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龙兴之地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百草堂门口放了一串鞭炮,开始迎接新年第一个病人。老板周王朱橚刚到店里,就被坐堂大夫徐妙仪拖到库房打听消息了。
朱橚悲痛的点头,“既然马三保告诉你实情,我也不瞒你了,都是真的,四哥拖着伤病在凤阳老家樵耕渔火。”
徐妙仪心疼不已,“你是他亲弟弟,怎么不早告诉我?怎么不去看看他怎么样了?”
朱橚说道:“父皇不容许我去,也不听别人求情,说要四哥长长记性,不要忘本,若知道皇室有人偷偷帮他,就立刻下旨夺了他的爵位,彻底废为庶民。所以我这些日子都在父皇母后那里尽孝道,希望能够感动他们,早日把四哥召回来。”
徐妙仪说道,“我不是你们皇室的人,我要去看看他,他身上有伤,身无分文,怎么抗的住春寒。”
朱橚问道:“你去凤阳乡下帮四哥,那你自己的查案的事情怎么办?”
徐妙仪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挣扎,以前查案屡屡遇挫时,她都觉得和朱棣无法继续走下去,想要结束这种情侣关系,可是朱棣却一次次出乎意外的打消了她的顾虑,一次次重新牵起她的手,紧紧抓住,永不放手。
对于未知的将来,谁都说不清楚会发生什么,但是徐妙仪已经不敢想象将来她的生活里没有朱棣了。
徐妙仪纠结的目光渐渐平静下来,眼神里有一种朱橚从未见过的柔和,徐妙仪说道:“人生的意义不止是复仇而已。我以前为了复仇而复仇,一个人在冰冷的路上走了太久。现在觉得,复仇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复仇是为了好好的爱和守护自己珍视的人和感情,不让那些险恶的人伤害他们。”
朱橚感动的差点当场叫了四嫂,强忍住内心的触动,问道:“可是父皇明言不准去帮四哥,万一迁怒与你……”
徐妙仪恢复了她市井二混子的精神,无所谓的说道:“你父皇厌我又不是一天两天了,虱多不痒,债多不愁,他总不至于杀了我吧。”
又扫了一眼朱橚,说道:“快,从头巾到衣服鞋袜都脱了交给我。”
朱橚吓得寒毛直竖,缩着脖子双手抱胸,“你……你要干嘛?”
徐妙仪说道:“你和朱棣身形差不多,我把你的衣服给他送去,你父皇那个又臭又硬的脾气,肯定连身换洗的衣服都不容许他带走。”
徐妙仪草草收拾了些东西,当即就出城,风风火火的往凤阳方向而去了。
朱橚“大功告成”,回宫向父皇母后复命。
洪武帝沉默不语,马皇后说道:“居然说走就走了,这姑娘热血的性格倒很像她父亲年轻的时候。”
洪武帝不屑的说道:“那里像了?徐妙仪分明有勇无谋!马三保和五郎一起施展连环计,就哄骗她相信了。她爹比她强百倍,魏国公如果像她这样如此轻信他人,如何会成为大明第一功臣!”
朱橚面上依旧恭顺,心中却暗道:妙仪说的没错,父皇就是臭硬的坏脾气。差不多就得了吧,非要把四哥往死里折腾。
马皇后温言道:“关心则乱嘛,一时不能想太多,小姑娘能有这份心就难得了,可见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殿下,得空宣魏国公进宫下下棋,和他话话家常。”
洪武帝说道:“徐家还在孝期,不好提婚事。”
马皇后说道:“没说要急着定亲,殿下稍稍和魏国公透透口风,试探一下,魏国公是个聪明人,肯定能领会陛下的意思,他心里有个底,就不会继续给闺女张罗挑选女婿。”
洪武帝摇摇头,“不行,不能让他们轻易得逞了。去凤阳只是第一关,朕要四郎在凤阳老家历练,可不是说说而已。他出生时,朕已经发迹,从没饿着他,委屈过他,生来就有人伺候,不知民间疾苦,不知一针一线、一豆一羹来之不易,哼,这富贵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朕也要让他尝尝朕以前吃过的苦头,压一压他的傲气。”
一旁朱橚顿时傻眼了:难道父皇真要四哥在乡下种地啊?
马皇后居然也不置可否,说道:“也好,顺便也考验一下徐妙仪,一时热血上头,总有冷下的来的时候。细水长流的日子才最磨人呢,多少山盟海誓的恋人挺住了父母的反对,却败在了鸡零狗碎的生活上,为了谁做炊、谁洗碗而互相推诿埋怨,佳偶变怨偶。”
一提起这个,洪武帝立马点头说道:“你的说对,那徐妙仪听闻不会女红,连针线都不曾碰过,也不会下厨房,朕觉得她在凤阳乡下撑不过半月就会哭啼啼回京城。”
朱橚暗道:她还是会一点点针线的,绣了棠棣花送给四哥呢,不过那花像白莲、像蔷薇,就不是不太像棠棣……
还有徐妙仪的厨艺……朱橚努力回想,始终想不起什么时候见过徐妙仪下厨房做饭,以前都是宋秀儿操持家务。
为此,朱橚也开始为四哥和徐妙仪的凤阳历练担忧起来了。
凤阳龙兴寺。
龙兴寺是以前朱元璋曾经出家的小寺庙,大明建国后,龙兴寺成为皇家寺庙,重铸金身,大邀各地高僧来此,寺庙周围全是专门养活僧人的庙田和林地,庙产不用交税,因此有不少农户租下庙田垦种,成为龙兴寺的佃农。
每年青黄不接的春天,龙兴寺的僧人会施粥给饥民。
正月初八那天,一个面生的饥民排队,连个正经的碗都没有,劈了竹筒做碗,竹片为筷,轮到他时,他却突然晕倒,僧人将他抬进庙里,发现他的脊背全是鞭伤,并且高烧不止。
佛门弟子,不能见死不救,僧人将他收留在龙兴寺。
不过此人年轻,身体强健,吃了几服药后,退了烧,鞭伤也开始结痂了。僧人见他能起床走动了,便问起了他的来历,户籍在何处,可有文书之类的话。
年轻人摇摇头,“我路上遭遇土匪,被殴打抢去所有财物和户籍文书,已经沦为流民了。”
僧人说道:“我们庙里不养闲人,你年纪轻轻的,靠着喝那点薄粥也没法填饱肚子。这样吧,我们租给你几亩庙田,一栋草房,你自己想办法垦种,秋收时交给庙里田地和房屋的租金,剩下用来养活你自己。”
年轻人点头说道:“多谢。”
僧人还给了他一担高粱和稻谷,说道:“你的草房在果林里,那里的果树都是庙里的产业,平日你看山护林,不准路人胡乱攀折花果,放火烧山,这些粮食是给你看林的报酬。不过你别都吃了,这是你的口粮,也是你春耕要用的种子。”
年轻人沉默寡言,还是那句话,“多谢。”
年轻人挑起粮食,乍然用力,背脊刚刚愈合的伤口重新撕裂开来,钻心的疼痛,他身体猛地摇晃了几下,僧人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还以为他又要倒地。
不过年轻人咬咬牙,坚持住了,挑着装着粮食的担子走出龙兴寺。
僧人看着年轻人的身影消失在晨雾之中,回去寺里方丈的禅房复命,“智及方丈,已经按照方丈的意思将此人打发出去了。方丈大师,小僧觉得此人身体尚未恢复,该不该多留他几日,或者多送点粮食?小僧担心他旧伤复发,死在山上草屋里。”
智及方丈是大明江南第一名僧,被洪武帝亲封为龙兴寺住持,高徒遍地,道衍禅师就是智及大师的弟子之一。
智及方丈已经年迈,松弛干瘪的皮肤上布满了老人斑,八十多岁的高龄,似乎随时会就地坐化成佛似。
智及方丈想起洪武帝的密令,说道:“粮食不用多给,小心监视,别让他真死了就行,若发现他逃跑,或者周围出现可疑的人,立刻告诉我。”
接到这个烫手山芋,智及方丈也很头疼,一个亲王,到底犯了什么错误要被皇上罚到乡下老家种地?要让他吃尽苦头,又不能让他死了,还要防着北元等奸细刺杀他,唉,好烦。
僧人说道:“是,方丈,此人到底是什么来历?小僧见他相貌气度不凡,不是池中之物,怎地沦为了流民。”
这时又进来一个知客僧,说道:“回禀方丈,新来了一批龙兴寺挂单的和尚已经安排好了住所,他们人太多了,寺里禅房住不开,只得先塞进大通铺里住着。方丈,小僧发现他们居然偷藏兵器,并且有一股杀气,这些人除了剃着光头,手里的度牒文书是真的,其他一点都不像出家人啊。”
这些伪装成和尚的都是锦衣卫的高手,杀人如麻,和佛门清静之地格格不入。
智及禅师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就诸法之生与不生,说六句之不可说,即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不可问,不可说,一切顺其自然。”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百草堂门口放了一串鞭炮,开始迎接新年第一个病人。老板周王朱橚刚到店里,就被坐堂大夫徐妙仪拖到库房打听消息了。
朱橚悲痛的点头,“既然马三保告诉你实情,我也不瞒你了,都是真的,四哥拖着伤病在凤阳老家樵耕渔火。”
徐妙仪心疼不已,“你是他亲弟弟,怎么不早告诉我?怎么不去看看他怎么样了?”
朱橚说道:“父皇不容许我去,也不听别人求情,说要四哥长长记性,不要忘本,若知道皇室有人偷偷帮他,就立刻下旨夺了他的爵位,彻底废为庶民。所以我这些日子都在父皇母后那里尽孝道,希望能够感动他们,早日把四哥召回来。”
徐妙仪说道,“我不是你们皇室的人,我要去看看他,他身上有伤,身无分文,怎么抗的住春寒。”
朱橚问道:“你去凤阳乡下帮四哥,那你自己的查案的事情怎么办?”
徐妙仪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挣扎,以前查案屡屡遇挫时,她都觉得和朱棣无法继续走下去,想要结束这种情侣关系,可是朱棣却一次次出乎意外的打消了她的顾虑,一次次重新牵起她的手,紧紧抓住,永不放手。
对于未知的将来,谁都说不清楚会发生什么,但是徐妙仪已经不敢想象将来她的生活里没有朱棣了。
徐妙仪纠结的目光渐渐平静下来,眼神里有一种朱橚从未见过的柔和,徐妙仪说道:“人生的意义不止是复仇而已。我以前为了复仇而复仇,一个人在冰冷的路上走了太久。现在觉得,复仇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复仇是为了好好的爱和守护自己珍视的人和感情,不让那些险恶的人伤害他们。”
朱橚感动的差点当场叫了四嫂,强忍住内心的触动,问道:“可是父皇明言不准去帮四哥,万一迁怒与你……”
徐妙仪恢复了她市井二混子的精神,无所谓的说道:“你父皇厌我又不是一天两天了,虱多不痒,债多不愁,他总不至于杀了我吧。”
又扫了一眼朱橚,说道:“快,从头巾到衣服鞋袜都脱了交给我。”
朱橚吓得寒毛直竖,缩着脖子双手抱胸,“你……你要干嘛?”
徐妙仪说道:“你和朱棣身形差不多,我把你的衣服给他送去,你父皇那个又臭又硬的脾气,肯定连身换洗的衣服都不容许他带走。”
徐妙仪草草收拾了些东西,当即就出城,风风火火的往凤阳方向而去了。
朱橚“大功告成”,回宫向父皇母后复命。
洪武帝沉默不语,马皇后说道:“居然说走就走了,这姑娘热血的性格倒很像她父亲年轻的时候。”
洪武帝不屑的说道:“那里像了?徐妙仪分明有勇无谋!马三保和五郎一起施展连环计,就哄骗她相信了。她爹比她强百倍,魏国公如果像她这样如此轻信他人,如何会成为大明第一功臣!”
朱橚面上依旧恭顺,心中却暗道:妙仪说的没错,父皇就是臭硬的坏脾气。差不多就得了吧,非要把四哥往死里折腾。
马皇后温言道:“关心则乱嘛,一时不能想太多,小姑娘能有这份心就难得了,可见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殿下,得空宣魏国公进宫下下棋,和他话话家常。”
洪武帝说道:“徐家还在孝期,不好提婚事。”
马皇后说道:“没说要急着定亲,殿下稍稍和魏国公透透口风,试探一下,魏国公是个聪明人,肯定能领会陛下的意思,他心里有个底,就不会继续给闺女张罗挑选女婿。”
洪武帝摇摇头,“不行,不能让他们轻易得逞了。去凤阳只是第一关,朕要四郎在凤阳老家历练,可不是说说而已。他出生时,朕已经发迹,从没饿着他,委屈过他,生来就有人伺候,不知民间疾苦,不知一针一线、一豆一羹来之不易,哼,这富贵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朕也要让他尝尝朕以前吃过的苦头,压一压他的傲气。”
一旁朱橚顿时傻眼了:难道父皇真要四哥在乡下种地啊?
马皇后居然也不置可否,说道:“也好,顺便也考验一下徐妙仪,一时热血上头,总有冷下的来的时候。细水长流的日子才最磨人呢,多少山盟海誓的恋人挺住了父母的反对,却败在了鸡零狗碎的生活上,为了谁做炊、谁洗碗而互相推诿埋怨,佳偶变怨偶。”
一提起这个,洪武帝立马点头说道:“你的说对,那徐妙仪听闻不会女红,连针线都不曾碰过,也不会下厨房,朕觉得她在凤阳乡下撑不过半月就会哭啼啼回京城。”
朱橚暗道:她还是会一点点针线的,绣了棠棣花送给四哥呢,不过那花像白莲、像蔷薇,就不是不太像棠棣……
还有徐妙仪的厨艺……朱橚努力回想,始终想不起什么时候见过徐妙仪下厨房做饭,以前都是宋秀儿操持家务。
为此,朱橚也开始为四哥和徐妙仪的凤阳历练担忧起来了。
凤阳龙兴寺。
龙兴寺是以前朱元璋曾经出家的小寺庙,大明建国后,龙兴寺成为皇家寺庙,重铸金身,大邀各地高僧来此,寺庙周围全是专门养活僧人的庙田和林地,庙产不用交税,因此有不少农户租下庙田垦种,成为龙兴寺的佃农。
每年青黄不接的春天,龙兴寺的僧人会施粥给饥民。
正月初八那天,一个面生的饥民排队,连个正经的碗都没有,劈了竹筒做碗,竹片为筷,轮到他时,他却突然晕倒,僧人将他抬进庙里,发现他的脊背全是鞭伤,并且高烧不止。
佛门弟子,不能见死不救,僧人将他收留在龙兴寺。
不过此人年轻,身体强健,吃了几服药后,退了烧,鞭伤也开始结痂了。僧人见他能起床走动了,便问起了他的来历,户籍在何处,可有文书之类的话。
年轻人摇摇头,“我路上遭遇土匪,被殴打抢去所有财物和户籍文书,已经沦为流民了。”
僧人说道:“我们庙里不养闲人,你年纪轻轻的,靠着喝那点薄粥也没法填饱肚子。这样吧,我们租给你几亩庙田,一栋草房,你自己想办法垦种,秋收时交给庙里田地和房屋的租金,剩下用来养活你自己。”
年轻人点头说道:“多谢。”
僧人还给了他一担高粱和稻谷,说道:“你的草房在果林里,那里的果树都是庙里的产业,平日你看山护林,不准路人胡乱攀折花果,放火烧山,这些粮食是给你看林的报酬。不过你别都吃了,这是你的口粮,也是你春耕要用的种子。”
年轻人沉默寡言,还是那句话,“多谢。”
年轻人挑起粮食,乍然用力,背脊刚刚愈合的伤口重新撕裂开来,钻心的疼痛,他身体猛地摇晃了几下,僧人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还以为他又要倒地。
不过年轻人咬咬牙,坚持住了,挑着装着粮食的担子走出龙兴寺。
僧人看着年轻人的身影消失在晨雾之中,回去寺里方丈的禅房复命,“智及方丈,已经按照方丈的意思将此人打发出去了。方丈大师,小僧觉得此人身体尚未恢复,该不该多留他几日,或者多送点粮食?小僧担心他旧伤复发,死在山上草屋里。”
智及方丈是大明江南第一名僧,被洪武帝亲封为龙兴寺住持,高徒遍地,道衍禅师就是智及大师的弟子之一。
智及方丈已经年迈,松弛干瘪的皮肤上布满了老人斑,八十多岁的高龄,似乎随时会就地坐化成佛似。
智及方丈想起洪武帝的密令,说道:“粮食不用多给,小心监视,别让他真死了就行,若发现他逃跑,或者周围出现可疑的人,立刻告诉我。”
接到这个烫手山芋,智及方丈也很头疼,一个亲王,到底犯了什么错误要被皇上罚到乡下老家种地?要让他吃尽苦头,又不能让他死了,还要防着北元等奸细刺杀他,唉,好烦。
僧人说道:“是,方丈,此人到底是什么来历?小僧见他相貌气度不凡,不是池中之物,怎地沦为了流民。”
这时又进来一个知客僧,说道:“回禀方丈,新来了一批龙兴寺挂单的和尚已经安排好了住所,他们人太多了,寺里禅房住不开,只得先塞进大通铺里住着。方丈,小僧发现他们居然偷藏兵器,并且有一股杀气,这些人除了剃着光头,手里的度牒文书是真的,其他一点都不像出家人啊。”
这些伪装成和尚的都是锦衣卫的高手,杀人如麻,和佛门清静之地格格不入。
智及禅师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就诸法之生与不生,说六句之不可说,即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不可问,不可说,一切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