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第 145 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奋斗中文网 www.fdd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桓凌出京, 不知多少人暗自庆幸。
无他,这个人实在太能弹劾, 也太会查案。当初凭着一本戏查出兵部贪腐;祖父出京、家事败落后还敢硬抗有周王和贤妃做靠山的马家。结果竟将一个兵尚、一个御史拉下马, 自家还毫发无损的跟着周王出京巡察……
而他还是周王姻亲。虽说正他把马家劾倒,可他偏向周王的立场绝难改变, 若在这场立后之争中有他插手, 谁知他还能干出什么来。
如今连他都去了边关, 贤妃才算是一点倚仗都没有, 再难争后位了。
两位皇子的支持者心宽三分, 该收买言官的收买言官, 该赤膊上阵的赤膊上阵, 漫天请立皇后与弹劾对方的奏章横飞, 誓要趁这机会定下后位与储君之位,压倒排行居长的周王。
议立皇后的理由都是现成的:齐王即将成婚,宫中岂能无皇后主持!
周王的婚事一波三折, 正是因为后位虚悬, 德妃管理六宫名不正言不顺,以致只选了一个桓氏女作王妃,后头还要靠圣上亲自赐妾。之前中后宫无主, 选出来的皇子妃不可圣意;若得立一位贤良淑德的皇后, 亲掌选秀事宜,自然能将后头诸皇子的亲事办得妥妥帖帖。
寻常臣子不知桓家如何获罪离京,德妃、容妃背后两家岂有不知的?那句“嫁少年才子,何如嫁少年天子”背后本就有她们两宫推手, 只因自己也不干净,不敢公然挑明,但在本章上点出桓王妃这个名字,就够勾起圣上心中不满了。
周王出宫之后正在满朝文眼目下,要挑刺有什么挑不出来的?
不多久便有劾章弹奏王妃不贤孝,以至周王出宫后常有憔悴之色,如今周王出京,王妃亦不常入宫侍奉婆母……
周王妃怀着身孕还要上表自辩,幸好府中李氏是御史之女,文字清通,能代王妃拟稿,再加上宫中贤妃上表力保,尽力应付过一波波弹劾。
诸多弹章中,竟还夹着几道弹劾桓凌的——趁他不在京里,不能及时上本辩白,该弹劾的赶紧弹劾了,不然等他回来,恐怕骂不过他!
但桓凌此人实在寻不出什么错漏,他既不受贿赂也不好女色,御史之职更是做得兢兢业业,连出门听个戏都能摸出要案来……唯一可弹劾处,就是断袖了。
当初圣上不处置,或许是看在还要用他查马尚书一案的份上,如今马案已定,他人都随周王流放般出了京,或许再弹劾便有处置了呢?
虽说拿此事弹劾有些对不住宋三元,可大位之争面前,才子之名也终究只是浮萍。待到过几年新皇上位,此事沉埃落定,再把他提拔回朝中便是了。
===============
宋时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他一个老实本份的翰林编修,白天认认真真当值编书,晚上便回家教导侄子念书,顺便帮大哥讲讲作文思路,准备下场科考,万没想到还有人能弹劾他——
弹劾他跟桓凌断袖!
这事不早都过去了吗?圣上都说过不干朝政,这些人现在翻出来,是打算干什么?他一个从六品编修,再升也就升个侍讲,离着五品侍讲学士都还有好几阶要迈,弹劾他有何用?
是弹劾桓凌,再剑指周王吧?
宋时在翰林院中见到那几份弹劾文书抄本,看着上头一条条违背伦常,公然以夫妻自居,损伤朝廷脸面、败坏风俗……知道的是他们俩搞个对象,不知道的以为他们俩带着全世界好男风的同志在朝上游行,满宫插遍了彩虹旗呢!
堂上便坐着他的老师曾学士,见他一张脸几乎埋入弹章中,看得肩膀微颤、手指用力得几乎将纸边扯烂的模样,倒不忍心责怪他,怜惜地说:“人在朝中,哪有不挨弹劾的?你也是无妄之灾,上个请罪折子便是了,圣上知道你清白,自不会加为难的。”
他抬起头看着曾学士,不平地说:“这分明是诬陷我与桓兄!我们何曾公然以夫妻自居了?何况这满朝文武哪个不是好端端的娶妻生子,朝堂内外一片雍和,他这奏本中竟将当今清平之治说成是有败德悖伦之风,是有何居心!”
他才不服罪,他要反诉!
周王在时不敢提断袖的事,周王一走就拿这事攻讦他?当谁不是阁老弟子,背后没靠山来着?
今天的工作不做了,回家写辩罪文书去!不叫这群人领略他二十多年小论文的功力,他们就不知道三元是怎么考出来的!
他满面羞愤地向曾学士请了假,回去便铺开纸写辩罪折子。
那几道奏本上弹劾他什么,不就是跟同朝官员搞对象吗?他当着圣上都敢认,现在有什么不敢认的!
他将自己和桓凌确有私情一事轻轻承认下来;而后便引了《大郑律》户婚篇证明大臣断袖并不为罪;再之后便针对那些人弹劾他败坏风化人伦一段反劾对方。
当今天子圣明、朝堂清平、百姓风俗淳厚,堪比上古尧舜禹三君之治,何曾败坏?谁能败坏得了?
为了弹劾他一人,竟不惜谣言诽谤当今圣治不清明,国朝风气鄙薄。如许险恶居心,他身为朝廷大臣岂能容忍!虽然他不是言官,也要任一回言官之职,请圣上整顿这种为了陷害政敌,不拿出其犯罪实证,而以汹汹谣言污人,逼人辞官的风气。
他不只要上本,还要去座师张阁老面前告状,请老师给他撑腰。
张次辅好容易得了个三元及第的门生,自己都捧在手心里,轻易不舍得用他,却叫人抓着点私情弹劾,心里也正不快。见他递帖子上门,自然明白他的用意,便将他叫进书房,温言安慰:“这桩事的根底我尽知之,你不必担心,上个请罪折子就是,我寻人替你辩白。以为师的身份,足以保得你平安无事。”
这些人弹奏桓、宋二人私情,无非是为断了周王的臂膀,好让他无缘大位。但此事最终要看圣意,岂是看哪家奏章多的?
说句不好听的,若是上本就有用,周王的婚事能一拖三年么。
他着意安慰弟子,宋时却道:“那些人弹劾学生为的是什么,学生也猜得到,但学生却不敢认这罪。这罪名只要学生认了,我师兄不在,便是我代他认了。”
他一个人被泼脏水了,为着大局受点委屈就受点委屈,怎么能就让桓凌跟着他一起被诬陷?虽说他们翰林编修跟专业修仙的差不多,成天闭门编书,不参与各种斗争,可也不代表别人搞宫斗斗到他脸上他都不反击的。
言官以品行立身,自家品行遭人指摘,弹劾别人还立得住脚么?再往远处说,今日他认了罪,明日桓凌就要被参奏下台,后日周王妃便要家教不好,过几个月,周王世子一出世品德天然就有瑕疵……
他可以辞官,但要清清白白地辞,不能带着一身败坏朝廷风气的罪名,拉扯着桓凌一起沦为朝堂天下的笑柄!
他不好直接展露出自己宫斗学上的高阶水平,只说:“学生是个有气性的人,不能他弹劾什么便受着什么。我与桓凌的事圣上尽知,要定罪也自有圣裁,除此之外,学生绝不敢受别人欲加之罪。”
转天他便将那本奏疏递到通政司,又附了一封请辞的折子——
当然不服罪,也不为是被人弹劾而惶恐待罪,而是因他父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他要辞官侍奉父母。
辞官可以,认罪不行。
张阁老在阁中看到他这两份奏章,不禁苦笑:“这脾气真是……”
平常见他温温和和一个人,临到事前才见得,他竟是这么个硬直的性子。他原本想着这两人在朝上也只说了有“求凰之思”,可直接辨称他们关系没什么不清白的,既然宋时肯认私情,这奏章就还得再斟酌重写了。
吕阁老看着这份奏章,倒颇有些欣赏:“这脾气有什么不好,没有几两硬骨头,哪里做得成事。那些弹劾为的是什么你我尽知,圣上也知,自不会被小人之言迷惑。”
三辅李勉的侄孙女被选作魏王妃,怎么不知道这弹章中自有魏王一系的手笔,不过如今他家已与魏王订婚,心态隐有变化,便不肯说话。
张次辅亲自将那份辩罪书拟了简抄,夹在众多奏折间,依例送入内书房。今日并无大朝,唯有午朝,天子午朝前批阅送上的奏章,便批到了宋时请辞的折子和这份辩罪书。
先看到请辞折子时,新泰帝还以为他和别人一样受不住弹劾,以辞官遮遮认罪的羞脸;后一步看到那道辩罪折子,才知道他竟不惧弹劾,不认罪名,甚至还要反诉当今言官风气不良。
新泰天子多看了几遍,微微摇头,唇边隐含笑意。
当真是年少,无所畏惧。
自宋以来,言官有“风闻奏事”之权,有几个“风闻”了还肯细查来由的?朝臣相弹劾时,都攻讦私德成风,拿得出明证的倒少。尤其是每年京察、大计之前,写着内外大臣隐恶的帖子便满京流传,御史竞相据此弹劾,闹得朝廷考察大计几乎像个市井泼妇争吵的场面。
这些被弹劾私德有亏的大臣中,有自知理亏归乡的;有受不住这样的污蔑,又无法自清,只得咽下污名的;也有拿着对方把柄反劾对方德行不足的……但还从没有宋时这样理直气壮依国法为自己脱罪,反请他整顿言官的。
他搁下那本辩章,吩咐太监:“午朝后将宋时召来,朕要问他几句。”
宋时上了辞官折子,正打算在家歇几天呢,却见内侍来召,连忙换了官服,跟着内侍内宫陛见。
新泰帝面色肃然,待他见过礼,站起来恭聆圣训,便叫人将一摞本章甩到他面前:“这些都是劾奏你与桓凌私情过密,有损朝廷体面的,你待如何分辩?”
当然还是一样的说法,私情可以认,别的罪拒不能认。御史无实证、无实罪,就凭他们两人有情就要按头他们悖乱人伦,是御史诬奏。
新泰帝淡淡问道:“你说御史不该风闻奏事,桓凌便是个御史,怎地不怕自己这一本奏上来,连他也一并告倒了?”
宋时拱手谢道:“臣闻君子直道而行,桓御史不曾无证据告人,不曾编造隐私陷人。既未做过,如何怕人告。”
新泰帝朝旁边的大内总管王太监瞟了一眼,他立刻退出去,过不久回来应道:“奴婢问得廊下几位舍人,皆记得抄录桓御史奏章时,他那些弹章中,皆录有证人名姓、财务细目。”
宋时在一旁听得得意——桓凌真是越查越清白,换个人谁能让他这么理直气壮?不过他在宫中还不敢太得意,神色内敛,恭立阶前等着圣上再发问。
天子也微露满意之色,朝王太监挥了挥手,又问宋时:“你既不认罪,为何又要请辞?”
宋时垂首道:“臣虽问心无愧,但言官频频以此弹劾,多添无益奏章,亦是臣有累陛下。故臣愿为平息此事辞官,以使陛下稍减烦恼。”
天子轻笑道:“你可知诸御史为挑在何此时弹劾你们?”
唉,为了夺嫡啊。宋时深吸一口气,答道:“这是陛下家事,臣不敢言。”
好个不敢言。
说不敢言,却是已清楚挑明了这些弹奏他的御史背后之人,弹劾的缘故。
“天子以国为家,你是朝廷大臣,国家之事有何不敢言?”天子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仿若整座宏阔殿宇的重量一并落在他肩上,肃然问道:“朕若一定要卿答呢?”
如今朝臣所争,牵连你受了弹劾的立后之事,你以为如何?
宋时此时不能不答,也不能抖机灵答什么“全凭陛下定夺”,沉吟一会儿,缓缓答道:“桓公昔会葵丘,明天子之禁,命曰:毋以妾为妻。”
齐桓公在葵丘之盟上与诸侯约定,不把妾室扶作正妻,这规矩在后世也绵延数千年。虽然历朝都有皇后薨逝后,改立妃妾为后的,但若依周礼而言,扶正妃嫔,总不如另立良家子为皇后更合礼法。
哪个皇子夺嫡不夺嫡,既不是他该管的,也不是他能管的,他做翰林的本份,只是依礼规劝圣上罢了。
他只盯着眼前数块金砖,默默等了许久,才听面前响起一声轻叹:“卿读《谷梁》得法。”
桓凌出京, 不知多少人暗自庆幸。
无他,这个人实在太能弹劾, 也太会查案。当初凭着一本戏查出兵部贪腐;祖父出京、家事败落后还敢硬抗有周王和贤妃做靠山的马家。结果竟将一个兵尚、一个御史拉下马, 自家还毫发无损的跟着周王出京巡察……
而他还是周王姻亲。虽说正他把马家劾倒,可他偏向周王的立场绝难改变, 若在这场立后之争中有他插手, 谁知他还能干出什么来。
如今连他都去了边关, 贤妃才算是一点倚仗都没有, 再难争后位了。
两位皇子的支持者心宽三分, 该收买言官的收买言官, 该赤膊上阵的赤膊上阵, 漫天请立皇后与弹劾对方的奏章横飞, 誓要趁这机会定下后位与储君之位,压倒排行居长的周王。
议立皇后的理由都是现成的:齐王即将成婚,宫中岂能无皇后主持!
周王的婚事一波三折, 正是因为后位虚悬, 德妃管理六宫名不正言不顺,以致只选了一个桓氏女作王妃,后头还要靠圣上亲自赐妾。之前中后宫无主, 选出来的皇子妃不可圣意;若得立一位贤良淑德的皇后, 亲掌选秀事宜,自然能将后头诸皇子的亲事办得妥妥帖帖。
寻常臣子不知桓家如何获罪离京,德妃、容妃背后两家岂有不知的?那句“嫁少年才子,何如嫁少年天子”背后本就有她们两宫推手, 只因自己也不干净,不敢公然挑明,但在本章上点出桓王妃这个名字,就够勾起圣上心中不满了。
周王出宫之后正在满朝文眼目下,要挑刺有什么挑不出来的?
不多久便有劾章弹奏王妃不贤孝,以至周王出宫后常有憔悴之色,如今周王出京,王妃亦不常入宫侍奉婆母……
周王妃怀着身孕还要上表自辩,幸好府中李氏是御史之女,文字清通,能代王妃拟稿,再加上宫中贤妃上表力保,尽力应付过一波波弹劾。
诸多弹章中,竟还夹着几道弹劾桓凌的——趁他不在京里,不能及时上本辩白,该弹劾的赶紧弹劾了,不然等他回来,恐怕骂不过他!
但桓凌此人实在寻不出什么错漏,他既不受贿赂也不好女色,御史之职更是做得兢兢业业,连出门听个戏都能摸出要案来……唯一可弹劾处,就是断袖了。
当初圣上不处置,或许是看在还要用他查马尚书一案的份上,如今马案已定,他人都随周王流放般出了京,或许再弹劾便有处置了呢?
虽说拿此事弹劾有些对不住宋三元,可大位之争面前,才子之名也终究只是浮萍。待到过几年新皇上位,此事沉埃落定,再把他提拔回朝中便是了。
===============
宋时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他一个老实本份的翰林编修,白天认认真真当值编书,晚上便回家教导侄子念书,顺便帮大哥讲讲作文思路,准备下场科考,万没想到还有人能弹劾他——
弹劾他跟桓凌断袖!
这事不早都过去了吗?圣上都说过不干朝政,这些人现在翻出来,是打算干什么?他一个从六品编修,再升也就升个侍讲,离着五品侍讲学士都还有好几阶要迈,弹劾他有何用?
是弹劾桓凌,再剑指周王吧?
宋时在翰林院中见到那几份弹劾文书抄本,看着上头一条条违背伦常,公然以夫妻自居,损伤朝廷脸面、败坏风俗……知道的是他们俩搞个对象,不知道的以为他们俩带着全世界好男风的同志在朝上游行,满宫插遍了彩虹旗呢!
堂上便坐着他的老师曾学士,见他一张脸几乎埋入弹章中,看得肩膀微颤、手指用力得几乎将纸边扯烂的模样,倒不忍心责怪他,怜惜地说:“人在朝中,哪有不挨弹劾的?你也是无妄之灾,上个请罪折子便是了,圣上知道你清白,自不会加为难的。”
他抬起头看着曾学士,不平地说:“这分明是诬陷我与桓兄!我们何曾公然以夫妻自居了?何况这满朝文武哪个不是好端端的娶妻生子,朝堂内外一片雍和,他这奏本中竟将当今清平之治说成是有败德悖伦之风,是有何居心!”
他才不服罪,他要反诉!
周王在时不敢提断袖的事,周王一走就拿这事攻讦他?当谁不是阁老弟子,背后没靠山来着?
今天的工作不做了,回家写辩罪文书去!不叫这群人领略他二十多年小论文的功力,他们就不知道三元是怎么考出来的!
他满面羞愤地向曾学士请了假,回去便铺开纸写辩罪折子。
那几道奏本上弹劾他什么,不就是跟同朝官员搞对象吗?他当着圣上都敢认,现在有什么不敢认的!
他将自己和桓凌确有私情一事轻轻承认下来;而后便引了《大郑律》户婚篇证明大臣断袖并不为罪;再之后便针对那些人弹劾他败坏风化人伦一段反劾对方。
当今天子圣明、朝堂清平、百姓风俗淳厚,堪比上古尧舜禹三君之治,何曾败坏?谁能败坏得了?
为了弹劾他一人,竟不惜谣言诽谤当今圣治不清明,国朝风气鄙薄。如许险恶居心,他身为朝廷大臣岂能容忍!虽然他不是言官,也要任一回言官之职,请圣上整顿这种为了陷害政敌,不拿出其犯罪实证,而以汹汹谣言污人,逼人辞官的风气。
他不只要上本,还要去座师张阁老面前告状,请老师给他撑腰。
张次辅好容易得了个三元及第的门生,自己都捧在手心里,轻易不舍得用他,却叫人抓着点私情弹劾,心里也正不快。见他递帖子上门,自然明白他的用意,便将他叫进书房,温言安慰:“这桩事的根底我尽知之,你不必担心,上个请罪折子就是,我寻人替你辩白。以为师的身份,足以保得你平安无事。”
这些人弹奏桓、宋二人私情,无非是为断了周王的臂膀,好让他无缘大位。但此事最终要看圣意,岂是看哪家奏章多的?
说句不好听的,若是上本就有用,周王的婚事能一拖三年么。
他着意安慰弟子,宋时却道:“那些人弹劾学生为的是什么,学生也猜得到,但学生却不敢认这罪。这罪名只要学生认了,我师兄不在,便是我代他认了。”
他一个人被泼脏水了,为着大局受点委屈就受点委屈,怎么能就让桓凌跟着他一起被诬陷?虽说他们翰林编修跟专业修仙的差不多,成天闭门编书,不参与各种斗争,可也不代表别人搞宫斗斗到他脸上他都不反击的。
言官以品行立身,自家品行遭人指摘,弹劾别人还立得住脚么?再往远处说,今日他认了罪,明日桓凌就要被参奏下台,后日周王妃便要家教不好,过几个月,周王世子一出世品德天然就有瑕疵……
他可以辞官,但要清清白白地辞,不能带着一身败坏朝廷风气的罪名,拉扯着桓凌一起沦为朝堂天下的笑柄!
他不好直接展露出自己宫斗学上的高阶水平,只说:“学生是个有气性的人,不能他弹劾什么便受着什么。我与桓凌的事圣上尽知,要定罪也自有圣裁,除此之外,学生绝不敢受别人欲加之罪。”
转天他便将那本奏疏递到通政司,又附了一封请辞的折子——
当然不服罪,也不为是被人弹劾而惶恐待罪,而是因他父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他要辞官侍奉父母。
辞官可以,认罪不行。
张阁老在阁中看到他这两份奏章,不禁苦笑:“这脾气真是……”
平常见他温温和和一个人,临到事前才见得,他竟是这么个硬直的性子。他原本想着这两人在朝上也只说了有“求凰之思”,可直接辨称他们关系没什么不清白的,既然宋时肯认私情,这奏章就还得再斟酌重写了。
吕阁老看着这份奏章,倒颇有些欣赏:“这脾气有什么不好,没有几两硬骨头,哪里做得成事。那些弹劾为的是什么你我尽知,圣上也知,自不会被小人之言迷惑。”
三辅李勉的侄孙女被选作魏王妃,怎么不知道这弹章中自有魏王一系的手笔,不过如今他家已与魏王订婚,心态隐有变化,便不肯说话。
张次辅亲自将那份辩罪书拟了简抄,夹在众多奏折间,依例送入内书房。今日并无大朝,唯有午朝,天子午朝前批阅送上的奏章,便批到了宋时请辞的折子和这份辩罪书。
先看到请辞折子时,新泰帝还以为他和别人一样受不住弹劾,以辞官遮遮认罪的羞脸;后一步看到那道辩罪折子,才知道他竟不惧弹劾,不认罪名,甚至还要反诉当今言官风气不良。
新泰天子多看了几遍,微微摇头,唇边隐含笑意。
当真是年少,无所畏惧。
自宋以来,言官有“风闻奏事”之权,有几个“风闻”了还肯细查来由的?朝臣相弹劾时,都攻讦私德成风,拿得出明证的倒少。尤其是每年京察、大计之前,写着内外大臣隐恶的帖子便满京流传,御史竞相据此弹劾,闹得朝廷考察大计几乎像个市井泼妇争吵的场面。
这些被弹劾私德有亏的大臣中,有自知理亏归乡的;有受不住这样的污蔑,又无法自清,只得咽下污名的;也有拿着对方把柄反劾对方德行不足的……但还从没有宋时这样理直气壮依国法为自己脱罪,反请他整顿言官的。
他搁下那本辩章,吩咐太监:“午朝后将宋时召来,朕要问他几句。”
宋时上了辞官折子,正打算在家歇几天呢,却见内侍来召,连忙换了官服,跟着内侍内宫陛见。
新泰帝面色肃然,待他见过礼,站起来恭聆圣训,便叫人将一摞本章甩到他面前:“这些都是劾奏你与桓凌私情过密,有损朝廷体面的,你待如何分辩?”
当然还是一样的说法,私情可以认,别的罪拒不能认。御史无实证、无实罪,就凭他们两人有情就要按头他们悖乱人伦,是御史诬奏。
新泰帝淡淡问道:“你说御史不该风闻奏事,桓凌便是个御史,怎地不怕自己这一本奏上来,连他也一并告倒了?”
宋时拱手谢道:“臣闻君子直道而行,桓御史不曾无证据告人,不曾编造隐私陷人。既未做过,如何怕人告。”
新泰帝朝旁边的大内总管王太监瞟了一眼,他立刻退出去,过不久回来应道:“奴婢问得廊下几位舍人,皆记得抄录桓御史奏章时,他那些弹章中,皆录有证人名姓、财务细目。”
宋时在一旁听得得意——桓凌真是越查越清白,换个人谁能让他这么理直气壮?不过他在宫中还不敢太得意,神色内敛,恭立阶前等着圣上再发问。
天子也微露满意之色,朝王太监挥了挥手,又问宋时:“你既不认罪,为何又要请辞?”
宋时垂首道:“臣虽问心无愧,但言官频频以此弹劾,多添无益奏章,亦是臣有累陛下。故臣愿为平息此事辞官,以使陛下稍减烦恼。”
天子轻笑道:“你可知诸御史为挑在何此时弹劾你们?”
唉,为了夺嫡啊。宋时深吸一口气,答道:“这是陛下家事,臣不敢言。”
好个不敢言。
说不敢言,却是已清楚挑明了这些弹奏他的御史背后之人,弹劾的缘故。
“天子以国为家,你是朝廷大臣,国家之事有何不敢言?”天子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仿若整座宏阔殿宇的重量一并落在他肩上,肃然问道:“朕若一定要卿答呢?”
如今朝臣所争,牵连你受了弹劾的立后之事,你以为如何?
宋时此时不能不答,也不能抖机灵答什么“全凭陛下定夺”,沉吟一会儿,缓缓答道:“桓公昔会葵丘,明天子之禁,命曰:毋以妾为妻。”
齐桓公在葵丘之盟上与诸侯约定,不把妾室扶作正妻,这规矩在后世也绵延数千年。虽然历朝都有皇后薨逝后,改立妃妾为后的,但若依周礼而言,扶正妃嫔,总不如另立良家子为皇后更合礼法。
哪个皇子夺嫡不夺嫡,既不是他该管的,也不是他能管的,他做翰林的本份,只是依礼规劝圣上罢了。
他只盯着眼前数块金砖,默默等了许久,才听面前响起一声轻叹:“卿读《谷梁》得法。”