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展望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走在澎湖地方,徐子先的神态越发自信从容。
“君侯意态挥洒自若了。”刘益道:“离开福州,看来是有失有得。”
“诚然。”徐子先道:“羁绊越发少了,心思也灵动的多,可用的手法也越来越多,当然是要更自在一些。”
刘益笑了一笑,没再出声,但眼底深处的希望也加多了几分。
若是徐子先真的有一天能做到当初承诺的那样,那又如何?
两人在半闭城门前出了城,徐子先腰间悬挂着一柄障刀,身材高大,步态从容。刘益则是腰间挂着两柄障刀,他跟着徐子先的步伐,不紧不慢的向前走着。
这样的组合很惹人瞩目,还好,最近澎湖驻军增多,这样的军官组合也很常见,很多出城的乡民只是略微打量几眼,害怕触怒这两位大爷,又是赶紧把目光移开。
澎湖县城距离港口只有数里,路途中有很多商行和库房悬挂着灯笼,这些灯笼照亮了道路,倒是给徐子先增添了不少方便。
“海船到来可是没准的事……”徐子先对东张西望的刘益道:“这些商行都有人轮值,码头上的苦力也卷着铺盖在港口附近等着,有船过来就装货,那是等不得的。”
“都是往吕宋,或是倭国的船?”
“没错了。”
有不少从北方或是江南,浙江明州过来的海船,总会留一些空间,在福建沿海购买一些福建路的特产。
比如茶叶,茶柄,瓷器,铁器,量最大的还是生丝。
福建的生丝相当出名,并且产量极大。
大魏生丝也是按担来出售,一担一百二十斤,售价在六百五十贯左右,利益很高,有多少出多少。
很多商人或是海盗势力想垄断生丝贸易,目前来说,在倭国的康天祈获得了五成以上的生丝额度,很多福建的生丝商人很有默契,都是尽量把自己的丝出售给康天祈在福建的代理人,以求贸易安稳,不被海盗劫掠骚扰。
剩下的份额就是闽浙江南商人瓜分,远在平岛的王直也有代理人在倭国,拥有两成左右的份额,获得的利益也是不小。
商船除了从福建沿海过,也是有不少商船从澎湖经过,在澎湖补充食水,避风,同时将囤积在澎湖岛上的走私货给带走。
没错,澎湖岛上的货多半是走私过来,避免了大魏的关税,这并不合法,商人们是用一部份交了税的,夹杂大量未完税的,这样不易被查察出来,可以大量持续的走私。
澎湖县这里当然有转运司下的巡检司,但澎湖县不会认真查,巡检司的力量有限,根本杜绝不了。
徐子先的目标并不是把现在的澎湖贸易给移到东藩去,东藩就算有港口和大量商行,也是立足于自己的生产能力。
生丝关系到整个福建,还有大量的海盗势力,官府和贵族的势力掺杂其中,其中也包括昌文侯府都在内,而且是相当成熟的产业,徐子先关注的不是生丝,也不打算把澎湖的商业转运都抢走,澎湖的人口他会吸纳走,会促进澎湖的豆类生产扩大,也会使澎湖的市面繁荣……这个地盘就是南安侯府的,徐子先不会放弃,搞跨澎湖对徐子先并无好处。
徐子先感兴趣的是棉布产业,正如他此前所记忆的那样,明末时期出口的对外贸易商品繁多,甚至包括胭脂一类的中国土产化妆品在内,也包括笔墨纸砚甚至书籍等文化产品,但这些小规模出品生产门类繁琐,分门别类,可能是几百家甚至几千家作坊来出产,想统合起来相当困难。
只有棉布产业不仅相对简单,并且销量极大。
只要东藩的棉田开发成功,大量的布匹会从东藩生产出来,这才是徐子先能够掌握,并且可以大批量售出的第一手的商品。
按明史的记录,马尼拉等地和日本,包括印尼各国都充斥着松江棉布,现在徐子先估计是在殖民早期,在吕宋已经出现了西班牙人的身影,但他们返回欧洲的航线受到天方人的影响,贸易和殖民的利益还不够大。
欧洲各国与天方人的战争,与其说是宗教性的,不如说是贸易与殖民体系和旧有的封建帝国的必然冲突。
徐子先会站在哪一边,当然不问可知。
在徐子先看来,并且一直的看法和见解之下,生丝,瓷器,这些物品的生产无益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和工业革命无关。
只有纺织业,也就是棉布生产,包括织布,纺机的进化,还有纱锭的进步,数量的增多,这种人类最基本需求的商品的生产和产量的扩大,生产方式的变化,才完全谈的上资本主义和工业化。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可能。
纺织业的发展,促成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农庄出现,同时解放了劳动力。
大量的农民变成了工人,出现更多的工场,需要更大的市场,人力需求增多,需要更多的机械动力。
然后就是水力织机和纺机的出现,但人们并不知足,一直到蒸汽机的出现。
这就是资本主义下的工业革命的路线和蓝图,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道路可言。
中国最繁荣发达的江南地方,苏州等地也出现了大规模的纺织工厂,但这些工厂多半是生产丝织品,棉布毫无意义的分成好几十个等级,由无数家小型工坊出场。
根本没有可能促成资本主义,没有可能完成工业化。
中国的小农经济太顽强,封建势力太强,没有可能出现大型的商行,工厂,手工业行会,对欧洲的小国来说这些很容易,国王之上有上帝,有别的王国,各国的管制都不可能太过严格,跨国的商行,行会,都在中国的元明时期出现,并且很快蓬勃发展。
在早期的工业生产中,并没有后世的那些高精尖的产品和科技含量,谁掌握了海洋,谁就垄断了市场,迟早能抢下来,并且独占下来。
只要有足够的纱锭,够多的机器,够好的工人,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大量棉纺品,就足够抢下足够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足够丰厚的利润。
规模化,产业化,垄断化。
现在当然不可能出现蒸汽机,但大量的水力纺织机也能发挥出比人力快几十倍的作用。
英国出现珍妮机到水力机,再到蒸汽机之前也有相当长的时间用水力纺机和织机,效果一样惊人,最少在其垄断棉布业之前,英国的毛纺业就横扫天下了。
一旦实现大规模的纺织业,会促进更多的棉田出现,现在大魏的布匹出产七成是松江布,出口的棉布九成是松江布,松江的棉田规模并不算大,算上外围也只有二百万亩。
加上山东的棉田产区,诺大的大魏只有两处大规模产棉区。
其余的地方都是松散的,不成规模的小农经济,从小块的棉田到手工纺织,这种产业遇到大规模的产业化的,早期工业化的棉布,势必会被横扫,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东藩的棉田会越开越大,可能达到百万亩以上的规模,一年所产的棉布达到千万匹以上。
不仅能外对贸易,也能横扫国内市场。
一匹布,从棉田开始算,获利两贯是最保守的估算,如果真的能达到这样的规模,徐子先凭东藩一地,一个产业,可能就获得大魏五分之一甚至更多的财赋收入。
而大魏要获得这么多钱,就要在无数百姓头上摊上不知道多少名目的苛捐杂税,动员多少税吏,衙役,官员,乃至军队,直到官、逼民、反,使天下遍布盗贼。
这就是资本主义对集权帝国的优势,这就是无数庞大帝国,在英国这个小岛国面积轰然倒下的原因所在。
后人总是津津乐道清帝国的经济总量,以为中国的落后是从清末开始的,很多人不知道,英国人的财政收入,在明朝时期就超过了中国。
徐子先的东藩棉布产量如果成型,获得大魏四分之一,甚至更高的收益,完全不是痴人梦话。
东藩还可以形成另外的规模产业,比如盐,茶,糖,都在徐子先的考量当中,不过那需要更长久的时间和谋划。
“君侯,”刘益默不出声的跟在徐子先身后,看到他不停的打量着沿途的商行店铺,不觉说道:“数年之后,东藩也会这样?”
“数年?”徐子先哈哈一笑,说道:“最晚到明年,南安溪港口也就是这般情形了,数年之后,东藩的商行店铺,要十倍于澎湖!”
刘益并不认为徐子先在吹牛,但徐子先的话实在是给了他不小的冲击,一时间刘益接受不能,只能默默翻了好几个白眼。
徐子先并不认为很难,澎湖这里毕竟只是一个转口地,来往的商船数量并不算多。
相比于泉州,明州,广州,福州,漳州,相对于这些大州的港口贸易,澎湖这里只算是海上的一个小驿站。
要是明年东藩棉布产业初起,鹿皮和盐业兴起,加上原有的豆类,丝麻,沙金,东藩只要稍有起色,把澎湖压下去是很轻松的事情。
刘益在徐子先身上感觉到了一种踌躇满志的味道,他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只觉得现在每天跟着徐子先做的事都很有趣,有一种波澜壮阔的感觉。
对这种变化和感觉,刘益很喜欢。
在一年多前,刘益还是一具行尸走肉,现在却每天睁开眼都觉得有新鲜感。
就这样,足够了。
走在澎湖地方,徐子先的神态越发自信从容。
“君侯意态挥洒自若了。”刘益道:“离开福州,看来是有失有得。”
“诚然。”徐子先道:“羁绊越发少了,心思也灵动的多,可用的手法也越来越多,当然是要更自在一些。”
刘益笑了一笑,没再出声,但眼底深处的希望也加多了几分。
若是徐子先真的有一天能做到当初承诺的那样,那又如何?
两人在半闭城门前出了城,徐子先腰间悬挂着一柄障刀,身材高大,步态从容。刘益则是腰间挂着两柄障刀,他跟着徐子先的步伐,不紧不慢的向前走着。
这样的组合很惹人瞩目,还好,最近澎湖驻军增多,这样的军官组合也很常见,很多出城的乡民只是略微打量几眼,害怕触怒这两位大爷,又是赶紧把目光移开。
澎湖县城距离港口只有数里,路途中有很多商行和库房悬挂着灯笼,这些灯笼照亮了道路,倒是给徐子先增添了不少方便。
“海船到来可是没准的事……”徐子先对东张西望的刘益道:“这些商行都有人轮值,码头上的苦力也卷着铺盖在港口附近等着,有船过来就装货,那是等不得的。”
“都是往吕宋,或是倭国的船?”
“没错了。”
有不少从北方或是江南,浙江明州过来的海船,总会留一些空间,在福建沿海购买一些福建路的特产。
比如茶叶,茶柄,瓷器,铁器,量最大的还是生丝。
福建的生丝相当出名,并且产量极大。
大魏生丝也是按担来出售,一担一百二十斤,售价在六百五十贯左右,利益很高,有多少出多少。
很多商人或是海盗势力想垄断生丝贸易,目前来说,在倭国的康天祈获得了五成以上的生丝额度,很多福建的生丝商人很有默契,都是尽量把自己的丝出售给康天祈在福建的代理人,以求贸易安稳,不被海盗劫掠骚扰。
剩下的份额就是闽浙江南商人瓜分,远在平岛的王直也有代理人在倭国,拥有两成左右的份额,获得的利益也是不小。
商船除了从福建沿海过,也是有不少商船从澎湖经过,在澎湖补充食水,避风,同时将囤积在澎湖岛上的走私货给带走。
没错,澎湖岛上的货多半是走私过来,避免了大魏的关税,这并不合法,商人们是用一部份交了税的,夹杂大量未完税的,这样不易被查察出来,可以大量持续的走私。
澎湖县这里当然有转运司下的巡检司,但澎湖县不会认真查,巡检司的力量有限,根本杜绝不了。
徐子先的目标并不是把现在的澎湖贸易给移到东藩去,东藩就算有港口和大量商行,也是立足于自己的生产能力。
生丝关系到整个福建,还有大量的海盗势力,官府和贵族的势力掺杂其中,其中也包括昌文侯府都在内,而且是相当成熟的产业,徐子先关注的不是生丝,也不打算把澎湖的商业转运都抢走,澎湖的人口他会吸纳走,会促进澎湖的豆类生产扩大,也会使澎湖的市面繁荣……这个地盘就是南安侯府的,徐子先不会放弃,搞跨澎湖对徐子先并无好处。
徐子先感兴趣的是棉布产业,正如他此前所记忆的那样,明末时期出口的对外贸易商品繁多,甚至包括胭脂一类的中国土产化妆品在内,也包括笔墨纸砚甚至书籍等文化产品,但这些小规模出品生产门类繁琐,分门别类,可能是几百家甚至几千家作坊来出产,想统合起来相当困难。
只有棉布产业不仅相对简单,并且销量极大。
只要东藩的棉田开发成功,大量的布匹会从东藩生产出来,这才是徐子先能够掌握,并且可以大批量售出的第一手的商品。
按明史的记录,马尼拉等地和日本,包括印尼各国都充斥着松江棉布,现在徐子先估计是在殖民早期,在吕宋已经出现了西班牙人的身影,但他们返回欧洲的航线受到天方人的影响,贸易和殖民的利益还不够大。
欧洲各国与天方人的战争,与其说是宗教性的,不如说是贸易与殖民体系和旧有的封建帝国的必然冲突。
徐子先会站在哪一边,当然不问可知。
在徐子先看来,并且一直的看法和见解之下,生丝,瓷器,这些物品的生产无益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和工业革命无关。
只有纺织业,也就是棉布生产,包括织布,纺机的进化,还有纱锭的进步,数量的增多,这种人类最基本需求的商品的生产和产量的扩大,生产方式的变化,才完全谈的上资本主义和工业化。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可能。
纺织业的发展,促成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农庄出现,同时解放了劳动力。
大量的农民变成了工人,出现更多的工场,需要更大的市场,人力需求增多,需要更多的机械动力。
然后就是水力织机和纺机的出现,但人们并不知足,一直到蒸汽机的出现。
这就是资本主义下的工业革命的路线和蓝图,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道路可言。
中国最繁荣发达的江南地方,苏州等地也出现了大规模的纺织工厂,但这些工厂多半是生产丝织品,棉布毫无意义的分成好几十个等级,由无数家小型工坊出场。
根本没有可能促成资本主义,没有可能完成工业化。
中国的小农经济太顽强,封建势力太强,没有可能出现大型的商行,工厂,手工业行会,对欧洲的小国来说这些很容易,国王之上有上帝,有别的王国,各国的管制都不可能太过严格,跨国的商行,行会,都在中国的元明时期出现,并且很快蓬勃发展。
在早期的工业生产中,并没有后世的那些高精尖的产品和科技含量,谁掌握了海洋,谁就垄断了市场,迟早能抢下来,并且独占下来。
只要有足够的纱锭,够多的机器,够好的工人,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大量棉纺品,就足够抢下足够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足够丰厚的利润。
规模化,产业化,垄断化。
现在当然不可能出现蒸汽机,但大量的水力纺织机也能发挥出比人力快几十倍的作用。
英国出现珍妮机到水力机,再到蒸汽机之前也有相当长的时间用水力纺机和织机,效果一样惊人,最少在其垄断棉布业之前,英国的毛纺业就横扫天下了。
一旦实现大规模的纺织业,会促进更多的棉田出现,现在大魏的布匹出产七成是松江布,出口的棉布九成是松江布,松江的棉田规模并不算大,算上外围也只有二百万亩。
加上山东的棉田产区,诺大的大魏只有两处大规模产棉区。
其余的地方都是松散的,不成规模的小农经济,从小块的棉田到手工纺织,这种产业遇到大规模的产业化的,早期工业化的棉布,势必会被横扫,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东藩的棉田会越开越大,可能达到百万亩以上的规模,一年所产的棉布达到千万匹以上。
不仅能外对贸易,也能横扫国内市场。
一匹布,从棉田开始算,获利两贯是最保守的估算,如果真的能达到这样的规模,徐子先凭东藩一地,一个产业,可能就获得大魏五分之一甚至更多的财赋收入。
而大魏要获得这么多钱,就要在无数百姓头上摊上不知道多少名目的苛捐杂税,动员多少税吏,衙役,官员,乃至军队,直到官、逼民、反,使天下遍布盗贼。
这就是资本主义对集权帝国的优势,这就是无数庞大帝国,在英国这个小岛国面积轰然倒下的原因所在。
后人总是津津乐道清帝国的经济总量,以为中国的落后是从清末开始的,很多人不知道,英国人的财政收入,在明朝时期就超过了中国。
徐子先的东藩棉布产量如果成型,获得大魏四分之一,甚至更高的收益,完全不是痴人梦话。
东藩还可以形成另外的规模产业,比如盐,茶,糖,都在徐子先的考量当中,不过那需要更长久的时间和谋划。
“君侯,”刘益默不出声的跟在徐子先身后,看到他不停的打量着沿途的商行店铺,不觉说道:“数年之后,东藩也会这样?”
“数年?”徐子先哈哈一笑,说道:“最晚到明年,南安溪港口也就是这般情形了,数年之后,东藩的商行店铺,要十倍于澎湖!”
刘益并不认为徐子先在吹牛,但徐子先的话实在是给了他不小的冲击,一时间刘益接受不能,只能默默翻了好几个白眼。
徐子先并不认为很难,澎湖这里毕竟只是一个转口地,来往的商船数量并不算多。
相比于泉州,明州,广州,福州,漳州,相对于这些大州的港口贸易,澎湖这里只算是海上的一个小驿站。
要是明年东藩棉布产业初起,鹿皮和盐业兴起,加上原有的豆类,丝麻,沙金,东藩只要稍有起色,把澎湖压下去是很轻松的事情。
刘益在徐子先身上感觉到了一种踌躇满志的味道,他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只觉得现在每天跟着徐子先做的事都很有趣,有一种波澜壮阔的感觉。
对这种变化和感觉,刘益很喜欢。
在一年多前,刘益还是一具行尸走肉,现在却每天睁开眼都觉得有新鲜感。
就这样,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