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微服私访上瘾的朱元璋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元璋充满了骄傲自豪,把储藏黄册的地方展示给了柳淳,人丁户口,不单是名字和数字那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的国力。
每年能收多少田赋,征多少丁税,动用多少民夫,全靠这些黄册。一家之主要知道有多少家底,身为皇帝,自然要知道自己能有多少人丁。
朱元璋决定立刻把黄册放在玄武湖的湖心小岛,四面环水,仔细收藏起来,永远做为大明朝廷征税的依据。
“从此之后,天下大定,朕无忧矣!”
老朱放声大笑,柳淳却下意识摇头,要真是按照这玩意去做,不是天下安定,而是麻烦的来了。
老朱恶狠狠瞪着他,“臭小子,你有什么赶快说!要是藏着掖着,小心朕不客气!”
“陛下,臣说实话,我怕陛下生气啊!”柳淳为难道。
“朕没有那么小心眼,连实话都容不下,朕岂不是成了昏君!”朱元璋怒冲冲道:“讲,赶快讲!”
柳淳沉吟道:“陛下,依臣所见,这个黄册只能充当参考,实际的作用不大!”
“什么?”
老朱气哼哼道:“朕花了二十年的心血,你竟然说没什么用处?”愤怒的老朱简直想把柳淳揪过来,狠狠打几拳出气!
柳淳跟老朱相处久了,表面上一副惶恐的样子,可实际上却不怎么在乎。
“陛下,正因为用了二十年,所以才失去了作用。”
朱元璋吹胡子瞪眼,“臭小子,你必须说出道理来,否则朕绝不客气!”
“臣斗胆请教,陛下这二十年,添了多少皇子和公主?”
朱元璋迟疑了一下,“十几个皇子,十几个公主是有的,朕记不清了……怎么,你想说朕是昏君?”
柳淳忙摆手,“臣不敢,臣只是想说,盛世滋丁,皇家人丁兴旺,是好事情。只是民间也是如此,二十年足够一个年轻人抱孙子了,所以说,这个黄册用二十年时间,陆续修好,民间已经时过境迁,意义不大了。”柳淳说完,连忙低下了头。
老朱吸了口气,二十年前,他还刚当皇帝不久,那时候十几岁的少年,就像柳淳这么大的,刚刚成丁,娶了媳妇,生了娃,孩子算起来也有十七八岁了,论起来也能当爹了……
“臭小子,你把话说得仔细一点!”朱元璋找了把椅子坐下,按着大腿,虎视眈眈听着。
柳淳没坐的地方,只能道:“启奏陛下,臣以为人丁是流动的,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说,历经大战,开国之初,各地的男人战死极多,统计黄册的时候,就会出现丁口稀少,而户口众多的问题。如今立国二十多年,百姓安享太平,最关键的是陛下奉行均田,百姓能够吃饱饭,自然会拼命生孩子,三个五个是少的,多数夫妻能生十几个孩子,假设其中一半是男孩子,便是五个。开国的一个男丁,到了现在,父子加起来,就有六个之多。”
身旁的朱标是个不错的捧哏儿的,他不解道:“丁口多了?难道不好吗?”
“殿下,人多力量大,的确不错。可问题是这个赋税徭役,要怎么征?”
“这个……宁可少征一些,也不要盘剥百姓,按照这个黄册,应该只征父亲一人的,六个人承担一个人的赋税,应该容易很多。”
柳淳道:“殿下所言极是,可问题是父亲会老,会死啊!到最后,还要落到几个儿子的身上。”
这时候朱元璋道:“父死子继,让长子负责就是了。”
“陛下,这的确是个办法,可问题是人口增加,土地增加的却远不如人丁增长,而且人口也不会一直膨胀下去……”柳淳觉得有必要给老朱普及一下基本的人口知识。
所谓战后婴儿潮,在历次由乱入治,都是存在的。
简单说,打够了,天下太平了,到处都是空下来的荒地,老百姓自然会努力生娃……目前明朝就处于战后婴儿潮的收获期。
但是随着土地被瓜分一空,粮食产量到了一个瓶颈,财富分配不均,土地兼并严重。
在这个阶段,就会有很多男人,找不到媳妇,另外呢,又有很多有钱人三妻四妾,家里雇佣了一大堆的佣人仆妇。
这样的结果就是有机会成亲生孩子的男女减少,人口增加进入了瓶颈。
所以纵观历朝历代的兴衰,都跟人口和土地脱不开关系。
偏偏由于缺少统计学,也缺少对人口知识的研究,历代的征税,都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弊端。这一点在明朝的身上,尤其严重,很不幸,老朱要负主要的责任。
“陛下,就拿前面的例子来说,长子继承父亲纳税的义务,那他是不是也要承袭父亲的土地?不把父亲的田地传给他,他靠什么纳税?试问其他几个弟弟要不要分土地?又该如何养家活口?”
“这个……分家还是不好的,兄弟们就不能在一起吗?”
“当然可以,但问题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靠着区区的田地,能支撑起好几个兄弟的婚礼吗?他们娶得起媳妇吗?这些兄弟们会甘心留在家里吗?”
柳淳冷静道:“根据臣的观察,近年来,到京城谋生的壮丁越来越多,苏州等地的作坊,也雇佣了许多工人……没有办法,他们父辈分得的土地,根本没法让他们过富足的生活,而且很多人从出生之后,根本就没有土地可以过活。穷则思变,入城打工成了必然的选择。”
“有些人成功了,过得日子比留在乡下的兄弟还要好,而留在乡下的兄弟,却要承担赋税,他们的日子越发艰难,如果遇上了天灾人祸,就不得不卖出土地,一旦他们生存不下去。不是变成不再纳税的佃农,就是追寻兄弟的脚步,也跟着进城务工,从此之后,不用纳赋……如此一来,朝廷的税源根基,就会遭到破坏。臣已经看到了苗头,最多十年二十年,黄册上记载的丁口,可能连一半都不到。朝廷是继续按照黄册征税?把两倍的负担,加到老百姓头上,还是直接放弃一半的税收,造成国用紧张?”
“啊!”
朱元璋和朱标同时吸了口冷气,尤其是老朱,他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柳淳,你所言可有根据?”
柳淳信心满满点头,“陛下不信,可以安排人四处探访,便知道臣所言是真是假。”
老朱虽然还在犹豫,但已经信了八分,毕竟柳淳所讲,不是什么难懂的道理,非常浅显直白。
朱元璋对丁口造黄册,对田地造鱼鳞册,都是为了作为征收的依据。
他把这两个册子,视作镇国之宝,大明的根基!
放在了无与伦比的位置上,但他想得很简单,天下太平了,百姓安居乐业,生息繁衍,子孙越来越多。他按照黄册征税,只要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只会越来越轻,不用担心的。
可事实上,朱元璋,或者说历代制定税法的君臣,都犯了个严重的错误,就算人口还在增加,但人口的结构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些地方会人口暴增,而有的地方呢,人口不但不会增加,还会因为年龄增大,造成丁口的减少。
说白了,就像很多的农村,年轻人不断外出务工,不断进入城市,留下来的人还是那么多,但一年比一年老……还让这些老人去承担原有的税赋,那是非常不公平的。
朱元璋虽然极力压制商业,维护小农经济,但是由于庞大的勋贵集团,还有逐渐成型的官绅集团,他们全都享有一定的免税特权。
作为纳税大户的农村经济,正在崩解当中。
也幸亏朱元璋对百官向来不手软,要不是杀了那么多官吏豪强,二十多年,足够他们把京城周围的土地都给吞到肚子里了。
不用看别的,就拿唐朝的贞观之治来说,李二对门阀世家算宽容的,可到了他的晚年,关中之地,兼并就已经非常严重了。大唐盛世的根基已经动摇,府兵制也出现了崩坏。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做得其实比李二更好!
可老朱却很不满意,他听完柳淳所讲,立刻让锦衣卫下去探查,三天之后,呈报陆续送来了。
老朱拿在了手里,越看越揪心,柳淳所讲的东西,几乎全都应验了,而且还要更加严重!
“唉!朕的江山,怎么会这样!”
老朱气哼哼一拍桌子,他对太子朱标道:“你立刻准备,跟着我去下面私访!”
“啊?父皇,你要去私访?”
“嗯,不亲眼瞧瞧,光是听他们讲,还远远不够!”老朱这是微服私访上瘾了,也不知道他能看到什么……
朱元璋充满了骄傲自豪,把储藏黄册的地方展示给了柳淳,人丁户口,不单是名字和数字那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的国力。
每年能收多少田赋,征多少丁税,动用多少民夫,全靠这些黄册。一家之主要知道有多少家底,身为皇帝,自然要知道自己能有多少人丁。
朱元璋决定立刻把黄册放在玄武湖的湖心小岛,四面环水,仔细收藏起来,永远做为大明朝廷征税的依据。
“从此之后,天下大定,朕无忧矣!”
老朱放声大笑,柳淳却下意识摇头,要真是按照这玩意去做,不是天下安定,而是麻烦的来了。
老朱恶狠狠瞪着他,“臭小子,你有什么赶快说!要是藏着掖着,小心朕不客气!”
“陛下,臣说实话,我怕陛下生气啊!”柳淳为难道。
“朕没有那么小心眼,连实话都容不下,朕岂不是成了昏君!”朱元璋怒冲冲道:“讲,赶快讲!”
柳淳沉吟道:“陛下,依臣所见,这个黄册只能充当参考,实际的作用不大!”
“什么?”
老朱气哼哼道:“朕花了二十年的心血,你竟然说没什么用处?”愤怒的老朱简直想把柳淳揪过来,狠狠打几拳出气!
柳淳跟老朱相处久了,表面上一副惶恐的样子,可实际上却不怎么在乎。
“陛下,正因为用了二十年,所以才失去了作用。”
朱元璋吹胡子瞪眼,“臭小子,你必须说出道理来,否则朕绝不客气!”
“臣斗胆请教,陛下这二十年,添了多少皇子和公主?”
朱元璋迟疑了一下,“十几个皇子,十几个公主是有的,朕记不清了……怎么,你想说朕是昏君?”
柳淳忙摆手,“臣不敢,臣只是想说,盛世滋丁,皇家人丁兴旺,是好事情。只是民间也是如此,二十年足够一个年轻人抱孙子了,所以说,这个黄册用二十年时间,陆续修好,民间已经时过境迁,意义不大了。”柳淳说完,连忙低下了头。
老朱吸了口气,二十年前,他还刚当皇帝不久,那时候十几岁的少年,就像柳淳这么大的,刚刚成丁,娶了媳妇,生了娃,孩子算起来也有十七八岁了,论起来也能当爹了……
“臭小子,你把话说得仔细一点!”朱元璋找了把椅子坐下,按着大腿,虎视眈眈听着。
柳淳没坐的地方,只能道:“启奏陛下,臣以为人丁是流动的,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说,历经大战,开国之初,各地的男人战死极多,统计黄册的时候,就会出现丁口稀少,而户口众多的问题。如今立国二十多年,百姓安享太平,最关键的是陛下奉行均田,百姓能够吃饱饭,自然会拼命生孩子,三个五个是少的,多数夫妻能生十几个孩子,假设其中一半是男孩子,便是五个。开国的一个男丁,到了现在,父子加起来,就有六个之多。”
身旁的朱标是个不错的捧哏儿的,他不解道:“丁口多了?难道不好吗?”
“殿下,人多力量大,的确不错。可问题是这个赋税徭役,要怎么征?”
“这个……宁可少征一些,也不要盘剥百姓,按照这个黄册,应该只征父亲一人的,六个人承担一个人的赋税,应该容易很多。”
柳淳道:“殿下所言极是,可问题是父亲会老,会死啊!到最后,还要落到几个儿子的身上。”
这时候朱元璋道:“父死子继,让长子负责就是了。”
“陛下,这的确是个办法,可问题是人口增加,土地增加的却远不如人丁增长,而且人口也不会一直膨胀下去……”柳淳觉得有必要给老朱普及一下基本的人口知识。
所谓战后婴儿潮,在历次由乱入治,都是存在的。
简单说,打够了,天下太平了,到处都是空下来的荒地,老百姓自然会努力生娃……目前明朝就处于战后婴儿潮的收获期。
但是随着土地被瓜分一空,粮食产量到了一个瓶颈,财富分配不均,土地兼并严重。
在这个阶段,就会有很多男人,找不到媳妇,另外呢,又有很多有钱人三妻四妾,家里雇佣了一大堆的佣人仆妇。
这样的结果就是有机会成亲生孩子的男女减少,人口增加进入了瓶颈。
所以纵观历朝历代的兴衰,都跟人口和土地脱不开关系。
偏偏由于缺少统计学,也缺少对人口知识的研究,历代的征税,都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弊端。这一点在明朝的身上,尤其严重,很不幸,老朱要负主要的责任。
“陛下,就拿前面的例子来说,长子继承父亲纳税的义务,那他是不是也要承袭父亲的土地?不把父亲的田地传给他,他靠什么纳税?试问其他几个弟弟要不要分土地?又该如何养家活口?”
“这个……分家还是不好的,兄弟们就不能在一起吗?”
“当然可以,但问题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靠着区区的田地,能支撑起好几个兄弟的婚礼吗?他们娶得起媳妇吗?这些兄弟们会甘心留在家里吗?”
柳淳冷静道:“根据臣的观察,近年来,到京城谋生的壮丁越来越多,苏州等地的作坊,也雇佣了许多工人……没有办法,他们父辈分得的土地,根本没法让他们过富足的生活,而且很多人从出生之后,根本就没有土地可以过活。穷则思变,入城打工成了必然的选择。”
“有些人成功了,过得日子比留在乡下的兄弟还要好,而留在乡下的兄弟,却要承担赋税,他们的日子越发艰难,如果遇上了天灾人祸,就不得不卖出土地,一旦他们生存不下去。不是变成不再纳税的佃农,就是追寻兄弟的脚步,也跟着进城务工,从此之后,不用纳赋……如此一来,朝廷的税源根基,就会遭到破坏。臣已经看到了苗头,最多十年二十年,黄册上记载的丁口,可能连一半都不到。朝廷是继续按照黄册征税?把两倍的负担,加到老百姓头上,还是直接放弃一半的税收,造成国用紧张?”
“啊!”
朱元璋和朱标同时吸了口冷气,尤其是老朱,他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柳淳,你所言可有根据?”
柳淳信心满满点头,“陛下不信,可以安排人四处探访,便知道臣所言是真是假。”
老朱虽然还在犹豫,但已经信了八分,毕竟柳淳所讲,不是什么难懂的道理,非常浅显直白。
朱元璋对丁口造黄册,对田地造鱼鳞册,都是为了作为征收的依据。
他把这两个册子,视作镇国之宝,大明的根基!
放在了无与伦比的位置上,但他想得很简单,天下太平了,百姓安居乐业,生息繁衍,子孙越来越多。他按照黄册征税,只要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只会越来越轻,不用担心的。
可事实上,朱元璋,或者说历代制定税法的君臣,都犯了个严重的错误,就算人口还在增加,但人口的结构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些地方会人口暴增,而有的地方呢,人口不但不会增加,还会因为年龄增大,造成丁口的减少。
说白了,就像很多的农村,年轻人不断外出务工,不断进入城市,留下来的人还是那么多,但一年比一年老……还让这些老人去承担原有的税赋,那是非常不公平的。
朱元璋虽然极力压制商业,维护小农经济,但是由于庞大的勋贵集团,还有逐渐成型的官绅集团,他们全都享有一定的免税特权。
作为纳税大户的农村经济,正在崩解当中。
也幸亏朱元璋对百官向来不手软,要不是杀了那么多官吏豪强,二十多年,足够他们把京城周围的土地都给吞到肚子里了。
不用看别的,就拿唐朝的贞观之治来说,李二对门阀世家算宽容的,可到了他的晚年,关中之地,兼并就已经非常严重了。大唐盛世的根基已经动摇,府兵制也出现了崩坏。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做得其实比李二更好!
可老朱却很不满意,他听完柳淳所讲,立刻让锦衣卫下去探查,三天之后,呈报陆续送来了。
老朱拿在了手里,越看越揪心,柳淳所讲的东西,几乎全都应验了,而且还要更加严重!
“唉!朕的江山,怎么会这样!”
老朱气哼哼一拍桌子,他对太子朱标道:“你立刻准备,跟着我去下面私访!”
“啊?父皇,你要去私访?”
“嗯,不亲眼瞧瞧,光是听他们讲,还远远不够!”老朱这是微服私访上瘾了,也不知道他能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