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老杜的诗词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至少后世的老百姓都是这么认为的,可真实的老杜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这货宁愿继续受穷,依靠好友接济度日,也不肯去做干实事的河西尉。
因为河西尉太辛苦太危险,太过于让人烦心,不是老杜擅长的,哪怕是讨饭,他也不愿意去做河西尉,朝廷也是可怜老杜,又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
这个职位的内容就是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是一个与河西尉差不多的低级职位,然而,老杜考虑了一番,还是欣然赴任了,同样是非常低级的职位,都不符合老杜的抱负,为何老杜能够接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而不能接受河西尉,还不是因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一项比较轻松的工作,而河西尉是一个很不容易干的职位,也是老杜很不擅长的职位,所以,老杜只能选择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而不去干河西尉。
其实,按照后世的观点,这两个职位之中,河西尉对社会的贡献是比较大的,是一个干实事的职位,是值得尊敬的,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废物职位,这个就是仓库保管员的职位,是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换任何一个人都能干,而河西尉却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
当然,李安也觉得老杜的选择没错,这货根本就做不了河西尉,尽管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一个废物才干的职位,可至少老杜能够胜任,能够以此职位养活自己,可以让老杜摆脱吃不上饭的窘境。
而通过老杜发出的‘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豪言壮语,也能看出至少在大唐这个时代,真正基层干实事的职位是不受主流阶层认可的,他们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但却被主流阶层鄙视,国家发展稳定繁荣,有功劳的一定是帝王和高官,与这些干实事的小吏没啥关系,而一旦老百姓造反了,那就是这些基层的小吏逼的,这些小吏会成为替罪羊。
总之,像河西尉这种干实事的小吏,是最冤屈的,自古以来都非常的不受待见,任何一个有抱负的有志读书人,都是不愿意去做这些庶务职位的,哪怕自己已经吃不上饭了,也绝对不会为了混口饭吃去做这种底层职位。
要么做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官员,要么就做一个依靠朋友接济度日的废物,绝对不会为了混口饭吃而去做俗务,这与后世的剩女思维何其的相似,她们不也是说过,要么找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如意郎君,要么就永远保持高傲的单身,绝对不会为了婚配而随随便便的找个人嫁了,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由老杜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古代的时候,这些读书人是多么的高傲,他们的远大理想都是指点江山,要么就是从事文书的工作,再不就是做废物才干的工作,总之,都是比较优雅体面的工作,是绝对不会去做辛苦的俗务小吏的,打死了也不干。
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平均都是近百人争夺一个职位,甚至还有几千人争夺一个岗位的,但这些都是比较舒坦的热门职位,对于很多偏远的,辛苦的,危险的职位,报考的人就很少了,甚至,还有很多职位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报考,居然是一个愿意报考的都没有。
这些报考的人,都是奔着前途去的,你指望他们愿意做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与倭寇对峙的地区,执法船的船员缺口很大,却始终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报名,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万一要是擦枪走火了呢?
看着眼前的老杜,李安觉得这货也没那么伟大,只是一个普通人罢了,所谓的忧国忧民,不过是自己的情怀罢了,真的让他去干服务百姓的俗务,他也是不会去干的,他就是这么一个有点虚伪的人,但老杜绝对不是一个坏人,他应该是属于好人,因为他没有任何的害人之心,内心深处也是巴不得老百姓都能过得好的。
老杜绝对算是一个好人,这是不用怀疑的,但老杜并没有好到为了平民百姓可以牺牲自己的程度,他只是在心里同情生活困苦的老百姓,具有一个有良知之人应有的同情心罢了,让他把自己的钱捐给没饭吃的穷人,他肯定是不愿意的,就连让他干河西尉这个直接服务于底层百姓的小吏,他都坚决不干,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侮辱,他宁愿当仓库管理员,也不愿意从最底层的干实事小吏做起。
在做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之后,老杜去了一趟家,结果刚到家门口,就听到了哭泣之声,原来他的小儿子饿死了,家里人正在伤心的痛哭呢?
也许是老杜对自己的才华太自信,觉得自己这样的大才,就应该做大官,只有做了大官才能真正的为国为民,而做一个俗务小吏,只会耽误自己的时间。
在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老杜仍然是一个仓库管理员,因为官职太小,在被叛军抓住的时候,叛军见他只是一个破管理员,都懒得往牢房里放,怕是牢房里早就人满为患了,大官都装不完,老杜这等小吏来了只会占地方,这也是他幸运的地方。
老杜终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而有才华的人,只有在乱世的时候才能提现出来,老杜逃离叛军控制区,跑到了肃宗哪里,并连续献计,这博得了肃宗的欣赏,给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这是一个从八品上阶的小官,属于低级的谏议职位,虽然这与之前的仓库管理员也差不了多少,但谏议类别的官员,可以对朝廷的政策提出意见,职位不高,但是已经走到了台前,这虽然不是一个有实权的职位,但也算是一个有点影响力的小职位了。
做了左拾遗,就意味着老杜可以经常与官职较高的谏议大夫来往,帮助谏议大夫处理各种事情,这样也算是能够接触高层了,这个职位虽小,但绝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职位,不是一个废物职位,尽管品级没啥大的提高,但老杜对这份工作应该还是满意的,老杜满腹经纶,能够做谏议类的职位,就能够通过谏议大夫,把自己对时局和治理天下的看法说出去,万一得到朝廷的采纳,老杜就有平步青云的机会了。
当然了,老杜最终并没有等来平步青云的机会,这货虽然能力不小,可惜在政治上太弱鸡了,他的好友房琯是一个空谈之辈,在被肃宗看重,并委以平叛重任之后,并没有取得任何好的成绩,反而还造成了空前的失败,简直就是一个废物,之后又因为结党被贬为汾州刺史,被肃宗给罢相了,这是很合情合理的,打了败仗难道不应该被惩治吗?结党难道不该贬官,可老杜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他居然不知天高地厚的去皇帝跟前,为房琯求情和辩护,而且,还多次去给房琯辩护,这彻底触怒了肃宗,被贬官了。
老杜的胆也是够肥的,他只不过是一个从八品上阶的左拾遗而已,在朝廷的地位并不高,可以说是可有可无,这么一个小人物居然为了自己的好友多次去烦皇帝,真的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况且,皇帝也不是无缘无故贬房琯的,实在是房琯太不争气,就是一个爱说大话的人渣,老杜完全是站在个人感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至于自己也被皇帝厌弃,被贬官离开了朝廷。
老杜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行为,虽然比较的仗义,但他也不想想他的朋友是个什么货色,是否值得他如此做,为了一个人渣朋友多次去烦皇帝,这本身就是非常不值得的,也许在他的眼里,不论自己的朋友是不是好人,都要为朋友两肋插刀,这真的非常的不值,太把自己当回事,把皇帝不当回事,自然要被贬官了,就算李安当时是皇帝,也一样要贬官老杜,至少先给点教训,然后看情况再启用,做皇帝绝对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眼前的老杜还是不爱笑,总是喜欢冷着脸,不是他不好客,实在是因为这货天生就这样,就算笑起来也不好看。
谈到自己的职业,老杜总体上还算满意,虽然大唐报主编的职位不高,但干的活儿都是他最擅长的,他文笔很高,干什么都不如干主编来的舒心,至于忧国忧民,现在的大唐是盛世,安史之乱也早就被李安化解掉了,就算老杜想忧国忧民,怕是也没多大机会了。
眼下的局势就是京城的普通老百姓难以买得起房子,租房压力也很大,而老杜作为主编,正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唐报提出自己的主张,与当左拾遗也没啥区别,感觉总体上是差不多的。
“这才几年的时间,老百姓家里的粮食就都吃不完了,以前总是听说饿死了,而现在听得最多的就是撑死了,老百姓的精气神也好了很多啊!关中大地一年能种两次粮食,不得了啊!以后怕是再也没有人会饿肚子了。”
老杜突然感叹的说道。
李安笑着说道:“至少短时间是不会了,不过,粮食多了之后,人口也会连年增长的,而人多了之后,对粮食的需求就更高了,若是大唐的人口突然多出十倍,那粮食就不够了。”
老杜笑道:“人口增长十倍,怕是百年之后的事情了,这样的情况咱们怕是看不到喽!”
这话一点不假,人口的增加速度是需要时间的,按照一个家庭生四个人计算,二十年时间人口就翻翻了,一百年翻翻五次,人口可以增加到三十二倍,但这只是理论的情况,实际肯定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因为疾病会夺走很多人的生命,万一遇到瘟疫,那就更加的糟糕了,所以,一百年人口翻三十二倍是不可能的,要是按照这样的速度翻倍,整个星球都要被挤炸了,就算是一百年翻十倍,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自古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如此速度的人口增长,后世衣食无忧的时代,也是需要四五十年人口才实现翻倍的,一百年能翻四五倍就不错了,有太多的的现实条件会限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而不论在什么时代,人口的过快增长,都会导致很多不可预测的事情,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所以,人口增长还是稍微慢一些的好,或者说人口的持续稳定最重要,只有人口的持续稳定或者缓慢有计划的增长,才是最有利的。
“老杜说的是,就算人口增加十倍也不怕,大唐还有很多没有开垦的土地,若是都种上高产的作物,人口增加十倍也养的起啊!哈哈!”
李安笑着说道。
人口也许并不会像李安想象的那样增长,首先,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很有限,人们的寿命普遍不高,一旦遇到疾病就有可能会丢掉性命,还有很多孩子根本就长不大,在还未成年的时候就会夭折,古代孩童的夭折率是很高的,随便生个病就有可能夺走一个孩子的性命,能够成功活到成年是很不容易的,人口的增长率自然会受到影响,甚至基本上不增长,若是遇到旱涝灾害,粮食欠收,兵连祸结这些情况,人口是会出现大规模滑坡的,甚至会出现十不存一的惨状,在很多改朝换代的乱世之中,会出现人口大规模的减少,新朝代建立的时候,人口可能只有前朝末期的一小部分而已,比如,隋朝末年的人口足有五千万,到了唐朝初年就只剩下一千五百万了,尽管这里面有不少瞒报和漏报的情况,可人口大规模减少的事实是不可能有错的,经历了战乱之后,人口减少一半以上是再正常不过了,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人口都要减少一半左右。
老杜的诗词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至少后世的老百姓都是这么认为的,可真实的老杜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这货宁愿继续受穷,依靠好友接济度日,也不肯去做干实事的河西尉。
因为河西尉太辛苦太危险,太过于让人烦心,不是老杜擅长的,哪怕是讨饭,他也不愿意去做河西尉,朝廷也是可怜老杜,又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
这个职位的内容就是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是一个与河西尉差不多的低级职位,然而,老杜考虑了一番,还是欣然赴任了,同样是非常低级的职位,都不符合老杜的抱负,为何老杜能够接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而不能接受河西尉,还不是因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一项比较轻松的工作,而河西尉是一个很不容易干的职位,也是老杜很不擅长的职位,所以,老杜只能选择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而不去干河西尉。
其实,按照后世的观点,这两个职位之中,河西尉对社会的贡献是比较大的,是一个干实事的职位,是值得尊敬的,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废物职位,这个就是仓库保管员的职位,是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换任何一个人都能干,而河西尉却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
当然,李安也觉得老杜的选择没错,这货根本就做不了河西尉,尽管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一个废物才干的职位,可至少老杜能够胜任,能够以此职位养活自己,可以让老杜摆脱吃不上饭的窘境。
而通过老杜发出的‘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豪言壮语,也能看出至少在大唐这个时代,真正基层干实事的职位是不受主流阶层认可的,他们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但却被主流阶层鄙视,国家发展稳定繁荣,有功劳的一定是帝王和高官,与这些干实事的小吏没啥关系,而一旦老百姓造反了,那就是这些基层的小吏逼的,这些小吏会成为替罪羊。
总之,像河西尉这种干实事的小吏,是最冤屈的,自古以来都非常的不受待见,任何一个有抱负的有志读书人,都是不愿意去做这些庶务职位的,哪怕自己已经吃不上饭了,也绝对不会为了混口饭吃去做这种底层职位。
要么做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官员,要么就做一个依靠朋友接济度日的废物,绝对不会为了混口饭吃而去做俗务,这与后世的剩女思维何其的相似,她们不也是说过,要么找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如意郎君,要么就永远保持高傲的单身,绝对不会为了婚配而随随便便的找个人嫁了,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由老杜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古代的时候,这些读书人是多么的高傲,他们的远大理想都是指点江山,要么就是从事文书的工作,再不就是做废物才干的工作,总之,都是比较优雅体面的工作,是绝对不会去做辛苦的俗务小吏的,打死了也不干。
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平均都是近百人争夺一个职位,甚至还有几千人争夺一个岗位的,但这些都是比较舒坦的热门职位,对于很多偏远的,辛苦的,危险的职位,报考的人就很少了,甚至,还有很多职位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报考,居然是一个愿意报考的都没有。
这些报考的人,都是奔着前途去的,你指望他们愿意做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与倭寇对峙的地区,执法船的船员缺口很大,却始终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报名,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万一要是擦枪走火了呢?
看着眼前的老杜,李安觉得这货也没那么伟大,只是一个普通人罢了,所谓的忧国忧民,不过是自己的情怀罢了,真的让他去干服务百姓的俗务,他也是不会去干的,他就是这么一个有点虚伪的人,但老杜绝对不是一个坏人,他应该是属于好人,因为他没有任何的害人之心,内心深处也是巴不得老百姓都能过得好的。
老杜绝对算是一个好人,这是不用怀疑的,但老杜并没有好到为了平民百姓可以牺牲自己的程度,他只是在心里同情生活困苦的老百姓,具有一个有良知之人应有的同情心罢了,让他把自己的钱捐给没饭吃的穷人,他肯定是不愿意的,就连让他干河西尉这个直接服务于底层百姓的小吏,他都坚决不干,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侮辱,他宁愿当仓库管理员,也不愿意从最底层的干实事小吏做起。
在做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之后,老杜去了一趟家,结果刚到家门口,就听到了哭泣之声,原来他的小儿子饿死了,家里人正在伤心的痛哭呢?
也许是老杜对自己的才华太自信,觉得自己这样的大才,就应该做大官,只有做了大官才能真正的为国为民,而做一个俗务小吏,只会耽误自己的时间。
在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老杜仍然是一个仓库管理员,因为官职太小,在被叛军抓住的时候,叛军见他只是一个破管理员,都懒得往牢房里放,怕是牢房里早就人满为患了,大官都装不完,老杜这等小吏来了只会占地方,这也是他幸运的地方。
老杜终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而有才华的人,只有在乱世的时候才能提现出来,老杜逃离叛军控制区,跑到了肃宗哪里,并连续献计,这博得了肃宗的欣赏,给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这是一个从八品上阶的小官,属于低级的谏议职位,虽然这与之前的仓库管理员也差不了多少,但谏议类别的官员,可以对朝廷的政策提出意见,职位不高,但是已经走到了台前,这虽然不是一个有实权的职位,但也算是一个有点影响力的小职位了。
做了左拾遗,就意味着老杜可以经常与官职较高的谏议大夫来往,帮助谏议大夫处理各种事情,这样也算是能够接触高层了,这个职位虽小,但绝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职位,不是一个废物职位,尽管品级没啥大的提高,但老杜对这份工作应该还是满意的,老杜满腹经纶,能够做谏议类的职位,就能够通过谏议大夫,把自己对时局和治理天下的看法说出去,万一得到朝廷的采纳,老杜就有平步青云的机会了。
当然了,老杜最终并没有等来平步青云的机会,这货虽然能力不小,可惜在政治上太弱鸡了,他的好友房琯是一个空谈之辈,在被肃宗看重,并委以平叛重任之后,并没有取得任何好的成绩,反而还造成了空前的失败,简直就是一个废物,之后又因为结党被贬为汾州刺史,被肃宗给罢相了,这是很合情合理的,打了败仗难道不应该被惩治吗?结党难道不该贬官,可老杜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他居然不知天高地厚的去皇帝跟前,为房琯求情和辩护,而且,还多次去给房琯辩护,这彻底触怒了肃宗,被贬官了。
老杜的胆也是够肥的,他只不过是一个从八品上阶的左拾遗而已,在朝廷的地位并不高,可以说是可有可无,这么一个小人物居然为了自己的好友多次去烦皇帝,真的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况且,皇帝也不是无缘无故贬房琯的,实在是房琯太不争气,就是一个爱说大话的人渣,老杜完全是站在个人感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至于自己也被皇帝厌弃,被贬官离开了朝廷。
老杜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行为,虽然比较的仗义,但他也不想想他的朋友是个什么货色,是否值得他如此做,为了一个人渣朋友多次去烦皇帝,这本身就是非常不值得的,也许在他的眼里,不论自己的朋友是不是好人,都要为朋友两肋插刀,这真的非常的不值,太把自己当回事,把皇帝不当回事,自然要被贬官了,就算李安当时是皇帝,也一样要贬官老杜,至少先给点教训,然后看情况再启用,做皇帝绝对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眼前的老杜还是不爱笑,总是喜欢冷着脸,不是他不好客,实在是因为这货天生就这样,就算笑起来也不好看。
谈到自己的职业,老杜总体上还算满意,虽然大唐报主编的职位不高,但干的活儿都是他最擅长的,他文笔很高,干什么都不如干主编来的舒心,至于忧国忧民,现在的大唐是盛世,安史之乱也早就被李安化解掉了,就算老杜想忧国忧民,怕是也没多大机会了。
眼下的局势就是京城的普通老百姓难以买得起房子,租房压力也很大,而老杜作为主编,正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唐报提出自己的主张,与当左拾遗也没啥区别,感觉总体上是差不多的。
“这才几年的时间,老百姓家里的粮食就都吃不完了,以前总是听说饿死了,而现在听得最多的就是撑死了,老百姓的精气神也好了很多啊!关中大地一年能种两次粮食,不得了啊!以后怕是再也没有人会饿肚子了。”
老杜突然感叹的说道。
李安笑着说道:“至少短时间是不会了,不过,粮食多了之后,人口也会连年增长的,而人多了之后,对粮食的需求就更高了,若是大唐的人口突然多出十倍,那粮食就不够了。”
老杜笑道:“人口增长十倍,怕是百年之后的事情了,这样的情况咱们怕是看不到喽!”
这话一点不假,人口的增加速度是需要时间的,按照一个家庭生四个人计算,二十年时间人口就翻翻了,一百年翻翻五次,人口可以增加到三十二倍,但这只是理论的情况,实际肯定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因为疾病会夺走很多人的生命,万一遇到瘟疫,那就更加的糟糕了,所以,一百年人口翻三十二倍是不可能的,要是按照这样的速度翻倍,整个星球都要被挤炸了,就算是一百年翻十倍,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自古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如此速度的人口增长,后世衣食无忧的时代,也是需要四五十年人口才实现翻倍的,一百年能翻四五倍就不错了,有太多的的现实条件会限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而不论在什么时代,人口的过快增长,都会导致很多不可预测的事情,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所以,人口增长还是稍微慢一些的好,或者说人口的持续稳定最重要,只有人口的持续稳定或者缓慢有计划的增长,才是最有利的。
“老杜说的是,就算人口增加十倍也不怕,大唐还有很多没有开垦的土地,若是都种上高产的作物,人口增加十倍也养的起啊!哈哈!”
李安笑着说道。
人口也许并不会像李安想象的那样增长,首先,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很有限,人们的寿命普遍不高,一旦遇到疾病就有可能会丢掉性命,还有很多孩子根本就长不大,在还未成年的时候就会夭折,古代孩童的夭折率是很高的,随便生个病就有可能夺走一个孩子的性命,能够成功活到成年是很不容易的,人口的增长率自然会受到影响,甚至基本上不增长,若是遇到旱涝灾害,粮食欠收,兵连祸结这些情况,人口是会出现大规模滑坡的,甚至会出现十不存一的惨状,在很多改朝换代的乱世之中,会出现人口大规模的减少,新朝代建立的时候,人口可能只有前朝末期的一小部分而已,比如,隋朝末年的人口足有五千万,到了唐朝初年就只剩下一千五百万了,尽管这里面有不少瞒报和漏报的情况,可人口大规模减少的事实是不可能有错的,经历了战乱之后,人口减少一半以上是再正常不过了,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人口都要减少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