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清朝的奴役政策
推荐阅读:剑来、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一念永恒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两位老人瞪大眼睛,这种书法造诣,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年轻人能写出来的呀?他们严重怀疑。
“老胡,这玩笑一点都不好笑。”何思谦忍不住说道。
这话,也有缓解气氛的意思,好像在告诉别人,老胡这是在跟大家开玩笑,大家不要太在意,放松点。
胡杨有点无语,但也能理解大家的这种反应。
他这种能力,是直播系统直接给的,根本不用学习。换做正常的学习过程,哪怕是再有书法天赋的人,也不可能十年八年就有这样的造诣。毕竟字容易模仿,但火候不够,境界达不到,就是差了很多韵味。
“何爷爷,借您书房用一下。”胡杨只好用实际行动证明,多说无益。
嗯?
大家一听,发现胡杨不是开玩笑的,都忍不住惊疑:难道真的是他的作品?
“走,移步我的书房。”
平日里,老爷子的书房属于重地,哪怕是家里人,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去的。但今天日子比较特殊,也就没计较了。
一群人,就这么跟着到书房。
何思颖等同一辈人,对胡杨这种表现都很吃惊,怎么都没想到,这家伙是玩真的。要真是他的手笔,那真的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
要知道,让唐老都如此惊骇,那是什么等级的书法?起码连唐老自己都达不到,胡杨能达到那种高度?
“你是认真的?”何思谦忍不住偷偷问。
老实说,他们确实不信任,感觉太不靠谱了。
胡杨见同一辈,都好奇地看着他,忍不住翻翻白眼:“难道还能开玩笑?就算开玩笑,我不至于今天乱来呀!”
大家听了,也不禁点头,胡杨确实不是那种胡闹的人。
何老爷子的书房有不少文房宝物,或者说,所有文房宝物,这里都有备着。何家毕竟是那么多年的巨富之家,要是一个像样的书房都弄不好,那也太不像话了。
大哥何思信送的笔掭,这里就也有。不过,不是木质的,而是瓷器的,也没有那么珍贵,明朝时期的物件,几十万的样子。
胡杨拿起书桌上的一件物品,看了一会。
“你小子最近在古玩界闯下不小名头,你手上这件东西,说说看。”何老爷子笑道。
他对自己书房的宝物,还是蛮有自信的,有一些还是从几辈人之前传下来,非常有价值。可以说,这个书房,是好几代人的心血,以后还要传下去的。
虽然胡杨没怎么来看他,但他却很关注胡杨,知道他这段时间“惹出”的事情。
对于胡杨这些时候所做的事情,他是很赞同的,直播也没什么不行,又不是什么贱业。再说了,直播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传播传统文化。
更重要的是,这一行还挺有前途。
最后,也很有面子,比如前面发现的九龙玉杯和柴窑瓷器等,他都是知道的,毕竟那么大的一件事。
胡杨开口道:“这叫砚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房器物,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
这种物件的做工都比较精美,材质除金属、玉石、玛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
在造型设计上,也是穷其工巧,堪与后世出现的紫砂壶艺术相媲美。它们大都古雅别致,多姿多彩,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如果说笔墨纸砚是古代文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四宝。那么砚滴之实用功能则要小得多,而相应的清赏把玩价值却要大得多。
而小小的砚滴,暗含科学原理,并不是胡乱制造的。
使用时,以手指按住,将砚滴移到砚台上,略松手指,便可以往砚池注水。砚滴是利用气压原理控制滴水分量的。
这饱含了中国古人利用自然之力服务于人的思想,通过触觉感受砚滴内部的气压,通过视觉决定砚滴的出水量,再结合自然之力虹吸原理,最终达到合适的出水量。
“嗯!然后呢?”
“它是一件粉青釉魁星点斗砚滴,明朝时期的物件,算是龙泉窑砚滴的代表作。先说一下造型吧!
我们从造型上看,整个造型构思由‘魁’这一字的字形展开:一个面目狰狞,头上长角的如鬼神灵右手执笔,左手握斗,一脚外踢,另一脚踩于如意云头之上,好似腾云驾雾,从天而降。
做工精巧细致,画面生动,情趣横生。
魁星本是北斗星斗部的四星的总称,魁为第一的意思,书生科试都想得第一,因而崇拜魁星,拜祭魁星,以魁星为赐科试第一的神灵。”
“魁星点斗”、“魁星踢斗”也由此应运而生。以此题材作文房用具亦符合书生情怀,为祥瑞之物。
而粉青釉,是南宋时期的瓷器种类,元明清各代都有仿制。
粉青釉的釉层中含有大量的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它们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从而在外观上形成一种和普通玻璃釉完全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你怎么知道,它是明朝的?”何思谦问道。
其实,他蛮好奇,那些鉴定古董的,是怎么对一件物品判断“年龄”的。有些古董是可以看出新旧,但具体多“大”了,为什么有人能通过肉眼看出来?
“你看,这颜色,闪烁着微微的蓝光,这就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烧制的粉青釉,釉中除铁外,还有微量的钴元素,因此呈现浅湖绿中闪微蓝的颜色。”胡杨解释。
“那为什么不能是清朝的?”何思谦追问。
胡杨笑道:“很简单,看风格。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就好像我们八零后和九零后,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
明朝和清朝,一个属于汉族执政,一个属于满族执政,那么风格上肯定会有很大的偏差。在艺术上,也是产生巨大的差异。
比如这个魁星点斗,明清时期,脚踩的如意祥云是不一样的。
眼前的是明朝的风格,清朝的祥云纹饰要稍微方一些,看起来比较有规矩,不像明朝的那么飘逸。而且,祥云的数量,清朝的讲究双数。”
总之,清朝显得繁文缛节很多。这跟清朝是满族统治有关,想要靠这种规矩、仪节等奴役汉族。
这一点,从哪些皇族对下面的人的称呼,就能看出,都是喊奴婢、奴才的。
在清朝以前,文人都很自恃清高,要他们自称奴才,那是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感到侮辱。可到了清朝,居然引以为荣,还自我安慰,那是亲近的意思。
除了“主子”和“奴才”的称呼外,还有一点非常明显。
比如清朝以前,官员回应皇帝,一般都是用“喏”。而到了清朝,就变成了“喳”。
唱喏之礼起源于东晋,兴盛于两宋。秦汉时臣下听命多行揖礼,举手过顶。
“喳”字在甲骨文中左边是一个张开的嘴,右边是太阳在树枝的下面,意指鸟在夕阳的树上小声鸣叫。
所以“喳”字本意是小声的象鸟一样叽叽喳喳声。引申意为奴仆答应主人差遣时,小心翼翼发出的声音。
那么,大家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别。
“喏”字表明了职位的不同,是下级、下属领命行事时,向上级直至皇帝的唱喏之礼。而“喳”或者“”表明了身份的不同,是奴仆、奴才的回应之礼。
不得不说,这是清朝奴役政策的一种成功。
看胡杨分析得有板有眼,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书法造诣怎么样,先不要说,但鉴宝这方面,这家伙确实挺厉害的了。
“这些年,你就学这些东西?”何思谦吃惊问道。
大学以前都是一起玩的,老胡有几斤几两,他肯定是知道的。
可如今,怎么看都像是老胡自己偷偷跑去上了补习班,说好的一起颓废呢?
“后面我学的东西可多,书法也算是其中之一,”胡杨提前跟大家打预防针,别到时候展现出其他“才能”,这些人又一副大惊小怪的模样。
何思谦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老爷子乐呵呵笑道:“这样好,这样好!就是要趁年轻,多学点东西,艺多不压身!你小子,学着点。”
后面那句话,是对自己小孙子何思谦说的。
“谁要和他比这个?我要问他,军舰上的导弹发射原理,他也肯定一脸懵……”何思谦嘀咕道。
只是被自己家老子盯着,声量越来越小,最后那些话只在脑海中飘过。
胡杨将砚滴放下,心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搞一个。
不过,他明白,古代的砚滴传世品较少,又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视,故收藏难度较大。
“我来给你磨墨,你赶紧写几个字看看。”唐老对鉴宝兴趣不大,他真正想知道的,还是那作品,是否为胡杨的墨宝。
这一点很重要,对他们书法界来说,有这么一个年轻人,能达到那种境界,绝对是一件大事、幸事。
要真是那样,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晚辈拉到自己的协会里面。
两位老人瞪大眼睛,这种书法造诣,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年轻人能写出来的呀?他们严重怀疑。
“老胡,这玩笑一点都不好笑。”何思谦忍不住说道。
这话,也有缓解气氛的意思,好像在告诉别人,老胡这是在跟大家开玩笑,大家不要太在意,放松点。
胡杨有点无语,但也能理解大家的这种反应。
他这种能力,是直播系统直接给的,根本不用学习。换做正常的学习过程,哪怕是再有书法天赋的人,也不可能十年八年就有这样的造诣。毕竟字容易模仿,但火候不够,境界达不到,就是差了很多韵味。
“何爷爷,借您书房用一下。”胡杨只好用实际行动证明,多说无益。
嗯?
大家一听,发现胡杨不是开玩笑的,都忍不住惊疑:难道真的是他的作品?
“走,移步我的书房。”
平日里,老爷子的书房属于重地,哪怕是家里人,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去的。但今天日子比较特殊,也就没计较了。
一群人,就这么跟着到书房。
何思颖等同一辈人,对胡杨这种表现都很吃惊,怎么都没想到,这家伙是玩真的。要真是他的手笔,那真的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
要知道,让唐老都如此惊骇,那是什么等级的书法?起码连唐老自己都达不到,胡杨能达到那种高度?
“你是认真的?”何思谦忍不住偷偷问。
老实说,他们确实不信任,感觉太不靠谱了。
胡杨见同一辈,都好奇地看着他,忍不住翻翻白眼:“难道还能开玩笑?就算开玩笑,我不至于今天乱来呀!”
大家听了,也不禁点头,胡杨确实不是那种胡闹的人。
何老爷子的书房有不少文房宝物,或者说,所有文房宝物,这里都有备着。何家毕竟是那么多年的巨富之家,要是一个像样的书房都弄不好,那也太不像话了。
大哥何思信送的笔掭,这里就也有。不过,不是木质的,而是瓷器的,也没有那么珍贵,明朝时期的物件,几十万的样子。
胡杨拿起书桌上的一件物品,看了一会。
“你小子最近在古玩界闯下不小名头,你手上这件东西,说说看。”何老爷子笑道。
他对自己书房的宝物,还是蛮有自信的,有一些还是从几辈人之前传下来,非常有价值。可以说,这个书房,是好几代人的心血,以后还要传下去的。
虽然胡杨没怎么来看他,但他却很关注胡杨,知道他这段时间“惹出”的事情。
对于胡杨这些时候所做的事情,他是很赞同的,直播也没什么不行,又不是什么贱业。再说了,直播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传播传统文化。
更重要的是,这一行还挺有前途。
最后,也很有面子,比如前面发现的九龙玉杯和柴窑瓷器等,他都是知道的,毕竟那么大的一件事。
胡杨开口道:“这叫砚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房器物,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
这种物件的做工都比较精美,材质除金属、玉石、玛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
在造型设计上,也是穷其工巧,堪与后世出现的紫砂壶艺术相媲美。它们大都古雅别致,多姿多彩,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如果说笔墨纸砚是古代文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四宝。那么砚滴之实用功能则要小得多,而相应的清赏把玩价值却要大得多。
而小小的砚滴,暗含科学原理,并不是胡乱制造的。
使用时,以手指按住,将砚滴移到砚台上,略松手指,便可以往砚池注水。砚滴是利用气压原理控制滴水分量的。
这饱含了中国古人利用自然之力服务于人的思想,通过触觉感受砚滴内部的气压,通过视觉决定砚滴的出水量,再结合自然之力虹吸原理,最终达到合适的出水量。
“嗯!然后呢?”
“它是一件粉青釉魁星点斗砚滴,明朝时期的物件,算是龙泉窑砚滴的代表作。先说一下造型吧!
我们从造型上看,整个造型构思由‘魁’这一字的字形展开:一个面目狰狞,头上长角的如鬼神灵右手执笔,左手握斗,一脚外踢,另一脚踩于如意云头之上,好似腾云驾雾,从天而降。
做工精巧细致,画面生动,情趣横生。
魁星本是北斗星斗部的四星的总称,魁为第一的意思,书生科试都想得第一,因而崇拜魁星,拜祭魁星,以魁星为赐科试第一的神灵。”
“魁星点斗”、“魁星踢斗”也由此应运而生。以此题材作文房用具亦符合书生情怀,为祥瑞之物。
而粉青釉,是南宋时期的瓷器种类,元明清各代都有仿制。
粉青釉的釉层中含有大量的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它们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从而在外观上形成一种和普通玻璃釉完全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你怎么知道,它是明朝的?”何思谦问道。
其实,他蛮好奇,那些鉴定古董的,是怎么对一件物品判断“年龄”的。有些古董是可以看出新旧,但具体多“大”了,为什么有人能通过肉眼看出来?
“你看,这颜色,闪烁着微微的蓝光,这就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烧制的粉青釉,釉中除铁外,还有微量的钴元素,因此呈现浅湖绿中闪微蓝的颜色。”胡杨解释。
“那为什么不能是清朝的?”何思谦追问。
胡杨笑道:“很简单,看风格。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就好像我们八零后和九零后,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
明朝和清朝,一个属于汉族执政,一个属于满族执政,那么风格上肯定会有很大的偏差。在艺术上,也是产生巨大的差异。
比如这个魁星点斗,明清时期,脚踩的如意祥云是不一样的。
眼前的是明朝的风格,清朝的祥云纹饰要稍微方一些,看起来比较有规矩,不像明朝的那么飘逸。而且,祥云的数量,清朝的讲究双数。”
总之,清朝显得繁文缛节很多。这跟清朝是满族统治有关,想要靠这种规矩、仪节等奴役汉族。
这一点,从哪些皇族对下面的人的称呼,就能看出,都是喊奴婢、奴才的。
在清朝以前,文人都很自恃清高,要他们自称奴才,那是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感到侮辱。可到了清朝,居然引以为荣,还自我安慰,那是亲近的意思。
除了“主子”和“奴才”的称呼外,还有一点非常明显。
比如清朝以前,官员回应皇帝,一般都是用“喏”。而到了清朝,就变成了“喳”。
唱喏之礼起源于东晋,兴盛于两宋。秦汉时臣下听命多行揖礼,举手过顶。
“喳”字在甲骨文中左边是一个张开的嘴,右边是太阳在树枝的下面,意指鸟在夕阳的树上小声鸣叫。
所以“喳”字本意是小声的象鸟一样叽叽喳喳声。引申意为奴仆答应主人差遣时,小心翼翼发出的声音。
那么,大家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别。
“喏”字表明了职位的不同,是下级、下属领命行事时,向上级直至皇帝的唱喏之礼。而“喳”或者“”表明了身份的不同,是奴仆、奴才的回应之礼。
不得不说,这是清朝奴役政策的一种成功。
看胡杨分析得有板有眼,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书法造诣怎么样,先不要说,但鉴宝这方面,这家伙确实挺厉害的了。
“这些年,你就学这些东西?”何思谦吃惊问道。
大学以前都是一起玩的,老胡有几斤几两,他肯定是知道的。
可如今,怎么看都像是老胡自己偷偷跑去上了补习班,说好的一起颓废呢?
“后面我学的东西可多,书法也算是其中之一,”胡杨提前跟大家打预防针,别到时候展现出其他“才能”,这些人又一副大惊小怪的模样。
何思谦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老爷子乐呵呵笑道:“这样好,这样好!就是要趁年轻,多学点东西,艺多不压身!你小子,学着点。”
后面那句话,是对自己小孙子何思谦说的。
“谁要和他比这个?我要问他,军舰上的导弹发射原理,他也肯定一脸懵……”何思谦嘀咕道。
只是被自己家老子盯着,声量越来越小,最后那些话只在脑海中飘过。
胡杨将砚滴放下,心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搞一个。
不过,他明白,古代的砚滴传世品较少,又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视,故收藏难度较大。
“我来给你磨墨,你赶紧写几个字看看。”唐老对鉴宝兴趣不大,他真正想知道的,还是那作品,是否为胡杨的墨宝。
这一点很重要,对他们书法界来说,有这么一个年轻人,能达到那种境界,绝对是一件大事、幸事。
要真是那样,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晚辈拉到自己的协会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