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科举开幕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成伟等陇右的士子,先去尚书省递交了自己的行卷。
大唐的行卷分成两类,一种是上交给朝廷的文集,这在唐初的时候,皇帝和宰相都会查看这些行卷,从中甄选有能力的人才。
不过随着科举人数的增加,皇帝和朝廷大员都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查看这些行卷了,交给尚书省的行卷也就成了一项流程。
真正能够有作用的,是另外一种行卷,也就是自己誊写投给朝廷重臣的行卷。
来参加科举的玩家们,自然都知道行卷的重要性,他们将自己“抄”来的最好的一首诗放在行卷前列,投给了朝廷中有名的大臣。
接下来去礼部核对身份,然后确定选择参加科举考试的科目。
这就等于后世高考,选择参加文科还是理科考试,不同科目的考试试题也是不一样的。
王成伟等十七名玩家递交了行卷之后,就聚集在陇右会馆商讨要报考的科目。
王成伟做的功课最多,他介绍到:
“我大唐科举一共有六科,大家报名的时候要注意,千万别弄错了。”
“首先是秀才科,这秀才可不是后世的秀才,唐初秀才科考试难度最大,每次能够考过的考生寥寥无几,现在已经被取消了,唐初很多名臣都是通过秀才科入仕的。”
“如今最流行的考试科目是进士科,进士科每年只能录取二三十人,但是有人统计过大唐三分之一的宰相都是进士出身,进士是高级官僚的后备军,是进入官场的最佳途径。”
“除了进士科之外,明经科也是进入官场的途径之一,考过之后同样可以被授予官职,而且通过人数更多,一科少的时候有几十人,多的时候能有上百人通过。”
“不过大家也知道了,明经科及第的官场起步要比进士科低,在官场会被人歧视,同等条件下升迁要比进士慢很多。”
“但是明经科不用考诗词,策论的难度也比较低,如果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朋友可以报考明经科。”
唐代有句话叫“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意思就是五十岁的进士依然算是年轻有为的,但是三十岁的明经已经是年纪大的了。
由此可见进士及第的难度,远远在明经及第之上。
中唐的大诗人元稹,和诗鬼李贺是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两人在考试之前也是好朋友。
后来元稹考中的明经科,李贺考中的进士科,元稹去给李贺登门祝贺,李贺却不肯开门见客。
李贺还对身边的人说,自己是进士及第,又怎么能自降身价去见元稹这个明经及第的人呢?
后来元稹知道了之后,立刻和李贺决裂,两位诗人甚至互相写诗讥讽对方。
由此可见明经科的出身,确实在官场上不受待见,上升渠道也比进士科有限。
王成伟继续介绍道:
“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是三门,分别是诗赋,贴经和实务策,这个大家都清楚了。”
“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也是三门,分别是贴经,抽背和实务策,没有诗词的内容,实务策的题目也要比进士科的简单,大家可以自己选择一下。”
这下子准备参加科举的玩家纠结起来。
虽然可以作弊,进士科是分科目考的。
进士科的第一门是诗词,而且这个诗词还不是随便写的,是需要押韵对仗的。
要知道虽然玩家可以抄古诗,但是日常写作的古诗和考试用的古诗,是完全不一样的。
进士科的诗词需要五言十六韵,也就是十二联的五言诗。
如果不符合要求,就是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比如在上皇开元九年,洛阳的科举考试中,洛阳考生祖咏在考卷上写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四句诗入选了后世的《全唐诗》,可以说是一首相当精妙的诗了。
可是因为不符合考试要求,最后祖咏没能中进士。
这之后祖咏蹉跎多年,最后好在他确实有才,到了开元十二年他才考中了进士。
要知道唐代距离现代太远了,唐代进士科考试的资料,历代考题和考生佳作都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可以说在考试作诗赋这件事上,玩家们和土着是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还不如那些研究了古诗十几二十年的土着。
不少玩家考生都打起了退堂鼓,进士科一次录取二三十人,这录取几率实在是太低了。
很显然只需要考贴经和实务策的明经科,对玩家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已经有的玩家默默做了选择,王成伟继续说道:
“除了进士和明经之外,这一次朝廷还开了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不过这些考试都不是科举正途,日后能做的官也有限,我建议大家还是不要考虑了。”
众人纷纷点头,大唐以进士为贵,明经次之,其他途径进入官场的,都被视作走的歪路。
在大唐做官,也只有进士科和明经科能走的最远,这十七名从陇右来长安赶考的玩家们,终于到了选择的时候。
在去礼部报到之后,王成伟在内的七名玩家,最终选择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剩余的十名玩家,则选择参加明经科的考试。
等到所有的玩家都选择完毕后,朝廷开始封锁贡院,这场万众瞩目,新皇登基之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终于就要开始了!
对于从长安百姓过来说,这一次科举考试同样的热闹。
天下还没有平定,但是朝廷再开科举,确实让长安百姓看到了天下平定的兆头。
长安的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一次科举的结果。
按照往日来说,长安和洛阳两京的士子,能够占到录取士子的三成。
这除了因为长安和洛阳的繁华,让两京士子的能力比其他州府的士子高。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京师参加科举的权贵子弟很多,这些权贵子弟要比寒门士子更容易考中。
长安的百姓还有骄傲的,他们都在讨论这一次长安的进士能够有几人。
甚至有的茶肆都开出了赌局,讨论这一次的科举里,京师的考生能有几人考中进士。
贡院之中,礼部的官员正在清理考场,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这些差役中有不少都是长安光复之后才招募的,那些熟悉科举考试流程的老吏,不少都失散在了长安失陷的时候,所以这一次的科举考试比起从前潦草了不少。
贡院也只是简单的修整了一下,至德二载的考官们住进了贡院的厢房。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裴冕亲自担任知贡举,这在大唐科举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这也显示了朝廷对于这一次科举考试的重视,让一位现任宰相担任知贡举,同时也是抬举了这一次中举考生的地位。
往届的知贡举也就是礼部的侍郎担任,这等于让考生们中举之后就有了一位宰相的座师。
贡院中点燃了烛火,裴冕对着其他考官交代最后注意事项。
裴冕是当朝宰相,又是主考官,他当然是不会亲自阅卷的。
负责阅卷的,是从礼部、国子监和御史台抽调的年轻官员,这些阅卷官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员。
每一份考卷要经过五名阅卷官的手,进士科最先考察的就是诗赋,只不过阅卷官并不考察诗赋的文学性,只是判断考生做所的诗赋,是不是符合考试要求,符合平仄和押韵的要求。
只有五名阅卷官都在考卷上画了圈,考卷才能进入下一轮,送给同考官阅览。
】
同考官是礼部的主事,国子监的教授等一类的中层官员,同样也都是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员。
同考官会考察所做诗赋的优劣,同时五名同考官阅卷,每一个同考官认可的考卷,会在卷子上用朱笔画一个圈。
一般情况下,只有三个圈的考卷,才能进入第三轮,也就是送到主考官裴冕的面前阅览。
最后能够决定是否中第的,就只有主考官裴冕一个人了。
除此之外,只要是进入第二轮的考卷,就算是没送到主考官的面前,主考官也有权从黜落的卷子里提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考生在参加科举之前要行卷的原因,如果能在主考官心中留下印象,即使没有过第二轮,那也能够被主考官将考卷捞出来,多一次中举的机会。
裴冕交代了一下诗赋考试的要点,将贴经考试的题目下发之后,咳嗽了一声说道:
“本次科举,是陛下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科举,实务策的题目是陛下亲自出的。”
在场的同考官和阅卷官全部跪下来,只听到裴冕说道:
“陛下说了,这一次科举,诗赋和贴经的标准可以放的低一些,最重要的还是实务策的部分,朝廷要选拔一批能通实务的人才。”
裴冕清了清嗓子说道:“本次实务策的题目是——‘文质再而复’。”
82中文网
王成伟等陇右的士子,先去尚书省递交了自己的行卷。
大唐的行卷分成两类,一种是上交给朝廷的文集,这在唐初的时候,皇帝和宰相都会查看这些行卷,从中甄选有能力的人才。
不过随着科举人数的增加,皇帝和朝廷大员都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查看这些行卷了,交给尚书省的行卷也就成了一项流程。
真正能够有作用的,是另外一种行卷,也就是自己誊写投给朝廷重臣的行卷。
来参加科举的玩家们,自然都知道行卷的重要性,他们将自己“抄”来的最好的一首诗放在行卷前列,投给了朝廷中有名的大臣。
接下来去礼部核对身份,然后确定选择参加科举考试的科目。
这就等于后世高考,选择参加文科还是理科考试,不同科目的考试试题也是不一样的。
王成伟等十七名玩家递交了行卷之后,就聚集在陇右会馆商讨要报考的科目。
王成伟做的功课最多,他介绍到:
“我大唐科举一共有六科,大家报名的时候要注意,千万别弄错了。”
“首先是秀才科,这秀才可不是后世的秀才,唐初秀才科考试难度最大,每次能够考过的考生寥寥无几,现在已经被取消了,唐初很多名臣都是通过秀才科入仕的。”
“如今最流行的考试科目是进士科,进士科每年只能录取二三十人,但是有人统计过大唐三分之一的宰相都是进士出身,进士是高级官僚的后备军,是进入官场的最佳途径。”
“除了进士科之外,明经科也是进入官场的途径之一,考过之后同样可以被授予官职,而且通过人数更多,一科少的时候有几十人,多的时候能有上百人通过。”
“不过大家也知道了,明经科及第的官场起步要比进士科低,在官场会被人歧视,同等条件下升迁要比进士慢很多。”
“但是明经科不用考诗词,策论的难度也比较低,如果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朋友可以报考明经科。”
唐代有句话叫“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意思就是五十岁的进士依然算是年轻有为的,但是三十岁的明经已经是年纪大的了。
由此可见进士及第的难度,远远在明经及第之上。
中唐的大诗人元稹,和诗鬼李贺是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两人在考试之前也是好朋友。
后来元稹考中的明经科,李贺考中的进士科,元稹去给李贺登门祝贺,李贺却不肯开门见客。
李贺还对身边的人说,自己是进士及第,又怎么能自降身价去见元稹这个明经及第的人呢?
后来元稹知道了之后,立刻和李贺决裂,两位诗人甚至互相写诗讥讽对方。
由此可见明经科的出身,确实在官场上不受待见,上升渠道也比进士科有限。
王成伟继续介绍道:
“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是三门,分别是诗赋,贴经和实务策,这个大家都清楚了。”
“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也是三门,分别是贴经,抽背和实务策,没有诗词的内容,实务策的题目也要比进士科的简单,大家可以自己选择一下。”
这下子准备参加科举的玩家纠结起来。
虽然可以作弊,进士科是分科目考的。
进士科的第一门是诗词,而且这个诗词还不是随便写的,是需要押韵对仗的。
要知道虽然玩家可以抄古诗,但是日常写作的古诗和考试用的古诗,是完全不一样的。
进士科的诗词需要五言十六韵,也就是十二联的五言诗。
如果不符合要求,就是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比如在上皇开元九年,洛阳的科举考试中,洛阳考生祖咏在考卷上写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四句诗入选了后世的《全唐诗》,可以说是一首相当精妙的诗了。
可是因为不符合考试要求,最后祖咏没能中进士。
这之后祖咏蹉跎多年,最后好在他确实有才,到了开元十二年他才考中了进士。
要知道唐代距离现代太远了,唐代进士科考试的资料,历代考题和考生佳作都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可以说在考试作诗赋这件事上,玩家们和土着是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还不如那些研究了古诗十几二十年的土着。
不少玩家考生都打起了退堂鼓,进士科一次录取二三十人,这录取几率实在是太低了。
很显然只需要考贴经和实务策的明经科,对玩家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已经有的玩家默默做了选择,王成伟继续说道:
“除了进士和明经之外,这一次朝廷还开了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不过这些考试都不是科举正途,日后能做的官也有限,我建议大家还是不要考虑了。”
众人纷纷点头,大唐以进士为贵,明经次之,其他途径进入官场的,都被视作走的歪路。
在大唐做官,也只有进士科和明经科能走的最远,这十七名从陇右来长安赶考的玩家们,终于到了选择的时候。
在去礼部报到之后,王成伟在内的七名玩家,最终选择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剩余的十名玩家,则选择参加明经科的考试。
等到所有的玩家都选择完毕后,朝廷开始封锁贡院,这场万众瞩目,新皇登基之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终于就要开始了!
对于从长安百姓过来说,这一次科举考试同样的热闹。
天下还没有平定,但是朝廷再开科举,确实让长安百姓看到了天下平定的兆头。
长安的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一次科举的结果。
按照往日来说,长安和洛阳两京的士子,能够占到录取士子的三成。
这除了因为长安和洛阳的繁华,让两京士子的能力比其他州府的士子高。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京师参加科举的权贵子弟很多,这些权贵子弟要比寒门士子更容易考中。
长安的百姓还有骄傲的,他们都在讨论这一次长安的进士能够有几人。
甚至有的茶肆都开出了赌局,讨论这一次的科举里,京师的考生能有几人考中进士。
贡院之中,礼部的官员正在清理考场,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这些差役中有不少都是长安光复之后才招募的,那些熟悉科举考试流程的老吏,不少都失散在了长安失陷的时候,所以这一次的科举考试比起从前潦草了不少。
贡院也只是简单的修整了一下,至德二载的考官们住进了贡院的厢房。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裴冕亲自担任知贡举,这在大唐科举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这也显示了朝廷对于这一次科举考试的重视,让一位现任宰相担任知贡举,同时也是抬举了这一次中举考生的地位。
往届的知贡举也就是礼部的侍郎担任,这等于让考生们中举之后就有了一位宰相的座师。
贡院中点燃了烛火,裴冕对着其他考官交代最后注意事项。
裴冕是当朝宰相,又是主考官,他当然是不会亲自阅卷的。
负责阅卷的,是从礼部、国子监和御史台抽调的年轻官员,这些阅卷官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员。
每一份考卷要经过五名阅卷官的手,进士科最先考察的就是诗赋,只不过阅卷官并不考察诗赋的文学性,只是判断考生做所的诗赋,是不是符合考试要求,符合平仄和押韵的要求。
只有五名阅卷官都在考卷上画了圈,考卷才能进入下一轮,送给同考官阅览。
】
同考官是礼部的主事,国子监的教授等一类的中层官员,同样也都是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员。
同考官会考察所做诗赋的优劣,同时五名同考官阅卷,每一个同考官认可的考卷,会在卷子上用朱笔画一个圈。
一般情况下,只有三个圈的考卷,才能进入第三轮,也就是送到主考官裴冕的面前阅览。
最后能够决定是否中第的,就只有主考官裴冕一个人了。
除此之外,只要是进入第二轮的考卷,就算是没送到主考官的面前,主考官也有权从黜落的卷子里提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考生在参加科举之前要行卷的原因,如果能在主考官心中留下印象,即使没有过第二轮,那也能够被主考官将考卷捞出来,多一次中举的机会。
裴冕交代了一下诗赋考试的要点,将贴经考试的题目下发之后,咳嗽了一声说道:
“本次科举,是陛下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科举,实务策的题目是陛下亲自出的。”
在场的同考官和阅卷官全部跪下来,只听到裴冕说道:
“陛下说了,这一次科举,诗赋和贴经的标准可以放的低一些,最重要的还是实务策的部分,朝廷要选拔一批能通实务的人才。”
裴冕清了清嗓子说道:“本次实务策的题目是——‘文质再而复’。”
82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