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推荐阅读:剑来、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一念永恒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回到平日里批阅奏章的书房后,嬴政深感朝会之出乎意料,立即派赵高去召李斯和王贲前来书房议事!
见到书房后,李斯拱手道:"博士学宫联具请行封建,本在臣下意料之中不足为奇。战国末世改制,若是没有分封制的声音,反倒是怪事了。不过左丞相王绾不事先知会陛下,而是突兀力在朝堂上发难,这才是真正的棘手。"
"老丞相历来与闻决策,该当明白君上图治趋向。如今突兀转向分封制,很有可能会引发大局动荡生变。"王贲不是李斯这样的谋臣,他看问题的角度一向以国家安危为主,"此间动荡与其说是迟滞郡县制的推行,毋宁说是为天下复辟者反对郡县制立下了一个新的根基,后患多多。"
在书房值守的蒙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绾突兀发难,很有可能是受了博士们煽惑,未必是自家真心主张;其中根源,说不定是王绾自觉新政轴心不在丞相府所致。"
"不。你们三人关于王绾的意见有三处须得澄清。"一直凝神倾听的嬴政轻轻叩著书案:"其一,王绾之举,绝非突兀。其二,王绾主张,绝非复辟。其三,王绾之心,绝非自觉权力失落。不明乎此,便不能妥善处置双方的纷争。"
"君上三说,依据何在,还请明示。"王贲一如既往地直率道。
"先说其一。"嬴政顺手从文卷如山的旁案拖过一只早已打开的长大铜匣,拿出一卷竹简展开在案头:"这是《吕氏春秋》,你们两位可能不熟,不过廷尉该当明白。《吕氏春秋》明白主张封建制,而且是众封建,诸侯封得越多越好。王绾素来信奉吕学,未尝着意隐瞒。当此之时,王绾必感事关重大,而又无法说服我等君臣,故联手博士,形成朝议对峙,逼交公议而决。显然,老丞相是有备而来。三位皆曰突兀,根由在于忽视了王绾的治学根基,觉得他没有理由主张分封制。可是如此?"
"君上明察!"三人异口同声的回答,其中李斯棉有愧色。
"再说其二。"嬴政指点着案头书卷:"王绾主张分封制,乃是基于治国学说,基于安秦的另一条思路!而非基于复辟远古旧制,更非基于复辟六国旧制。此与当年文信侯根基同一。而六国王族、世族鼓荡封建诸侯,则是明白复辟。即便是博士学宫七十博士主张封建诸侯,其中大半也是基于治学信奉之不同,并非世族复辟之论。"
"君上明察!"
"再说其三。"嬴政又从旁案拖过一只木匣,拿出一卷对三人说道:"灭楚之前,老丞相曾经向我****,理由便是'治事无长策,步履迟滞';。十余年来,老丞相勉力支撑,未尝有一事掣肘,纵无大刀阔斧,亦绝非纠缠权力进退之辈。"
"臣之指斥,草率过甚!"见到王绾的请退书后,蒙毅当即肃然长跪,拱手如对王绾致歉。
"凡此者三,决我方略。"嬴政对蒙毅淡淡点头一笑,继续道:"其一,王绾有吕学根基,此次朝议乃是有备而发,两制之争当认真论争,绝不能草率从事。其二,老丞相与博士等人并非六国王族世族之复辟,两制之争当以政见歧异待之。其三,老丞相此举非关私欲,两制之争不涉国政权力。"
"臣等赞同!"
李斯看着嬴政心悦诚服而面带愧色的拱手道:"王绾之于吕学,臣疏忽若此,深为惭愧!今据君上处置两争之三则方略,臣以为其中根本在第二则,即以政见歧异待之。既为政见之争,必涉吕学与诸家之道。此,臣之所长也。臣自请为主力,与老丞相在朝堂众臣面前争一争这其中的是非曲直。"
"廷尉主力,正当其时!"王贲拍掌大笑。
"听说《吕氏春秋》乃廷尉当年总纂,正当其人!"蒙毅也和了一句。
"好!廷尉主战。"嬴政一拍案:"不过此事事关重大,不能让廷尉孤军独战。"
"陛下毋忧,臣下自当妥为谋划。"不期用了新称谓,李斯自己也笑了。
"臣等与廷尉协力!"王贲蒙毅立即跟上。
"好!两制之争乃华夏根本,务求全胜!"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李斯王贲蒙毅不期然异口同声冒出一句久违了的老秦誓言,一时君臣四人的眼睛都潮湿了。片刻默然,嬴政喊赵高上酒。赵高捧来四爵老秦酒,君臣四人汩汩痛饮而下。饮罢,三人向嬴政躬身行了一礼,随后便匆匆散去各自忙碌了。
在嬴政君臣四人筹划之时,各署议治的消息也纷纷激荡开来。蒙毅总司中枢,络绎不绝的消息都是"本署多以封建诸侯为是,以郡县制为非"。蒙毅非但详细阅读了每一份呈报进皇城的议治书,还亲自赶赴丞相府、上将军府、大田令府、司空府、司寇府、内史府、博士学宫七大最主要官邸听了各方议治论政,几日奔波下来蒙毅对于种种纷争也大体清楚了。
蒙毅将各方意见写进奏章向嬴政呈递上来。蒙毅将各方意见进行了总结分类,将其间情形分了四类。其一,丞相府与博士宫之议,一致以吕学为根基,认定分封诸侯为安秦大道。其二,大田令等治事官署,多从经济民生出发,认为郡县制相较于分封制更易于凝聚国力民力,易于农耕河渠之通畅,多以郡县制为是。其三,郎中、御史、太庙令、太史令以及诸多皇族大臣,则多从传统出发,认定分封制利于族群血统之稳定延续,故以分封诸侯为是。其四,上将军府与国尉府最为特异,由于王翦不在咸阳,国尉府又一直由尉缭虚领而无实际长官,故吏员之议颇为别致:其中大多认为郡县制为战时权宜之计,若要安定天下则应当奉行分封制。
"南海上书到了么?"看完蒙毅的奏报,嬴政淡淡一笑。
"南海上书,刚刚到达。"
"老将军是何说法?"
"王翦老将军力陈封建弊端,力主郡县制。"
嬴政闻言哈哈大笑道:"知我者老将军是也!"
回到平日里批阅奏章的书房后,嬴政深感朝会之出乎意料,立即派赵高去召李斯和王贲前来书房议事!
见到书房后,李斯拱手道:"博士学宫联具请行封建,本在臣下意料之中不足为奇。战国末世改制,若是没有分封制的声音,反倒是怪事了。不过左丞相王绾不事先知会陛下,而是突兀力在朝堂上发难,这才是真正的棘手。"
"老丞相历来与闻决策,该当明白君上图治趋向。如今突兀转向分封制,很有可能会引发大局动荡生变。"王贲不是李斯这样的谋臣,他看问题的角度一向以国家安危为主,"此间动荡与其说是迟滞郡县制的推行,毋宁说是为天下复辟者反对郡县制立下了一个新的根基,后患多多。"
在书房值守的蒙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绾突兀发难,很有可能是受了博士们煽惑,未必是自家真心主张;其中根源,说不定是王绾自觉新政轴心不在丞相府所致。"
"不。你们三人关于王绾的意见有三处须得澄清。"一直凝神倾听的嬴政轻轻叩著书案:"其一,王绾之举,绝非突兀。其二,王绾主张,绝非复辟。其三,王绾之心,绝非自觉权力失落。不明乎此,便不能妥善处置双方的纷争。"
"君上三说,依据何在,还请明示。"王贲一如既往地直率道。
"先说其一。"嬴政顺手从文卷如山的旁案拖过一只早已打开的长大铜匣,拿出一卷竹简展开在案头:"这是《吕氏春秋》,你们两位可能不熟,不过廷尉该当明白。《吕氏春秋》明白主张封建制,而且是众封建,诸侯封得越多越好。王绾素来信奉吕学,未尝着意隐瞒。当此之时,王绾必感事关重大,而又无法说服我等君臣,故联手博士,形成朝议对峙,逼交公议而决。显然,老丞相是有备而来。三位皆曰突兀,根由在于忽视了王绾的治学根基,觉得他没有理由主张分封制。可是如此?"
"君上明察!"三人异口同声的回答,其中李斯棉有愧色。
"再说其二。"嬴政指点着案头书卷:"王绾主张分封制,乃是基于治国学说,基于安秦的另一条思路!而非基于复辟远古旧制,更非基于复辟六国旧制。此与当年文信侯根基同一。而六国王族、世族鼓荡封建诸侯,则是明白复辟。即便是博士学宫七十博士主张封建诸侯,其中大半也是基于治学信奉之不同,并非世族复辟之论。"
"君上明察!"
"再说其三。"嬴政又从旁案拖过一只木匣,拿出一卷对三人说道:"灭楚之前,老丞相曾经向我****,理由便是'治事无长策,步履迟滞';。十余年来,老丞相勉力支撑,未尝有一事掣肘,纵无大刀阔斧,亦绝非纠缠权力进退之辈。"
"臣之指斥,草率过甚!"见到王绾的请退书后,蒙毅当即肃然长跪,拱手如对王绾致歉。
"凡此者三,决我方略。"嬴政对蒙毅淡淡点头一笑,继续道:"其一,王绾有吕学根基,此次朝议乃是有备而发,两制之争当认真论争,绝不能草率从事。其二,老丞相与博士等人并非六国王族世族之复辟,两制之争当以政见歧异待之。其三,老丞相此举非关私欲,两制之争不涉国政权力。"
"臣等赞同!"
李斯看着嬴政心悦诚服而面带愧色的拱手道:"王绾之于吕学,臣疏忽若此,深为惭愧!今据君上处置两争之三则方略,臣以为其中根本在第二则,即以政见歧异待之。既为政见之争,必涉吕学与诸家之道。此,臣之所长也。臣自请为主力,与老丞相在朝堂众臣面前争一争这其中的是非曲直。"
"廷尉主力,正当其时!"王贲拍掌大笑。
"听说《吕氏春秋》乃廷尉当年总纂,正当其人!"蒙毅也和了一句。
"好!廷尉主战。"嬴政一拍案:"不过此事事关重大,不能让廷尉孤军独战。"
"陛下毋忧,臣下自当妥为谋划。"不期用了新称谓,李斯自己也笑了。
"臣等与廷尉协力!"王贲蒙毅立即跟上。
"好!两制之争乃华夏根本,务求全胜!"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李斯王贲蒙毅不期然异口同声冒出一句久违了的老秦誓言,一时君臣四人的眼睛都潮湿了。片刻默然,嬴政喊赵高上酒。赵高捧来四爵老秦酒,君臣四人汩汩痛饮而下。饮罢,三人向嬴政躬身行了一礼,随后便匆匆散去各自忙碌了。
在嬴政君臣四人筹划之时,各署议治的消息也纷纷激荡开来。蒙毅总司中枢,络绎不绝的消息都是"本署多以封建诸侯为是,以郡县制为非"。蒙毅非但详细阅读了每一份呈报进皇城的议治书,还亲自赶赴丞相府、上将军府、大田令府、司空府、司寇府、内史府、博士学宫七大最主要官邸听了各方议治论政,几日奔波下来蒙毅对于种种纷争也大体清楚了。
蒙毅将各方意见写进奏章向嬴政呈递上来。蒙毅将各方意见进行了总结分类,将其间情形分了四类。其一,丞相府与博士宫之议,一致以吕学为根基,认定分封诸侯为安秦大道。其二,大田令等治事官署,多从经济民生出发,认为郡县制相较于分封制更易于凝聚国力民力,易于农耕河渠之通畅,多以郡县制为是。其三,郎中、御史、太庙令、太史令以及诸多皇族大臣,则多从传统出发,认定分封制利于族群血统之稳定延续,故以分封诸侯为是。其四,上将军府与国尉府最为特异,由于王翦不在咸阳,国尉府又一直由尉缭虚领而无实际长官,故吏员之议颇为别致:其中大多认为郡县制为战时权宜之计,若要安定天下则应当奉行分封制。
"南海上书到了么?"看完蒙毅的奏报,嬴政淡淡一笑。
"南海上书,刚刚到达。"
"老将军是何说法?"
"王翦老将军力陈封建弊端,力主郡县制。"
嬴政闻言哈哈大笑道:"知我者老将军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