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三章 南洋大开发(二)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和这些商人说清楚朝廷的态度后,刘钰又在龙牙门,邀请了这些商人看了看这里的驻军操演。
也是在告诉这些商人,放心大胆地在南洋投资,没有任何问题,有这些军队保护,不会存在大顺取代荷兰这样的情况,被别人取代。
确保了投资者最起码的安全保障后,刘钰就和这些人谈了谈大顺准备开发南洋的模式。
整体来说,就是以种植园做“城”、以种植园周边为“野”。
因为大顺与荷兰有着巨大的不同,南洋之前不属于荷兰,而是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但现在,南洋属于大顺朝廷,而不是大顺根本不存在的真正意义上的南洋公司。
再加上南洋的土地问题错综复杂,这不是被人屠杀干净的北美,而是连村社都还没完全解体的、大量外族人口密布的地方。
是以,土地问题,要由大顺朝廷来解决。
或是买、或是抢、或是骗,总归这不是这些商人能碰的。
一来是任由这些商人去碰,肯定会激发诸多的矛盾。商人无底线。
二来就是这些商人相碰,也不容易。他们手里没军队,没军队还想搞地?
是以,朝廷会用各种方法,从南洋搞到土地。
搞到土地之后,会划分成不同的区块,租赁给意图开发南洋的人。
租期可以设定为一百年。
南洋的人口迁徙,主要有两个方向。
自发迁徙的,比如闽、粤等地,或是投亲靠友的、或是宗族有认识人的,这个不提。
朝廷也根本不管这些人,愿意来就来,来了编户齐民,该缴税缴税就是了。
另一个,就是被雇佣来的人。
现在刘钰推动的,就是这一种。前一种以宗族纽带来的,他也根本管不到。
这样一来,巨型的种植园就会密集成百上千的人口。
这些人口平时也得有些消费,那么就会以种植园为中心,出现小贩。
至少贩卖些针头线脑、吃喝拉撒、小吃、药物之类。
估摸着,酒馆、妓院之类的东西,肯定也不会少。
以种植园为中心,慢慢周边会形成村落。而这些村落,或者是在种植园干满期限的人会就近选择耕种、或者是闽粤地区的人自发朝这里迁徙。
总之就是以各个大种植园为中心,在南洋逐步形成一种“星辰漫天”的结构,而不是之前那种几个大城市华人才多的局面,彻底改变当地的族群比例。
同时尽可能吸纳大量的移民,缓解大顺内部的人地矛盾。
从成本上来讲,黄淮地区是最便宜的。在那种灾害频发、人口却早就超过土地承受能力的地方,招工十分简单。
不说极端点的等到灾年给个馒头就行,随便给点钱,或者许诺一天吃三顿饭,也足以募集到足够的人口。
除了种植园之外,一些矿区也会承包出去,除了特殊的金银矿之外。金银矿则是按照烟台地区的模式,朝廷监管之下,按百分比抽走一部分。
大顺既然想要在南洋站稳脚跟,就必须意识到大顺与荷兰的巨大不同,或者说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巨大不同。
东印度公司可以搞强迫种植制,大顺不会搞。
因为大顺不准备在南洋搞内部垄断,当然外人尤其是欧洲人是不准在南洋买香料的。
大顺最熟悉的,还是土地税制度。
比起纯粹追求高利润的强迫种植制,大顺最熟悉的土地税制度才是最适合大顺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南洋村社的解体。
用一种加速的方式,使得村社的村长之类,抢占公地,成为第一批地主。
同时因为大顺这边根本不缺人,所以还要考虑怎么让南洋容纳巨量的人口。
那么顺理成章地,这种种植园制度也就成了最优解。
南洋值钱的、可以获利的咖啡、可可、橡胶、棕榈、椰子、棉花、靛草、茜草等等,不要用强迫种植制。
而是任由原来的村社按照之前的传统,该种大米的种大米,他们愿意种啥就种啥,朝廷根本不管。
按时候交亩税就是。
这些值钱的作物,交由大顺资本组织的种植园来种。
当然,已经确定要做基本盘、要进行激烈土改、要彻底把教士贵族阶层一扫而空的万丹地区除外。
西爪哇,将是大顺在南洋的军镇基本盘,不能单纯考虑利润问题。
同时,因为大顺这边贸易的发展,使得种植园的这些作物,既可以销往欧洲,实际上也能够在沿海经济发达富裕地区卖一些。
加之舰队、军队的需求。
以及棉花、靛草、茜草之类工业化必须的原材料等,可以保证这些大种植园肯定是有利可图的。
甚至包括椰子,也可以用来榨油,配合制碱业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甘油、皂等产业。而不是用来喝椰汁。
总之,朝廷那群旧学官僚,对南洋的定义,就是容纳日益增多人口的地方。现在取消了人头税,多出来的人都是“一文不值”的多与人,在他们看来,巴不得都滚蛋才好。
而新学系的军官官员们,对南洋的定义,是原材料产地。他们秉持着内外有别的态度,会严查南洋的工业。
可以允许有可可加工、咖啡加工、榨油、榨糖等产业。
但是,一根铁钉、一把铁锹、一支火枪、一团针线,都要从大顺这边运来。
对刘钰而言,这种大种植园模式,则还有另一个目的。
如果说,英国工业化的第一步,是纺织业。反过来,催生了蒸汽机的使用、发展。
那么,大顺工业化的第一步,不能用纺织业,就得另辟他法。
蒸汽机现在已经可以用的,纺织机、纺纱机之类的东西,还没有。
但谁说蒸汽机一定要先用在纺织业上,才能发展壮大呢?
没有纺织机,蒸汽机依旧是个动力源。
用来做鼓风机的动力,可以;用来做锯木头的动力,可以;用来榨糖、加工可可、榨油、搓棉花籽、提水,这些都可以。
而且比如榨糖之类,原本就有简单机器,只不过是用牛马来推动。换上蒸汽机,直接就能上,而不是像纺织业一样,搞出蒸汽机还得搞出纺织机。
同时,刘钰不得不考虑机器使用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所以他迟迟不敢在纺织业上发力。
但是,南洋的种植园里产的东西,大部分和大顺的小农没有任何冲突。
大顺的气候,只有很少的地方能种植这些东西,而且基本还没有种的。
蒸汽机先大规模应用在南洋种植园,可以完美避开对大顺内部小农经济的冲击影响。
在印度拿下之前,在大顺搞纺织业引领的工业革命,就是死。
那将是肉眼可见的、比鸦片战争之后的冲击更为严重的冲击。
毕竟那时候还得跨越大洋运过来、欧洲的人力成本还高呢,还加上运费和百分之五的关税。
现在这可是家门口生产,那冲击将会数倍有余。他可不敢动。
国外的工业品,会造成冲击。难道国内的、松江府苏州府等地的工业品,就有特殊魔法,不会造成冲击?
大顺自有国情在此。
既然已经在前朝就完成了白银的货币化改革,同时征税又是征收的白银,老百姓就指望着那点棉布换件衣裳、缴点税呢。
这是个破衣裳都能拿当铺当钱的年月,老百姓手搓的那点棉布,有时候真就是救命钱。
能不动就先不动,动了就要在实力不足的时候准备应对天平天国级别的农民起义。
大顺的国情就摆在这,资产阶级要战胜封建地主头子李家王朝,不在于资产阶级能否推翻封建地主,而是看封建地主和新兴阶级,谁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这一点,也是和欧洲截然不同的。
大顺李家肯定不能解决。
但可以抑兼并、重农抑商、反动销毁工业,这最起码是个办法。
甭管是不是将来必死,至少现在不死。
皇帝的思路非常简单:朕解决不了新时代下的农民问题,那朕往回退不就得了?
是以,刘钰的思路就是在对大顺小农冲击最小的地方,先推广开蒸汽机的应用,养出一个造蒸汽机的工厂。
或者说,机械加工的工厂。
有足够熟练的工人,等着拿下印度之后,可以瞬间产出足够的蒸汽机,以及各种奇葩的机器。
不要慢刀子割肉,要趁着天灾导致孟加拉小农经济崩溃的瞬间,直接把印度的棉布手工业和丝绸行业彻底打垮。
反正天灾也是天灾了,再加点工业冲击,也就那么回事了。挨了三刀再挨一刀,怎么也比三刀刀伤好了再来一刀强。
在此期间,大量的种植园、南洋矿业需求的蒸汽机,也将极大地催动冶铁、采矿、采煤等行业的发展。
而想要有人用蒸汽机,就得搞种植园。
傻呵呵地学荷兰,搞强迫种植、地租纳贡,这是直接往中世纪实物税上退了。
而且,分散的小农,村社,可能用得起蒸汽机?
同时搞强迫种植制,还会影响种植园的收益,也会激发严重的反抗,实无必要。
那点蝇头小利,荷兰这样的纯粹商业思维的国家搞搞还行。
但凡有一点脑子、有一点工业思维的,都不可能搞。
看似一开始赚了,实则赔大了。
大顺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南洋公司。
南洋问题,不需要向股东负责,只需要向朝廷负责。
朝廷不是股东,所以不会天天盯着财务报表,非得眼前这点利益不可。
只要不赔钱……而且显然也赔不了钱,朝廷就不会搞强迫种植制,反而按照大顺的惯性,必然更喜欢收土地税。
当然,朝廷这边,也会扶植这些产业。
包括正好朝廷把学实学的一堆认识字、有学问、但又不能科举当官的人,扔到这边。
在此之前,对他们进行种植业的特殊培训。因为之前识字,所以肯定比不识字的培养起来容易。
一群识字、却又被社会边缘化、又完全没有科举做官机会的人,整天在大城市晃荡……在皇帝看来可不是啥好事。这要是谁造起反来,可是不用担心垄断识字的儒家士大夫忠君爱国不参与了,有预备役识字的造反群体了……
顺带一些退伍的军官,也可以扔到这边。能管一个连队的,来种植园管几百个人问题也不大。
对朝廷来说,迁徙了一些“多余”人口;扔走一批识字却又没法科举做官的有知识的人;顺带给一些退伍军官谋点福利。亦算是一举三得了。
和这些商人说清楚朝廷的态度后,刘钰又在龙牙门,邀请了这些商人看了看这里的驻军操演。
也是在告诉这些商人,放心大胆地在南洋投资,没有任何问题,有这些军队保护,不会存在大顺取代荷兰这样的情况,被别人取代。
确保了投资者最起码的安全保障后,刘钰就和这些人谈了谈大顺准备开发南洋的模式。
整体来说,就是以种植园做“城”、以种植园周边为“野”。
因为大顺与荷兰有着巨大的不同,南洋之前不属于荷兰,而是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但现在,南洋属于大顺朝廷,而不是大顺根本不存在的真正意义上的南洋公司。
再加上南洋的土地问题错综复杂,这不是被人屠杀干净的北美,而是连村社都还没完全解体的、大量外族人口密布的地方。
是以,土地问题,要由大顺朝廷来解决。
或是买、或是抢、或是骗,总归这不是这些商人能碰的。
一来是任由这些商人去碰,肯定会激发诸多的矛盾。商人无底线。
二来就是这些商人相碰,也不容易。他们手里没军队,没军队还想搞地?
是以,朝廷会用各种方法,从南洋搞到土地。
搞到土地之后,会划分成不同的区块,租赁给意图开发南洋的人。
租期可以设定为一百年。
南洋的人口迁徙,主要有两个方向。
自发迁徙的,比如闽、粤等地,或是投亲靠友的、或是宗族有认识人的,这个不提。
朝廷也根本不管这些人,愿意来就来,来了编户齐民,该缴税缴税就是了。
另一个,就是被雇佣来的人。
现在刘钰推动的,就是这一种。前一种以宗族纽带来的,他也根本管不到。
这样一来,巨型的种植园就会密集成百上千的人口。
这些人口平时也得有些消费,那么就会以种植园为中心,出现小贩。
至少贩卖些针头线脑、吃喝拉撒、小吃、药物之类。
估摸着,酒馆、妓院之类的东西,肯定也不会少。
以种植园为中心,慢慢周边会形成村落。而这些村落,或者是在种植园干满期限的人会就近选择耕种、或者是闽粤地区的人自发朝这里迁徙。
总之就是以各个大种植园为中心,在南洋逐步形成一种“星辰漫天”的结构,而不是之前那种几个大城市华人才多的局面,彻底改变当地的族群比例。
同时尽可能吸纳大量的移民,缓解大顺内部的人地矛盾。
从成本上来讲,黄淮地区是最便宜的。在那种灾害频发、人口却早就超过土地承受能力的地方,招工十分简单。
不说极端点的等到灾年给个馒头就行,随便给点钱,或者许诺一天吃三顿饭,也足以募集到足够的人口。
除了种植园之外,一些矿区也会承包出去,除了特殊的金银矿之外。金银矿则是按照烟台地区的模式,朝廷监管之下,按百分比抽走一部分。
大顺既然想要在南洋站稳脚跟,就必须意识到大顺与荷兰的巨大不同,或者说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巨大不同。
东印度公司可以搞强迫种植制,大顺不会搞。
因为大顺不准备在南洋搞内部垄断,当然外人尤其是欧洲人是不准在南洋买香料的。
大顺最熟悉的,还是土地税制度。
比起纯粹追求高利润的强迫种植制,大顺最熟悉的土地税制度才是最适合大顺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南洋村社的解体。
用一种加速的方式,使得村社的村长之类,抢占公地,成为第一批地主。
同时因为大顺这边根本不缺人,所以还要考虑怎么让南洋容纳巨量的人口。
那么顺理成章地,这种种植园制度也就成了最优解。
南洋值钱的、可以获利的咖啡、可可、橡胶、棕榈、椰子、棉花、靛草、茜草等等,不要用强迫种植制。
而是任由原来的村社按照之前的传统,该种大米的种大米,他们愿意种啥就种啥,朝廷根本不管。
按时候交亩税就是。
这些值钱的作物,交由大顺资本组织的种植园来种。
当然,已经确定要做基本盘、要进行激烈土改、要彻底把教士贵族阶层一扫而空的万丹地区除外。
西爪哇,将是大顺在南洋的军镇基本盘,不能单纯考虑利润问题。
同时,因为大顺这边贸易的发展,使得种植园的这些作物,既可以销往欧洲,实际上也能够在沿海经济发达富裕地区卖一些。
加之舰队、军队的需求。
以及棉花、靛草、茜草之类工业化必须的原材料等,可以保证这些大种植园肯定是有利可图的。
甚至包括椰子,也可以用来榨油,配合制碱业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甘油、皂等产业。而不是用来喝椰汁。
总之,朝廷那群旧学官僚,对南洋的定义,就是容纳日益增多人口的地方。现在取消了人头税,多出来的人都是“一文不值”的多与人,在他们看来,巴不得都滚蛋才好。
而新学系的军官官员们,对南洋的定义,是原材料产地。他们秉持着内外有别的态度,会严查南洋的工业。
可以允许有可可加工、咖啡加工、榨油、榨糖等产业。
但是,一根铁钉、一把铁锹、一支火枪、一团针线,都要从大顺这边运来。
对刘钰而言,这种大种植园模式,则还有另一个目的。
如果说,英国工业化的第一步,是纺织业。反过来,催生了蒸汽机的使用、发展。
那么,大顺工业化的第一步,不能用纺织业,就得另辟他法。
蒸汽机现在已经可以用的,纺织机、纺纱机之类的东西,还没有。
但谁说蒸汽机一定要先用在纺织业上,才能发展壮大呢?
没有纺织机,蒸汽机依旧是个动力源。
用来做鼓风机的动力,可以;用来做锯木头的动力,可以;用来榨糖、加工可可、榨油、搓棉花籽、提水,这些都可以。
而且比如榨糖之类,原本就有简单机器,只不过是用牛马来推动。换上蒸汽机,直接就能上,而不是像纺织业一样,搞出蒸汽机还得搞出纺织机。
同时,刘钰不得不考虑机器使用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所以他迟迟不敢在纺织业上发力。
但是,南洋的种植园里产的东西,大部分和大顺的小农没有任何冲突。
大顺的气候,只有很少的地方能种植这些东西,而且基本还没有种的。
蒸汽机先大规模应用在南洋种植园,可以完美避开对大顺内部小农经济的冲击影响。
在印度拿下之前,在大顺搞纺织业引领的工业革命,就是死。
那将是肉眼可见的、比鸦片战争之后的冲击更为严重的冲击。
毕竟那时候还得跨越大洋运过来、欧洲的人力成本还高呢,还加上运费和百分之五的关税。
现在这可是家门口生产,那冲击将会数倍有余。他可不敢动。
国外的工业品,会造成冲击。难道国内的、松江府苏州府等地的工业品,就有特殊魔法,不会造成冲击?
大顺自有国情在此。
既然已经在前朝就完成了白银的货币化改革,同时征税又是征收的白银,老百姓就指望着那点棉布换件衣裳、缴点税呢。
这是个破衣裳都能拿当铺当钱的年月,老百姓手搓的那点棉布,有时候真就是救命钱。
能不动就先不动,动了就要在实力不足的时候准备应对天平天国级别的农民起义。
大顺的国情就摆在这,资产阶级要战胜封建地主头子李家王朝,不在于资产阶级能否推翻封建地主,而是看封建地主和新兴阶级,谁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这一点,也是和欧洲截然不同的。
大顺李家肯定不能解决。
但可以抑兼并、重农抑商、反动销毁工业,这最起码是个办法。
甭管是不是将来必死,至少现在不死。
皇帝的思路非常简单:朕解决不了新时代下的农民问题,那朕往回退不就得了?
是以,刘钰的思路就是在对大顺小农冲击最小的地方,先推广开蒸汽机的应用,养出一个造蒸汽机的工厂。
或者说,机械加工的工厂。
有足够熟练的工人,等着拿下印度之后,可以瞬间产出足够的蒸汽机,以及各种奇葩的机器。
不要慢刀子割肉,要趁着天灾导致孟加拉小农经济崩溃的瞬间,直接把印度的棉布手工业和丝绸行业彻底打垮。
反正天灾也是天灾了,再加点工业冲击,也就那么回事了。挨了三刀再挨一刀,怎么也比三刀刀伤好了再来一刀强。
在此期间,大量的种植园、南洋矿业需求的蒸汽机,也将极大地催动冶铁、采矿、采煤等行业的发展。
而想要有人用蒸汽机,就得搞种植园。
傻呵呵地学荷兰,搞强迫种植、地租纳贡,这是直接往中世纪实物税上退了。
而且,分散的小农,村社,可能用得起蒸汽机?
同时搞强迫种植制,还会影响种植园的收益,也会激发严重的反抗,实无必要。
那点蝇头小利,荷兰这样的纯粹商业思维的国家搞搞还行。
但凡有一点脑子、有一点工业思维的,都不可能搞。
看似一开始赚了,实则赔大了。
大顺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南洋公司。
南洋问题,不需要向股东负责,只需要向朝廷负责。
朝廷不是股东,所以不会天天盯着财务报表,非得眼前这点利益不可。
只要不赔钱……而且显然也赔不了钱,朝廷就不会搞强迫种植制,反而按照大顺的惯性,必然更喜欢收土地税。
当然,朝廷这边,也会扶植这些产业。
包括正好朝廷把学实学的一堆认识字、有学问、但又不能科举当官的人,扔到这边。
在此之前,对他们进行种植业的特殊培训。因为之前识字,所以肯定比不识字的培养起来容易。
一群识字、却又被社会边缘化、又完全没有科举做官机会的人,整天在大城市晃荡……在皇帝看来可不是啥好事。这要是谁造起反来,可是不用担心垄断识字的儒家士大夫忠君爱国不参与了,有预备役识字的造反群体了……
顺带一些退伍的军官,也可以扔到这边。能管一个连队的,来种植园管几百个人问题也不大。
对朝廷来说,迁徙了一些“多余”人口;扔走一批识字却又没法科举做官的有知识的人;顺带给一些退伍军官谋点福利。亦算是一举三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