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感悟县志(上)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ps:
感谢 kkindos、湖湘天下等同学的月票。感谢whm1221 、摩尔本的下雪天、最爱大傻子等同学的打赏。
------------
胡晨阳喜欢看《县志》,在新峡县时,他与宋麟庐老人最初的交往,就是从共同参与编撰《新峡县志》开始的。
《县志》也叫“地方志”,是专门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一本好的县志,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早在唐朝,就出现了“地方志”。南宋以后,地方志开始明显增多,这跟地方官员的“修志”意识不断增强是有关系的,宋代官员,文人居多,修志,也是“扬名立万”的美事。
然而,由于经历了亡国之祸,宋代能够留下的地方志已经极少了,传到现在的地方志,大都是民、清时代的版本。
昨天,胡晨阳就想抓紧时间看《德修县志》的,只是因为来人不断,钟建国更是呆到半夜才走,没看成。
今晚,依然有几位县里领导,还有几家驻县单位的领导过来拜访,不过都是礼节性的,没久留。
十点以后,安静多了,胡晨阳抓紧时间在灯下看《德修县志》。
手头上这本厚厚的《德修县志》,一看就是当代版的,16开精装本,封面是蓝色的,沪城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主编沈需民,另有四人为编辑,其中也有一位姓沈。叫沈庆宪。
名誉主编居然是郑文学。
一个贪官,有何“名誉”可言?
这让胡晨阳想起了黄炎培先生“窑洞对”的第三句名言:“求荣取辱”。
历史是后人写的,一个好官,不用刻意留名,人民自然会将你铭刻心中;而一个贪官,想以修史方式为自己留名。只能是“求荣取辱”。
扉页上,印着一段古语:“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这段话,胡晨阳很熟悉!当年,他看小说《新星》时。书中《引言》部分第一句话,就是这句“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书中,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在一个叫做古陵县的地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很令那些想在官场上真正有些作为的官员们景仰。
至少,胡晨阳知道。当年,高明亮、汪国本都是很赞许“李向南”这个人物的。汪国本还指示庐阳电视台播放了三遍电视剧《新星》。
古人关于县治,还有一句话也很有名:“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
这些话,都深深地刻在胡晨阳的脑子里了。
现在,组织上把德修这样一个大县交到他手中,几乎有了跟“李向南”一样的权力了,能不能有一番作为,就看胡晨阳的了。
其实,关于“李向南”的身份,大家是有些非议的,因为,“李向南”的父亲是中央某部部长,典型的“红二代”,又得到了省委第一书记的赏识,本来是要直接提拔厅职的,李向南却主动要求下到县里当一把手。
当时,胡晨阳是有质疑的:“这可能吗?”
高明亮却道:“有可能。对他来说,什么都不缺,就缺政绩,搞好一个县,比当个一般副厅级,更能证明自己。”
那时,胡晨阳还只是一个小秘书,其实有许多想问的,心里痒痒的,却不敢多问。怕高明亮说他:“你小子,想学李向南啊?”
后来,胡晨阳当了汪国本的“大秘”,有一次陪汪书记散步,胡晨阳有意提到《新星》,提到李向南为什么不做厅级干部,宁愿去当县委书记?
汪国本与高明亮的意见完全一致:“这个是有可能的。”
胡晨阳又问:“汪书记,现实中,一个县委书记,能象李向南那样大刀阔斧地改革吗?”
汪国本摇头:“很难。改革,在某一个点上突破,是有可能的,但要象李向南那样,什么都要按他本人的意图进行,那就不是一般的难了,必须得有特殊身份或者说特殊权力了,其实,这还是古代所谓‘清官’情结。”
“我也觉得是。”胡晨阳道,“书中就有人质疑:李向南想当清官。不过,他自己说:如果人人都是清官,就无所谓清官了。”
汪国本摇头:“人人都是清官,可能吗?”
……
再看下去,郑文学不但是《德修县志》的名誉主编,还亲自撰写了“序言”,也不知道是他本人的手笔,还是秘书代劳?
“序言”文笔很流畅,少不了要提到“盛世修志”这句经典的话。其实,自从看了《落日的辉煌》,胡晨阳对“盛世”这个词有些反感,连带对“盛世修志”也有些不认同,修志就修志,扯什么“盛世”?
第一部分是德修县的历史沿革,太长了,胡晨阳暂且跳过,他只看了解放后历届德修县委书记,数了一下,发现郑文学是第21任县委书记。
也就是说,胡晨阳是第22任德修县委书记。
21任书记,除了郑文学还在“双规”中,还有前面20任,没一个认识的,他们身在何方?是死是活?胡晨阳一概不知,他们就是一堆陌生的名字。然而,就因为胡晨阳成为了德修县第22任县委书记,今后,他的名字也注定要与这一堆陌生的名字排列在一起,出现在重修后的《德修县志》里,不管他是成功还是失败,耻辱还是辉煌。
……
开篇有一段话很有气势:“浩浩修河,水山青秀,汲天地之灵气;泱泱大县,人杰物胜,舞时代之长风。德修。北接鄂省,南连湘省,处三省交汇吴头楚尾犬牙交错之地。自南唐归宋以来,缘予农耕文化重学仕进,游学游宦,力振家声的影响。加之中原文明直接传承和学馆书院蔚然兴起,至宋一朝,人才辈出,世代相继。”
这段话,文字不多,却包含了大量信息。
一是地理位置。“三省交汇,吴头楚尾”!其实。准确地说,整个赣源省都是“吴头楚尾”, 德修是“吴头楚尾”的第一站。
二是文化特征,赣源有典型的“书院文化”,自隋唐以来,书院文化便在赣源兴起。历时历代,人才辈出。
三是“官本位”意识。“重学仕进,游学游宦”。典型的学而优则仕,文人学子通过科考一举成名,就在外面作官,也作学问,“力振家声”,光宗耀祖!
胡晨阳心道:德修如此,新峡也是如此,都这样。
……
一本县志,重头戏当然还是“历史名人”。
胡晨阳以前就知道德修县有个黄庭坚。
既然到了德修,那对这个德修县“第一名人”,就更要了解了。
黄庭坚(1045--1105),世称“黄山谷”,号“山谷道人”。
胡晨阳心道:黄庭坚既然自称“山谷道人”,跟道家也是“有缘”了。
但是,黄庭坚40岁以后,又信了佛教,发愿要“绝淫逸”,也不知他做到了没有?
黄庭坚是个奇才,纵览六艺,博学多闻,中过进士,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拜在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政治上也与苏轼共进共退,屡遭贬谪。以文学著称,尤其是诗写得好,是当时唯一能跟苏轼相提并论的。黄庭坚的书法也极好,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
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纵览六艺”,这个很厉害了, 在古代,这就是通才了。
古代实行“流官制”,所以,黄庭坚并没有在德修县做过一天官。
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居然在庐阳为官,出任永泰县知县,呵呵,天下真小,德修第一名人,居然与庐阳市有缘。
后来,黄庭坚受司马光推荐,参与了《资治通鉴》的编撰工作。奸臣蔡京当道以后,黄庭坚开始走下坡路,官越当越小,但文章与书法却是越来越好,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被后人尊为“赣源诗派之鼻祖”。
可以说,黄庭坚是德修县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人。
……
德修县另有一位名人,叫章鉴,当过南宋宰相。
章鉴(1214—1294),此人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同一时代,也是宰相,比文天祥大22岁,算是前辈了。章鉴是支持文天祥抗元主张的。文天祥的《上章鉴杭山书》、《谢章鉴杭山书》,给予他很高赞誉。那时,文天祥也确实急需支持。
因为这两位“末世”宰相,历史将庐阳市与德修县又联在了一起。
缘份啊。
章鉴很会做官,史载他“为人宽厚,凡事无所不可,器局宽宏,百忤不愠,尤不记人之过错”,结果,他在官场上得一外号:“满朝欢”。
“满朝欢”!看到这里,胡晨阳不禁哑然失笑。
大概,他支持文天祥,也是因为从不得罪人吧?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章鉴是有历史“污点”的,就在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时,章鉴畏惧元兵的强大,觉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便寻了个借口,开遛了。
身为宰相,关键时候临阵脱逃,可以叫他“章开遛”,也可以叫“章跑跑。”
后来,章鉴对后人说:他平生最后悔的是没有早辞官,否则,怎么会被后人骂?意思是说:如果我是平头百姓,总可以跑吧?
确实,同为朝庭重臣,章鉴跟文天祥比,大节有亏。
但他没有投降,没有跟那个留梦炎一样做降臣,做汉奸,又还算不错了。
从“满朝欢”到“章开遛”,让胡晨阳很感慨!也许,“满朝欢”本身就揭示了:这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这种人,怎么会有文天祥的“文章节义”?
还好,章鉴还不是那么无耻,还能够反思自己。有一年,他在经过自己家乡的另一位名人黄庭坚的故里时,竟然没有勇气白天过去。
有他自己的诗为证:“怕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还有一件事有点意思:咸淳十年(1274),已经告病还乡的章鉴为家乡捐资建造广济桥,历时3年,后被洪水冲塌。
这里,史上没交待清楚,是在建桥过程中就塌了,还是建好以后塌的?
是不是也遇到了“豆腐渣”工程呢?
如果是的话,章鉴积德行善的最后一个梦想,竟然毁于“豆腐渣”工程。
德修县父老对章鉴还是宽容的,将其列为“德修八贤”之一,但是,排在最末位。
这个排位,也是有道理的。如果章鉴不曾做“章开遛”,以他在官场的地位,恐怕要排在前三吧?
比如庐阳名人,文天祥绝对排在第一位的,可要论文学成就,他怎么比得过欧阳修、杨万里呢?
ps:《感悟县志》这种章节,写起来真累啊,但又是必须的,一个新任地方领导,都是要看当地县志的,也都会有自己的解读。
官僚书群(128731586)中有《新星》这本书,可以下载。
感谢大家对《官僚》的支持,感谢正版阅读。
ps:
感谢 kkindos、湖湘天下等同学的月票。感谢whm1221 、摩尔本的下雪天、最爱大傻子等同学的打赏。
------------
胡晨阳喜欢看《县志》,在新峡县时,他与宋麟庐老人最初的交往,就是从共同参与编撰《新峡县志》开始的。
《县志》也叫“地方志”,是专门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一本好的县志,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早在唐朝,就出现了“地方志”。南宋以后,地方志开始明显增多,这跟地方官员的“修志”意识不断增强是有关系的,宋代官员,文人居多,修志,也是“扬名立万”的美事。
然而,由于经历了亡国之祸,宋代能够留下的地方志已经极少了,传到现在的地方志,大都是民、清时代的版本。
昨天,胡晨阳就想抓紧时间看《德修县志》的,只是因为来人不断,钟建国更是呆到半夜才走,没看成。
今晚,依然有几位县里领导,还有几家驻县单位的领导过来拜访,不过都是礼节性的,没久留。
十点以后,安静多了,胡晨阳抓紧时间在灯下看《德修县志》。
手头上这本厚厚的《德修县志》,一看就是当代版的,16开精装本,封面是蓝色的,沪城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主编沈需民,另有四人为编辑,其中也有一位姓沈。叫沈庆宪。
名誉主编居然是郑文学。
一个贪官,有何“名誉”可言?
这让胡晨阳想起了黄炎培先生“窑洞对”的第三句名言:“求荣取辱”。
历史是后人写的,一个好官,不用刻意留名,人民自然会将你铭刻心中;而一个贪官,想以修史方式为自己留名。只能是“求荣取辱”。
扉页上,印着一段古语:“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这段话,胡晨阳很熟悉!当年,他看小说《新星》时。书中《引言》部分第一句话,就是这句“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书中,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在一个叫做古陵县的地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很令那些想在官场上真正有些作为的官员们景仰。
至少,胡晨阳知道。当年,高明亮、汪国本都是很赞许“李向南”这个人物的。汪国本还指示庐阳电视台播放了三遍电视剧《新星》。
古人关于县治,还有一句话也很有名:“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
这些话,都深深地刻在胡晨阳的脑子里了。
现在,组织上把德修这样一个大县交到他手中,几乎有了跟“李向南”一样的权力了,能不能有一番作为,就看胡晨阳的了。
其实,关于“李向南”的身份,大家是有些非议的,因为,“李向南”的父亲是中央某部部长,典型的“红二代”,又得到了省委第一书记的赏识,本来是要直接提拔厅职的,李向南却主动要求下到县里当一把手。
当时,胡晨阳是有质疑的:“这可能吗?”
高明亮却道:“有可能。对他来说,什么都不缺,就缺政绩,搞好一个县,比当个一般副厅级,更能证明自己。”
那时,胡晨阳还只是一个小秘书,其实有许多想问的,心里痒痒的,却不敢多问。怕高明亮说他:“你小子,想学李向南啊?”
后来,胡晨阳当了汪国本的“大秘”,有一次陪汪书记散步,胡晨阳有意提到《新星》,提到李向南为什么不做厅级干部,宁愿去当县委书记?
汪国本与高明亮的意见完全一致:“这个是有可能的。”
胡晨阳又问:“汪书记,现实中,一个县委书记,能象李向南那样大刀阔斧地改革吗?”
汪国本摇头:“很难。改革,在某一个点上突破,是有可能的,但要象李向南那样,什么都要按他本人的意图进行,那就不是一般的难了,必须得有特殊身份或者说特殊权力了,其实,这还是古代所谓‘清官’情结。”
“我也觉得是。”胡晨阳道,“书中就有人质疑:李向南想当清官。不过,他自己说:如果人人都是清官,就无所谓清官了。”
汪国本摇头:“人人都是清官,可能吗?”
……
再看下去,郑文学不但是《德修县志》的名誉主编,还亲自撰写了“序言”,也不知道是他本人的手笔,还是秘书代劳?
“序言”文笔很流畅,少不了要提到“盛世修志”这句经典的话。其实,自从看了《落日的辉煌》,胡晨阳对“盛世”这个词有些反感,连带对“盛世修志”也有些不认同,修志就修志,扯什么“盛世”?
第一部分是德修县的历史沿革,太长了,胡晨阳暂且跳过,他只看了解放后历届德修县委书记,数了一下,发现郑文学是第21任县委书记。
也就是说,胡晨阳是第22任德修县委书记。
21任书记,除了郑文学还在“双规”中,还有前面20任,没一个认识的,他们身在何方?是死是活?胡晨阳一概不知,他们就是一堆陌生的名字。然而,就因为胡晨阳成为了德修县第22任县委书记,今后,他的名字也注定要与这一堆陌生的名字排列在一起,出现在重修后的《德修县志》里,不管他是成功还是失败,耻辱还是辉煌。
……
开篇有一段话很有气势:“浩浩修河,水山青秀,汲天地之灵气;泱泱大县,人杰物胜,舞时代之长风。德修。北接鄂省,南连湘省,处三省交汇吴头楚尾犬牙交错之地。自南唐归宋以来,缘予农耕文化重学仕进,游学游宦,力振家声的影响。加之中原文明直接传承和学馆书院蔚然兴起,至宋一朝,人才辈出,世代相继。”
这段话,文字不多,却包含了大量信息。
一是地理位置。“三省交汇,吴头楚尾”!其实。准确地说,整个赣源省都是“吴头楚尾”, 德修是“吴头楚尾”的第一站。
二是文化特征,赣源有典型的“书院文化”,自隋唐以来,书院文化便在赣源兴起。历时历代,人才辈出。
三是“官本位”意识。“重学仕进,游学游宦”。典型的学而优则仕,文人学子通过科考一举成名,就在外面作官,也作学问,“力振家声”,光宗耀祖!
胡晨阳心道:德修如此,新峡也是如此,都这样。
……
一本县志,重头戏当然还是“历史名人”。
胡晨阳以前就知道德修县有个黄庭坚。
既然到了德修,那对这个德修县“第一名人”,就更要了解了。
黄庭坚(1045--1105),世称“黄山谷”,号“山谷道人”。
胡晨阳心道:黄庭坚既然自称“山谷道人”,跟道家也是“有缘”了。
但是,黄庭坚40岁以后,又信了佛教,发愿要“绝淫逸”,也不知他做到了没有?
黄庭坚是个奇才,纵览六艺,博学多闻,中过进士,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拜在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政治上也与苏轼共进共退,屡遭贬谪。以文学著称,尤其是诗写得好,是当时唯一能跟苏轼相提并论的。黄庭坚的书法也极好,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
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纵览六艺”,这个很厉害了, 在古代,这就是通才了。
古代实行“流官制”,所以,黄庭坚并没有在德修县做过一天官。
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居然在庐阳为官,出任永泰县知县,呵呵,天下真小,德修第一名人,居然与庐阳市有缘。
后来,黄庭坚受司马光推荐,参与了《资治通鉴》的编撰工作。奸臣蔡京当道以后,黄庭坚开始走下坡路,官越当越小,但文章与书法却是越来越好,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被后人尊为“赣源诗派之鼻祖”。
可以说,黄庭坚是德修县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人。
……
德修县另有一位名人,叫章鉴,当过南宋宰相。
章鉴(1214—1294),此人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同一时代,也是宰相,比文天祥大22岁,算是前辈了。章鉴是支持文天祥抗元主张的。文天祥的《上章鉴杭山书》、《谢章鉴杭山书》,给予他很高赞誉。那时,文天祥也确实急需支持。
因为这两位“末世”宰相,历史将庐阳市与德修县又联在了一起。
缘份啊。
章鉴很会做官,史载他“为人宽厚,凡事无所不可,器局宽宏,百忤不愠,尤不记人之过错”,结果,他在官场上得一外号:“满朝欢”。
“满朝欢”!看到这里,胡晨阳不禁哑然失笑。
大概,他支持文天祥,也是因为从不得罪人吧?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章鉴是有历史“污点”的,就在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时,章鉴畏惧元兵的强大,觉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便寻了个借口,开遛了。
身为宰相,关键时候临阵脱逃,可以叫他“章开遛”,也可以叫“章跑跑。”
后来,章鉴对后人说:他平生最后悔的是没有早辞官,否则,怎么会被后人骂?意思是说:如果我是平头百姓,总可以跑吧?
确实,同为朝庭重臣,章鉴跟文天祥比,大节有亏。
但他没有投降,没有跟那个留梦炎一样做降臣,做汉奸,又还算不错了。
从“满朝欢”到“章开遛”,让胡晨阳很感慨!也许,“满朝欢”本身就揭示了:这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这种人,怎么会有文天祥的“文章节义”?
还好,章鉴还不是那么无耻,还能够反思自己。有一年,他在经过自己家乡的另一位名人黄庭坚的故里时,竟然没有勇气白天过去。
有他自己的诗为证:“怕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还有一件事有点意思:咸淳十年(1274),已经告病还乡的章鉴为家乡捐资建造广济桥,历时3年,后被洪水冲塌。
这里,史上没交待清楚,是在建桥过程中就塌了,还是建好以后塌的?
是不是也遇到了“豆腐渣”工程呢?
如果是的话,章鉴积德行善的最后一个梦想,竟然毁于“豆腐渣”工程。
德修县父老对章鉴还是宽容的,将其列为“德修八贤”之一,但是,排在最末位。
这个排位,也是有道理的。如果章鉴不曾做“章开遛”,以他在官场的地位,恐怕要排在前三吧?
比如庐阳名人,文天祥绝对排在第一位的,可要论文学成就,他怎么比得过欧阳修、杨万里呢?
ps:《感悟县志》这种章节,写起来真累啊,但又是必须的,一个新任地方领导,都是要看当地县志的,也都会有自己的解读。
官僚书群(128731586)中有《新星》这本书,可以下载。
感谢大家对《官僚》的支持,感谢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