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羽化登仙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长生不死的思想,早在老庄的著作中就已有所阐述。《南华真经》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南华真经》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也不会惊慌。《战国策·楚策》中还有奉献不死之药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揭露进药人欺王的,但是它反映我们的祖先早就在寻找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药的记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都是位尊处优的,他们追求长生都是企望永远享受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但是道家术士则多位卑处陋,结茅为居,靠山产和布施为生,他们追求长生是为了实践对于道的信仰。道教以道名教,道就是道教徒的最高信仰。道的概念是由先秦的道家提出来的。道教沿用了道家的观念,将道解释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先天地生的神灵,天下万物的造物主,同时,又将道家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衍化为人的长生不死,认为道可以因修而得,与天地永存。道教在东汉形成后,就逐渐把神仙方士们的一系列追求长生的方术都吸收为实践长生久视之道的道术,并且作了种种探索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许多道教养生大师承前启后,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养生著作。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张陵的《老子想尔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魏华存传《黄庭经》,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等。道教的养生思想逐渐系统化,提出了“重人贵生”、“天人合一”、“我命在我”、“形神相依”和“众术合修”等一系列的命题,为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奠定了较完整的理论基础。
第二,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道教养生著作,有名医道士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崔希范的《入药镜》等。道教的养生术在理论上吸收了部分佛教和医家的内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养生方法。
第三,宋元时期。除了外丹术的衰落以外,道教的各种养生方法继续得到发展,特别是内丹术成为各种养生方法中的主流。这一时期的许多道教养生大师,吸收融会吐纳、导引和存思等方法,完成了许多内丹名著。如《修真十书》和张伯端的《悟真篇》,陈虚白的《规中指南》,邱处机的《大丹直指》,孙不二的《孙不二元君法语》,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李道纯的《中和集》等等。
第四,明清直至现代。道教逐渐衰落,内丹家派系虽多但发展迟缓。而道教养生术却逐渐为社会所认识,从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得到利用。在流传过程中,又同佛教禅、密修持方法以及近现代的体育方法相结合,道教养生术中的神秘主义部分逐渐淡化。较有影响的著作有张三丰内炼著作《全集》,陆西星的《方壶外史》,李西月的《道窍谈》《三车秘旨》,伍守阳的《天仙正理直论》,柳华阳的《慧命经》《金仙证论》,刘一明的《道书十二种》,闵小艮的《古书隐楼藏书》,陈撄宁的《道教和养生》等等。
养生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实践,也是后世道教徒的宗教行为。如果说,道教的教义包括着道教徒对于人、对于人和自然、精神和肉体等等的认识,那么道教养生术就是在教义指导下,道教徒的行为体现。重人贵生是道教养生术的哲学基础。《道德经》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放在与道,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道教继承了这一宝贵传统,将重人贵生作为自己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应当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得长生成仙就成了道教徒的目标。天人合一也是道教养生术的重要思想。《淮南子·天文训》称虫支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道教将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宇宙观,并将养生实践放在这一基础上,追求人的生活同自然的和谐,注意年龄变化、季节变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在一些丹家的著作中,甚至将人身视作一个小宇宙,追求小宇宙同身外的大宇宙的配合一致,并将大小宇宙的统一作为返归自然的目标。我命在我是中国文化的宝贵的传统思想。道教继承了这一思想,虽然面对莫测的天命和自然,但是在人生态度上,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以主观能动的态度寻求长生的途径,使自身的小宇宙积极地配合大宇宙,以得道成仙。
形神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道教对于形神的探索,是从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出发,沿着形神关系发展的,因而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及较强的实践意义。《南华真经·知北游》认为: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⑸神能守形,形就长生。因此,道教始终认为神形相依,而在养生实践中,既注意锻炼形体,又注意精神的健康。
众术合修是道教养生方法的重要原则。先秦时期,先人为了寻求长生已经实践过大量方法。道教由于有较系统的教义思想和明确的长生目的,因而能全面继承这些养生方法,博采众长,不偏执一家。并且在自身的修炼实践中全面推进各种养生方法。
内修外行,指的是道教徒在为修炼自己形神,以求长生成仙的时候,也要求具备积善立功的道德修养,并将忠孝和顺仁信作为道德修养的核心。它将养生方术同人的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且认为道德行为同养生实践有密切关系的思想,对于今天也仍然富有启迪意义。道教养生术的主要内容有:
一,守一。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存思。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期,曾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住,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视。
三,导引。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四,吐纳。是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长生不死的思想,早在老庄的著作中就已有所阐述。《南华真经》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南华真经》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也不会惊慌。《战国策·楚策》中还有奉献不死之药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揭露进药人欺王的,但是它反映我们的祖先早就在寻找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药的记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都是位尊处优的,他们追求长生都是企望永远享受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但是道家术士则多位卑处陋,结茅为居,靠山产和布施为生,他们追求长生是为了实践对于道的信仰。道教以道名教,道就是道教徒的最高信仰。道的概念是由先秦的道家提出来的。道教沿用了道家的观念,将道解释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先天地生的神灵,天下万物的造物主,同时,又将道家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衍化为人的长生不死,认为道可以因修而得,与天地永存。道教在东汉形成后,就逐渐把神仙方士们的一系列追求长生的方术都吸收为实践长生久视之道的道术,并且作了种种探索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许多道教养生大师承前启后,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养生著作。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张陵的《老子想尔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魏华存传《黄庭经》,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等。道教的养生思想逐渐系统化,提出了“重人贵生”、“天人合一”、“我命在我”、“形神相依”和“众术合修”等一系列的命题,为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奠定了较完整的理论基础。
第二,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道教养生著作,有名医道士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崔希范的《入药镜》等。道教的养生术在理论上吸收了部分佛教和医家的内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养生方法。
第三,宋元时期。除了外丹术的衰落以外,道教的各种养生方法继续得到发展,特别是内丹术成为各种养生方法中的主流。这一时期的许多道教养生大师,吸收融会吐纳、导引和存思等方法,完成了许多内丹名著。如《修真十书》和张伯端的《悟真篇》,陈虚白的《规中指南》,邱处机的《大丹直指》,孙不二的《孙不二元君法语》,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李道纯的《中和集》等等。
第四,明清直至现代。道教逐渐衰落,内丹家派系虽多但发展迟缓。而道教养生术却逐渐为社会所认识,从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得到利用。在流传过程中,又同佛教禅、密修持方法以及近现代的体育方法相结合,道教养生术中的神秘主义部分逐渐淡化。较有影响的著作有张三丰内炼著作《全集》,陆西星的《方壶外史》,李西月的《道窍谈》《三车秘旨》,伍守阳的《天仙正理直论》,柳华阳的《慧命经》《金仙证论》,刘一明的《道书十二种》,闵小艮的《古书隐楼藏书》,陈撄宁的《道教和养生》等等。
养生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实践,也是后世道教徒的宗教行为。如果说,道教的教义包括着道教徒对于人、对于人和自然、精神和肉体等等的认识,那么道教养生术就是在教义指导下,道教徒的行为体现。重人贵生是道教养生术的哲学基础。《道德经》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放在与道,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道教继承了这一宝贵传统,将重人贵生作为自己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应当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得长生成仙就成了道教徒的目标。天人合一也是道教养生术的重要思想。《淮南子·天文训》称虫支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道教将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宇宙观,并将养生实践放在这一基础上,追求人的生活同自然的和谐,注意年龄变化、季节变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在一些丹家的著作中,甚至将人身视作一个小宇宙,追求小宇宙同身外的大宇宙的配合一致,并将大小宇宙的统一作为返归自然的目标。我命在我是中国文化的宝贵的传统思想。道教继承了这一思想,虽然面对莫测的天命和自然,但是在人生态度上,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以主观能动的态度寻求长生的途径,使自身的小宇宙积极地配合大宇宙,以得道成仙。
形神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道教对于形神的探索,是从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出发,沿着形神关系发展的,因而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及较强的实践意义。《南华真经·知北游》认为: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⑸神能守形,形就长生。因此,道教始终认为神形相依,而在养生实践中,既注意锻炼形体,又注意精神的健康。
众术合修是道教养生方法的重要原则。先秦时期,先人为了寻求长生已经实践过大量方法。道教由于有较系统的教义思想和明确的长生目的,因而能全面继承这些养生方法,博采众长,不偏执一家。并且在自身的修炼实践中全面推进各种养生方法。
内修外行,指的是道教徒在为修炼自己形神,以求长生成仙的时候,也要求具备积善立功的道德修养,并将忠孝和顺仁信作为道德修养的核心。它将养生方术同人的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且认为道德行为同养生实践有密切关系的思想,对于今天也仍然富有启迪意义。道教养生术的主要内容有:
一,守一。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存思。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期,曾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住,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视。
三,导引。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四,吐纳。是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