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 公开卖技术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因为此时天刚亮不久,所以,大殿里的亮度还不是很强,显得有些暗淡,而正因为如此,所以,手电筒的光线照在大殿的时候,是能很明显的看到光斑的,而且,非常的清晰。
“上朝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个手电筒吧!相信众爱卿手里也有这样的手电筒,你们觉得这个东西好不好?”
李隆基单刀直入的问道。
“陛下,手电筒比灯笼要亮得多,而且非常的轻便,不怕风吹雨淋,实在是夜晚出门的好东西啊!”
“陛下,这么好的东西必须要大力推广才是,不过,就是不知成本如何,若是太贵的话,估计普通百姓也用不起啊!倒不如打灯笼和举火把实惠。”
“是啊!是啊!这关键还是要看成本是多少,不过,就算成本高一些,富裕一些的家庭还是用得起的。”
“陛下,朝廷直接负责的工坊越来越多了,像这种并非特别重要的还是交给商人们去打理吧!这样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朝廷只需要收取技术费就可以了。”
一众大臣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看上去气氛非常的好,不过,也看得出来,很多大臣都在打手电筒产业的主意。
所有大臣都已经发现朝廷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了,虽然很多产业让朝廷直接负责运营,在安全性等各个方面有莫大的好处,可再好的政策也经不起蛀虫的贪腐,此时,虽然各个工坊都是挣钱的,可这是因为很多都是新开的,运营的时间不是很长,铁路也没有多少年,而且,一直处在扩张的过程中,在庞大的收入面前,贪腐反而只是小头,所以,朝廷的财政收入才会变得越来越多。
但随着朝廷直接负责的项目越来越多,招募的有编制人员越来越多,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的贪腐和低效率运行,很有可能会拖垮整个朝廷。
派遣监察御史,对所有有编制的朝廷人员进行监督,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时不时的惩治几个人,可以缓解低效率和贪腐的发生,不过,效果不会太好,肯定不如交给私人负责效率高。
关于这方面的经验,李安自然是最丰富的,这几千年来,凡是交给朝廷来负责的项目,就没有不低效率和贪腐的,这是个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任何伟大的朝廷都解决不了。
因为人的天性就是懒惰和自私的,在没有人强迫的情况下,人很容易给自己放松,从而偷懒不好好干活,而在监督缺乏的情况下,人的贪心又被调动起来了,会想着法的去贪一些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很多行业交给私人去经营,从而利用自私去制止自私,利用工坊主的自私,去严格要求下面的干活的人努力干活,不许贪腐,进而在极大的提高效率的同时,杜绝贪心之事的发生。
但因为技术是李安提供的,按照后世的理论,他们应该按生产的数量向李安缴纳专利费,可李安的钱财已经够过了,并不需要再要一份能挣钱的专利费,这个时代也没有这种东西。
但朝廷是不能吃亏的,李安觉得,对于一些并不是特别重要的项目,也是可以交给私人去干的,但必须要缴纳一定的费用给朝廷,而且,每生产一个就要缴纳一份。
可是这生产的数量如何统计又是一个难题,值得好好的去处理。
李隆基听了众大臣的话,思索了片刻,看向李安,开口道:“李侍郎,这个手电筒是你发明的,你觉得该怎么样才最合适?”
李安笑了笑,开口道:“陛下,刚才诸位大臣都把重点放在了手电筒的上面,其实,手电筒的技术并不复杂,任何人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应该都能做出来,实在不行用竹筒做一个也能凑合,关键是内部的电池才是最重要的,这个电池只能使用几个时辰就报废了,而制造电池所需要的材料很多,没有臣的技术资料,任何人都做不出来。”
“哦,电池才是关键,有意思,在里面吗?如何打开?”
李隆基好奇的问道。
手电筒是整个给他的,是没有打开过的,而打开之后,里面是个什么样子,自然是没有人知道了。
李安从一名大臣的手中拿过手电筒,轻轻的将其旋开,并倒出里面的电池,然后拿给众人观看。
皇帝和大臣们都看见李安是旋转打开的,于是也学着李安的样子,将手电筒的后盖子打开,并取出了电池。
“爱卿,这个才是核心啊!这么小巧的东西,居然能发电,太神奇了,成本如何,会不会很贵?”
李隆基对手中的电池有些爱不释手,开口小声的问道。
李安思索了片刻,开口说道:“陛下,若是大规模生产的话,价格会很便宜的,一个电池最便宜可以控制在几个铜板的价格,真的是不贵,可以考虑大规模的量产。”
李隆基闻言,轻轻点了点头,开口道:“才几个铜板,价格确实很不错,不过,朝廷负责的工坊项目越来越多了,管理起来甚为麻烦,倒是可以交给私人去负责,诸位爱卿觉得呢?”
“陛下,此法甚为妥当,电池前景不错,倒是交给个人去办,不过,这项技术是李侍郎的,如何收费是个问题。”
一名大臣说道。
李安忙道:“陛下,可以按照工坊制造的数量进行收费,比如,每制造一万个收取一串钱,制造的越多,朝廷能够收取的费用也就越多,微臣是用朝廷提供的研发中心获得的技术,实在不敢居功,只要朝廷能够收取费用就足够了。”
“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工坊制造的电池数量该如何确定呢?监督起来会颇为麻烦,还是一次性把电池技术卖给私人比较方便。”
一名大臣开口说道。
李安连忙开口反对道:“不妥,还是细水长流比较好,这样可以持续得到收入,另外,为了增加竞争,可以把技术多卖给几家,这样相互竞争,效率才会更高,购买的人越多,技术费就能更好的分担,还可以降低风险,至于生产电池的数量,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儿,所有从工坊生产出来的电池的包装箱子都必须有朝廷的批号才能在市场上销售,而朝廷开批号的时候,就是收钱的时候。”
“一个电池只能使用几个时辰,这可是消耗品啊!对产量的要求很高,绝对是挣钱的买卖,多让几家参与进来完全可行。”
一名大臣支持。
“好了,不用争论了,这个电池是李爱卿发明的,这件事情就交给李爱卿全权负责吧!”
李隆基拍板道。
李安非常高兴的说道:“谢陛下信任,之所以发明电池,是因为电池是万里传音计划的一部分,没有电池的话,万里传音计划就没有办法实行,至于手电筒,只不过是万里传音计划的副产品罢了,算是顺带发明的东西。”
李隆基闻言,颇为兴奋,开口道:“这么说来,电池发明出来了,就意味着万里传音计划又进了一步?好,太好了。”
随后早朝继续进行,各种朝廷大事儿,一件件的汇报上来,让李隆基去处理。
退朝之后,李安刚刚走出宣政殿,就被尾随而至的一大群大臣被包围了,他们都是奔着李安所掌握的电池技术来的,这么实用的电池,只要是掌握了这项技术,是肯定能挣大钱的。
“李侍郎打算如何处置电池之事?”
一众大臣对这个问题都非常的关心,他们似乎也想分一杯羹。
李安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公开招标,但中标的不是一家,而是三家,报价最高的三家会获得这项技术,这还是一次性的费用,日后生产的产品还要缴税,如此,可以最大化的为朝廷提供源源不断的收入。
当李安把自己的想法,如实的告诉众大臣的时候,他们都觉得李安太阴险了,居然想出这么阴损的办法。
只要把这项技术宣传出去,只要是个商人都能看出这其中的商业价值,如此,愿意购买这项技术的人,必然是非常多的,而人越多竞争就越是激烈,到时候价格越来越高,朝廷能得到的收入就更高,而很多想买这项技术的人就比较吃亏了,不但前期买技术投入大,中期办工坊更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后期生产出来的电池,每一个都要缴税,实在是太坑了。
不过,就算如此,因为电池的前景非常好,所以,即便有这么多的花费,也非常值得争夺一下。
这些朝廷重臣,私底下都是有各自的产业的,也有很多大商人与他们关系良好,经常性的孝敬他们,所以,他们自然都看上了这项很有用处的技术,希望能够拿下这项技术。
最近这些年,凡是被李安照顾的权贵,拥有了独一无二技术的,基本上全都发了大财了,比如杨国忠控制下的护舒宝产品,已经彻底的推广到全大唐了,每天都能获得不菲的收入,李安自己的玻璃产业,也是个极其挣钱的行当,为李安的家庭带来了庞大的收入。
总之,所有采用李安提供的技术,生产垄断产品的权贵,全都富得流油,朝廷因为垄断了铁路等暴力行业,也让国库的收入不断的增加,从而有更多的资金用来大搞建设。
李安看出来了,这些大臣的表情各异,似乎都有各自的打算,他们都盯上了电池这个行业,但公开的进行竞争,他们大部分都显得底气不足,毕竟,有钱有势的人这么多,只有前三位才能获得机会,这太难得了。
而且,这一次的技术居然不是垄断,而是要分给三家来共同经营,如此,三家相互竞争,根本形不成垄断的条件,远不如只有一家掌握的效果好。
如此一来,便有好多大臣陷入了纠结之中,他们不太好判断,不知道这三家共同掌握这项技术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会不会造成恶性的竞争,从而不但不挣钱,反而还要亏很多钱,若是亏本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不过,拥有铁矿,进行炼铁业务的权贵那么多,哪一个不是挣钱的,也没见哪位权贵开铁矿亏本了的,所以,倒也是可以试一试的,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能不能挣钱,万一要是能挣钱呢?
进行公平竞争的前提,是要让参与竞争的人,了解产品的特点和市场前景,只有他们全都对产品了解了,知道是个挣钱的行业,才会愿意花费很大的代价来竞争。
李安已经发给众大臣几十个手电筒了,这就是很好的宣传手段,李安相信,很快整个京城的权贵都会了解手电筒整个新鲜的事物,从而愿意花费巨大的代价来竞争这个行业。
虽说自古以来,官员是不能经商的,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规定罢了,其实,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遵守这一规定的。
当然,为了表面的清廉,当官的官员不会用自己的名字,明目张胆的经商,但会在私底下,让自己的仆人或者能控制的亲人和朋友去经营商业,从而躲避朝廷有关官员不许经商的规定。
另外,有一些商人世家的孩子,因为脑子聪明考了科举,成为朝廷的重臣,而他们的家族都是经商的,说他不会帮助自己的家族,又有谁会相信。
比如,儿子当上了大官,但父亲一直都是大商人,这种情况下,难道为了让儿子好好的做官,父亲把自己的商人全部废弃,做一个农民或者什么都不做吗?
又或者说,一个人当上大官之后,自己家里的亲人都不能经商了吗?这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该经商的还是要经商,而且,肯定会得到当官的本家人的支持和照顾。
自古以来,朝廷规定的当官不能经商,只不过是为了安抚某些小老百姓罢了,其实,根本就是很不现实的规定,随便找个方法就能将其规避。
因为此时天刚亮不久,所以,大殿里的亮度还不是很强,显得有些暗淡,而正因为如此,所以,手电筒的光线照在大殿的时候,是能很明显的看到光斑的,而且,非常的清晰。
“上朝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个手电筒吧!相信众爱卿手里也有这样的手电筒,你们觉得这个东西好不好?”
李隆基单刀直入的问道。
“陛下,手电筒比灯笼要亮得多,而且非常的轻便,不怕风吹雨淋,实在是夜晚出门的好东西啊!”
“陛下,这么好的东西必须要大力推广才是,不过,就是不知成本如何,若是太贵的话,估计普通百姓也用不起啊!倒不如打灯笼和举火把实惠。”
“是啊!是啊!这关键还是要看成本是多少,不过,就算成本高一些,富裕一些的家庭还是用得起的。”
“陛下,朝廷直接负责的工坊越来越多了,像这种并非特别重要的还是交给商人们去打理吧!这样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朝廷只需要收取技术费就可以了。”
一众大臣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看上去气氛非常的好,不过,也看得出来,很多大臣都在打手电筒产业的主意。
所有大臣都已经发现朝廷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了,虽然很多产业让朝廷直接负责运营,在安全性等各个方面有莫大的好处,可再好的政策也经不起蛀虫的贪腐,此时,虽然各个工坊都是挣钱的,可这是因为很多都是新开的,运营的时间不是很长,铁路也没有多少年,而且,一直处在扩张的过程中,在庞大的收入面前,贪腐反而只是小头,所以,朝廷的财政收入才会变得越来越多。
但随着朝廷直接负责的项目越来越多,招募的有编制人员越来越多,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的贪腐和低效率运行,很有可能会拖垮整个朝廷。
派遣监察御史,对所有有编制的朝廷人员进行监督,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时不时的惩治几个人,可以缓解低效率和贪腐的发生,不过,效果不会太好,肯定不如交给私人负责效率高。
关于这方面的经验,李安自然是最丰富的,这几千年来,凡是交给朝廷来负责的项目,就没有不低效率和贪腐的,这是个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任何伟大的朝廷都解决不了。
因为人的天性就是懒惰和自私的,在没有人强迫的情况下,人很容易给自己放松,从而偷懒不好好干活,而在监督缺乏的情况下,人的贪心又被调动起来了,会想着法的去贪一些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很多行业交给私人去经营,从而利用自私去制止自私,利用工坊主的自私,去严格要求下面的干活的人努力干活,不许贪腐,进而在极大的提高效率的同时,杜绝贪心之事的发生。
但因为技术是李安提供的,按照后世的理论,他们应该按生产的数量向李安缴纳专利费,可李安的钱财已经够过了,并不需要再要一份能挣钱的专利费,这个时代也没有这种东西。
但朝廷是不能吃亏的,李安觉得,对于一些并不是特别重要的项目,也是可以交给私人去干的,但必须要缴纳一定的费用给朝廷,而且,每生产一个就要缴纳一份。
可是这生产的数量如何统计又是一个难题,值得好好的去处理。
李隆基听了众大臣的话,思索了片刻,看向李安,开口道:“李侍郎,这个手电筒是你发明的,你觉得该怎么样才最合适?”
李安笑了笑,开口道:“陛下,刚才诸位大臣都把重点放在了手电筒的上面,其实,手电筒的技术并不复杂,任何人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应该都能做出来,实在不行用竹筒做一个也能凑合,关键是内部的电池才是最重要的,这个电池只能使用几个时辰就报废了,而制造电池所需要的材料很多,没有臣的技术资料,任何人都做不出来。”
“哦,电池才是关键,有意思,在里面吗?如何打开?”
李隆基好奇的问道。
手电筒是整个给他的,是没有打开过的,而打开之后,里面是个什么样子,自然是没有人知道了。
李安从一名大臣的手中拿过手电筒,轻轻的将其旋开,并倒出里面的电池,然后拿给众人观看。
皇帝和大臣们都看见李安是旋转打开的,于是也学着李安的样子,将手电筒的后盖子打开,并取出了电池。
“爱卿,这个才是核心啊!这么小巧的东西,居然能发电,太神奇了,成本如何,会不会很贵?”
李隆基对手中的电池有些爱不释手,开口小声的问道。
李安思索了片刻,开口说道:“陛下,若是大规模生产的话,价格会很便宜的,一个电池最便宜可以控制在几个铜板的价格,真的是不贵,可以考虑大规模的量产。”
李隆基闻言,轻轻点了点头,开口道:“才几个铜板,价格确实很不错,不过,朝廷负责的工坊项目越来越多了,管理起来甚为麻烦,倒是可以交给私人去负责,诸位爱卿觉得呢?”
“陛下,此法甚为妥当,电池前景不错,倒是交给个人去办,不过,这项技术是李侍郎的,如何收费是个问题。”
一名大臣说道。
李安忙道:“陛下,可以按照工坊制造的数量进行收费,比如,每制造一万个收取一串钱,制造的越多,朝廷能够收取的费用也就越多,微臣是用朝廷提供的研发中心获得的技术,实在不敢居功,只要朝廷能够收取费用就足够了。”
“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工坊制造的电池数量该如何确定呢?监督起来会颇为麻烦,还是一次性把电池技术卖给私人比较方便。”
一名大臣开口说道。
李安连忙开口反对道:“不妥,还是细水长流比较好,这样可以持续得到收入,另外,为了增加竞争,可以把技术多卖给几家,这样相互竞争,效率才会更高,购买的人越多,技术费就能更好的分担,还可以降低风险,至于生产电池的数量,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儿,所有从工坊生产出来的电池的包装箱子都必须有朝廷的批号才能在市场上销售,而朝廷开批号的时候,就是收钱的时候。”
“一个电池只能使用几个时辰,这可是消耗品啊!对产量的要求很高,绝对是挣钱的买卖,多让几家参与进来完全可行。”
一名大臣支持。
“好了,不用争论了,这个电池是李爱卿发明的,这件事情就交给李爱卿全权负责吧!”
李隆基拍板道。
李安非常高兴的说道:“谢陛下信任,之所以发明电池,是因为电池是万里传音计划的一部分,没有电池的话,万里传音计划就没有办法实行,至于手电筒,只不过是万里传音计划的副产品罢了,算是顺带发明的东西。”
李隆基闻言,颇为兴奋,开口道:“这么说来,电池发明出来了,就意味着万里传音计划又进了一步?好,太好了。”
随后早朝继续进行,各种朝廷大事儿,一件件的汇报上来,让李隆基去处理。
退朝之后,李安刚刚走出宣政殿,就被尾随而至的一大群大臣被包围了,他们都是奔着李安所掌握的电池技术来的,这么实用的电池,只要是掌握了这项技术,是肯定能挣大钱的。
“李侍郎打算如何处置电池之事?”
一众大臣对这个问题都非常的关心,他们似乎也想分一杯羹。
李安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公开招标,但中标的不是一家,而是三家,报价最高的三家会获得这项技术,这还是一次性的费用,日后生产的产品还要缴税,如此,可以最大化的为朝廷提供源源不断的收入。
当李安把自己的想法,如实的告诉众大臣的时候,他们都觉得李安太阴险了,居然想出这么阴损的办法。
只要把这项技术宣传出去,只要是个商人都能看出这其中的商业价值,如此,愿意购买这项技术的人,必然是非常多的,而人越多竞争就越是激烈,到时候价格越来越高,朝廷能得到的收入就更高,而很多想买这项技术的人就比较吃亏了,不但前期买技术投入大,中期办工坊更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后期生产出来的电池,每一个都要缴税,实在是太坑了。
不过,就算如此,因为电池的前景非常好,所以,即便有这么多的花费,也非常值得争夺一下。
这些朝廷重臣,私底下都是有各自的产业的,也有很多大商人与他们关系良好,经常性的孝敬他们,所以,他们自然都看上了这项很有用处的技术,希望能够拿下这项技术。
最近这些年,凡是被李安照顾的权贵,拥有了独一无二技术的,基本上全都发了大财了,比如杨国忠控制下的护舒宝产品,已经彻底的推广到全大唐了,每天都能获得不菲的收入,李安自己的玻璃产业,也是个极其挣钱的行当,为李安的家庭带来了庞大的收入。
总之,所有采用李安提供的技术,生产垄断产品的权贵,全都富得流油,朝廷因为垄断了铁路等暴力行业,也让国库的收入不断的增加,从而有更多的资金用来大搞建设。
李安看出来了,这些大臣的表情各异,似乎都有各自的打算,他们都盯上了电池这个行业,但公开的进行竞争,他们大部分都显得底气不足,毕竟,有钱有势的人这么多,只有前三位才能获得机会,这太难得了。
而且,这一次的技术居然不是垄断,而是要分给三家来共同经营,如此,三家相互竞争,根本形不成垄断的条件,远不如只有一家掌握的效果好。
如此一来,便有好多大臣陷入了纠结之中,他们不太好判断,不知道这三家共同掌握这项技术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会不会造成恶性的竞争,从而不但不挣钱,反而还要亏很多钱,若是亏本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不过,拥有铁矿,进行炼铁业务的权贵那么多,哪一个不是挣钱的,也没见哪位权贵开铁矿亏本了的,所以,倒也是可以试一试的,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能不能挣钱,万一要是能挣钱呢?
进行公平竞争的前提,是要让参与竞争的人,了解产品的特点和市场前景,只有他们全都对产品了解了,知道是个挣钱的行业,才会愿意花费很大的代价来竞争。
李安已经发给众大臣几十个手电筒了,这就是很好的宣传手段,李安相信,很快整个京城的权贵都会了解手电筒整个新鲜的事物,从而愿意花费巨大的代价来竞争这个行业。
虽说自古以来,官员是不能经商的,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规定罢了,其实,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遵守这一规定的。
当然,为了表面的清廉,当官的官员不会用自己的名字,明目张胆的经商,但会在私底下,让自己的仆人或者能控制的亲人和朋友去经营商业,从而躲避朝廷有关官员不许经商的规定。
另外,有一些商人世家的孩子,因为脑子聪明考了科举,成为朝廷的重臣,而他们的家族都是经商的,说他不会帮助自己的家族,又有谁会相信。
比如,儿子当上了大官,但父亲一直都是大商人,这种情况下,难道为了让儿子好好的做官,父亲把自己的商人全部废弃,做一个农民或者什么都不做吗?
又或者说,一个人当上大官之后,自己家里的亲人都不能经商了吗?这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该经商的还是要经商,而且,肯定会得到当官的本家人的支持和照顾。
自古以来,朝廷规定的当官不能经商,只不过是为了安抚某些小老百姓罢了,其实,根本就是很不现实的规定,随便找个方法就能将其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