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财政危机,逼近正统十四年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正统十三年七月的黄河决口,可以说是震动天下。
瓦剌自然不可能不知道。
也先一面在整合内部的同时,一面在关注大明朝廷的一举一动,但是经过去年的试探之后,也先深刻的感受到了一点。
大明是一块硬骨头。
这与之前打的瓦剌,兀良哈,女真各部,都是不一样的。
决计不能小窥。
但是却又不能不打。
一来是也先家族的政治野望,毕竟瓦剌三代人的奋斗,可不是为了做大元丞相淮王的。二来也是北方部落的特性。
也先所统合的大元帝国,或者自称的北元,即便在当时不被大明承认,即便放在后世也不被史学家承认。
原因很简单。
元朝最后的主力在捕鱼儿海覆灭之后,所谓北元已经失去了国家形式,退化成了部落联盟的形态。
也先与脱脱不花的矛盾,已经也先所代表的大元中枢与地方部落首领的矛盾,种种矛盾也先也只能调和,而不能解决。
所以,也先宁可南下死上一批人,也不愿意再打一场内战。
所以,南下一战,在瓦剌统一草原蒙古之后,就是必然。即便也先不打,也有其他人会打,无非是时间上的改变而已。
但是即便也先知道,黄河决口,漕运中断之后,也没有下定决心。
他处于一种犹豫不绝的状态,他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同时他又担心,即便这样对大明国力的消弱又有多少啊?
他请来张宗周。
张宗周说道:“王爷的意思,臣明白,南朝小皇帝,年纪虽然轻,但却不是一个易与的,这十几年来,河北水利,开海转海运,改革盐政,从明宣宗之后,大明非但没有衰落,反而兴旺之像。”
“别的不说,单单是砸在九边的银子,每年就已经超过百万两之多。现在不打,将来恐怕越难打了。”
也先说道:“正是如此。”
有些事情,朱祁镇自己没有什么感觉。反而是敌人感觉很深。朱祁镇在忌惮瓦剌战马众多,却不知道也先也忌惮,朱祁镇这几年改革,兵精马壮算不少,但银两却是很足的。
张宗周说道:“我瓦剌的底子比不得大明,南下之战,不是大胜,就是败仗,根本就是一场豪赌,故而王爷担心而今南朝即便将精力放在黄河之上,我朝四十万铁骑,也冲不破宣大的防线。”
也先说道:“先生是我知己,而今先生有何高见?”
张宗周说道:“高见没有,却有一个笨办法。王爷也明白,这一战定然要打的,何不试探一下南朝。”
也先说道:“试探?你说求公主?”
张宗周说道:“王爷英明。”
瓦剌向大明求公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脱欢就求过一次,只是脱欢当时的还不能越也先现在相比。
也先数年的征战,已经将瓦剌的实力扩展到了历史上最高峰。甚至可以名列,匈奴,鲜卑,突厥,蒙古之间了。
现在也先有更加足够的底气,去向大明求公主了。
当然了,双方虽然还没有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方,但是暗潮涌动,只留下面子功夫。
如果大明真肯嫁公主,也先反而更要打了。
原因很简单,大明太宗皇帝的遗诏。“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
这一段乃是太宗皇帝的诏书。
至于著名的‘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此时是没有这么露骨的话的,这是从这一段话中提炼出来的。
所以,大明政治风潮都是对外强硬。
如果大明反常的同意和亲,反而说明大明的情况真的不好。而如果大明不答应,具体情况就具体分析。
从大明应对求亲的动静上,也能看出来大明到底是什么样子。
也先说道:“不错,退可攻,进可守,只是这一件事情,本王不放心别人去办,就请张先生代本王走一趟北京城吧。”
张宗周说道:“请王爷放心,臣定然将南朝虚实探听的明明白白。”
也先说道:“好,北京方面所有人手,都归你调遣。”
张宗周说道:“谢王爷,臣以为我们从头开始,这一次使团就派三千五百人如何?”
也先说道:“不错。”
朱祁镇早已下过诏书,对瓦剌使团人数,做了规定,不能超过三千人。
这一次张宗周就是明显要试探一下大明的底线了。
独石堡。
作为大明孤悬塞外的一处要地,靠着一块完整的石头山。易守难攻。只是而今杨洪已经不在这里驻守。
在这里驻守的是杨洪的长子杨俊。
杨洪已经成为大同守将了。
此刻杨俊额头微微见汗,城堡之下,数千马队正在与大明边军对峙,双方相距百步,刀出鞘,弓上弦,遥遥相对,似乎一声令下,一场厮杀就要掀起来了。
作为整个大明最深入草原的边塞,这里是入关的要道,也是大明与草原关系的风向口。瓦剌与大明的关系如何,这里比北京更不先知道。
经过去年的对峙之后。
大明与瓦剌之间关系,已经无限趋近破裂了。
这样的情况,已经是日常调剂了。更不要说,瓦剌已经将大宁开平列为马场,双方的战略缓冲,已经很少了。
彼此斥候的厮杀,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了。
只是这数千人的对峙,却还是少有的。
说实话,杨俊都有一些承受不住压力。
杨俊问道:“大同来人了没有?”
“将军还没有。”身边一个士卒说道。
杨俊有些烦躁的说道:“怎么还不来啊。”
这一次的事情,不是别的,就是瓦剌使团入关,杨俊派人清点人数,发现有三千多人,这是万万不行的。
不合规矩。
所以瓦剌人就鼓噪起来,似乎想要一场大战。
如果说仅仅是几千人,杨俊自然不担心,杨俊虽然作为杨洪的儿子,没有学到杨洪多少本事,但是独石堡重要之极,朝廷数次加固。
城池虽然不大,但却是一座军事要塞,防备森严,还有数千士卒,马步皆有,区区三千瓦剌人算不了什么。
但是北边似乎还有瓦剌大队人马在。
杨俊很担心,这是一场大战的开始。更担心作为瓦剌与大明第一战,他能不能坚守住独石堡,一想到几乎无边无际的瓦剌铁骑,杨俊头上的汗冒得就更快起起来。
“报,传武进侯将令,放瓦剌使团入关。”一个信使气喘吁吁的跪在杨俊身前。
杨俊这才松了一口气,说道:“知道了,让下面放瓦剌人入关,同样注意一点,别被人给阴了,防着瓦剌夺关。”
随着杨俊一声令下,独山堡大门大开,与瓦剌士卒对峙的官员缓缓的收了起来,瓦剌人簇拥着无数驮马,进入了独山堡之中。
通过独山堡,他们要进入宣大,再进入北京。到达大明的中心。
一时间刚刚压抑的气氛,似乎变得不一样了。
而也先就在小半个时辰之后,听到了这个消息,他微微一笑,心中暗道:“看来这一次黄河折腾南朝不轻啊。”
张宗周虽然是瓦剌使团管事的人。但是明面上的负责的人。却不是张宗周,张宗周的身份不过一账房先生而已。
在进入独石堡之后。
张宗周感到了久违的明人的气息。他其实也没有想过,有生之年,还能回到关内来。心中自然有无限的感慨。
他很快就这些感慨都收了起来。
他开始视察宣大的防务。
宣大防务几年之内,才被兵部尚书给重新修缮过,很多修缮的痕迹很是非常新的。
大城,千户堡,还有各种各样的烽火台,与壕沟木栅栏,再与当地的地势山脉整合在一起,简直是一道天然的防线。
能够大军决战的地方,也不过数次。
这一条防线,不应该是铜墙铁壁,而是一张大网,任何猎物进入这一带,都会因为种种原因被停滞,被阻塞,然后迎来与大明军队的正面决战。
张宗周,心中暗道:“他日南下,最好不要在这一代决战。”
“不能再等下去了。”张宗周心中暗道:“越等大明只会越强,明朝皇帝是一位英主。”
张宗周还没有到京师,就已经将下定了决心。
来到京师之后,瓦剌使团被要求在城外安置,而他们的安置地方,却是大明数支军队的包围之中。
这是惯例了。
当瓦剌使臣超过一千之后,这就是必然手段了。
毕竟大明都城,天子脚下,总不能让瓦剌的军队自由活动吧,所以大部分瓦剌使团,都处于这一种半监管的情况下。
真正能自由出入营地的,不过是少数人而已。
而张宗周自然在少数人手中。
他带了两个侍卫,就走在大明的大街之上。
北京城比许多年前繁华多了。
这种繁华也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大明的国力整体上来说,还是蒸蒸日上的。北京作为大明都城,自然也在快速发展之中。
其次就是朱祁镇在京师建立好些学院。各种杂学这些学院的所有学生已经超过了万人。这些上学的学生,大多都是富户。
毕竟普通百姓是不可能上学的。
这么多人口聚集,更是在北京城南形成一座小城了。
其三就是北京独特吏员制度了。
整个大明也就是北京这里,所有吏员都不是世袭的,而是考试进入的。再加上北京城每年最少要数万两的收入,是整个大明最富裕的几个府之一。也能支撑起这样的体制。
所以北京吏治要比其他地方都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又吸引了人员聚集。
张宗周却不知道其中细节,他却从货物粮价上看得出来,黄河决口对大明的影响,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深。
不过,他只是走马观花,他想要深入了解大明,就要见一见一个一直在北京城中的活着的人。
只是北京城乃是锦衣卫的天下,可以说瓦剌每一个能进城的人,都在锦衣卫的监控之中,他想见谁,都要细密的安排。
否则就是惹祸上身了。
张宗周还在细细等待机会,却不知道,他所做出的试探已经在内阁之中炸开了。
文华殿。
“臣以为万万不可。”胡濙满头白发都要竖起来了,他怒喝道:“有太宗文皇帝之遗训,‘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朝廷当鉴于两宋之教训,从无此举,而今区区瓦剌敢有辱天朝,臣虽年老,但尚能食斗,请一支兵马,擒此獠于陛下。”胡濙乃是太宗皇帝的心腹。
他对很多事情,都不在乎,每日上朝也都是例行公事,颇有难得糊涂之态。但谁真认为他老糊涂,可就错了。
胡濙对很多事情可以不在乎,但是对太宗身后名,却是在乎的。
这一件事情,分明是打太宗皇帝的脸。
胡濙万万不能忍受的。
“胡卿坐下说话。”朱祁镇劝慰道。
胡濙虽然说的厉害,但是朱祁镇却不敢将大军托付给一个文官,只能安抚下去再说。
对和亲之事。朱祁镇也有非常冷静的判断。
朱祁镇自然不想和亲了。
明朝没有和亲的前例,朱祁镇也不想从他这里破了。但是他也要考虑现实情况。朱祁镇并不想现在与瓦剌开战。
如果能拖住瓦剌,只是口头答应,朱祁镇才不在乎,人我朱祁镇是不出的有本事自己来取。
但是很多事情,不能这样想。
要考虑政治影响,正如胡濙所言。
很多事情,其实并不是一个皇帝说什么就能一直坚持的,大明一直坚持不和亲,不妥协,其实是对两宋历史的反思。
宋朝从来是一战就和,一和就忘,然后再战再和,再次苟安,直到被逼到大海里。
这种惨烈的下场,让任何文官士大夫对和议,对和亲都是非常排斥的,更不要而今大明国力强盛。
很多人的记忆还都活在太宗年间。活在大明军队对草原的全面压制的日子之中。他们怎么可能会同意和亲。
所以这事情一传出去,定然有很多一批官员上书反对。
胡濙只是其中之一。
当然了,并非没有人支持。
最大的支持者就是曹鼐。
曹鼐说道:“太宗之遗训,臣不敢有一时或忘,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户部已经近乎空空如也了,大兵未动粮草先行。”
“臣并不是同意和亲,而是应该与瓦剌缓和关系,虚以为蛇,拖过这一两年,黄河大工结束,想来瓦剌也不敢南下了。”
朱祁镇也没有说什么。
这个意见,其实是之前所有大臣的意见。
否则瓦剌使臣明显超出了人数,为什么大同还下令要放行。就是因为黄河大工,调动了天文数字的银两。
朱祁镇陷入了他登基以来最大一次财政危机,户部银库加内承运库一切不过七八百万两银子,北京天津各地的粮仓粮食总数不足千万石了。
虽然大明各地的社会秩序并没有因为大灾有什么波动,连粮价都相对稳定,但是朝廷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正统十三年七月的黄河决口,可以说是震动天下。
瓦剌自然不可能不知道。
也先一面在整合内部的同时,一面在关注大明朝廷的一举一动,但是经过去年的试探之后,也先深刻的感受到了一点。
大明是一块硬骨头。
这与之前打的瓦剌,兀良哈,女真各部,都是不一样的。
决计不能小窥。
但是却又不能不打。
一来是也先家族的政治野望,毕竟瓦剌三代人的奋斗,可不是为了做大元丞相淮王的。二来也是北方部落的特性。
也先所统合的大元帝国,或者自称的北元,即便在当时不被大明承认,即便放在后世也不被史学家承认。
原因很简单。
元朝最后的主力在捕鱼儿海覆灭之后,所谓北元已经失去了国家形式,退化成了部落联盟的形态。
也先与脱脱不花的矛盾,已经也先所代表的大元中枢与地方部落首领的矛盾,种种矛盾也先也只能调和,而不能解决。
所以,也先宁可南下死上一批人,也不愿意再打一场内战。
所以,南下一战,在瓦剌统一草原蒙古之后,就是必然。即便也先不打,也有其他人会打,无非是时间上的改变而已。
但是即便也先知道,黄河决口,漕运中断之后,也没有下定决心。
他处于一种犹豫不绝的状态,他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同时他又担心,即便这样对大明国力的消弱又有多少啊?
他请来张宗周。
张宗周说道:“王爷的意思,臣明白,南朝小皇帝,年纪虽然轻,但却不是一个易与的,这十几年来,河北水利,开海转海运,改革盐政,从明宣宗之后,大明非但没有衰落,反而兴旺之像。”
“别的不说,单单是砸在九边的银子,每年就已经超过百万两之多。现在不打,将来恐怕越难打了。”
也先说道:“正是如此。”
有些事情,朱祁镇自己没有什么感觉。反而是敌人感觉很深。朱祁镇在忌惮瓦剌战马众多,却不知道也先也忌惮,朱祁镇这几年改革,兵精马壮算不少,但银两却是很足的。
张宗周说道:“我瓦剌的底子比不得大明,南下之战,不是大胜,就是败仗,根本就是一场豪赌,故而王爷担心而今南朝即便将精力放在黄河之上,我朝四十万铁骑,也冲不破宣大的防线。”
也先说道:“先生是我知己,而今先生有何高见?”
张宗周说道:“高见没有,却有一个笨办法。王爷也明白,这一战定然要打的,何不试探一下南朝。”
也先说道:“试探?你说求公主?”
张宗周说道:“王爷英明。”
瓦剌向大明求公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脱欢就求过一次,只是脱欢当时的还不能越也先现在相比。
也先数年的征战,已经将瓦剌的实力扩展到了历史上最高峰。甚至可以名列,匈奴,鲜卑,突厥,蒙古之间了。
现在也先有更加足够的底气,去向大明求公主了。
当然了,双方虽然还没有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方,但是暗潮涌动,只留下面子功夫。
如果大明真肯嫁公主,也先反而更要打了。
原因很简单,大明太宗皇帝的遗诏。“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
这一段乃是太宗皇帝的诏书。
至于著名的‘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此时是没有这么露骨的话的,这是从这一段话中提炼出来的。
所以,大明政治风潮都是对外强硬。
如果大明反常的同意和亲,反而说明大明的情况真的不好。而如果大明不答应,具体情况就具体分析。
从大明应对求亲的动静上,也能看出来大明到底是什么样子。
也先说道:“不错,退可攻,进可守,只是这一件事情,本王不放心别人去办,就请张先生代本王走一趟北京城吧。”
张宗周说道:“请王爷放心,臣定然将南朝虚实探听的明明白白。”
也先说道:“好,北京方面所有人手,都归你调遣。”
张宗周说道:“谢王爷,臣以为我们从头开始,这一次使团就派三千五百人如何?”
也先说道:“不错。”
朱祁镇早已下过诏书,对瓦剌使团人数,做了规定,不能超过三千人。
这一次张宗周就是明显要试探一下大明的底线了。
独石堡。
作为大明孤悬塞外的一处要地,靠着一块完整的石头山。易守难攻。只是而今杨洪已经不在这里驻守。
在这里驻守的是杨洪的长子杨俊。
杨洪已经成为大同守将了。
此刻杨俊额头微微见汗,城堡之下,数千马队正在与大明边军对峙,双方相距百步,刀出鞘,弓上弦,遥遥相对,似乎一声令下,一场厮杀就要掀起来了。
作为整个大明最深入草原的边塞,这里是入关的要道,也是大明与草原关系的风向口。瓦剌与大明的关系如何,这里比北京更不先知道。
经过去年的对峙之后。
大明与瓦剌之间关系,已经无限趋近破裂了。
这样的情况,已经是日常调剂了。更不要说,瓦剌已经将大宁开平列为马场,双方的战略缓冲,已经很少了。
彼此斥候的厮杀,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了。
只是这数千人的对峙,却还是少有的。
说实话,杨俊都有一些承受不住压力。
杨俊问道:“大同来人了没有?”
“将军还没有。”身边一个士卒说道。
杨俊有些烦躁的说道:“怎么还不来啊。”
这一次的事情,不是别的,就是瓦剌使团入关,杨俊派人清点人数,发现有三千多人,这是万万不行的。
不合规矩。
所以瓦剌人就鼓噪起来,似乎想要一场大战。
如果说仅仅是几千人,杨俊自然不担心,杨俊虽然作为杨洪的儿子,没有学到杨洪多少本事,但是独石堡重要之极,朝廷数次加固。
城池虽然不大,但却是一座军事要塞,防备森严,还有数千士卒,马步皆有,区区三千瓦剌人算不了什么。
但是北边似乎还有瓦剌大队人马在。
杨俊很担心,这是一场大战的开始。更担心作为瓦剌与大明第一战,他能不能坚守住独石堡,一想到几乎无边无际的瓦剌铁骑,杨俊头上的汗冒得就更快起起来。
“报,传武进侯将令,放瓦剌使团入关。”一个信使气喘吁吁的跪在杨俊身前。
杨俊这才松了一口气,说道:“知道了,让下面放瓦剌人入关,同样注意一点,别被人给阴了,防着瓦剌夺关。”
随着杨俊一声令下,独山堡大门大开,与瓦剌士卒对峙的官员缓缓的收了起来,瓦剌人簇拥着无数驮马,进入了独山堡之中。
通过独山堡,他们要进入宣大,再进入北京。到达大明的中心。
一时间刚刚压抑的气氛,似乎变得不一样了。
而也先就在小半个时辰之后,听到了这个消息,他微微一笑,心中暗道:“看来这一次黄河折腾南朝不轻啊。”
张宗周虽然是瓦剌使团管事的人。但是明面上的负责的人。却不是张宗周,张宗周的身份不过一账房先生而已。
在进入独石堡之后。
张宗周感到了久违的明人的气息。他其实也没有想过,有生之年,还能回到关内来。心中自然有无限的感慨。
他很快就这些感慨都收了起来。
他开始视察宣大的防务。
宣大防务几年之内,才被兵部尚书给重新修缮过,很多修缮的痕迹很是非常新的。
大城,千户堡,还有各种各样的烽火台,与壕沟木栅栏,再与当地的地势山脉整合在一起,简直是一道天然的防线。
能够大军决战的地方,也不过数次。
这一条防线,不应该是铜墙铁壁,而是一张大网,任何猎物进入这一带,都会因为种种原因被停滞,被阻塞,然后迎来与大明军队的正面决战。
张宗周,心中暗道:“他日南下,最好不要在这一代决战。”
“不能再等下去了。”张宗周心中暗道:“越等大明只会越强,明朝皇帝是一位英主。”
张宗周还没有到京师,就已经将下定了决心。
来到京师之后,瓦剌使团被要求在城外安置,而他们的安置地方,却是大明数支军队的包围之中。
这是惯例了。
当瓦剌使臣超过一千之后,这就是必然手段了。
毕竟大明都城,天子脚下,总不能让瓦剌的军队自由活动吧,所以大部分瓦剌使团,都处于这一种半监管的情况下。
真正能自由出入营地的,不过是少数人而已。
而张宗周自然在少数人手中。
他带了两个侍卫,就走在大明的大街之上。
北京城比许多年前繁华多了。
这种繁华也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大明的国力整体上来说,还是蒸蒸日上的。北京作为大明都城,自然也在快速发展之中。
其次就是朱祁镇在京师建立好些学院。各种杂学这些学院的所有学生已经超过了万人。这些上学的学生,大多都是富户。
毕竟普通百姓是不可能上学的。
这么多人口聚集,更是在北京城南形成一座小城了。
其三就是北京独特吏员制度了。
整个大明也就是北京这里,所有吏员都不是世袭的,而是考试进入的。再加上北京城每年最少要数万两的收入,是整个大明最富裕的几个府之一。也能支撑起这样的体制。
所以北京吏治要比其他地方都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又吸引了人员聚集。
张宗周却不知道其中细节,他却从货物粮价上看得出来,黄河决口对大明的影响,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深。
不过,他只是走马观花,他想要深入了解大明,就要见一见一个一直在北京城中的活着的人。
只是北京城乃是锦衣卫的天下,可以说瓦剌每一个能进城的人,都在锦衣卫的监控之中,他想见谁,都要细密的安排。
否则就是惹祸上身了。
张宗周还在细细等待机会,却不知道,他所做出的试探已经在内阁之中炸开了。
文华殿。
“臣以为万万不可。”胡濙满头白发都要竖起来了,他怒喝道:“有太宗文皇帝之遗训,‘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朝廷当鉴于两宋之教训,从无此举,而今区区瓦剌敢有辱天朝,臣虽年老,但尚能食斗,请一支兵马,擒此獠于陛下。”胡濙乃是太宗皇帝的心腹。
他对很多事情,都不在乎,每日上朝也都是例行公事,颇有难得糊涂之态。但谁真认为他老糊涂,可就错了。
胡濙对很多事情可以不在乎,但是对太宗身后名,却是在乎的。
这一件事情,分明是打太宗皇帝的脸。
胡濙万万不能忍受的。
“胡卿坐下说话。”朱祁镇劝慰道。
胡濙虽然说的厉害,但是朱祁镇却不敢将大军托付给一个文官,只能安抚下去再说。
对和亲之事。朱祁镇也有非常冷静的判断。
朱祁镇自然不想和亲了。
明朝没有和亲的前例,朱祁镇也不想从他这里破了。但是他也要考虑现实情况。朱祁镇并不想现在与瓦剌开战。
如果能拖住瓦剌,只是口头答应,朱祁镇才不在乎,人我朱祁镇是不出的有本事自己来取。
但是很多事情,不能这样想。
要考虑政治影响,正如胡濙所言。
很多事情,其实并不是一个皇帝说什么就能一直坚持的,大明一直坚持不和亲,不妥协,其实是对两宋历史的反思。
宋朝从来是一战就和,一和就忘,然后再战再和,再次苟安,直到被逼到大海里。
这种惨烈的下场,让任何文官士大夫对和议,对和亲都是非常排斥的,更不要而今大明国力强盛。
很多人的记忆还都活在太宗年间。活在大明军队对草原的全面压制的日子之中。他们怎么可能会同意和亲。
所以这事情一传出去,定然有很多一批官员上书反对。
胡濙只是其中之一。
当然了,并非没有人支持。
最大的支持者就是曹鼐。
曹鼐说道:“太宗之遗训,臣不敢有一时或忘,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户部已经近乎空空如也了,大兵未动粮草先行。”
“臣并不是同意和亲,而是应该与瓦剌缓和关系,虚以为蛇,拖过这一两年,黄河大工结束,想来瓦剌也不敢南下了。”
朱祁镇也没有说什么。
这个意见,其实是之前所有大臣的意见。
否则瓦剌使臣明显超出了人数,为什么大同还下令要放行。就是因为黄河大工,调动了天文数字的银两。
朱祁镇陷入了他登基以来最大一次财政危机,户部银库加内承运库一切不过七八百万两银子,北京天津各地的粮仓粮食总数不足千万石了。
虽然大明各地的社会秩序并没有因为大灾有什么波动,连粮价都相对稳定,但是朝廷也为此付出了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