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旧案迷局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在兴起之初,就是靠着这九字真言,而金华城就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金华有千里沃野,民富兵强,人杰地灵,宋谦和刘基等名士就是在金华城成为朱元璋的座上宾。
外祖父谢再兴攻下了这座城市、誓死保卫这座城市,是朱元璋大后方定海神针般的人物。
可为何他在最辉煌的两次金华保卫战后,会背叛朱元璋呢?
徐妙仪是谢再兴的亲外孙女,因此在看刘辰用平淡的语气陈述事件经过的时候代入了自己的立场和情感,总觉得外祖父哪里不对劲,疑点重重。
此时天已经黄昏了,夏日的夕阳透过窗户,将她伏案读书的身影扯出一条长长的阴影,她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继续往下看。
根据刘辰的描述,外祖父去苏州投靠张士诚之前,曾经和朱元璋有过争执,起因是外祖父身边两个高级将领,一个左总管,一个麋万户,这两人经常去张士诚的地盘贩卖物品,当金华城的知府叫做栾凤,是高邮人,才华了得,是文人,江南名士,管政事民生;谢再兴掌握兵权,管理军队,两人配合默契。
可是栾凤向朱元璋密报,说谢再兴身边的左总管和麋万户去张士诚那里私自做买卖,所得甚多,并且向张士诚泄露了军机大事,朱元璋大怒,下令将左总管和麋万户砍头,并且将两人的头颅悬在谢再兴的军帐中,以提醒他犯了失察之罪。
看到这里,徐妙仪从卷宗里翻出了当年栾凤写给朱元璋的亲笔信,内容确实如此。而后还有一封信,是说外祖父谢再兴看见军帐悬挂的人头后,咆然大怒,冲到他的知府衙门里大闹,砸了他的衙门牌匾,并对主公朱元璋口出怨怼之词,骂朱元璋“昏聩无能”、“良莠不分”。
甚至还请了当地的戏班子,在栾凤的知府衙门门口唱起了《窦娥冤》,为左总管和麋万户鸣不平。徐妙仪再翻开朱元璋给栾凤的回函,上面先安慰了栾凤,然后下令要谢再兴回金陵城候命,并且派了心腹参将李梦庚来到金华城,暂时接替谢再兴的兵权,守卫金华城。
看着这份回函,徐妙仪感受了朱元璋对谢再兴的强烈不满,否则怎么会撤下亲手攻占保护金华城的谢再兴,而换上李梦庚呢?或许矛盾就是在此刻激化的。
接下来就比较血腥了,李辰根据当时金华衙门婢女和歌姬等人的口供,写下了谢再兴叛变的全过程:
参将李梦庚拿着主公朱元璋的手令去接替谢再兴。金华知府栾凤设宴开席,给李梦庚接风洗尘,谢再兴当然也受到了邀请。
可是交接令牌的时候,谢再兴突然发难,一剑刺向了知府栾凤,栾凤四处逃命,他的妻子王氏闻讯赶出来,拦在了丈夫面前,求谢再兴放下刀剑。
谢再兴不听,先杀死了王氏,然后将栾凤一剑封喉,夫妻双双入黄泉。李梦庚拔剑反击,但是武功远不如谢再兴,被当场割伤了手腕,谢再兴捆起破口大骂的李梦庚,搁在马背上,然后骑马往苏州城方向而去!
次日,就传来了谢再兴投奔了张士诚,以参将李梦庚为投名状,背叛主公朱元璋的消息。据传李梦庚坚持不投降,被张士诚所杀,并挫骨扬灰。
消息传出后,朱元璋暴跳如雷。
谢再兴投靠张士诚后,立刻主动请缨,带兵攻打金华等重要城市,结果屡战屡败,在东阳义乌被李文忠所败,全军覆没,只有谢再兴一人单骑逃脱,回到苏州城。
一战不成,谢再兴再次请战,说服了张士诚点兵点将,带兵出征,更是被打的落花流水,毫不狼狈,一次惨败之后,谢再兴消失了,在没有出现过,传说他畏罪潜逃,死在乱军中。
一代英豪,就这样卑微的、在别人的唾弃声中死去,连累着谢家被灭门,然后是七岁的徐妙仪在谢家祠堂看见外祖家举族悬梁自尽,再后来是母亲谢氏被刺杀,徐妙仪流落天涯,被道衍禅师收养……
徐妙仪眼睛酸涩,不知是看书看得太久了,还是心情忧愤的缘故。卷宗里头有外祖父通敌张士诚的亲笔信、还有和张士诚买卖私盐等货物的账本,银票还有抄没家产的清单等等。
真正的铁证如山,无法辩驳。朱元璋生性就多疑,看见这些证据,还有谢再兴率兵和往日同袍交战的事实,朱元璋当然会认定他是通敌谋反。
盛怒之下,难免会忽视一些可疑的细节:
比如谢再兴身边的心腹大将们的去向。谢再兴投降,绑走了李梦庚,但却放过了昔日的手下胡汝明,叶旺、马云等人,这些人后来都立下功劳,如今是朝中的名将,贵为二品的指挥佥事,驻守一方。
而这三人的口供,都说谢再兴在通敌之前毫无预兆,也从未邀他们一起投靠张士诚,听说谢再兴背叛后,他们都无比震惊云云。
还有就是谢再兴以前也是常胜将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作战勇敢,冲锋陷阵。但是投靠张士诚后,谢再兴指挥调度一塌糊涂,只要有一点不对,就率先丢下部下逃命,就像败家子似的,将张士诚给他的十几万大军全部葬送在沙场上了,糟蹋干净。
徐妙仪觉得奇怪,同样是投降,三国的关羽还能过五关斩六将,为曹操打前锋。但是外祖父胆小懦弱,畏首畏尾,甚至不顾家人的死活,像是变了一个人……
“妙仪,天黑了,回去吧。”朱棣推门进来,徐妙仪遐想入神,这才发现已是月隐黄昏,根本看不清卷宗的字迹。
金陵城晚上要宵禁,务必要赶在宵禁关闭城门之前回去。
徐妙仪将抄录的书卷包好,朱棣贴上也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新封条,上面的红戳都是真的。两人乘船离开旧州黄册库,玄武湖上,初夏的晚风轻轻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含苞待放的新荷在黑暗里远远看去,就像端午的一角角粽子似的。
徐妙仪无心赏景,脑子反复想着外祖父从金华保卫战的如日中天,到急转而下,成为叛徒,败走义乌后神秘消失的经过。
卷宗上刻板的馆阁体文字变成了一幕幕画面,徐妙仪心中的外祖父永远都停留在十年前,他是那么的疼爱她和朱守谦两个外孙,视若珍宝,怎么说背叛的就背叛,根本不考虑家人会遭受灭顶之灾……
任凭谁都看出徐妙仪心情很不好,在夏夜里,紧缩的眉头散发出一股寒气,生人勿近。朱棣暗道:到底卷宗上写了些什么,使得徐妙仪从藏书楼出来后判若两人?下次找到机会,一定要亲眼看一看卷宗。
冷不防,徐妙仪问道:“刑部左侍郎刘辰这个人在朝中风评如何?”
朱棣说道:“此人从父皇起兵时就跟随左右,后来效力在曹国公李文忠帐下,是军事参谋,如今在刑部任职,父皇说他是一个能臣。”
言下之意,就是刘辰的后台是曹国公,而且深的洪武帝信任。
徐妙仪又问:“刘辰和我外祖父当年关系如何?”
朱棣坦言道:“不知道,谢再兴谋反案,我那时年纪还小,所知甚少。”
徐妙仪暗道,也对,这种事情朱棣怎么知道呢,还是以后去问毛骧吧,毛骧人脉广,连八辈祖宗都能查出来……”
正思忖着,小船靠岸,徐妙仪下船换马,朱棣紧随其后,两人从太平门入城,真是赶巧了,城门就在他们入城后立刻关闭。
贯穿金陵城南北的是一条笔直大道,名字也取得十分通俗,有朱元璋务实的风格,就叫做大通街。大通街的东面就是大明皇宫高高的围墙。
金陵城夏夜,大通街两边商铺的灯笼高高挂起,万家灯火,热闹非凡,就像天上银河似的星星点点。徐妙仪和朱棣疾驰在大通街上,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再长的路都很短暂。朱棣感觉没过多少时候呢,就到了徐家瞻园。
朱棣问道:“何时从绍兴回来?”朱棣是宗人府左宗令,管着皇族大小事宜,如今几个公主要操办婚事,兄弟们都在兴建自己的王府,他忙的不可开交,根本不可能陪着徐妙仪去绍兴查案。
啊?徐妙仪猛然想起来她和朱棣的约定,当不当燕王妃?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关系到她下半辈子的幸福。不过外祖父的谋反案犹如一块大石头似的压在她的心里,在解决这个十年的疑团之前,朱棣的问题要靠后了。
徐妙仪说道:“绍兴路途遥远,还要查案子,估计顺利的话七月回来,如果有事情耽搁了,恐怕要到秋天。”
秋天?真是等到花儿都谢了。
朱棣觉得,自己可能要面临着有史以来最难熬的夏天。
徐妙仪回到瞻园,连夜挑灯给宋秀儿写信,拜托她通过亲兵都尉府的路子,查一查记载外祖父谋反案的刘辰、外祖父昔日的手下胡汝明,叶旺、马云,还有传闻中死在外祖父剑下的栾凤、李梦庚的家人等人的下落和底细。
如果是以前,这种事情叫明教的暗探帮忙查就是了,如今脱离了明教,徐妙仪在瞻园也没有什么可用之人,思来想去,唯一可以托付的就是宋秀儿了。
次日一早,徐妙仪就和二哥徐增寿拜别了父亲大哥大嫂和三个妹妹,前往绍兴。江南河网密布,走
水路方便舒适,家人在秦淮河和长江的交界口龙江驿站送别这对兄妹。只有大嫂陈氏称病,没有亲自相送。
二小姐徐妙清送了徐妙仪几个香包,“夏天蚊虫多,别咬坏了。”
三小姐徐妙溪哭天抹泪,“呜呜,我也想去啊,可是爹爹不让……”
四小姐徐妙锦拉着徐妙仪的裙摆,“大姐姐,你早些回来。”自从徐妙锦知道大姐姐和明教有关系,又见姐姐对谢家之事十分关心,她就隐隐猜测,姐姐可能是装失忆,为了查当年往事,投靠了明教,故意不认父亲。如此想来,就很容易理解大姐姐那些不同寻常的举动了。
心里藏着这个秘密,徐妙锦觉得很辛苦,但有苦难言,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似的,比三姐姐徐妙溪还成熟。
徐达说道:“快去快回,莫要耽搁太久。”徐达担心女儿陷得太深,惹得皇上不满。
徐增寿是家里唯一一个高兴的,没心没肺的咧开嘴笑道:“爹爹放心,我会一直跟着妹妹的,保管回来时连根头发丝都不少。”只要能逃脱国子监的魔爪,不用背那些圣人之语,别说去繁荣富庶的绍兴了,就是去西北吹风沙他都愿意啊!
大妹妹真是我的救星!
官船缓缓驶出了龙江驿站,和朱守谦,毛骧等人的官船一起展开了船帆,日夜兼程赶往绍兴。
长江江面宽阔,两艘大官船几乎是齐头并进,徐妙仪站在船头甲板上吹着江风,想着外祖父的案子,对面船头有人出来打招呼,“徐大小姐。”
居然是北元世子买的里八刺,左边是曹国公世子李景隆,右边是开平王府的三爷常森。
“常森?”徐增寿看见好朋友在朱守谦的官船上,大吃一惊,“你怎么来了?不是在国子监读书吗?”
常森笑道:“我偷跑出来了,藏在官船里,反正他们也追不上来。”
徐妙仪看见乌压压的一群人,甚至还有居心叵测、到处煽风点火的北元世子,心中不禁大呼:我是去查案,顺便寻宝,不是游山玩水啊!你们都滚开!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在兴起之初,就是靠着这九字真言,而金华城就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金华有千里沃野,民富兵强,人杰地灵,宋谦和刘基等名士就是在金华城成为朱元璋的座上宾。
外祖父谢再兴攻下了这座城市、誓死保卫这座城市,是朱元璋大后方定海神针般的人物。
可为何他在最辉煌的两次金华保卫战后,会背叛朱元璋呢?
徐妙仪是谢再兴的亲外孙女,因此在看刘辰用平淡的语气陈述事件经过的时候代入了自己的立场和情感,总觉得外祖父哪里不对劲,疑点重重。
此时天已经黄昏了,夏日的夕阳透过窗户,将她伏案读书的身影扯出一条长长的阴影,她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继续往下看。
根据刘辰的描述,外祖父去苏州投靠张士诚之前,曾经和朱元璋有过争执,起因是外祖父身边两个高级将领,一个左总管,一个麋万户,这两人经常去张士诚的地盘贩卖物品,当金华城的知府叫做栾凤,是高邮人,才华了得,是文人,江南名士,管政事民生;谢再兴掌握兵权,管理军队,两人配合默契。
可是栾凤向朱元璋密报,说谢再兴身边的左总管和麋万户去张士诚那里私自做买卖,所得甚多,并且向张士诚泄露了军机大事,朱元璋大怒,下令将左总管和麋万户砍头,并且将两人的头颅悬在谢再兴的军帐中,以提醒他犯了失察之罪。
看到这里,徐妙仪从卷宗里翻出了当年栾凤写给朱元璋的亲笔信,内容确实如此。而后还有一封信,是说外祖父谢再兴看见军帐悬挂的人头后,咆然大怒,冲到他的知府衙门里大闹,砸了他的衙门牌匾,并对主公朱元璋口出怨怼之词,骂朱元璋“昏聩无能”、“良莠不分”。
甚至还请了当地的戏班子,在栾凤的知府衙门门口唱起了《窦娥冤》,为左总管和麋万户鸣不平。徐妙仪再翻开朱元璋给栾凤的回函,上面先安慰了栾凤,然后下令要谢再兴回金陵城候命,并且派了心腹参将李梦庚来到金华城,暂时接替谢再兴的兵权,守卫金华城。
看着这份回函,徐妙仪感受了朱元璋对谢再兴的强烈不满,否则怎么会撤下亲手攻占保护金华城的谢再兴,而换上李梦庚呢?或许矛盾就是在此刻激化的。
接下来就比较血腥了,李辰根据当时金华衙门婢女和歌姬等人的口供,写下了谢再兴叛变的全过程:
参将李梦庚拿着主公朱元璋的手令去接替谢再兴。金华知府栾凤设宴开席,给李梦庚接风洗尘,谢再兴当然也受到了邀请。
可是交接令牌的时候,谢再兴突然发难,一剑刺向了知府栾凤,栾凤四处逃命,他的妻子王氏闻讯赶出来,拦在了丈夫面前,求谢再兴放下刀剑。
谢再兴不听,先杀死了王氏,然后将栾凤一剑封喉,夫妻双双入黄泉。李梦庚拔剑反击,但是武功远不如谢再兴,被当场割伤了手腕,谢再兴捆起破口大骂的李梦庚,搁在马背上,然后骑马往苏州城方向而去!
次日,就传来了谢再兴投奔了张士诚,以参将李梦庚为投名状,背叛主公朱元璋的消息。据传李梦庚坚持不投降,被张士诚所杀,并挫骨扬灰。
消息传出后,朱元璋暴跳如雷。
谢再兴投靠张士诚后,立刻主动请缨,带兵攻打金华等重要城市,结果屡战屡败,在东阳义乌被李文忠所败,全军覆没,只有谢再兴一人单骑逃脱,回到苏州城。
一战不成,谢再兴再次请战,说服了张士诚点兵点将,带兵出征,更是被打的落花流水,毫不狼狈,一次惨败之后,谢再兴消失了,在没有出现过,传说他畏罪潜逃,死在乱军中。
一代英豪,就这样卑微的、在别人的唾弃声中死去,连累着谢家被灭门,然后是七岁的徐妙仪在谢家祠堂看见外祖家举族悬梁自尽,再后来是母亲谢氏被刺杀,徐妙仪流落天涯,被道衍禅师收养……
徐妙仪眼睛酸涩,不知是看书看得太久了,还是心情忧愤的缘故。卷宗里头有外祖父通敌张士诚的亲笔信、还有和张士诚买卖私盐等货物的账本,银票还有抄没家产的清单等等。
真正的铁证如山,无法辩驳。朱元璋生性就多疑,看见这些证据,还有谢再兴率兵和往日同袍交战的事实,朱元璋当然会认定他是通敌谋反。
盛怒之下,难免会忽视一些可疑的细节:
比如谢再兴身边的心腹大将们的去向。谢再兴投降,绑走了李梦庚,但却放过了昔日的手下胡汝明,叶旺、马云等人,这些人后来都立下功劳,如今是朝中的名将,贵为二品的指挥佥事,驻守一方。
而这三人的口供,都说谢再兴在通敌之前毫无预兆,也从未邀他们一起投靠张士诚,听说谢再兴背叛后,他们都无比震惊云云。
还有就是谢再兴以前也是常胜将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作战勇敢,冲锋陷阵。但是投靠张士诚后,谢再兴指挥调度一塌糊涂,只要有一点不对,就率先丢下部下逃命,就像败家子似的,将张士诚给他的十几万大军全部葬送在沙场上了,糟蹋干净。
徐妙仪觉得奇怪,同样是投降,三国的关羽还能过五关斩六将,为曹操打前锋。但是外祖父胆小懦弱,畏首畏尾,甚至不顾家人的死活,像是变了一个人……
“妙仪,天黑了,回去吧。”朱棣推门进来,徐妙仪遐想入神,这才发现已是月隐黄昏,根本看不清卷宗的字迹。
金陵城晚上要宵禁,务必要赶在宵禁关闭城门之前回去。
徐妙仪将抄录的书卷包好,朱棣贴上也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新封条,上面的红戳都是真的。两人乘船离开旧州黄册库,玄武湖上,初夏的晚风轻轻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含苞待放的新荷在黑暗里远远看去,就像端午的一角角粽子似的。
徐妙仪无心赏景,脑子反复想着外祖父从金华保卫战的如日中天,到急转而下,成为叛徒,败走义乌后神秘消失的经过。
卷宗上刻板的馆阁体文字变成了一幕幕画面,徐妙仪心中的外祖父永远都停留在十年前,他是那么的疼爱她和朱守谦两个外孙,视若珍宝,怎么说背叛的就背叛,根本不考虑家人会遭受灭顶之灾……
任凭谁都看出徐妙仪心情很不好,在夏夜里,紧缩的眉头散发出一股寒气,生人勿近。朱棣暗道:到底卷宗上写了些什么,使得徐妙仪从藏书楼出来后判若两人?下次找到机会,一定要亲眼看一看卷宗。
冷不防,徐妙仪问道:“刑部左侍郎刘辰这个人在朝中风评如何?”
朱棣说道:“此人从父皇起兵时就跟随左右,后来效力在曹国公李文忠帐下,是军事参谋,如今在刑部任职,父皇说他是一个能臣。”
言下之意,就是刘辰的后台是曹国公,而且深的洪武帝信任。
徐妙仪又问:“刘辰和我外祖父当年关系如何?”
朱棣坦言道:“不知道,谢再兴谋反案,我那时年纪还小,所知甚少。”
徐妙仪暗道,也对,这种事情朱棣怎么知道呢,还是以后去问毛骧吧,毛骧人脉广,连八辈祖宗都能查出来……”
正思忖着,小船靠岸,徐妙仪下船换马,朱棣紧随其后,两人从太平门入城,真是赶巧了,城门就在他们入城后立刻关闭。
贯穿金陵城南北的是一条笔直大道,名字也取得十分通俗,有朱元璋务实的风格,就叫做大通街。大通街的东面就是大明皇宫高高的围墙。
金陵城夏夜,大通街两边商铺的灯笼高高挂起,万家灯火,热闹非凡,就像天上银河似的星星点点。徐妙仪和朱棣疾驰在大通街上,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再长的路都很短暂。朱棣感觉没过多少时候呢,就到了徐家瞻园。
朱棣问道:“何时从绍兴回来?”朱棣是宗人府左宗令,管着皇族大小事宜,如今几个公主要操办婚事,兄弟们都在兴建自己的王府,他忙的不可开交,根本不可能陪着徐妙仪去绍兴查案。
啊?徐妙仪猛然想起来她和朱棣的约定,当不当燕王妃?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关系到她下半辈子的幸福。不过外祖父的谋反案犹如一块大石头似的压在她的心里,在解决这个十年的疑团之前,朱棣的问题要靠后了。
徐妙仪说道:“绍兴路途遥远,还要查案子,估计顺利的话七月回来,如果有事情耽搁了,恐怕要到秋天。”
秋天?真是等到花儿都谢了。
朱棣觉得,自己可能要面临着有史以来最难熬的夏天。
徐妙仪回到瞻园,连夜挑灯给宋秀儿写信,拜托她通过亲兵都尉府的路子,查一查记载外祖父谋反案的刘辰、外祖父昔日的手下胡汝明,叶旺、马云,还有传闻中死在外祖父剑下的栾凤、李梦庚的家人等人的下落和底细。
如果是以前,这种事情叫明教的暗探帮忙查就是了,如今脱离了明教,徐妙仪在瞻园也没有什么可用之人,思来想去,唯一可以托付的就是宋秀儿了。
次日一早,徐妙仪就和二哥徐增寿拜别了父亲大哥大嫂和三个妹妹,前往绍兴。江南河网密布,走
水路方便舒适,家人在秦淮河和长江的交界口龙江驿站送别这对兄妹。只有大嫂陈氏称病,没有亲自相送。
二小姐徐妙清送了徐妙仪几个香包,“夏天蚊虫多,别咬坏了。”
三小姐徐妙溪哭天抹泪,“呜呜,我也想去啊,可是爹爹不让……”
四小姐徐妙锦拉着徐妙仪的裙摆,“大姐姐,你早些回来。”自从徐妙锦知道大姐姐和明教有关系,又见姐姐对谢家之事十分关心,她就隐隐猜测,姐姐可能是装失忆,为了查当年往事,投靠了明教,故意不认父亲。如此想来,就很容易理解大姐姐那些不同寻常的举动了。
心里藏着这个秘密,徐妙锦觉得很辛苦,但有苦难言,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似的,比三姐姐徐妙溪还成熟。
徐达说道:“快去快回,莫要耽搁太久。”徐达担心女儿陷得太深,惹得皇上不满。
徐增寿是家里唯一一个高兴的,没心没肺的咧开嘴笑道:“爹爹放心,我会一直跟着妹妹的,保管回来时连根头发丝都不少。”只要能逃脱国子监的魔爪,不用背那些圣人之语,别说去繁荣富庶的绍兴了,就是去西北吹风沙他都愿意啊!
大妹妹真是我的救星!
官船缓缓驶出了龙江驿站,和朱守谦,毛骧等人的官船一起展开了船帆,日夜兼程赶往绍兴。
长江江面宽阔,两艘大官船几乎是齐头并进,徐妙仪站在船头甲板上吹着江风,想着外祖父的案子,对面船头有人出来打招呼,“徐大小姐。”
居然是北元世子买的里八刺,左边是曹国公世子李景隆,右边是开平王府的三爷常森。
“常森?”徐增寿看见好朋友在朱守谦的官船上,大吃一惊,“你怎么来了?不是在国子监读书吗?”
常森笑道:“我偷跑出来了,藏在官船里,反正他们也追不上来。”
徐妙仪看见乌压压的一群人,甚至还有居心叵测、到处煽风点火的北元世子,心中不禁大呼:我是去查案,顺便寻宝,不是游山玩水啊!你们都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