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安已经好久没有去樊川了,好多老朋友就住在樊川一带,是时候去拜访一下了,顺便也可以去看看那里的农田,看看地里的麦田长的怎样了,是不是已经开始收割了,是用机器收割,还是用人工收割的。
研究机器丝毫不影响李安外出考察,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历练,对于提高自己的灵感有莫大的好处。
说走就走,李安带着一行人就出发了,前往樊川的田野里看看情况,看看老百姓干活的样子。
一条宽阔的大道直接通向了樊川,坐车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抵达,看着道路两侧金黄色的麦田,李安的心里是非常舒坦的,这种颜色让人沉醉,这是收获的颜色,在之前的关中,只有秋季的时候,才能看到这种金黄色的景象,而此刻的关中,春季同样也能看到收获的颜色,这自然让人心里舒坦,而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李安怎能不高兴,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成就感。
麦子变成金黄色就意味着可以收割了,而在收割之前,是需要先检验一番的,以确认麦子是不是真的完全成熟了。
车停下之后,李安下车走向麦田,随意的摘取几个麦穗,轻轻的用手搓动,提取其中的麦粒。
“不错,不错,麦粒都是饱满的,这非常的不错,已经可以进行收割了。”
李安说着将新剥的麦粒放到嘴里咀嚼。
这些麦粒已经完全成熟了,含在嘴里咀嚼还挺有硬度的,一看就是完全熟透了的,完全可以收获了。
此时,也确实有不少农民在收割麦田,只是现在才刚刚开始,所以收割的人不是很多,过几日,收割麦田的农民就会大大的增加,到时候肯定更加的繁忙。
李安找了一处高地,向四周看了看,正在收割麦田的农户不多,远处的看不清楚,最近的一处一看就不是大户,因为干活的人太少,而且年龄很杂,男男女女都有,还有孩子,这一看就是一大家子,应该是普通的散户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自耕田,没事就折腾自己的几亩小地,属于本本分分的普通农民。
走过去之后,李安看的更清楚了,干活的足有七八个人,一个老头子,两个年轻的壮汉,一个妇人,四个调皮的孩子,两个半大两个还小,但都能勉强干活儿。
见有一伙陌生人走过来,这一大家子显得略微有些紧张,警惕的看向李安等人,发现李安一行人并不是坏人之后,便不那么紧张了。
“老人家,干活儿呢?今年的收成看着不错啊!”
李安上前套近乎。
“好,收成不错。”
老头子看着颇为忠厚,也就是所谓的老实人。
“家里有几亩地?”
李安继续问道。
“不多,有二十亩旱地,还有两亩菜地。”
老头子说道。
“二十二亩,不错了,应该足够一家老小吃喝不愁了。”
李安开口说道。
对于二十多亩田地,李安觉得已经不少了,后世的很多农民手里还没有这么多呢?当然,那是个高产的时代,而大唐的土地产量不是太多,难以与后世的产量相提并论,但种植两季作物的话,二十多亩土地足够养活一大家子。
冬季的时候种植冬小麦,而到了春季,就种植红薯玉米这些耐旱的作物,从而极大的提高产量,这样家里的粮食储备就更充足了,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老人家,你们这一大家子都在这儿了吗?”
李安开口问道。
“还有四个在家里,全家一共十二人,全指望这二十多亩田地,以前都是要饿肚子的,现在好了,已经能吃饱了,还能存下一些粮食,日子有奔头了。”
老头子咧嘴一笑,非常开心的说道。
“收完小麦,下面打算种什么作物?”
李安开口问道。
老头子开口回答道:“准备种植十亩玉米,剩下的还没想好呢?还要回去与邻居商量一下。”
“哈哈!这都马上春耕了,还没想好要种什么?这可要抓紧喽!错过了就是一季。”
李安笑着说道。
旁边的壮汉开口说道:“父亲没想好,是不打算全部种粮食了,现在粮食价格不高,多余的粮食挣不了几个钱,父亲是打算多种点能挣钱的绿菜,可又不了解行情,担心种了之后,还不如卖多余的粮食挣钱多,还担心有人偷菜,那样就白种了。”
李安算是听明白了,感情这一家是打算种点经济作物,这样能多卖点钱,反正全种粮食也吃不完,倒不如种点值钱的经济作物,这样能挣到更多的钱,只不过从未大规模的种过经济作物,所以心里有点没底,万一搞砸了就麻烦了,不但挣不到钱,还有可能倒贴。
对于大规模的种植容易存活的粮食,农民是比较有经验的,但对于种植很大量的经济作物,农民心里是没底的,平常种点绿菜也不算啥,可大规模种植的话万一短期内卖不掉,就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粮食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但蔬菜都是有保鲜期的,当几亩地的绿菜同时成熟,却没能及时的卖出去,这个损失不就大了。
另外,粮食的生命力比较强,也比较容易打理,可绿菜相对比较娇嫩,害虫也比较多,照顾和采收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种两三亩绿菜还能应付,若是大规模的种植绿菜,一大家子的劳力是否够用都是问题。
之前种粮食的时候,一年的农忙也就那么几天,可一旦种植经济作物,所有的时间可能都要耗在上面了,甚至即便如此,也很有可能会忙不过来,而由于忙不过来,所造成的损失会不会很大,万一遇到天灾怎么办。
所有农民都清楚,玉米这些作物的抗旱能力是很强大的,就算长时间不下雨也不容易干死,可蔬菜就不同了,若是真的长时间不下雨的话,这些辛辛苦苦打理的蔬菜很有可能会活活的干死,而这位老汉所拥有的耕地都是无法直接灌溉的旱地,若是要给蔬菜浇水的话,就只能自己辛辛苦苦的去远处的河里打水,可大面积蔬菜缺水,对水量的需求是很大的,就这么一桶桶通的挑水是否来得起,人的身体又是否能够受得了,这些都是未知数,老汉一家之前曾伺候过靠家很近的两亩菜地,那也是耗了不少精力的,而若是把远处的十亩旱地也改造成菜地,这份压力确实不小,这让老汉一家陷入了为难。
他们也不是凭空想出要在旱地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这是受到了同村人的鼓舞,在去年的时候,他们村里就有一位农民,把自家一半的耕地都改种经济作物了,结果这一家利用这种经济作物挣了不少钱,而这就让很多人颇为眼馋,觉得自己也可以啊!既然别人可以挣钱,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呢?就连老实巴交的老汉一家子也动心了,觉得自己也可以试一试,只是还在掂量自己一家能够承受多大的劳动量。
另外,除了种植经济作物之外,老汉的两个儿子原本还有另外一个构想,那就是把二十亩旱地全部卖给大户,自己拿着卖地的钱去京城谋个工坊的工作,这样挣钱或许比种地还多,村里有很多卖地去打工的人,都过的很不错。
只是当他们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立马就遭到了老汉的反对,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农名,固执的认为只有依托于土地谋生才是长久之计,才是最正确的,那些卖了土地进入工坊的人,虽然暂时挣钱多一些,可这是忘了根本了,一旦工坊不要他们,他们连个退路都没有,想回来种地都无地可种,只能给人家做佃农,佃农的日子相比自耕农,那可就差太多了,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这个老汉就好比后世的固执父母,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铁饭碗的稳定工作才是最好的,别的什么工作都是不务正业,就算挣的钱再多,那也属于不务正业的范畴,想想这样的思想有多么的可怕,而在大唐这个时代,很多农民就是这样的,他们就是觉得土地才是最重要的,就算很多能力出众的官员,也会有同样的观点,所以,当他们飞黄腾达之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兼并土地,先给自己置办几万亩田地,然后就算自己去世之后家族衰落,但至少还能拥有一份不错的田产,够自己子孙后代折腾的了。
土地是古代农耕民族最看重的资产,所有人几乎都对土地有异乎寻常的痴迷,以至于发展到盲目的阶段,对土地有盲目的追求,把土地看做最重要的资产。
当然,也有一些老百姓的思想比较活跃,他们觉得土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既然进入工坊可以挣更多的钱,有更好的发展,那又何必死守着土地不放,把土地卖给大户也挺好的,留几亩菜地和口粮地就足够了。
而能够想得开的人,都是有远见和比较年轻的,而老人还是更看重土地,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们土地更重要,他们看过无数佃农家庭的悲惨生活,明白失去土地的人活的有多么的悲惨,所以,就形成了这种近乎癫狂的观点。
不同时代的人,追求是不同的,古代的所有人,对耕地有几乎痴迷的追求,而在后世的社会,老百姓对耕地早就弃若敝履了,就算家中有土地也直接扔掉,任由耕地长杂草也不去过问的人很多,而后世因为房价的持续走高,让很多人对房子有异乎寻常的痴迷,大家都拼了老命的去购买房子,甚至一口气买下几百套的都大有人在,这与古代老百姓痴迷土地能有什么不同。
眼前老汉对土地的过分痴迷让李安想到了后世老百姓对房子的痴迷,当然,此时的京城贵族,对房产也同样非常的痴迷。一种让人觉得吃惊的痴迷。
“老人家,就没有想过把田地卖了,带着儿子去工坊谋生?现在的工坊挣钱比种地多,就算改种绿菜,也没有在工坊挣钱多。”
李安开口说道。
老汉一脸的不认可,连连摇头道:“卖地是不能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地,怎么能随便卖掉呢?是万万不能卖的,当年吃不上饭,都快要饿死的时候,也没有动卖地的心思,工坊,不靠谱的,不靠谱。”
看得出来,老汉是铁了心的不愿意弃农从工了,这也难怪,在古代的社会是讲究社会地位的,士农工商,农业排在工业之前,是仅次于统治阶级的第二把交椅,让一个农民从事排行第三的工业,这怎么能行,他们的心里是抵触的,尤其是传统思想严重的人,更是非常的抵触。
“不靠谱?老人家为何觉得工坊不靠谱?大唐的工坊是越来越多了,以后还会更多的,工坊的发展挺好的,老人家为什么会觉得不靠谱呢?”
李安开口问道。
老汉笑嘻嘻的,用自己的理解回答李安:“工坊造的那些机器,早晚有干完的时候,等到没有活儿的时候,那些干活的人就没法活嘞,只能给有地的大户做佃农,一年辛辛苦苦的大半收成都要交租,没法活,真的没法活。”
说完一脸认真的看向李安,对自己的高瞻远瞩非常的满意,他觉得自己与孩子们当农民是靠谱的,是永远都不会饿肚子的,而那些去工坊里的人,都是在冒险,是在拿自己未来的生存做赌注。
李安笑了,对于老汉的观点,李安自然觉得很可笑,工坊的活儿怎么可能干完呢?那是永远都干不完的,就比如收割机,再给一千年也干不完,而任何一台收割机保养的再好,也不可能连续使用一千年,工坊的活儿是永远也干不完的,而且,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坊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等待着工坊去制造,日后的大唐,必然是一个工业化的社会。
李安已经好久没有去樊川了,好多老朋友就住在樊川一带,是时候去拜访一下了,顺便也可以去看看那里的农田,看看地里的麦田长的怎样了,是不是已经开始收割了,是用机器收割,还是用人工收割的。
研究机器丝毫不影响李安外出考察,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历练,对于提高自己的灵感有莫大的好处。
说走就走,李安带着一行人就出发了,前往樊川的田野里看看情况,看看老百姓干活的样子。
一条宽阔的大道直接通向了樊川,坐车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抵达,看着道路两侧金黄色的麦田,李安的心里是非常舒坦的,这种颜色让人沉醉,这是收获的颜色,在之前的关中,只有秋季的时候,才能看到这种金黄色的景象,而此刻的关中,春季同样也能看到收获的颜色,这自然让人心里舒坦,而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李安怎能不高兴,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成就感。
麦子变成金黄色就意味着可以收割了,而在收割之前,是需要先检验一番的,以确认麦子是不是真的完全成熟了。
车停下之后,李安下车走向麦田,随意的摘取几个麦穗,轻轻的用手搓动,提取其中的麦粒。
“不错,不错,麦粒都是饱满的,这非常的不错,已经可以进行收割了。”
李安说着将新剥的麦粒放到嘴里咀嚼。
这些麦粒已经完全成熟了,含在嘴里咀嚼还挺有硬度的,一看就是完全熟透了的,完全可以收获了。
此时,也确实有不少农民在收割麦田,只是现在才刚刚开始,所以收割的人不是很多,过几日,收割麦田的农民就会大大的增加,到时候肯定更加的繁忙。
李安找了一处高地,向四周看了看,正在收割麦田的农户不多,远处的看不清楚,最近的一处一看就不是大户,因为干活的人太少,而且年龄很杂,男男女女都有,还有孩子,这一看就是一大家子,应该是普通的散户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自耕田,没事就折腾自己的几亩小地,属于本本分分的普通农民。
走过去之后,李安看的更清楚了,干活的足有七八个人,一个老头子,两个年轻的壮汉,一个妇人,四个调皮的孩子,两个半大两个还小,但都能勉强干活儿。
见有一伙陌生人走过来,这一大家子显得略微有些紧张,警惕的看向李安等人,发现李安一行人并不是坏人之后,便不那么紧张了。
“老人家,干活儿呢?今年的收成看着不错啊!”
李安上前套近乎。
“好,收成不错。”
老头子看着颇为忠厚,也就是所谓的老实人。
“家里有几亩地?”
李安继续问道。
“不多,有二十亩旱地,还有两亩菜地。”
老头子说道。
“二十二亩,不错了,应该足够一家老小吃喝不愁了。”
李安开口说道。
对于二十多亩田地,李安觉得已经不少了,后世的很多农民手里还没有这么多呢?当然,那是个高产的时代,而大唐的土地产量不是太多,难以与后世的产量相提并论,但种植两季作物的话,二十多亩土地足够养活一大家子。
冬季的时候种植冬小麦,而到了春季,就种植红薯玉米这些耐旱的作物,从而极大的提高产量,这样家里的粮食储备就更充足了,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老人家,你们这一大家子都在这儿了吗?”
李安开口问道。
“还有四个在家里,全家一共十二人,全指望这二十多亩田地,以前都是要饿肚子的,现在好了,已经能吃饱了,还能存下一些粮食,日子有奔头了。”
老头子咧嘴一笑,非常开心的说道。
“收完小麦,下面打算种什么作物?”
李安开口问道。
老头子开口回答道:“准备种植十亩玉米,剩下的还没想好呢?还要回去与邻居商量一下。”
“哈哈!这都马上春耕了,还没想好要种什么?这可要抓紧喽!错过了就是一季。”
李安笑着说道。
旁边的壮汉开口说道:“父亲没想好,是不打算全部种粮食了,现在粮食价格不高,多余的粮食挣不了几个钱,父亲是打算多种点能挣钱的绿菜,可又不了解行情,担心种了之后,还不如卖多余的粮食挣钱多,还担心有人偷菜,那样就白种了。”
李安算是听明白了,感情这一家是打算种点经济作物,这样能多卖点钱,反正全种粮食也吃不完,倒不如种点值钱的经济作物,这样能挣到更多的钱,只不过从未大规模的种过经济作物,所以心里有点没底,万一搞砸了就麻烦了,不但挣不到钱,还有可能倒贴。
对于大规模的种植容易存活的粮食,农民是比较有经验的,但对于种植很大量的经济作物,农民心里是没底的,平常种点绿菜也不算啥,可大规模种植的话万一短期内卖不掉,就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粮食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但蔬菜都是有保鲜期的,当几亩地的绿菜同时成熟,却没能及时的卖出去,这个损失不就大了。
另外,粮食的生命力比较强,也比较容易打理,可绿菜相对比较娇嫩,害虫也比较多,照顾和采收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种两三亩绿菜还能应付,若是大规模的种植绿菜,一大家子的劳力是否够用都是问题。
之前种粮食的时候,一年的农忙也就那么几天,可一旦种植经济作物,所有的时间可能都要耗在上面了,甚至即便如此,也很有可能会忙不过来,而由于忙不过来,所造成的损失会不会很大,万一遇到天灾怎么办。
所有农民都清楚,玉米这些作物的抗旱能力是很强大的,就算长时间不下雨也不容易干死,可蔬菜就不同了,若是真的长时间不下雨的话,这些辛辛苦苦打理的蔬菜很有可能会活活的干死,而这位老汉所拥有的耕地都是无法直接灌溉的旱地,若是要给蔬菜浇水的话,就只能自己辛辛苦苦的去远处的河里打水,可大面积蔬菜缺水,对水量的需求是很大的,就这么一桶桶通的挑水是否来得起,人的身体又是否能够受得了,这些都是未知数,老汉一家之前曾伺候过靠家很近的两亩菜地,那也是耗了不少精力的,而若是把远处的十亩旱地也改造成菜地,这份压力确实不小,这让老汉一家陷入了为难。
他们也不是凭空想出要在旱地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这是受到了同村人的鼓舞,在去年的时候,他们村里就有一位农民,把自家一半的耕地都改种经济作物了,结果这一家利用这种经济作物挣了不少钱,而这就让很多人颇为眼馋,觉得自己也可以啊!既然别人可以挣钱,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呢?就连老实巴交的老汉一家子也动心了,觉得自己也可以试一试,只是还在掂量自己一家能够承受多大的劳动量。
另外,除了种植经济作物之外,老汉的两个儿子原本还有另外一个构想,那就是把二十亩旱地全部卖给大户,自己拿着卖地的钱去京城谋个工坊的工作,这样挣钱或许比种地还多,村里有很多卖地去打工的人,都过的很不错。
只是当他们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立马就遭到了老汉的反对,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农名,固执的认为只有依托于土地谋生才是长久之计,才是最正确的,那些卖了土地进入工坊的人,虽然暂时挣钱多一些,可这是忘了根本了,一旦工坊不要他们,他们连个退路都没有,想回来种地都无地可种,只能给人家做佃农,佃农的日子相比自耕农,那可就差太多了,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这个老汉就好比后世的固执父母,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铁饭碗的稳定工作才是最好的,别的什么工作都是不务正业,就算挣的钱再多,那也属于不务正业的范畴,想想这样的思想有多么的可怕,而在大唐这个时代,很多农民就是这样的,他们就是觉得土地才是最重要的,就算很多能力出众的官员,也会有同样的观点,所以,当他们飞黄腾达之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兼并土地,先给自己置办几万亩田地,然后就算自己去世之后家族衰落,但至少还能拥有一份不错的田产,够自己子孙后代折腾的了。
土地是古代农耕民族最看重的资产,所有人几乎都对土地有异乎寻常的痴迷,以至于发展到盲目的阶段,对土地有盲目的追求,把土地看做最重要的资产。
当然,也有一些老百姓的思想比较活跃,他们觉得土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既然进入工坊可以挣更多的钱,有更好的发展,那又何必死守着土地不放,把土地卖给大户也挺好的,留几亩菜地和口粮地就足够了。
而能够想得开的人,都是有远见和比较年轻的,而老人还是更看重土地,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们土地更重要,他们看过无数佃农家庭的悲惨生活,明白失去土地的人活的有多么的悲惨,所以,就形成了这种近乎癫狂的观点。
不同时代的人,追求是不同的,古代的所有人,对耕地有几乎痴迷的追求,而在后世的社会,老百姓对耕地早就弃若敝履了,就算家中有土地也直接扔掉,任由耕地长杂草也不去过问的人很多,而后世因为房价的持续走高,让很多人对房子有异乎寻常的痴迷,大家都拼了老命的去购买房子,甚至一口气买下几百套的都大有人在,这与古代老百姓痴迷土地能有什么不同。
眼前老汉对土地的过分痴迷让李安想到了后世老百姓对房子的痴迷,当然,此时的京城贵族,对房产也同样非常的痴迷。一种让人觉得吃惊的痴迷。
“老人家,就没有想过把田地卖了,带着儿子去工坊谋生?现在的工坊挣钱比种地多,就算改种绿菜,也没有在工坊挣钱多。”
李安开口说道。
老汉一脸的不认可,连连摇头道:“卖地是不能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地,怎么能随便卖掉呢?是万万不能卖的,当年吃不上饭,都快要饿死的时候,也没有动卖地的心思,工坊,不靠谱的,不靠谱。”
看得出来,老汉是铁了心的不愿意弃农从工了,这也难怪,在古代的社会是讲究社会地位的,士农工商,农业排在工业之前,是仅次于统治阶级的第二把交椅,让一个农民从事排行第三的工业,这怎么能行,他们的心里是抵触的,尤其是传统思想严重的人,更是非常的抵触。
“不靠谱?老人家为何觉得工坊不靠谱?大唐的工坊是越来越多了,以后还会更多的,工坊的发展挺好的,老人家为什么会觉得不靠谱呢?”
李安开口问道。
老汉笑嘻嘻的,用自己的理解回答李安:“工坊造的那些机器,早晚有干完的时候,等到没有活儿的时候,那些干活的人就没法活嘞,只能给有地的大户做佃农,一年辛辛苦苦的大半收成都要交租,没法活,真的没法活。”
说完一脸认真的看向李安,对自己的高瞻远瞩非常的满意,他觉得自己与孩子们当农民是靠谱的,是永远都不会饿肚子的,而那些去工坊里的人,都是在冒险,是在拿自己未来的生存做赌注。
李安笑了,对于老汉的观点,李安自然觉得很可笑,工坊的活儿怎么可能干完呢?那是永远都干不完的,就比如收割机,再给一千年也干不完,而任何一台收割机保养的再好,也不可能连续使用一千年,工坊的活儿是永远也干不完的,而且,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坊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等待着工坊去制造,日后的大唐,必然是一个工业化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