过礼,向老夫子说明来意。老夫子倒是非常爽快,立时答应下来,
“明日就可以把公子和小姐送过来,我要看看他们的书念到何程度了,也好因材施教。”
上官月恭恭敬敬的对老夫子说:
“孩子尚幼小,赖老夫子多下工夫教导,有淘气之时尽管责打教训。”
“好,好,不劳东家叮嘱,我定然会严加管束孩子们的学习,有何不到之处还请东家谅解。”
与老夫子商量好,两个孩子定了一年十二两银子的束脩。自此枚儿、翠儿在此上学读书不提。
上官月夫妻俩又在两孩子放学后教他们习武练功,为的是强身健体,也是备一些防身之术。枚儿自到上官家,有雪莹照料,生活安定,吃得饱穿得暖,身体日渐恢复,小脸渐圆,身子板渐粗壮,俨然有了男子汉气概。
小兄妹俩每日一起到学堂读书,回来在父母的督导下习武练功。那时女人时兴缠足,但翠儿没有缠足,一是闽南一带水上人家居多,女人要上船,不能缠足,上官家又是习武之家,因此翠儿是一双天足。
这翠儿生性又活泼好动,读书之余一味的缠着枚儿比武打斗,上官枚拿起大哥哥的样子,处处让着翠儿这个小妹妹,每日处的倒是十分的欢乐,所以上官枚这时也暂时将家中的不幸放在了一边。见两个孩子日渐亲密,如亲兄妹一般,让上官月俩口儿看在眼里,心中也是十分高兴。
上官月每日自去打点自己的铺子。上官家的铺子有一招牌,上书“华阳老铺”,一溜三间门脸,一个后院,还有三间正房四间厢房,是作坊,院子搭着天棚,天棚下是烘炉,在这里打制船上用的锚具、锁链、农具等各类机械。
上官月跟前还有两个徒弟,二人都是本地人,大徒弟林四宝,二徒弟韩洋,既跟着上官月学铁器等诸般机械制作,又跟着上官月习武。二人都是二十刚出头,都是细腰乍背,又精明强干的壮小伙儿,已经拜师五六年时间。平时活计不多时只有这两个徒弟支撑着铺子,活计忙时也雇佣几个临时帮手。除了制作一些农活、水利等农用机械之外,诸如船上用的罗盘之类的精细器物,上官的铺子也可为船上制作。因为漳州是海运港口码头,附近又有不少造船的作坊,所以他这铺子的生意还是很兴旺的。上官月每日指导着两个徒弟劳作,遇到一些精细活儿时,也免不了自己亲自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