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天灾人祸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祁镇忽然觉得,吃了饭之后,他的心思慢慢镇定下来了。心中焦虑之意,有一些舒缓。他看了胡濙一眼,心中忽然觉得,似乎胡濙的本意不在于早膳,却是在委婉的规劝朱祁镇。
作为皇帝,不管遇见什么事情,任何无谓的情绪都不会有任何益处,反而是有害的。
“陛下,”曹鼐出列行礼说道:“臣有罪,遇此天灾,不能协调各方,共度时艰,反而出了如此纰漏,祸及百姓,臣罪该万死。”
曹鼐此言一出,内阁其他成员,微微一顿,也纷纷起身请罪。
朱祁镇心中明了。曹鼐这一段话,虽然像是废话,但是却是定调子的废话。他定的什么调子,这一件事情是天灾。
既然是天灾,就不需要有人负责,即便有人负责,也是救治不利,而不是其他的。
朱祁镇很明白。
黄河之事,固然有七分天灾,但是依然有三分人祸,这三分人祸之中,朱祁镇自己的决策失误,占了两分。
固然,朱祁镇万万没有想到,会出这样的事情,如果他事先知道黄河居然真能决堤,他或许就会想办法,力排众议,先修了黄河在与瓦剌大战。
可历史哪有那么多可能性,能够应对就不容易。
只是不管朱祁镇本意是好是坏,从结果上来看,就是朱祁镇坏了事。
曹鼐此言将事情钉死在天灾之上,这就是朝廷处理这一件事情的口径了,与皇帝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这倒不是曹鼐多爱护朱祁镇。却是儒家的政治原则,为尊者讳。
如果朱祁镇承认在黄河上的决策失误,承担后果。结果会出现什么事情?
曹鼐是必然要罢相的。
历史长河中,只要是皇帝认错,背后意味着必然是腥风血雨,甚至山河变色!
不是皇帝不想认错,这一认错,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不亚于一场改革!
的确知错能改,的确是古之贤王,但要知道,什么样的皇帝才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
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那个不是堪比开国帝王的主,至于朱祁镇,自己的权势都保证不了,还是那句话,这天下不是他的天下,这臣子不是他的臣子。
至于明思宗,也算知错能改,至于怎么改,是怎么把大明朝改死的这里不提。
李时勉当初教朱祁镇读书一样,朱祁镇的问题,李时勉却打王振的板子。皇帝出了错,定然是辅佐的人没有辅佐好。
所以曹鼐一定要承担责任。
甚至承担责任的不仅仅是曹鼐一个人。
这是一场大风暴。
而今黄河决堤,不知道多少百姓流离失所,真正的损失还没有报上来在,但朱祁镇也知道,这定然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这个时候,保证朝廷正常运转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去掀起一场政治风暴。
更不要说,承认这一件事情,也会给朱祁镇的威信带来极大的污点。
而且人们对人性的揣测,从来饱含恶意的。
朱祁镇这一件事情决策失误,这是最理智的做法。但是朱祁镇内心之中,并不能轻松一点,反而更加沉重。
他说道:“卿请起,天意如此,怪不得卿。”
曹鼐等人才起身再次落座。
朱祁镇问道范弘道:“阮安到了没有?”
范弘说道:“已经在殿外求见了。”
朱祁镇说道:“让他进来吧。”
朱祁镇对曹鼐等人说道:“具体灾情,还没有报上来,就让阮安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阮安来的很快。
而今阮安身上最重要的官职,不是别的,就是大明水利工程管事,水利待诏。
他身上已经没有一个太监官职了。
进来之后,行礼道:“臣阮安拜见陛下。”
他现在不是以太监的身份拜见朱祁镇,而是大明臣工的身份,在全部大明太监之中,有此荣耀的没有几个。
比如亦失哈,刘永诚。
朱祁镇说道:“坐吧,朕让你看的东西,你都看过了吧。”
阮安说道:“已经看过了。”
朱祁镇派人传唤阮安的时候,就是让人带着河南方面急报副本一起去的。
朱祁镇说道:“朕对水利不熟悉,这八柳村在何处?黄河在这里决口,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阮安脸色有些难看,说道:“陛下有所部知,河决此地,已经不是河决了,臣以为是改道了。”
朱祁镇皱眉说道:“改道!?”
内阁大臣们也悚然而惊。
决口与改道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其实他们都有这个担心,毕竟黄河决南岸与决北岸的不同,从地方到中枢都是很明白的。但是知道归知道,却还抱着一丝希望。
阮安经过了河北水利工程,已经确定了自己在水利方面的权威。如果说河北水利工程,在执行上,组织上最大的工程乃是于谦。
但是在细节上,乃是技术层面,最大功臣就是阮安了。
只是阮安毕竟是一个太监。
如此大的功臣,如果归功于一个太监。很多人的脸上就不好看了。
所以,于谦的名声日隆,但是知道阮安的人却没有多少,当然,这也不是于谦抢了阮安的功劳。毕竟在明朝干实务研究的,本身就容易被埋没。
明朝著名的天工开物,明朝中后期重视么?可以说,一般,到了清朝直接照搬到了四库全书之中,勉强也算是普及了,至于天工开物的作者谁在乎。
宋应星之书刊印于崇祯末年,可是谁在乎呢?后来因为政治原因,其书一度被列为禁书,不过其中内容,却被照搬四库,天下尽知,算是做到了利国利民。
真正留名青史工匠家,也没有多少个。只能说是社会偏见问题。
或许别人不知道,但是内阁成员都是掌控大明各方消息的人,自然知道阮安的分量。
此刻阮安也如此说,所有人的心都凉了半截。
朱祁镇说道:“改道何处?”
既然已经是最坏的结果,朱祁镇也不做幻想了。
阮安说道:“陛下请赐一张舆图。”
朱祁镇没有说话,仅仅是看了范弘一眼,范弘立即从一边的卷宗之中,拿来一张地图,却是北方的舆图。
阮安说道:“从八柳村到卫河,广济渠,不过几十里远,臣以为黄河之水,必定夺广济渠河道,顺着地势东去,从广济渠一路过卫辉府,大名府,到东昌府,张秋镇。”
周忱忍不住插嘴说道:“可是运河上的张秋。”
阮安的说道:“正是。”
周忱脸色瞬间白了。说道:“会影响漕运吗?”
阮安说道:“回周大人,而今说不清楚,下官在这里不过是纸上谈兵,不看现场情况,是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朱祁镇微微闭上眼睛,随即猛地睁开说道:“阮安,你继续说。”
张秋虽然运河上的一个镇,但是这个镇非常重要,比寻常一个县都繁华,是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
张秋被冲垮,运河一定是会受到影响的,至于影响大小,就不好说了。
虽然正统一朝已经建立起海运体系。
但是原则上,还是秉承杨溥当初的提议,就是漕运与海运两者兼备,不可偏废。
以至于现在,运河上还保持着每年四百万石粮食的运输量。
去岁大旱,北京天津的粮仓空了不少,最近朱祁镇正在补充粮食。所以漕运对现在非常重要。
当然,朱祁镇也暗自庆幸,庆幸他没有将一根绳子拴在运河上,最少海运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了。
否则面对这样局面,朱祁镇决计不能如此镇定。
阮安微微沉吟说道:“陛下,而今臣知道的太少了,只能靠猜,如果有错的地方,还请陛下见谅。”
朱祁镇也知道,有些强人所难了。毕竟现在阮安知道的,仅仅是一个决口的地方而已。说道:“你说便是了,即便有错,朕也不怪你。但是有时候让朝廷早准备一分,就能救人无数。”
阮安说道:“臣谢过陛下。”他目光之中闪过一丝坚定,说道:“就地势而论,黄河水冲到这里,无非三条路而已。”
“如果水量不大,可能会聚集在张秋以南汇集成湖泊,就如旧时之梁山泊。”阮安说道。
朱祁镇目光在地面上扫过,忽然看见梁山这两个字。
张秋以南就是梁山泊旧地。
梁山泊本身就是黄河洪水淤积所至,只是而今沧海桑田,因为黄河夺淮,远远的离开了这一带,所以梁山泊就不复存在了。
但是梁山泊不复存在了,却并没有改变梁山泊这一带的地势。这一带还是附近比较低洼的存在。
“如果洪水数量再大一些的话,恐怕要东去,夺大清河入海。”
黄河下游的改道,就从夺淮入海,变成了从山东入海。
这一条所谓的大清河,就是现在的黄河的河道。
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伏。
虽然这一件一次黄河是一大惨事,死于黄河水的百姓,定然是数以万计之多,但是也给朱祁镇带来一个名正言顺,整合黄河的时机,如果黄河真如阮安这样改道,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朱祁镇一直不想治理黄河就是觉得,而今的治水方向是错误的,不管是费多少力量,维持黄河与淮河,洪泽湖这样混乱的体系,根本就是以人力对抗天地之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这问题只会越来越难以整理。
但是朱祁镇如果推行一个让黄河改道的方案,朝中定然不好通过。官僚本身都是不希望脱出自己掌控之中的事情。
而人工将黄河改道,这一件大事,花费太大了,甚至一旦做不好,不过是将两淮的水患,易到山东。
想想就知道,山东百姓定然会拼了命的反对。
但是而今却不一样了,黄河决口已经是既定事实了。在这个既定事实上,再推行黄河改道。
其中阻力就会消减不知道多少。
即便山东本地百姓,此刻也不会多想这些。他们想要就是立即将黄河纳入掌控之中。不能在乱冲乱决了。上下翻滚了。
“还有一条河道。”阮安说道:“就是洪水灌入运河之中,夺卫河河道,入天津。这就不好办了。”阮安面露忧色。说道:“臣受命修整河北水利,卫河入海段,虽然大大拓宽,但是已经无法容纳这么大洪水。”
“臣担心......”
朱祁镇说道:“你担心什么?径直说便是了。”
阮安说道:“于大人在天津卫河两岸,开辟出不少田地,这些土地,恐怕都要付之东流了。”
朱祁镇还没有说话,曹鼐却已经说话了,说道:“阮待诏,天津百姓是百姓,山东百姓就不是百姓吗?冲决天津,不过祸及两岸,但是冲决山东,却是重开一道河道,黄河之水,新河道非十几里宽不可。却不知道多少百姓沉于洪波之中。孰轻孰重,还需思量。”
朱祁镇听曹鼐的意思,他宁肯黄河夺卫,也不愿意黄河进入山东。
毕竟黄河夺卫,尚且有河道维系,卫河河道相当一部分,就是运河,这一条河流可以说是年年加固,有工部派人专门负责。
可比大清河要靠谱多了。
大清河这一条河在此之前能有多宽的河道,而今黄河一至,估计沿河数里之地,都要被黄河侵占了。
如果真正权衡利弊,自然是夺卫损失更小一点。
作为皇帝他能想的,就是让那一边百姓少死一点,而不能让所有人都活下来。
一时间觉得无力之极。
“陛下,山东急报。”朱以扩从外面飞奔而来,将一封奏疏递了上来。
朱祁镇几乎从龙椅上跳了起来,接过立即打开一看。
他细细看过之后,一时间表情复杂之极,不知道该高兴,还是不高兴,随即将奏折抵下去,让下面的大臣看。
山东巡抚张骥上书朝廷并弹劾河南巡抚赵新治水不利,以邻为壑。
因为山东省被河南省的洪水祸害惨了。
改道的黄河就是按照阮安所言的第二条路线走,从卫辉府八柳村向东北,进入广济渠,然后到张秋,然后入大清河,直接入海。但是这一路上,张骥的写的字字是血,特别是张秋镇,本来是繁华不下一个县城的大镇,却因洪水夜至,睡梦之中,洪水登堂入室。
很多人都来不及逃生,就被淹死在房屋之中,天明去看的时候,屋舍齐平水中,一片汪洋,张秋一镇百姓,尽为鱼鳖。
有官员乘小舟,行于水面,唯有浮尸连成片,寂静无声,偶尔有儿啼之声,却是父母将婴儿藏于木桶之中,浮于水面之上,下有浮尸成片,或许是是此儿之父母也。
凄惨难以尽言,望之伤于肝肠。
这个场面,不要说亲自去看了,仅仅是看着样的文字,就汗透重衣,不忍直视了。
而且张秋镇的局面,仅仅是一个缩影而已。
黄河东流入海,并不会放过水,凡是挡在他们面前的人或者物,都逃不过浩浩荡荡的黄河水的冲击。
真正的情况,凄惨十倍于张秋者,未必没有。
朱祁镇深吸一口气,将自己心中颤动平息下来。感情对他来说,从来是有害无益的,他此刻能做的就是,不要让这些因洪水而死的百姓白死。
趁着这个机会,一劳永逸的解决黄河问题,即便不能全部解决,也要让今后几十年间,黄河不再出什么大问题。
这或许冷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但是很抱歉,政治就是一种极致利益分配优秀,感情用事,从来是大忌之中的大忌。
朱祁镇问道:“阮安,以你之见,如此情形,什么时候能够修好黄河?”
阮安苦笑说道:“陛下,想要黄河回到旧道之中,今年是不可能了。”
“按山东巡抚张骥所言的水量,臣可以判断,黄河决口之处,决计超过了十里宽,这么宽的缺口,是很难堵住的,更不要说而今还在汛期,黄河水丰,这缺口水流速度定然很是湍急,不管是多大的石头,扔进去,就会被冲到数里之外了。甚至连以船载砖石沉船堵口都不行了。”
“因为黄河之中没有这么宽的船,而几艘船即便用铁链链在一起,分量也不足够,如果不能一下子堵住了,堵一半的话,剩下的水流速度就会大增,再堵口的难度,就会增加。”
“甚至水流速度能到达,连沉船都冲走的地步。”
“如此说来。”朱祁镇说道:“想要让黄河归于旧道,非要等冬春枯水期才行吗?”
阮安说道:“陛下,臣无能,只是以臣之见,或许只有这样了。请陛下恕罪。”
一边说,阮安跪倒在地。
朱祁镇忽然觉得,吃了饭之后,他的心思慢慢镇定下来了。心中焦虑之意,有一些舒缓。他看了胡濙一眼,心中忽然觉得,似乎胡濙的本意不在于早膳,却是在委婉的规劝朱祁镇。
作为皇帝,不管遇见什么事情,任何无谓的情绪都不会有任何益处,反而是有害的。
“陛下,”曹鼐出列行礼说道:“臣有罪,遇此天灾,不能协调各方,共度时艰,反而出了如此纰漏,祸及百姓,臣罪该万死。”
曹鼐此言一出,内阁其他成员,微微一顿,也纷纷起身请罪。
朱祁镇心中明了。曹鼐这一段话,虽然像是废话,但是却是定调子的废话。他定的什么调子,这一件事情是天灾。
既然是天灾,就不需要有人负责,即便有人负责,也是救治不利,而不是其他的。
朱祁镇很明白。
黄河之事,固然有七分天灾,但是依然有三分人祸,这三分人祸之中,朱祁镇自己的决策失误,占了两分。
固然,朱祁镇万万没有想到,会出这样的事情,如果他事先知道黄河居然真能决堤,他或许就会想办法,力排众议,先修了黄河在与瓦剌大战。
可历史哪有那么多可能性,能够应对就不容易。
只是不管朱祁镇本意是好是坏,从结果上来看,就是朱祁镇坏了事。
曹鼐此言将事情钉死在天灾之上,这就是朝廷处理这一件事情的口径了,与皇帝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这倒不是曹鼐多爱护朱祁镇。却是儒家的政治原则,为尊者讳。
如果朱祁镇承认在黄河上的决策失误,承担后果。结果会出现什么事情?
曹鼐是必然要罢相的。
历史长河中,只要是皇帝认错,背后意味着必然是腥风血雨,甚至山河变色!
不是皇帝不想认错,这一认错,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不亚于一场改革!
的确知错能改,的确是古之贤王,但要知道,什么样的皇帝才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
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那个不是堪比开国帝王的主,至于朱祁镇,自己的权势都保证不了,还是那句话,这天下不是他的天下,这臣子不是他的臣子。
至于明思宗,也算知错能改,至于怎么改,是怎么把大明朝改死的这里不提。
李时勉当初教朱祁镇读书一样,朱祁镇的问题,李时勉却打王振的板子。皇帝出了错,定然是辅佐的人没有辅佐好。
所以曹鼐一定要承担责任。
甚至承担责任的不仅仅是曹鼐一个人。
这是一场大风暴。
而今黄河决堤,不知道多少百姓流离失所,真正的损失还没有报上来在,但朱祁镇也知道,这定然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这个时候,保证朝廷正常运转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去掀起一场政治风暴。
更不要说,承认这一件事情,也会给朱祁镇的威信带来极大的污点。
而且人们对人性的揣测,从来饱含恶意的。
朱祁镇这一件事情决策失误,这是最理智的做法。但是朱祁镇内心之中,并不能轻松一点,反而更加沉重。
他说道:“卿请起,天意如此,怪不得卿。”
曹鼐等人才起身再次落座。
朱祁镇问道范弘道:“阮安到了没有?”
范弘说道:“已经在殿外求见了。”
朱祁镇说道:“让他进来吧。”
朱祁镇对曹鼐等人说道:“具体灾情,还没有报上来,就让阮安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阮安来的很快。
而今阮安身上最重要的官职,不是别的,就是大明水利工程管事,水利待诏。
他身上已经没有一个太监官职了。
进来之后,行礼道:“臣阮安拜见陛下。”
他现在不是以太监的身份拜见朱祁镇,而是大明臣工的身份,在全部大明太监之中,有此荣耀的没有几个。
比如亦失哈,刘永诚。
朱祁镇说道:“坐吧,朕让你看的东西,你都看过了吧。”
阮安说道:“已经看过了。”
朱祁镇派人传唤阮安的时候,就是让人带着河南方面急报副本一起去的。
朱祁镇说道:“朕对水利不熟悉,这八柳村在何处?黄河在这里决口,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阮安脸色有些难看,说道:“陛下有所部知,河决此地,已经不是河决了,臣以为是改道了。”
朱祁镇皱眉说道:“改道!?”
内阁大臣们也悚然而惊。
决口与改道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其实他们都有这个担心,毕竟黄河决南岸与决北岸的不同,从地方到中枢都是很明白的。但是知道归知道,却还抱着一丝希望。
阮安经过了河北水利工程,已经确定了自己在水利方面的权威。如果说河北水利工程,在执行上,组织上最大的工程乃是于谦。
但是在细节上,乃是技术层面,最大功臣就是阮安了。
只是阮安毕竟是一个太监。
如此大的功臣,如果归功于一个太监。很多人的脸上就不好看了。
所以,于谦的名声日隆,但是知道阮安的人却没有多少,当然,这也不是于谦抢了阮安的功劳。毕竟在明朝干实务研究的,本身就容易被埋没。
明朝著名的天工开物,明朝中后期重视么?可以说,一般,到了清朝直接照搬到了四库全书之中,勉强也算是普及了,至于天工开物的作者谁在乎。
宋应星之书刊印于崇祯末年,可是谁在乎呢?后来因为政治原因,其书一度被列为禁书,不过其中内容,却被照搬四库,天下尽知,算是做到了利国利民。
真正留名青史工匠家,也没有多少个。只能说是社会偏见问题。
或许别人不知道,但是内阁成员都是掌控大明各方消息的人,自然知道阮安的分量。
此刻阮安也如此说,所有人的心都凉了半截。
朱祁镇说道:“改道何处?”
既然已经是最坏的结果,朱祁镇也不做幻想了。
阮安说道:“陛下请赐一张舆图。”
朱祁镇没有说话,仅仅是看了范弘一眼,范弘立即从一边的卷宗之中,拿来一张地图,却是北方的舆图。
阮安说道:“从八柳村到卫河,广济渠,不过几十里远,臣以为黄河之水,必定夺广济渠河道,顺着地势东去,从广济渠一路过卫辉府,大名府,到东昌府,张秋镇。”
周忱忍不住插嘴说道:“可是运河上的张秋。”
阮安的说道:“正是。”
周忱脸色瞬间白了。说道:“会影响漕运吗?”
阮安说道:“回周大人,而今说不清楚,下官在这里不过是纸上谈兵,不看现场情况,是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朱祁镇微微闭上眼睛,随即猛地睁开说道:“阮安,你继续说。”
张秋虽然运河上的一个镇,但是这个镇非常重要,比寻常一个县都繁华,是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
张秋被冲垮,运河一定是会受到影响的,至于影响大小,就不好说了。
虽然正统一朝已经建立起海运体系。
但是原则上,还是秉承杨溥当初的提议,就是漕运与海运两者兼备,不可偏废。
以至于现在,运河上还保持着每年四百万石粮食的运输量。
去岁大旱,北京天津的粮仓空了不少,最近朱祁镇正在补充粮食。所以漕运对现在非常重要。
当然,朱祁镇也暗自庆幸,庆幸他没有将一根绳子拴在运河上,最少海运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了。
否则面对这样局面,朱祁镇决计不能如此镇定。
阮安微微沉吟说道:“陛下,而今臣知道的太少了,只能靠猜,如果有错的地方,还请陛下见谅。”
朱祁镇也知道,有些强人所难了。毕竟现在阮安知道的,仅仅是一个决口的地方而已。说道:“你说便是了,即便有错,朕也不怪你。但是有时候让朝廷早准备一分,就能救人无数。”
阮安说道:“臣谢过陛下。”他目光之中闪过一丝坚定,说道:“就地势而论,黄河水冲到这里,无非三条路而已。”
“如果水量不大,可能会聚集在张秋以南汇集成湖泊,就如旧时之梁山泊。”阮安说道。
朱祁镇目光在地面上扫过,忽然看见梁山这两个字。
张秋以南就是梁山泊旧地。
梁山泊本身就是黄河洪水淤积所至,只是而今沧海桑田,因为黄河夺淮,远远的离开了这一带,所以梁山泊就不复存在了。
但是梁山泊不复存在了,却并没有改变梁山泊这一带的地势。这一带还是附近比较低洼的存在。
“如果洪水数量再大一些的话,恐怕要东去,夺大清河入海。”
黄河下游的改道,就从夺淮入海,变成了从山东入海。
这一条所谓的大清河,就是现在的黄河的河道。
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伏。
虽然这一件一次黄河是一大惨事,死于黄河水的百姓,定然是数以万计之多,但是也给朱祁镇带来一个名正言顺,整合黄河的时机,如果黄河真如阮安这样改道,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朱祁镇一直不想治理黄河就是觉得,而今的治水方向是错误的,不管是费多少力量,维持黄河与淮河,洪泽湖这样混乱的体系,根本就是以人力对抗天地之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这问题只会越来越难以整理。
但是朱祁镇如果推行一个让黄河改道的方案,朝中定然不好通过。官僚本身都是不希望脱出自己掌控之中的事情。
而人工将黄河改道,这一件大事,花费太大了,甚至一旦做不好,不过是将两淮的水患,易到山东。
想想就知道,山东百姓定然会拼了命的反对。
但是而今却不一样了,黄河决口已经是既定事实了。在这个既定事实上,再推行黄河改道。
其中阻力就会消减不知道多少。
即便山东本地百姓,此刻也不会多想这些。他们想要就是立即将黄河纳入掌控之中。不能在乱冲乱决了。上下翻滚了。
“还有一条河道。”阮安说道:“就是洪水灌入运河之中,夺卫河河道,入天津。这就不好办了。”阮安面露忧色。说道:“臣受命修整河北水利,卫河入海段,虽然大大拓宽,但是已经无法容纳这么大洪水。”
“臣担心......”
朱祁镇说道:“你担心什么?径直说便是了。”
阮安说道:“于大人在天津卫河两岸,开辟出不少田地,这些土地,恐怕都要付之东流了。”
朱祁镇还没有说话,曹鼐却已经说话了,说道:“阮待诏,天津百姓是百姓,山东百姓就不是百姓吗?冲决天津,不过祸及两岸,但是冲决山东,却是重开一道河道,黄河之水,新河道非十几里宽不可。却不知道多少百姓沉于洪波之中。孰轻孰重,还需思量。”
朱祁镇听曹鼐的意思,他宁肯黄河夺卫,也不愿意黄河进入山东。
毕竟黄河夺卫,尚且有河道维系,卫河河道相当一部分,就是运河,这一条河流可以说是年年加固,有工部派人专门负责。
可比大清河要靠谱多了。
大清河这一条河在此之前能有多宽的河道,而今黄河一至,估计沿河数里之地,都要被黄河侵占了。
如果真正权衡利弊,自然是夺卫损失更小一点。
作为皇帝他能想的,就是让那一边百姓少死一点,而不能让所有人都活下来。
一时间觉得无力之极。
“陛下,山东急报。”朱以扩从外面飞奔而来,将一封奏疏递了上来。
朱祁镇几乎从龙椅上跳了起来,接过立即打开一看。
他细细看过之后,一时间表情复杂之极,不知道该高兴,还是不高兴,随即将奏折抵下去,让下面的大臣看。
山东巡抚张骥上书朝廷并弹劾河南巡抚赵新治水不利,以邻为壑。
因为山东省被河南省的洪水祸害惨了。
改道的黄河就是按照阮安所言的第二条路线走,从卫辉府八柳村向东北,进入广济渠,然后到张秋,然后入大清河,直接入海。但是这一路上,张骥的写的字字是血,特别是张秋镇,本来是繁华不下一个县城的大镇,却因洪水夜至,睡梦之中,洪水登堂入室。
很多人都来不及逃生,就被淹死在房屋之中,天明去看的时候,屋舍齐平水中,一片汪洋,张秋一镇百姓,尽为鱼鳖。
有官员乘小舟,行于水面,唯有浮尸连成片,寂静无声,偶尔有儿啼之声,却是父母将婴儿藏于木桶之中,浮于水面之上,下有浮尸成片,或许是是此儿之父母也。
凄惨难以尽言,望之伤于肝肠。
这个场面,不要说亲自去看了,仅仅是看着样的文字,就汗透重衣,不忍直视了。
而且张秋镇的局面,仅仅是一个缩影而已。
黄河东流入海,并不会放过水,凡是挡在他们面前的人或者物,都逃不过浩浩荡荡的黄河水的冲击。
真正的情况,凄惨十倍于张秋者,未必没有。
朱祁镇深吸一口气,将自己心中颤动平息下来。感情对他来说,从来是有害无益的,他此刻能做的就是,不要让这些因洪水而死的百姓白死。
趁着这个机会,一劳永逸的解决黄河问题,即便不能全部解决,也要让今后几十年间,黄河不再出什么大问题。
这或许冷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但是很抱歉,政治就是一种极致利益分配优秀,感情用事,从来是大忌之中的大忌。
朱祁镇问道:“阮安,以你之见,如此情形,什么时候能够修好黄河?”
阮安苦笑说道:“陛下,想要黄河回到旧道之中,今年是不可能了。”
“按山东巡抚张骥所言的水量,臣可以判断,黄河决口之处,决计超过了十里宽,这么宽的缺口,是很难堵住的,更不要说而今还在汛期,黄河水丰,这缺口水流速度定然很是湍急,不管是多大的石头,扔进去,就会被冲到数里之外了。甚至连以船载砖石沉船堵口都不行了。”
“因为黄河之中没有这么宽的船,而几艘船即便用铁链链在一起,分量也不足够,如果不能一下子堵住了,堵一半的话,剩下的水流速度就会大增,再堵口的难度,就会增加。”
“甚至水流速度能到达,连沉船都冲走的地步。”
“如此说来。”朱祁镇说道:“想要让黄河归于旧道,非要等冬春枯水期才行吗?”
阮安说道:“陛下,臣无能,只是以臣之见,或许只有这样了。请陛下恕罪。”
一边说,阮安跪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