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桃林结义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六十六章桃林结义
罗大成的两匹马,分赠给包拯一匹,而他仍然是抱着自己的小媳妇,共骑一马,向京城驰去。路上行人见了,既惊讶狄丽娘的美丽非凡与衣饰华美,又纳闷罗大成居然将她抱在怀中当众轻薄,常以怒目视之,连带着包拯也挨了不少白眼。
罗大成倒是安之若素,将那些白眼只当看不见。现在狄丽娘身体虚弱无力,只能依偎在他怀中,虽然一直在担心狄青能否治好她的内伤,但能够每时每刻抱着她娇美纤柔的身子,对他来说,却隐约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人两骑,一路向京城行去。这一日午时,三人骑马骑得困倦,便下马歇息,因前后没有村镇,只能歇息于一片桃林之中。
坐在桃林中,包拯二人席地而坐,而狄丽娘依然依偎在罗大成的怀中,一副娇弱无力的模样,鬓发青丝,轻依在罗大成的肩头。
包拯早就见怪不怪了,和抱着嫂夫人的罗兄闲坐谈论,偶然看到身边的桃树,罗大成一时兴起,便将从前看过的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拿出来讲述,将那兄弟三人事迹,从起兵诛黄巾一直讲到赤壁大战,果然听得二人都入了神,其中狄丽娘更是目光迷离晶莹,心中对这位无所不知的夫君崇拜至极,几乎便要以神人视之。
待讲了一个段落,罗大成停下来喝口水,只觉讲得畅快淋漓,充分体会到了说书先生的快乐。
借着他停下来的工夫,包拯疑惑道:“罗兄方才所言故事,小弟却未曾在三国志中看到,不知却是出自何处?”
罗大成含混笑道:“小弟也是在野史中看到的,或者后人亦有纂改之处,只是拿来当故事讲的,算不得真实历史,包兄不必当真。”
包拯方才释疑,又和罗大成谈论三国事迹,为赤壁大战诸位英豪叹息不已。
罗大成却留了心,沉吟一下,拱手道:“包兄,你我二人一见如故,不若效桃园结义故事,就在此处义结金兰,不知包兄可肯答允否?”
提出这样的建议,他心中也微微有些跳动起来。若能与天下千古名相结为兄弟,虽然他现在尚未发迹,自己心中,也会甚为欣慰。
包拯一怔,面色似有些欢喜,又渐渐变得凝重,拱手肃然道:“罗兄此言,正合我意。只是朋友相交,贵在坦诚,不知罗兄能为小弟释疑否?”
清风徐来,在桃林中席地而坐的青年儒生,衣袂轻轻飘荡,黝黑而清秀的面庞上,却带着难言的认真表情,让罗大成面色一肃,也不由镇重起来,肃声道:“包兄有何疑问,尽管问来!”
话虽如此说,包拯问了之后,他是否坦诚回答,那倒不一定了。
包拯拱手道:“敢问罗兄如此博闻强记,所见所识却又出于何处,不知罗兄可肯相告?”
这个问题,首先就不能实话实说。罗大成也只有貌若坦然道:“是由师父所教。我师父来自远方,祖籍何方却未曾对我说过,自我小时,便收养了我,常教我各种知识,天文地理,俱都有所涉猎,只是小弟愚鲁,每一门都学而不精。有一日我出门打猎时,却被盗贼闯进家中,害了我师父性命,并将房屋焚烧一空。我回来后,虽追上盗贼,将他们杀尽祭奠师父,随后因家里已烧成白地,不得不在安葬师父之后,辗转流落四方,最后到了北部边塞,投军做了一名士兵,只望他日能有出身,率大军纵横疆场,一展男儿平生之声!”
说到此处,低头看到狄丽娘,这才发现自己说漏了嘴,把狄丽娘忘了,便淡然补救道:“拙荆本是师父当年为我说下的亲事,这次顺路回乡,却见她已身染重病,无法自如活动,因此只能带拙荆上京,去寻舅兄为她医治。”
包拯肃然拱手,又问道:“请问罗兄,自北部边塞而来,可曾听说过,曾有罗副指挥使杀伤上官,冲出军营,自此不知所归之事?”
罗大成一听便知要糟,面上却是古井无波,沉吟道:“此事我也曾听说过。只是边境上,驻军既多,分布亦广,未能一一了解清楚。不知包兄远离边塞,又如何知道此事?”
包拯淡然微笑道:“小弟曾因父执辈常识,在庐州府衙中帮助处理公文,看到过海捕文书,要各处衙门留意捉拿罗副指挥使的。后来又发下有关此案的公文,小弟好奇,多看了几眼,因此知道。虽是那一案的案犯与罗兄同名,不过天下同名之人甚多,倒也算不得什么奇事。”
他这样轻轻一句揭过,罗大成却知道他在弄鬼。随同海捕文书发下来的,自然还有画影图形,同名同姓,相貌官职俱同,包拯就是再迟钝也知道事有不对,哪能这么轻易就放过的?
包拯又拱手问道:“罗兄从北方来,可曾经过一个小镇,名唤陈家集的?”
罗大成淡然道:“未曾去过。怎么,那里也曾出过什么事情?”
包拯微笑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一名外来男子,因为妻子被无辜打成重伤,一怒之下斩杀了陈家父子三人,以及秦氏父子二人,外加数十名家丁武师,俱都惨死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大案,已经轰传天下,罗兄未曾听说过吗?”
“小弟孤陋寡闻。想必包兄对此事知之甚详了?”罗大成这样平静地说着,轻轻地将狄丽娘从怀中放下,让她坐在自己身边的毛毯上面。
狄丽娘虽是虚弱无力,也勉强能够自己坐着,纯洁稚嫩的俏丽娇容上,已经微带上了惶然的神情,看着自己的夫君与那姓包的举子之间,隐然升起的紧张气氛,呼吸也变得微有些急促。
包拯对他的动作若恍然未见,淡然笑道:“小弟曾为家中族兄之事,到陈家集去过一趟,刚好看到满街画影图形,捉拿那无名男子。画师技艺非凡,将那男子容貌画得极为详尽,让人一看便知。”
罗大成暗叹一声,心中有些苦恼。若如此,自己带着狄丽娘到京师去,会不会被人认出,惹来麻烦?
不过,麻烦现在就已经找到头上来了。包拯眼神犀利,静静地看着他,仿佛要一直看到他的骨子里面去。
桃林间的气氛霎时变得极为凝重,罗大成的手已经按在刀柄上,脸色冷酷,强烈的气势在他的身上散发出来,仿佛无形的重压一般,让包拯渐渐有些透不过气的感觉。
罗大成的姿势,已经化为单膝跪坐在地上,仿佛一只猎豹,身上充满了狂暴活力,随时都可能暴起伤人一般,手掌紧紧握住刀柄,冷酷的面容上隐隐现出凶恶之相,一字一顿地说道:“包兄,你可曾听说过,祸从口出的话?”
包拯的眼中光芒闪动,脸上却是一片平静,微微笑道:“罗兄,你就不必再吓唬小弟了。在你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杀气,虽然你纵横沙场多年,身上自有萧杀气息,可是是否真的动了杀心,小弟在庐州衙门帮办刑狱多年,自认还能看得出来。”
听了这话,罗大成那强装出来的凶相渐渐减弱,最终化为平静,眼中隐然现出温暖的笑意,淡然道:“哦?你就这么肯定?”
“关于边塞一案,小弟曾看过先后到来的那些公文,虽然有些地方含糊其词,亦能从中看出些蛛丝马迹。自庞克行掌管阳武寨军务以来,不过几日,便出了罗副指挥使遇伏之事,随即又有二将争执动手,显见其中或有挟私报复、欲陷同僚于死地之隐情;后来又有公文发来,道是曾设伏的契丹大将萧达烈与三百辽兵被诛于村寨之中,穆将军与杨琪将军又先后为罗副指挥使力辩,更有从辽军围攻中救出杨将军的大功于后,由此显然可知,罗副指挥使虽然刀伤上官,实则功大于过,有杨氏相助,他日取消海捕文书,甚至让罗副指挥使官复原职,亦不用多少时日了。”包拯平静地说着,又沉吟道:
“至于陈家集之事……小弟也曾为家兄服毒一案,在陈家集的乡间走访询问,虽然家兄一案至今未有确凿证据翻案,但陈秦氏父子被杀之事,前后一切事端,小弟已经一清二楚。那一位外乡来的男子,实为为民除害,也可算是自卫伤人,便是到了衙门,也当从轻发落。若是小弟审案,还要对那位义士多加褒奖,以嘉奖他的义行!”
罗大成听得有些惊讶,却见包拯面色肃然,向他拜倒,沉声道:“家兄被陈氏父子派人谋害,此案若要翻过来,至少也要多年之后;罗兄为家兄报仇,小弟在此拜谢!”
罗大成慌忙还礼,苦笑道:“原来你族兄,就是去年被谋害的那位年轻县令……小弟当时一怒杀人,终究有个罪责,包兄若要到衙门出首,小弟也不敢拦阻。”
包拯洒然一笑,道:“恩将仇报,罗兄当小弟是什么人了?若是小弟审理罗兄之案,自当禀公而断,不徇私情;只是到衙门首告,出卖恩人,此等事小弟还做不出来。”
罗大成松了一口气,暗道:“原来包拯还不象传说中那么死板,这就好多了。”
包拯又是深深一拜,道:“罗兄博闻强记,见识非凡,兼且武艺高超,小弟钦佩至极;既蒙罗兄青眼,愿与小弟结成兄弟,敢不从命!”
罗大成听得大喜,慌忙回礼,上前将他搀扶起来,二人相视而笑,彼此俱有惺惺相惜之情。
包拯问道:“请问罗兄,贵庚几何?”
这个问题倒让罗大成有些挠头,心中暗自沉吟道:“若是真的论起来的话,今年比我来时那年早了九百八十年,我也差不多比包拯小了一千岁,现在应该是负的九百几十岁……不过话自然是不能这么说的,总得加些水份进去,给自己涨上将近一千岁也算不了什么。既然如此,不如再说大一点点,包拯今年有二十八周岁,如果是算虚岁的话……”
想到此处,罗大成轻咳一声,正色道:“小弟今年刚好三十岁,不知包兄……”
包拯纳头便拜,口称“兄长”,当下里二人堆土为炉,插草为香,向天地盟誓,于当日结拜为异姓兄弟。
狄丽娘在一旁坐着,静静地看着罗大成,一时间忽然想起,从前未曾问过他的年龄。现在方知他今年已有三十岁,岂不是比自己大了一倍有余?
只是他对自己的照顾,实是呵护倍至,令人感动。想到温柔甜蜜处,这清纯美丽的少女,不由红晕满颊,看着他高大伟岸的身材,微微的有些痴了。
………………………………………………………………………
在赶往京师的路途上,每到一地,罗大成就带着狄丽娘去寻医问药,将沿途有名气医生都找了个遍,亲自熬好喂给她的汤药也不知多少付了。
遥记当初狄丽娘是如何细心照顾他的,罗大成待狄丽娘亦是如此温柔呵护,每次熬药都亲自去看着火,时而还要回去看着狄丽娘,以防她一个人呆着寂寞,每天晚上躺在客栈床上,都将她拥在怀中,讲述从前看过的故事给她听。
在他的细心调养下,狄丽娘身体渐渐好转,后来已经可以自己站立,虽然走路时还是娇弱无力,走几步就娇喘息息要休息一下,罗大成却已经是大喜过望,心里只望她能早日恢复,就算不能再拥有往日武艺,只要能够与常人一般,也就心满意足了。
包拯跟着他们,一路向京城行去,待罗大成真的如同兄长一般,对狄丽娘也尊敬有加,称为“嫂夫人”。罗大成如此爱怜妻子,他虽然是不以为然,却也知道这无可厚非,平时与罗大成谈天说地,常注意罗大成言语中透露出来的闻所未闻的道理,回去暗暗琢磨思忖,常感叹罗大成的师父果然是学究天人,见识超凡脱俗,只恨自己缘浅,未能见他一面。
罗大成成功地将穿越者的身份推到了自己虚构出来的师父的身上,心下便放下了一个顾虑,此时只将心思系在狄丽娘的身上,与她共骑一马,抱着这娇柔美丽的少女,驰向京师,渐渐地接近了东京汴梁。
与北宋的西京洛阳相对而言,开封府被称为东京,亦称汴梁,经过历史宋帝大力兴建,此时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尚未接近东京,罗大成便已感觉到沿途城镇渐渐繁荣,比之边寨小镇,要强了无数倍。
这一日,罗大成怀中抱着妻子,身后领着义弟,纵马疾驰在大道上,计算一下路程,知道距离汴梁城只有数十里路程,再过不久,便可赶到了。
天空中,突然变得黑沉沉的。眼看着乌云密布,雷霆阵阵,罗大成心中焦急,只怕下起大雨,狄丽娘被淋雨生病,便举目四望,寻找着避雨的地方。
这附近,人烟稀少,亦无房屋,只有远处隐然有一个道观,出现在他的视线中。
罗大成立即纵马向那边驰去,领着包拯一起驰到道观门前,仰头看着这座高大精美的建筑物,只见道观巍峨,大门上方,高高地悬着一块大匾,上面写着:“清虚观”三个大字。
当他把狄丽娘扶下马,让她扶墙站在门前时,天空中已经开始落下雨点,一副大雨将至的模样。罗大成慌忙用手拍击着门环,大声呼喊着,希望能进去避雨。
门打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小道姑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三个人,问道:“你们是谁,来做什么?”
罗大成慌忙施礼道:“我们是过路人,因为要下大雨,所以前来避雨,不知能否让我们进去休息一下?”
那小道姑犹豫地看着他们,呐呐地道:“可是,我们这里本是女观,不方便男子入内,观主也说,男子都不许进来……”
此时,雨点已从天上落下,见雨越下越大,罗大成慌忙道:“香火钱我们一定会付的,其实我们也都是崇信道教,想要进去参拜一下,还请行个方便!”
小道姑偏着头想了想,正在犹豫之际,突然听得后面有人问道:“是什么人来了?”
那小道姑慌忙回身,躬身施礼,恭声道:“禀观主,是三个过路人,因为下雨,想要到观里来避雨的,还说要到殿上参拜,还有香火钱什么的……”
因为门开得不大,又有墙阻隔,罗大成看不见那说话之人的模样,只能估计那是一个年纪甚轻的少女,声音虽然悦耳,却清冷至极:“我观中不缺香火钱,请他们离去吧!”
第六十六章桃林结义
罗大成的两匹马,分赠给包拯一匹,而他仍然是抱着自己的小媳妇,共骑一马,向京城驰去。路上行人见了,既惊讶狄丽娘的美丽非凡与衣饰华美,又纳闷罗大成居然将她抱在怀中当众轻薄,常以怒目视之,连带着包拯也挨了不少白眼。
罗大成倒是安之若素,将那些白眼只当看不见。现在狄丽娘身体虚弱无力,只能依偎在他怀中,虽然一直在担心狄青能否治好她的内伤,但能够每时每刻抱着她娇美纤柔的身子,对他来说,却隐约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人两骑,一路向京城行去。这一日午时,三人骑马骑得困倦,便下马歇息,因前后没有村镇,只能歇息于一片桃林之中。
坐在桃林中,包拯二人席地而坐,而狄丽娘依然依偎在罗大成的怀中,一副娇弱无力的模样,鬓发青丝,轻依在罗大成的肩头。
包拯早就见怪不怪了,和抱着嫂夫人的罗兄闲坐谈论,偶然看到身边的桃树,罗大成一时兴起,便将从前看过的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拿出来讲述,将那兄弟三人事迹,从起兵诛黄巾一直讲到赤壁大战,果然听得二人都入了神,其中狄丽娘更是目光迷离晶莹,心中对这位无所不知的夫君崇拜至极,几乎便要以神人视之。
待讲了一个段落,罗大成停下来喝口水,只觉讲得畅快淋漓,充分体会到了说书先生的快乐。
借着他停下来的工夫,包拯疑惑道:“罗兄方才所言故事,小弟却未曾在三国志中看到,不知却是出自何处?”
罗大成含混笑道:“小弟也是在野史中看到的,或者后人亦有纂改之处,只是拿来当故事讲的,算不得真实历史,包兄不必当真。”
包拯方才释疑,又和罗大成谈论三国事迹,为赤壁大战诸位英豪叹息不已。
罗大成却留了心,沉吟一下,拱手道:“包兄,你我二人一见如故,不若效桃园结义故事,就在此处义结金兰,不知包兄可肯答允否?”
提出这样的建议,他心中也微微有些跳动起来。若能与天下千古名相结为兄弟,虽然他现在尚未发迹,自己心中,也会甚为欣慰。
包拯一怔,面色似有些欢喜,又渐渐变得凝重,拱手肃然道:“罗兄此言,正合我意。只是朋友相交,贵在坦诚,不知罗兄能为小弟释疑否?”
清风徐来,在桃林中席地而坐的青年儒生,衣袂轻轻飘荡,黝黑而清秀的面庞上,却带着难言的认真表情,让罗大成面色一肃,也不由镇重起来,肃声道:“包兄有何疑问,尽管问来!”
话虽如此说,包拯问了之后,他是否坦诚回答,那倒不一定了。
包拯拱手道:“敢问罗兄如此博闻强记,所见所识却又出于何处,不知罗兄可肯相告?”
这个问题,首先就不能实话实说。罗大成也只有貌若坦然道:“是由师父所教。我师父来自远方,祖籍何方却未曾对我说过,自我小时,便收养了我,常教我各种知识,天文地理,俱都有所涉猎,只是小弟愚鲁,每一门都学而不精。有一日我出门打猎时,却被盗贼闯进家中,害了我师父性命,并将房屋焚烧一空。我回来后,虽追上盗贼,将他们杀尽祭奠师父,随后因家里已烧成白地,不得不在安葬师父之后,辗转流落四方,最后到了北部边塞,投军做了一名士兵,只望他日能有出身,率大军纵横疆场,一展男儿平生之声!”
说到此处,低头看到狄丽娘,这才发现自己说漏了嘴,把狄丽娘忘了,便淡然补救道:“拙荆本是师父当年为我说下的亲事,这次顺路回乡,却见她已身染重病,无法自如活动,因此只能带拙荆上京,去寻舅兄为她医治。”
包拯肃然拱手,又问道:“请问罗兄,自北部边塞而来,可曾听说过,曾有罗副指挥使杀伤上官,冲出军营,自此不知所归之事?”
罗大成一听便知要糟,面上却是古井无波,沉吟道:“此事我也曾听说过。只是边境上,驻军既多,分布亦广,未能一一了解清楚。不知包兄远离边塞,又如何知道此事?”
包拯淡然微笑道:“小弟曾因父执辈常识,在庐州府衙中帮助处理公文,看到过海捕文书,要各处衙门留意捉拿罗副指挥使的。后来又发下有关此案的公文,小弟好奇,多看了几眼,因此知道。虽是那一案的案犯与罗兄同名,不过天下同名之人甚多,倒也算不得什么奇事。”
他这样轻轻一句揭过,罗大成却知道他在弄鬼。随同海捕文书发下来的,自然还有画影图形,同名同姓,相貌官职俱同,包拯就是再迟钝也知道事有不对,哪能这么轻易就放过的?
包拯又拱手问道:“罗兄从北方来,可曾经过一个小镇,名唤陈家集的?”
罗大成淡然道:“未曾去过。怎么,那里也曾出过什么事情?”
包拯微笑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一名外来男子,因为妻子被无辜打成重伤,一怒之下斩杀了陈家父子三人,以及秦氏父子二人,外加数十名家丁武师,俱都惨死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大案,已经轰传天下,罗兄未曾听说过吗?”
“小弟孤陋寡闻。想必包兄对此事知之甚详了?”罗大成这样平静地说着,轻轻地将狄丽娘从怀中放下,让她坐在自己身边的毛毯上面。
狄丽娘虽是虚弱无力,也勉强能够自己坐着,纯洁稚嫩的俏丽娇容上,已经微带上了惶然的神情,看着自己的夫君与那姓包的举子之间,隐然升起的紧张气氛,呼吸也变得微有些急促。
包拯对他的动作若恍然未见,淡然笑道:“小弟曾为家中族兄之事,到陈家集去过一趟,刚好看到满街画影图形,捉拿那无名男子。画师技艺非凡,将那男子容貌画得极为详尽,让人一看便知。”
罗大成暗叹一声,心中有些苦恼。若如此,自己带着狄丽娘到京师去,会不会被人认出,惹来麻烦?
不过,麻烦现在就已经找到头上来了。包拯眼神犀利,静静地看着他,仿佛要一直看到他的骨子里面去。
桃林间的气氛霎时变得极为凝重,罗大成的手已经按在刀柄上,脸色冷酷,强烈的气势在他的身上散发出来,仿佛无形的重压一般,让包拯渐渐有些透不过气的感觉。
罗大成的姿势,已经化为单膝跪坐在地上,仿佛一只猎豹,身上充满了狂暴活力,随时都可能暴起伤人一般,手掌紧紧握住刀柄,冷酷的面容上隐隐现出凶恶之相,一字一顿地说道:“包兄,你可曾听说过,祸从口出的话?”
包拯的眼中光芒闪动,脸上却是一片平静,微微笑道:“罗兄,你就不必再吓唬小弟了。在你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杀气,虽然你纵横沙场多年,身上自有萧杀气息,可是是否真的动了杀心,小弟在庐州衙门帮办刑狱多年,自认还能看得出来。”
听了这话,罗大成那强装出来的凶相渐渐减弱,最终化为平静,眼中隐然现出温暖的笑意,淡然道:“哦?你就这么肯定?”
“关于边塞一案,小弟曾看过先后到来的那些公文,虽然有些地方含糊其词,亦能从中看出些蛛丝马迹。自庞克行掌管阳武寨军务以来,不过几日,便出了罗副指挥使遇伏之事,随即又有二将争执动手,显见其中或有挟私报复、欲陷同僚于死地之隐情;后来又有公文发来,道是曾设伏的契丹大将萧达烈与三百辽兵被诛于村寨之中,穆将军与杨琪将军又先后为罗副指挥使力辩,更有从辽军围攻中救出杨将军的大功于后,由此显然可知,罗副指挥使虽然刀伤上官,实则功大于过,有杨氏相助,他日取消海捕文书,甚至让罗副指挥使官复原职,亦不用多少时日了。”包拯平静地说着,又沉吟道:
“至于陈家集之事……小弟也曾为家兄服毒一案,在陈家集的乡间走访询问,虽然家兄一案至今未有确凿证据翻案,但陈秦氏父子被杀之事,前后一切事端,小弟已经一清二楚。那一位外乡来的男子,实为为民除害,也可算是自卫伤人,便是到了衙门,也当从轻发落。若是小弟审案,还要对那位义士多加褒奖,以嘉奖他的义行!”
罗大成听得有些惊讶,却见包拯面色肃然,向他拜倒,沉声道:“家兄被陈氏父子派人谋害,此案若要翻过来,至少也要多年之后;罗兄为家兄报仇,小弟在此拜谢!”
罗大成慌忙还礼,苦笑道:“原来你族兄,就是去年被谋害的那位年轻县令……小弟当时一怒杀人,终究有个罪责,包兄若要到衙门出首,小弟也不敢拦阻。”
包拯洒然一笑,道:“恩将仇报,罗兄当小弟是什么人了?若是小弟审理罗兄之案,自当禀公而断,不徇私情;只是到衙门首告,出卖恩人,此等事小弟还做不出来。”
罗大成松了一口气,暗道:“原来包拯还不象传说中那么死板,这就好多了。”
包拯又是深深一拜,道:“罗兄博闻强记,见识非凡,兼且武艺高超,小弟钦佩至极;既蒙罗兄青眼,愿与小弟结成兄弟,敢不从命!”
罗大成听得大喜,慌忙回礼,上前将他搀扶起来,二人相视而笑,彼此俱有惺惺相惜之情。
包拯问道:“请问罗兄,贵庚几何?”
这个问题倒让罗大成有些挠头,心中暗自沉吟道:“若是真的论起来的话,今年比我来时那年早了九百八十年,我也差不多比包拯小了一千岁,现在应该是负的九百几十岁……不过话自然是不能这么说的,总得加些水份进去,给自己涨上将近一千岁也算不了什么。既然如此,不如再说大一点点,包拯今年有二十八周岁,如果是算虚岁的话……”
想到此处,罗大成轻咳一声,正色道:“小弟今年刚好三十岁,不知包兄……”
包拯纳头便拜,口称“兄长”,当下里二人堆土为炉,插草为香,向天地盟誓,于当日结拜为异姓兄弟。
狄丽娘在一旁坐着,静静地看着罗大成,一时间忽然想起,从前未曾问过他的年龄。现在方知他今年已有三十岁,岂不是比自己大了一倍有余?
只是他对自己的照顾,实是呵护倍至,令人感动。想到温柔甜蜜处,这清纯美丽的少女,不由红晕满颊,看着他高大伟岸的身材,微微的有些痴了。
………………………………………………………………………
在赶往京师的路途上,每到一地,罗大成就带着狄丽娘去寻医问药,将沿途有名气医生都找了个遍,亲自熬好喂给她的汤药也不知多少付了。
遥记当初狄丽娘是如何细心照顾他的,罗大成待狄丽娘亦是如此温柔呵护,每次熬药都亲自去看着火,时而还要回去看着狄丽娘,以防她一个人呆着寂寞,每天晚上躺在客栈床上,都将她拥在怀中,讲述从前看过的故事给她听。
在他的细心调养下,狄丽娘身体渐渐好转,后来已经可以自己站立,虽然走路时还是娇弱无力,走几步就娇喘息息要休息一下,罗大成却已经是大喜过望,心里只望她能早日恢复,就算不能再拥有往日武艺,只要能够与常人一般,也就心满意足了。
包拯跟着他们,一路向京城行去,待罗大成真的如同兄长一般,对狄丽娘也尊敬有加,称为“嫂夫人”。罗大成如此爱怜妻子,他虽然是不以为然,却也知道这无可厚非,平时与罗大成谈天说地,常注意罗大成言语中透露出来的闻所未闻的道理,回去暗暗琢磨思忖,常感叹罗大成的师父果然是学究天人,见识超凡脱俗,只恨自己缘浅,未能见他一面。
罗大成成功地将穿越者的身份推到了自己虚构出来的师父的身上,心下便放下了一个顾虑,此时只将心思系在狄丽娘的身上,与她共骑一马,抱着这娇柔美丽的少女,驰向京师,渐渐地接近了东京汴梁。
与北宋的西京洛阳相对而言,开封府被称为东京,亦称汴梁,经过历史宋帝大力兴建,此时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尚未接近东京,罗大成便已感觉到沿途城镇渐渐繁荣,比之边寨小镇,要强了无数倍。
这一日,罗大成怀中抱着妻子,身后领着义弟,纵马疾驰在大道上,计算一下路程,知道距离汴梁城只有数十里路程,再过不久,便可赶到了。
天空中,突然变得黑沉沉的。眼看着乌云密布,雷霆阵阵,罗大成心中焦急,只怕下起大雨,狄丽娘被淋雨生病,便举目四望,寻找着避雨的地方。
这附近,人烟稀少,亦无房屋,只有远处隐然有一个道观,出现在他的视线中。
罗大成立即纵马向那边驰去,领着包拯一起驰到道观门前,仰头看着这座高大精美的建筑物,只见道观巍峨,大门上方,高高地悬着一块大匾,上面写着:“清虚观”三个大字。
当他把狄丽娘扶下马,让她扶墙站在门前时,天空中已经开始落下雨点,一副大雨将至的模样。罗大成慌忙用手拍击着门环,大声呼喊着,希望能进去避雨。
门打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小道姑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三个人,问道:“你们是谁,来做什么?”
罗大成慌忙施礼道:“我们是过路人,因为要下大雨,所以前来避雨,不知能否让我们进去休息一下?”
那小道姑犹豫地看着他们,呐呐地道:“可是,我们这里本是女观,不方便男子入内,观主也说,男子都不许进来……”
此时,雨点已从天上落下,见雨越下越大,罗大成慌忙道:“香火钱我们一定会付的,其实我们也都是崇信道教,想要进去参拜一下,还请行个方便!”
小道姑偏着头想了想,正在犹豫之际,突然听得后面有人问道:“是什么人来了?”
那小道姑慌忙回身,躬身施礼,恭声道:“禀观主,是三个过路人,因为下雨,想要到观里来避雨的,还说要到殿上参拜,还有香火钱什么的……”
因为门开得不大,又有墙阻隔,罗大成看不见那说话之人的模样,只能估计那是一个年纪甚轻的少女,声音虽然悦耳,却清冷至极:“我观中不缺香火钱,请他们离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