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要万无一失才放心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城南弘法寺,以收揽游僧闻名。虽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大法堂之设,但寺内更多的建筑是招提僧房,多达百余间。
二月初,寺里住进一群从南方而来的男子,为首的男子四十出头,中等身材,美姿容,风采玉立,与人谈笑,温秀之气溢于眉目间。
他,就是当代文坛盟主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
这天傍晚,刚用罢晚膳,东配房一套雅静僧房里,王世贞把弟弟王世懋叫来,指着书案说:“敬美,给朝廷的奏本我已拟好,你看看吧。”
王世懋坐到案前,拿过疏稿细细阅看了一遍,诉状略谓:“臣父皓首边廷,六遏鞑虏,不幸以事忤大学士严嵩,坐微文论死。伤尧舜知人之明,解豪杰任事之体。乞行辩雪,以伸公论。”
七年前,王世贞之父、蓟辽总督王忬,指挥滦河战事失利,致北虏大掠京畿,京师骚动,戒严多日,事后追究责任,王忬被逮下狱,次年斩首。时任山东按察副使的王世贞与刚中进士的弟弟世懋扶柩返回家乡太仓。先帝驾崩、新君继位,王世贞不顾严寒赶赴京师,意欲昭雪父冤。
“兄长,大佬们都是过来人,只把杀先君的责任推给严嵩,能否站得住?”王世懋提出了疑问,“当年三法司议罪,判先君流放,是先帝驳回,亲批‘诸将皆斩,主军令者焉得轻判耶’十三字,才改判先君死罪的。”他看了一眼王世贞,又说,“兄长,严嵩对先君或许有落井下石之嫌,但杀先君者,先帝也,这一点弟是不怀疑的。”
王世懋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描述他所知道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要安慰王世贞,减轻他的自责。
王世贞进士及第后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郎中,与一批新科进士吟诗作赋,结成诗社,有“七子”之誉,名噪海内,为天下读书人所倾慕。
当是时,诸人皆年少,才高气锐,相互标榜,视当世无人。时严嵩当国,雅重其才名,数令具酒食征逐,欲收其门下,王世贞不惟不买账,还对严嵩多有讥讽。
弹劾严嵩的杨继盛以诈传亲王令旨罪被逮,王世贞多方营救,其罹难后又带头经理后事,并把杨继盛之死归罪于严嵩,王世贞名气之盛足以影响舆论,街谈巷议中,严嵩成了害死直臣的罪魁,由此开罪严嵩,被外放山东按察副使兵备青州。他一直认为,是因他得罪严嵩,连累了父亲。为此,王世贞负疚甚深。是以王世懋才刻意说了那番话。
“先君死得冤啊敬美!”王世贞咬着牙说,“不能救父免死,本无颜立于人世;若不昭雪父冤,我兄弟无以称人!”
或许是忆起当年以文坛领袖之尊,四处跪地肯求权贵救父的场景,王世贞双手掩面,抽泣起来。
王世懋垂泪劝道:“兄长,雪先君之冤已有头绪,拿到朝廷为父昭雪的诏书,到先君灵前再哭不迟。”
王世贞止住哭声,说:“伸冤奏本只是形式,关键是大佬们的谅解。”他像忽然想起什么,问,“投书环节没有出纰漏吧?”
“都是派人专门投送的,不会有纰漏。”王世懋答,“只是,高新郑只收了书函,礼物都退回了。”
“此人就是这样的做派。”王世贞摇头说,良久又叹息道,“我最放心不下的,正是此人。”
王世懋不以为然地说:“兄长会不会过虑了?高新郑与先君毕竟有同年之谊,我王家与他也无过节,他何必从中作梗?这对他有何益处?以兄长的名气,冠盖国中,他何必无故得罪?”
“高某人最不近人情!”王世贞叹气说,“你忘记了吗,当年先君系狱,三法司奉旨议罪,我兄弟四处求人宽解,念及高某人与先君乃同年,亦往叩之,恳请他伸出援手,他却以爱莫能助回绝,连句安慰的话都没有!何等薄情?!如今他与徐阁老不睦,在内阁独持异议,先君昭雪事,若有闪失,必出在此人身上。”
“当时高新郑只是裕邸讲官,委实也帮不上忙,可能也怕连累裕王,才回绝的。”王世懋替高拱辩解说,“况且,那些满口答应帮忙的人谁又帮忙了?倒是高新郑实话实说,不虚伪。兄长不必耿耿于怀吧!”
王世贞还是不放心:“要万无一失才好!去,叫曹颜远来。”
曹颜远是王世贞的外甥,一直追随其左右,帮其经理事务,等他进屋施礼毕,王世贞问:“金叶子还有多少?”
“有四十来张吧。”曹颜远回答。
临赴京前,王世贞特命以十万银两换成金叶子,每五百两一张,便于送礼。
这几年,不少人对王世贞以文坛盟主之尊竟不吝为商贾写传作铭大为不解,殊不知,他需要积攒一笔丰厚的资本,为的就是这一天派用场。此番北来,随身携带不少书画,外加金叶子二百张,为的是无论如何,要把事情办成。这不惟是替父昭雪,更关乎他的尊严甚至未来。
“你去取四张来。”王世贞嘱咐说,旋即又改口说,“不,取六张吧,六六顺,图个吉利。”
王世懋道:“兄长,高新郑连书画都退回了,怎会收金叶子?”
“自不能送高某人。”王世贞解释说,“张居正乃高某人好友,求他在高某人面前说话,不然真不敢贸然上本。”
“听说张太岳也律己甚严,未必会收吧?”王世懋说,“况且上次兄长已投书于他,送了画的,这次他会收金叶子吗?别让他反感了吧?”王世懋胆怯地提出了异议。
在王世懋看来,兄长过于悲观了,做这些不免有画蛇添足之嫌。一则父亲本就是冤枉的,新朝开局,与天下更始,正大量平反冤假错案;二则,现在执政的首相徐阶,与王家是远亲,他威望正高,毋需再遍求权贵;再则,兄长是当代名流,执政者对名流一般不愿意无故得罪,能够帮衬的一定会帮衬。
有此三点还不够吗?王世懋这样琢磨着。
王世贞也明白弟弟的意思,只是他不敢大意。思忖良久,说:“张太岳城府极深,言谈真假莫辩,直接找他委实冒失。访得曾省吾是张太岳的心腹幕僚,请他在张太岳面前说话,张太岳必纳之,再由张太岳在高新郑面前转圜,这样或许更妥帖些。”说着,坐于书案前,疾笔写就一封便函,交给曹颜远,又嘱咐了一番。
曹颜远领命,骑马往宣武门而去。
兵部郎中曾省吾接到王世贞的名剌和曹颜远的拜帖,忙吩咐传请,又亲自把曹颜远迎到花厅,寒暄过后,曹颜远把王世贞的便函奉上。
“家舅说,这些,请曾大人酌处。”在曾省吾低头阅看书函的当口,曹颜远拿出所带金叶子,放在他右手的高脚茶几上。
“这不好,不好!”曾省吾说,“收回去,收回去!”
曹颜远歉意一笑:“家舅所托,请曾大人体谅。”
“那好,不难为你。”曾省吾说着,把书函盖在金叶子上,“以后见了令舅再说。”他笑了笑,很是洒脱地说,“令舅所托,省吾当竭力效劳。回去请转告令舅,就说张阁老必全力促成此事。”
曾省吾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王忬是徐阶的远亲,对昭雪王忬一事,徐阶定然不遗余力,作为徐阶的学生,张居正自不会持异议;王世贞又是天下名流,无论做与不做,话要说到位,朝廷大臣谁不愿意笼络名流?
曹颜远忙起身深施揖礼,说了一番感激的言语,即要告辞。
曾省吾起身拉着他的袍袖,亲自送到首门。临别,又殷殷嘱咐道:“回去代张阁老问候令舅!”
城南弘法寺,以收揽游僧闻名。虽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大法堂之设,但寺内更多的建筑是招提僧房,多达百余间。
二月初,寺里住进一群从南方而来的男子,为首的男子四十出头,中等身材,美姿容,风采玉立,与人谈笑,温秀之气溢于眉目间。
他,就是当代文坛盟主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
这天傍晚,刚用罢晚膳,东配房一套雅静僧房里,王世贞把弟弟王世懋叫来,指着书案说:“敬美,给朝廷的奏本我已拟好,你看看吧。”
王世懋坐到案前,拿过疏稿细细阅看了一遍,诉状略谓:“臣父皓首边廷,六遏鞑虏,不幸以事忤大学士严嵩,坐微文论死。伤尧舜知人之明,解豪杰任事之体。乞行辩雪,以伸公论。”
七年前,王世贞之父、蓟辽总督王忬,指挥滦河战事失利,致北虏大掠京畿,京师骚动,戒严多日,事后追究责任,王忬被逮下狱,次年斩首。时任山东按察副使的王世贞与刚中进士的弟弟世懋扶柩返回家乡太仓。先帝驾崩、新君继位,王世贞不顾严寒赶赴京师,意欲昭雪父冤。
“兄长,大佬们都是过来人,只把杀先君的责任推给严嵩,能否站得住?”王世懋提出了疑问,“当年三法司议罪,判先君流放,是先帝驳回,亲批‘诸将皆斩,主军令者焉得轻判耶’十三字,才改判先君死罪的。”他看了一眼王世贞,又说,“兄长,严嵩对先君或许有落井下石之嫌,但杀先君者,先帝也,这一点弟是不怀疑的。”
王世懋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描述他所知道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要安慰王世贞,减轻他的自责。
王世贞进士及第后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郎中,与一批新科进士吟诗作赋,结成诗社,有“七子”之誉,名噪海内,为天下读书人所倾慕。
当是时,诸人皆年少,才高气锐,相互标榜,视当世无人。时严嵩当国,雅重其才名,数令具酒食征逐,欲收其门下,王世贞不惟不买账,还对严嵩多有讥讽。
弹劾严嵩的杨继盛以诈传亲王令旨罪被逮,王世贞多方营救,其罹难后又带头经理后事,并把杨继盛之死归罪于严嵩,王世贞名气之盛足以影响舆论,街谈巷议中,严嵩成了害死直臣的罪魁,由此开罪严嵩,被外放山东按察副使兵备青州。他一直认为,是因他得罪严嵩,连累了父亲。为此,王世贞负疚甚深。是以王世懋才刻意说了那番话。
“先君死得冤啊敬美!”王世贞咬着牙说,“不能救父免死,本无颜立于人世;若不昭雪父冤,我兄弟无以称人!”
或许是忆起当年以文坛领袖之尊,四处跪地肯求权贵救父的场景,王世贞双手掩面,抽泣起来。
王世懋垂泪劝道:“兄长,雪先君之冤已有头绪,拿到朝廷为父昭雪的诏书,到先君灵前再哭不迟。”
王世贞止住哭声,说:“伸冤奏本只是形式,关键是大佬们的谅解。”他像忽然想起什么,问,“投书环节没有出纰漏吧?”
“都是派人专门投送的,不会有纰漏。”王世懋答,“只是,高新郑只收了书函,礼物都退回了。”
“此人就是这样的做派。”王世贞摇头说,良久又叹息道,“我最放心不下的,正是此人。”
王世懋不以为然地说:“兄长会不会过虑了?高新郑与先君毕竟有同年之谊,我王家与他也无过节,他何必从中作梗?这对他有何益处?以兄长的名气,冠盖国中,他何必无故得罪?”
“高某人最不近人情!”王世贞叹气说,“你忘记了吗,当年先君系狱,三法司奉旨议罪,我兄弟四处求人宽解,念及高某人与先君乃同年,亦往叩之,恳请他伸出援手,他却以爱莫能助回绝,连句安慰的话都没有!何等薄情?!如今他与徐阁老不睦,在内阁独持异议,先君昭雪事,若有闪失,必出在此人身上。”
“当时高新郑只是裕邸讲官,委实也帮不上忙,可能也怕连累裕王,才回绝的。”王世懋替高拱辩解说,“况且,那些满口答应帮忙的人谁又帮忙了?倒是高新郑实话实说,不虚伪。兄长不必耿耿于怀吧!”
王世贞还是不放心:“要万无一失才好!去,叫曹颜远来。”
曹颜远是王世贞的外甥,一直追随其左右,帮其经理事务,等他进屋施礼毕,王世贞问:“金叶子还有多少?”
“有四十来张吧。”曹颜远回答。
临赴京前,王世贞特命以十万银两换成金叶子,每五百两一张,便于送礼。
这几年,不少人对王世贞以文坛盟主之尊竟不吝为商贾写传作铭大为不解,殊不知,他需要积攒一笔丰厚的资本,为的就是这一天派用场。此番北来,随身携带不少书画,外加金叶子二百张,为的是无论如何,要把事情办成。这不惟是替父昭雪,更关乎他的尊严甚至未来。
“你去取四张来。”王世贞嘱咐说,旋即又改口说,“不,取六张吧,六六顺,图个吉利。”
王世懋道:“兄长,高新郑连书画都退回了,怎会收金叶子?”
“自不能送高某人。”王世贞解释说,“张居正乃高某人好友,求他在高某人面前说话,不然真不敢贸然上本。”
“听说张太岳也律己甚严,未必会收吧?”王世懋说,“况且上次兄长已投书于他,送了画的,这次他会收金叶子吗?别让他反感了吧?”王世懋胆怯地提出了异议。
在王世懋看来,兄长过于悲观了,做这些不免有画蛇添足之嫌。一则父亲本就是冤枉的,新朝开局,与天下更始,正大量平反冤假错案;二则,现在执政的首相徐阶,与王家是远亲,他威望正高,毋需再遍求权贵;再则,兄长是当代名流,执政者对名流一般不愿意无故得罪,能够帮衬的一定会帮衬。
有此三点还不够吗?王世懋这样琢磨着。
王世贞也明白弟弟的意思,只是他不敢大意。思忖良久,说:“张太岳城府极深,言谈真假莫辩,直接找他委实冒失。访得曾省吾是张太岳的心腹幕僚,请他在张太岳面前说话,张太岳必纳之,再由张太岳在高新郑面前转圜,这样或许更妥帖些。”说着,坐于书案前,疾笔写就一封便函,交给曹颜远,又嘱咐了一番。
曹颜远领命,骑马往宣武门而去。
兵部郎中曾省吾接到王世贞的名剌和曹颜远的拜帖,忙吩咐传请,又亲自把曹颜远迎到花厅,寒暄过后,曹颜远把王世贞的便函奉上。
“家舅说,这些,请曾大人酌处。”在曾省吾低头阅看书函的当口,曹颜远拿出所带金叶子,放在他右手的高脚茶几上。
“这不好,不好!”曾省吾说,“收回去,收回去!”
曹颜远歉意一笑:“家舅所托,请曾大人体谅。”
“那好,不难为你。”曾省吾说着,把书函盖在金叶子上,“以后见了令舅再说。”他笑了笑,很是洒脱地说,“令舅所托,省吾当竭力效劳。回去请转告令舅,就说张阁老必全力促成此事。”
曾省吾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王忬是徐阶的远亲,对昭雪王忬一事,徐阶定然不遗余力,作为徐阶的学生,张居正自不会持异议;王世贞又是天下名流,无论做与不做,话要说到位,朝廷大臣谁不愿意笼络名流?
曹颜远忙起身深施揖礼,说了一番感激的言语,即要告辞。
曾省吾起身拉着他的袍袖,亲自送到首门。临别,又殷殷嘱咐道:“回去代张阁老问候令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