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 拿捏有道的蔡邕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今时节,能够一直那么努力读书的人实在不是多数。
一时的努力并不难,长久的努力才是最难的,而郭鹏一直都是一样的努力,从来不曾懈怠。
蔡邕有些意动,便时有时无的考察郭鹏,结果发现郭鹏学东西比较快,而且记忆力极佳,平时低调行事默不作声,居然不声不响的已经将五经的主流版本背诵下来了。
蔡邕大为惊喜,一番思考之后,便力主将郭鹏纳入了校订经书的团队之中。
校订经书的团队里都是些三十多岁的儒生,还有四五十的老儒,以及杨彪和马日磾这两位大师级人物,都是专业人士,对于一个太学童子郎的加入多有不解和不满。
于是蔡邕当即允许他们考验郭鹏的记忆力和才学。
杨彪和马日磾自持身份,不好意思对身为童子的郭鹏出手。
于是,便由团队里稍微年轻一点的二十七八三十多岁的儒生们发问,这些儒生用各种方式考察郭鹏的记忆力和才学,郭鹏有问必答,不曾落于下风。
其实自从郭鹏来到东观读书开始,以杨彪和马日磾为首,团队里的儒生们就知道郭鹏的身份背景,对他颇有些看法。
但是碍于郭鹏尚未加冠,还是童子一个,对着童子冷嘲热讽实在不是成人可以干出的事情,而且其中也有照顾蔡邕的面子的意思,所以他们干脆当郭鹏是空气。
本以为不用多久郭鹏就会受不了尴尬的气氛而走人,结果他一待就待了一年,而且不仅没有走人,现在蔡邕居然要十三岁的郭鹏加入校订团队。
这让儒生们十分不满,开始发难。
当然他们也不好意思就郭鹏的出身问题发难,而是说他年纪太小,不配,要蔡邕收回成命。
蔡邕听闻,就让郭鹏接受他们的问责,展现自己的实力,郭鹏全力应对,一一回答他们的询问,有些地方虽然答的不太好,但是也是因为没有受到系统教育的原因,无可指责。
儒生们哑口无言,没什么好问的了,再问的深入一点,有以大欺小之嫌,他们要脸。
于是杨彪和马日磾也终于意识到郭鹏的记忆力非常好,思维也相当敏捷,对经学的了解水平在这个年纪实属上乘。
之后,蔡邕十分高兴,出示了郭鹏写就的五言诗,说年龄大小虽然值得在意,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有志向的话,小小年纪一样可以心怀天下。
读了《十五从军征》之后,团队内的儒生对郭鹏的加入再也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在杨彪和马日磾保持沉默的情况下,郭鹏得以正式加入石经项目的校订团队。
借此,郭鹏还获得了更多便宜行事的权利,得以在整个东观自由行走。
而且经过这样一次三十多名儒生一起发问的考验之后,郭鹏的名声伴随着《十五从军征》这首简单的五言诗逐渐响亮起来了。
作为年龄最小的石经校订团队的一员,郭鹏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和兴趣。
更加上一年以前郭鹏以纯孝的名声进入太学成为童子郎,这个名声的传播就更为快速。
不过这对于郭鹏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郭鹏自己都觉得应该辩证看待,且不说郭鹏和曹氏的姻亲关系,其出身颍川郭氏的身份也是问题。
人们都知道颍川郭氏是文法吏世家,家传小杜律,数代人从事法律工作,现在居然出了一个校订石经的小字辈,颇有点耐人寻味。
有些人觉得这是郭氏在寻求转型,而有些人则觉得这是郭氏内乱。
不过不管他们怎么想,郭鹏终于不是靠着孝子的名声在雒阳立足了,而是靠着一点才学开始登堂入室了。
趁着这样的机会,桥玄也乘势而起,开始在公开场合夸赞郭鹏的文才不错,是可造之才,还点名表扬郭鹏在书法上的创意。
于是郭鹏的名声更进一步,有大范围传播的迹象。
郭鹏自己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名声有了很大的提高。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太学堂讲经的时候,传经的高徒特意点了郭鹏的名字,叫他回答问题。
郭鹏回答出来之后,高徒予以表扬,说让大家都要学习郭鹏,努力读书,才有出路。
郭鹏在太学内也有些名声了,年纪差距太大的不好意思来找他交流,年龄差距小的,十七八岁的,通过臧洪的关系,就和郭鹏来交流。
从《十五从军征》还有楷书书法开始,一直和郭鹏交流到在东观校订书籍的事情。
郭鹏的朋友圈有了很大的拓展,当然,这些人的目的郭鹏也清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背后的蔡邕和桥玄。
因为雒阳城里已经有传闻,说蔡邕已经收下郭鹏做自己的亲传弟子,否则怎么会提拔郭鹏进去校订书籍的团队呢?
还说桥玄也很欣赏郭鹏,也有意收他为弟子,否则也不会帮着他扬名立万了。
其实郭鹏也清楚,桥玄只是出于纯粹的老好人心理和善意,说不定还有一点怜悯,才帮了他。
而蔡邕提拔他进入校订书籍的团队,主要是因为郭鹏优秀的记忆力可以在校订过程中起到作用,而不是靠他对经书的了解。
蔡邕依然没有松口要收他做正式的亲传弟子,只是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加详细,更加有耐心,也经常性的会拿一些问题来考验郭鹏,看他有没有在学业上松懈下来。
除此之外还真没有别的什么太过于刻意的行为。
郭鹏也稍微提起了两次,希望蔡邕收他为徒,正式传授给他学识,蔡邕只是微笑摇头,并不多说,叫郭鹏心痒难耐。
有些时候细细想起来,郭鹏会觉得这种情况搞的就像自己是个求爱的纯情小男生,而蔡邕是个拿捏有度张弛有道若即若离的心机婊一样。
从两者之间的段位来看,这未尝不是十分贴切的形容。
蔡邕好像就是在玩弄郭鹏一样,郭鹏甚至为此做了好几个晚上奇怪的梦。
事情真正发生转机还是在熹平六年的七月份。
当时正值酷暑时节,卢植从庐江太守的职位上被朝廷征召回来,被拜为议郎,加入了蔡邕团队,和蔡邕团队一起工作,在东观校订书籍。
当今时节,能够一直那么努力读书的人实在不是多数。
一时的努力并不难,长久的努力才是最难的,而郭鹏一直都是一样的努力,从来不曾懈怠。
蔡邕有些意动,便时有时无的考察郭鹏,结果发现郭鹏学东西比较快,而且记忆力极佳,平时低调行事默不作声,居然不声不响的已经将五经的主流版本背诵下来了。
蔡邕大为惊喜,一番思考之后,便力主将郭鹏纳入了校订经书的团队之中。
校订经书的团队里都是些三十多岁的儒生,还有四五十的老儒,以及杨彪和马日磾这两位大师级人物,都是专业人士,对于一个太学童子郎的加入多有不解和不满。
于是蔡邕当即允许他们考验郭鹏的记忆力和才学。
杨彪和马日磾自持身份,不好意思对身为童子的郭鹏出手。
于是,便由团队里稍微年轻一点的二十七八三十多岁的儒生们发问,这些儒生用各种方式考察郭鹏的记忆力和才学,郭鹏有问必答,不曾落于下风。
其实自从郭鹏来到东观读书开始,以杨彪和马日磾为首,团队里的儒生们就知道郭鹏的身份背景,对他颇有些看法。
但是碍于郭鹏尚未加冠,还是童子一个,对着童子冷嘲热讽实在不是成人可以干出的事情,而且其中也有照顾蔡邕的面子的意思,所以他们干脆当郭鹏是空气。
本以为不用多久郭鹏就会受不了尴尬的气氛而走人,结果他一待就待了一年,而且不仅没有走人,现在蔡邕居然要十三岁的郭鹏加入校订团队。
这让儒生们十分不满,开始发难。
当然他们也不好意思就郭鹏的出身问题发难,而是说他年纪太小,不配,要蔡邕收回成命。
蔡邕听闻,就让郭鹏接受他们的问责,展现自己的实力,郭鹏全力应对,一一回答他们的询问,有些地方虽然答的不太好,但是也是因为没有受到系统教育的原因,无可指责。
儒生们哑口无言,没什么好问的了,再问的深入一点,有以大欺小之嫌,他们要脸。
于是杨彪和马日磾也终于意识到郭鹏的记忆力非常好,思维也相当敏捷,对经学的了解水平在这个年纪实属上乘。
之后,蔡邕十分高兴,出示了郭鹏写就的五言诗,说年龄大小虽然值得在意,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有志向的话,小小年纪一样可以心怀天下。
读了《十五从军征》之后,团队内的儒生对郭鹏的加入再也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在杨彪和马日磾保持沉默的情况下,郭鹏得以正式加入石经项目的校订团队。
借此,郭鹏还获得了更多便宜行事的权利,得以在整个东观自由行走。
而且经过这样一次三十多名儒生一起发问的考验之后,郭鹏的名声伴随着《十五从军征》这首简单的五言诗逐渐响亮起来了。
作为年龄最小的石经校订团队的一员,郭鹏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和兴趣。
更加上一年以前郭鹏以纯孝的名声进入太学成为童子郎,这个名声的传播就更为快速。
不过这对于郭鹏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郭鹏自己都觉得应该辩证看待,且不说郭鹏和曹氏的姻亲关系,其出身颍川郭氏的身份也是问题。
人们都知道颍川郭氏是文法吏世家,家传小杜律,数代人从事法律工作,现在居然出了一个校订石经的小字辈,颇有点耐人寻味。
有些人觉得这是郭氏在寻求转型,而有些人则觉得这是郭氏内乱。
不过不管他们怎么想,郭鹏终于不是靠着孝子的名声在雒阳立足了,而是靠着一点才学开始登堂入室了。
趁着这样的机会,桥玄也乘势而起,开始在公开场合夸赞郭鹏的文才不错,是可造之才,还点名表扬郭鹏在书法上的创意。
于是郭鹏的名声更进一步,有大范围传播的迹象。
郭鹏自己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名声有了很大的提高。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太学堂讲经的时候,传经的高徒特意点了郭鹏的名字,叫他回答问题。
郭鹏回答出来之后,高徒予以表扬,说让大家都要学习郭鹏,努力读书,才有出路。
郭鹏在太学内也有些名声了,年纪差距太大的不好意思来找他交流,年龄差距小的,十七八岁的,通过臧洪的关系,就和郭鹏来交流。
从《十五从军征》还有楷书书法开始,一直和郭鹏交流到在东观校订书籍的事情。
郭鹏的朋友圈有了很大的拓展,当然,这些人的目的郭鹏也清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背后的蔡邕和桥玄。
因为雒阳城里已经有传闻,说蔡邕已经收下郭鹏做自己的亲传弟子,否则怎么会提拔郭鹏进去校订书籍的团队呢?
还说桥玄也很欣赏郭鹏,也有意收他为弟子,否则也不会帮着他扬名立万了。
其实郭鹏也清楚,桥玄只是出于纯粹的老好人心理和善意,说不定还有一点怜悯,才帮了他。
而蔡邕提拔他进入校订书籍的团队,主要是因为郭鹏优秀的记忆力可以在校订过程中起到作用,而不是靠他对经书的了解。
蔡邕依然没有松口要收他做正式的亲传弟子,只是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加详细,更加有耐心,也经常性的会拿一些问题来考验郭鹏,看他有没有在学业上松懈下来。
除此之外还真没有别的什么太过于刻意的行为。
郭鹏也稍微提起了两次,希望蔡邕收他为徒,正式传授给他学识,蔡邕只是微笑摇头,并不多说,叫郭鹏心痒难耐。
有些时候细细想起来,郭鹏会觉得这种情况搞的就像自己是个求爱的纯情小男生,而蔡邕是个拿捏有度张弛有道若即若离的心机婊一样。
从两者之间的段位来看,这未尝不是十分贴切的形容。
蔡邕好像就是在玩弄郭鹏一样,郭鹏甚至为此做了好几个晚上奇怪的梦。
事情真正发生转机还是在熹平六年的七月份。
当时正值酷暑时节,卢植从庐江太守的职位上被朝廷征召回来,被拜为议郎,加入了蔡邕团队,和蔡邕团队一起工作,在东观校订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